浅析《咬文嚼字》十年(2009-2018)年度流行语论文_尹诗贝

浅析《咬文嚼字》十年(2009-2018)年度流行语论文_尹诗贝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流行语作为语言和社会高度融合发展而成的产物,对其产生和发展进行探析具有很强的语言研究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本文将以《咬文嚼字》十年(2009-2018)年度流行语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来源方式、流行特点和产生原因等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咬文嚼字》;流行语;来源;特点;成因

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反映出一定阶段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的事物和热点。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流行语,反映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发展进程。随着流行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们对流行语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选取《咬文嚼字》十年(2009-2018)的流行语共100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来源分类、词汇特点和产生原因进行探析。

一、流行语的来源分类

《咬文嚼字》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是中国境内汉语文化品质的“捍卫者”。该杂志一直坚持“流行、创新、文明”的征集要求,且经过读者征集、网友投票、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方式最终选择。本文通过对其十年(2009-2018)年度流行语的梳理和分析,现将其来源分为以下8类:

1.社会热点

“躲猫猫”(2009):本是一种儿童游戏,即“捉迷藏”。2009年2月,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里发生了所谓“躲猫猫”事件,一名24岁的男子因盗伐林木被关入看守所后死去,警方称死者是在玩“躲猫猫”时眼部被蒙,不慎撞墙受伤而死亡的。最终侦查结果表明该男子系被“狱霸”殴打致死。

“洪荒之力”(2016):2016年8月,中国选手傅园慧在奥运会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以一句“我已经用尽洪荒之力啦”红遍神州。如今,“洪荒之力”多用来形容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

“锦鲤”(2018):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开展了一个抽奖活动,从转发此条抽奖微博者中抽奖,抽中的人为“中国锦鲤”。“锦鲤”于是成为“好运”的象征。

2.时政热点

“中国梦”(2013):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打虎拍蝇”(2014):口语则称“老虎苍蝇一起打”。“老虎”和“苍蝇”是两个比喻,“老虎”喻指位居高层的腐败官员,“苍蝇”喻指身处基层的腐败官员。

“工匠精神”(2016):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

“命运共同体”(2018):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国内国际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一次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影视娱乐节目

“蜗居”(2009):这一词语的流行,和2009年热播电视剧《蜗居》有关。“蜗居”不仅可指空间上的狭窄,也可指精神上的狭窄。

“Hold住”(2011):2011年8月9日台湾中天电视综合台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女大学生谢依霖以夸张另类的造型、英汉混杂的台词、扭捏怪诞的举止亮相,陈说在一个时尚场合如何处变不惊,提醒自己不能慌乱,要“hold住”整个场面。

“高大上”(2014):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缩略。电视剧《武林外传》和电影《甲方乙方》都使用过“高端大气上档次”这个七字短语,后凝结为三字词“高大上”。

“怼”(2017):作为网络流行词的“怼”源自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随后渐渐流行。

4.方言

“不差钱”(2009):本是东北地区的方言说法。2009年“春晚”赵本山等演出的小品,用它作了剧名,产生了轰动效应,后在全国流行开来。

“坑爹”(2011):在北方某些方言中,“坑”有欺骗、欺诈的意思,“爹”指老子,即父亲。“坑爹”的字面义便是“欺骗老子”。

“赞”(2012):吴方言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大部和上海)一向用“赞”表示好,如上海话里“蛮赞”便是很好的意思。

5.网络传播

“伤不起”(2011):2011年“伤不起”火爆起来,和网络上的一篇题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啊!”的帖子有关。

“网红”(2015):网红即“网络红人”,指被网民追捧而走红的人。网红在2015年热度飙升,和媒体纷纷爆出明星大腕与“网红”女友的恋情有关。

“蓝瘦香菇”(2016):其实是“难受,想哭”的谐音。来自于2016年10月广西南宁一小哥失恋后录了一段视频。

“杠精”(2018):杠精,指“抬杠成精”的人。这种人往往不问真相,不求是非,为反对而反对,为争论而争论。

6.外来词

“秒杀”(2009):译自英语的seckill,起先是网络游戏的专用词,指玩家在游戏中瞬间被PK出局或者瞬间将对手击倒。

“卖萌”(2011):“卖萌”的“萌”,是从日语中借过来的。日本的动漫爱好者用“萌”形容非常喜好的事物,特别是动漫中的美少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逆袭”(2013):从日语引进的新词,意思是在逆境中反击成功。

“打call”(2017):源自外语,进入我国后,适用范围逐步扩大,用来表达对某人、某事、某物的支持和赞成。

7.旧词新意

“达人”(2010):中国古代就有“达人”一词,指通达事理的人。“达人”被借入日语后含义发生了变化,如今又从日语传了回来,指见多识广、对某方面懂得透彻的人。

“土豪”(2013):本是汉语中固有词语。在20世纪上半叶,特指有财有势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今日之“土豪”源自网络,泛指现实社会中富而不贵的群体。

“奇葩”(2013):汉语中本有其词,指珍奇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不同寻常的优秀文艺作品,是地道的褒义词。如今广为流行的“奇葩”,则来源于网络,常用来比喻某人某事或某物十分离奇古怪,世上少有。

二、流行语的特点

流行语是一种语言词汇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社会流行风尚的代表之一,流行语能够反映大众生活的内容,同时也能展现人们使用这一语言现象的心理,因此流行语具有大众性的特点。除此之外,本文还将继续探讨流行语的新奇性、易于上口和娱乐性的特点。

1.新奇性。

流行语表现出语言的创意性,新奇是流行语的特征(夏中华,2007)。流行语的新奇性大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结构形式新”,如“被就业”(但凡意志遭遇强迫时,均可套上“被××”的帽子,如职工“被全勤”,举报人“被自杀”等);“二代”(“代”有世系相传的辈分的意思,“二代”即第二代,如文二代(作家子女)、星二代(明星子女)、独二代(第二代独生子女)等);其次是“语义内容新”,正如像前面提到的旧词新意,指原本在古汉语中就存在的词汇,经过社会的发展变迁,被人们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如“达人”、“奇葩”、“土豪”等;最后是“感觉新”,指的是人们在使用流行语时的新奇心理。这主要表现在流行语中对外来词的借用上。如“卖萌”、“吐槽”、“佛系”等。流行语新奇性的特点体现了时代特征,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心态和性格。

2.易于上口

相较于其他机构评选出的年度流行语而言,《咬文嚼字》评选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语较为口语化,更加朗朗上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词汇风格方面,《咬文嚼字》评选出的流行语偏向大众化、生活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如“拼爹”、“退群”、“穿越”等,而其他机构评选出的流行语部分偏向专业化,这就使得无相关知识背景的人们理解起来颇有难度。其次表现在词汇长度方面,《咬文嚼字》评选出的流行语的长度多集中于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这类词符合人们的用词习惯,因此能够达到较高的使用频率,如“气场”、“纠结”、“萌萌哒”等。

3.娱乐性

流行语随着社会的发展继而有高度娱乐化的趋势。纵观《咬文嚼字》十年(2009-2018)年度流行语,有超过半数的流行语是通过网络传播、影视娱乐节目等媒介产生的,娱乐性较强。如“躺着也中枪”、“元芳你怎么看”、“确认过眼神”等。流行语较强的娱乐性有利有弊。优点主要表现在其大众性和幽默性,较强的娱乐性能够为大众所接受,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其传播。同时也能丰富娱乐大众生活,达到流行语产生和传播的目的。不利之处在于,过度的娱乐化会使其变得浅显和庸俗,不符合主流的文化价值观。

三、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从《咬文嚼字》十年(2009-2018)年度流行语来看,很多流行语的产生都是偶然的。人们无法预测到未来的流行语是哪些,来自于哪一热点或事件。但流行语作为语言现象和社会现象二者的结合体,其产生仍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产生原因大致如下:

1.内部语言因素

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研究必须与社会变化发展相联系。社会的变迁必然导致语言的变化,而语言的变化同时也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语言学家陈原说过:“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词汇作为一个整体,其核心部分如发音、字形等不会轻易改变,而其意义方面却有可能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如“达人”、“奇葩”等。

2.外部社会因素

要想认识并了解流行语的产生发展规律就不能脱离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变迁是流行语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流行语能够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变迁。“中国梦”、“不忘初心”等反映了时代中政治理念的变迁,有利于人们了解最新的政治思想,跟进时代的步伐。“新常态”、“互联网+”、“创客”等流行语记录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变化。由此可见,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流行语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正是因为流行语来自于社会生活,与人们的日常息息相关,才会被更多的人接受并使用。

3.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

流行语的形成和传播与其创造者和使用者密切相关。大众都具有求异心理和新奇心理,人们的这种心理使得流行语能在更大范围进行传播。如在上文提到的流行语的新奇性的特点,这就符合了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们常常模仿并使用社会上正在流行的事物,以此来获得社会的大众认同,获得安全感,以此来达到心理上的安慰和平衡。比如,“锦鲤”、“拼爹”。因此,流行语的形成与其使用者的心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它或表达了人们的心理,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或反映人们的不满情绪或美好愿望。

结语

流行语能够反映出来社会某一时期某个思想文化领域的真实状态。本文通过对《咬文嚼字》十年(2009-2018)年度流行语的来源分类、词汇特点和产生原因的简要分析,希望能够推动汉语词汇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希望大众在使用流行语时抱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不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流行语坚决摒弃。

参考文献

[1]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M].上海:上海三联书社,1980

[2]李靖.流行语之生成理据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语(2008-2012)为例[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07)

[3]夏中华.关于流行语性质问题的思考[J].语言文字应用,2012( 1) :92-99

[4]翟潇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浅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J].名作欣赏.2014(36).

作者简介:尹诗贝(1995-),女,河南省周口人,学术硕士,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论文作者:尹诗贝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浅析《咬文嚼字》十年(2009-2018)年度流行语论文_尹诗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