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汉语文献常用词研究述评论文

明清汉语文献常用词研究述评论文

明清汉语文献常用词研究述评

孙 韬

摘要: 明清汉语词汇是最接近现代汉语词汇的汉语词汇系统,研究明清汉语词汇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就目前学界研究情况来看,其研究资料主要来源既有现存明清典籍,也有域外汉语典籍。其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研究维度持续扩大、注重系统性和规范性;不足是缺少汉字文化圈中的语言对比意识,对引用文献的版本或修订本的差别注意不够。建议往后要以概念场为单位分析词义,注意义域变化,把同时研究和历时比较相结合,把传统训释和西方语言学结合,注意方言和语言接触因素。

关键词: 明清文献;域外汉籍;汉语常用词

常用词反映了人们生活中最核心、最基本的概念,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化价值。明清时期文献的常用词及其演变研究,成为当代学者了解近代汉语词汇的重要对象。根据文献的类型,主要分为明清小说、笔记、杂著和域外汉籍等,有关研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专著和论文,促进了对明清近代汉语常用词研究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本文拟对当代的明清文献常用词研究作简单综述,并就研究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引言

汪维辉(2000)界定的“常用词”的概念,主要是指那些自古以来在人们的生活中都经常会用到的、跟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词。尤其是面对明清时期的语料,现当代学者把主要的研究重心放在常用词演变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思考。随着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日益重视,学者对明清时期专书的词汇研究也日益兴盛。汉语常用词的演变规律是汉语史学术范畴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成系统、多角度、跨语言的开展常用词研究工作,是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关键任务。我们应该在了解更多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常用词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以及明清时期的词汇特点,从而探索近代汉语常用词的分布和演变。

(1) 1981年年平均流量和年最大流量分别作为边界条件时,巴塘河河道21 480.34横断面淹没水深分别为20 m和23 m,淹没水深增幅为3 m。这两种流量条件下,均未出现河道溢流情况。

二、明清典籍

明清小说一直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此阶段的文献语言处于文言向白话的过渡阶段,词语出现了复音化的趋势,一些新的构词方式和词缀产生,对其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汉语常用词由近代至现代的发展特点,认识汉语常用词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现代汉语。

首先值得重视的是,对于中国明清古典小说词语的汇释,基本以词语解释和词典编撰为主。如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辞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胡竹安《水浒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白维国《金瓶梅词典》(中华书局,1991)、周定一等《红楼梦语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汇集了小说中出现的白话词、古语词、俗语词,都作了全面的总结,分条目给予了详细的释义,对读者了解各书的词汇价值和特点很有帮助,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

数据采集系统选用华航天鸿TOYA-CY880红外球型摄像头,其外观如图2所示。它具有全球型金属室外防水外壳,水平清晰度高于420线,SONY CCD,内含全方位云台和解码器;360°左右连续旋转,90°上下自动翻转,红外阵列灯6颗+10颗多食人鱼红外灯;红外夜视距离可达80m,白天100m,在光线很暗的环境下依然能清晰地监视对象,具有断电自动记忆功能,其可以支持远程控制云台且可靠性高,可长期稳定运行,无需维护。

此外,有关域外汉籍文献语言研究类的硕博论文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如邓苗雯《<官话指南>词汇研究》(2013)、徐丽《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研究——以<官话指南>、<谈论新篇>、<官话急就篇>为中心》(2014)等均对《官话指南》及同时期的日本汉语教科书的语言规律和常用词演变进行了分析。

同时,日本学者关于明清时期的词汇研究也出版了不少专著。如香阪顺一《白话语汇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1997),特别对明清时期的常用白话词汇,逐个进行了详尽研究、科学分类、细致描写、简洁的历史比较。

随着世界各国汉语语言学家对域外汉语文献的重视,有代表性的域外汉籍的系统校注相继展开。在域外汉籍语言研究中,国别以明清时期的日本和朝鲜的小说、笔记、杂著、教科书等为主,以词汇研究、不同方言对译本或满汉、日汉语言对比为基础,其中的热点研究领域被许多学者以单篇论文或专著的形式进行阐释。

有不少论文是就某一方面对专书常用词作的研究,比较深入,能够有意识地注意到专书词汇和现代汉语词汇的异同,并且就语言单位、词义内容、使用频率、社会变迁等因素分别加以比较。如王绍新(2001)从《红楼梦》词汇(甲)与现代汉语词汇(乙)的词形对比入手,探索近、现代汉语之间的词汇更替。甲乙之中意义相同的词的词形有如下几种关系:同形;同素反序;形近义同;异形,甲有乙无;甲为单音词,乙为复音词;复音词的可析性不同,甲强乙弱。这为近代汉语常用词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思路和指导意义。

除了以上提到的外,周忠元(2008)还对《金瓶梅词话》中的词汇作了系统索引,对其文学语言、语言词汇、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黄健(2008)对《西游记》中的常用词进行了考察,对《西游记》的基本词汇,进行了穷尽式的描写,同时对该书中的词汇构成如双音词、多音词、核心词、新词新义进行了分析。

对同一概念场中的词义变化作出分析,并按照语义场将词语分类。在汉语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即便是相同的几个概念其义域也可能有所差异,比如表示未成年人的语义场,在秦汉、唐代和现代的义域就各不相同。我们应该就比较有代表性的特殊词汇义域变化作出重点剖析。

首先,缺少汉字文化圈之中的语言对比意识,尤其是在常用词演变方面,虽然多数学者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观念,但不能只满足于收集一个国家的语料来描写常用词的历史演变,还应该在分析同时期国内外相似文献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常用词演变的基本模式。

最后,还有一些学位论文对专书中的特定概念词和新词新义进行了探讨。如曹贵山(2007)以明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作《三言二拍》为语料,从中择取了近500条法律词语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意义类别统计分类;刘彤(2010)独出心裁地以女性描写词语为专题对《镜花缘》进行专书研究,并把语言词汇与文化结合起来,探讨女性描写词语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思想意识;陈路(2017)选取《梦溪笔谈》中有代表性的新词新义加以阐释,并分析了其词汇学价值。

三、域外汉籍

有关常用词研究的单篇论文也有不少,以硕博论文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实词虚化、常用词演变更替、特定时期新词新义分析等方面。

如张美兰(1998、2002、2012、2013)、汪维辉(2003)、陈莉(2005)和丁喜霞(2018)等均对朝鲜15世纪的汉语教科书《训世评话》的词语特点和特征词的兴替变化加以考释。

直接以日语词汇或中日词汇交流为研究对象的单篇论文比较多,明治时期域外汉语教材的北京话口语词一直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如张美兰、陈思羽(2006)对日本的汉语教科书中的句子话题标记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又如陈明娥、李无未《清末民初北京话口语词汇及其汉语史价值——以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为例》(2012)、沈国威《汉语的近代新词与中日词汇交流》(2008)等。

除专书类著作外,还有大量学位论文或单篇论文以整体或个案的形式对域外文献版本、常用词演变及时代价值进行讨论。如: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以<老朴集览>为中心》(2011),针对朝鲜末期广受关注的三本汉语教科书的常用词汇及发展轨迹进行注释;宋桔(2011)对《语言自迩集》的文献价值和语法体系的挖掘比较深入,具有代表性,不仅描述了《语言自迩集》语料观、语法观及元语言体系,而且对书中大量出现的十三种词类进行了区分和界定;刘晶晶(2017)从《利玛窦中文著译集》的词汇研究入手,浅析了旧词新用、同素异序词及成语的使用情况,尤其为域外的著译集词汇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

万松彤介绍,清江传统鱼类有80多种,其中许多是流水生境的鱼类。随着筑坝截流,这些流水鱼消亡不少。另外养殖业让鱼类也有所增加,这种新的生物生态关系,如何保持和谐稳定,这也是未来保护要关注的方面。

待牧民将羊群圈入圈中,休息2 h。通过询问牧民以及观察羊群,发现部分山羊有蹭墙、转头用角蹭身、摇头等症状。在颈部、肩部、腹部、四肢末端拨开羊毛,可见羊体虱寄生在皮肤表面,不停蠕动,用药前、后的体虱检查见图1、图2。

张美兰、刘曼(2013)对清代著名的满汉双语教材《清文指要》及其价值进行了语言研究,并对内容、版本收藏及在词汇学、语义学等方面的价值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张美兰(2017)对《官话指南》北京官话本的六种方言对译本及四种方言改编本的版本源流及其汉语史价值一一作出了详细的解释,标示了常用词在不同地域的用词差异或词汇在历史角度上的分布特点。

四、目前研究特点及不足

总体而言,目前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研究的历史维度持续扩大,同时研究的深度也在多角度拓展;由单纯的词汇描写,逐渐过渡到语言学价值的综合性分析;在传统词语训释的同时,也注重参照方言和同类型同时期文献;对域外汉籍常用词研究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更新的看法,越来越注重系统性和规范性。

回顾近几十年来的明清汉语文献常用词研究,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和论文相继问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字文化圈内常用词的梳理和研究工作,但是不可避免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其次,此阶段的常用词研究也开始注重结合近代汉语方言的探索。如郭培培(2011)以晚明学者顾起元所撰写的一部笔记体小说《客座赘语》为研究对象,对有关南京方言语音、方言词语、俗谚加以诠释,同时,还对《客座赘语》中的一些明末南京方言词语和异文进行考释;文静(2012)着眼于《萤窗异草》词汇的典雅性、丰富性,就常用词、复音词的来源及特点加以研究;姚玉坤(2014)选取《儒林外史》中“消”(包括含该语素的词)、“替”“竟”(包括含该语素的词)等构词成分,从语言学的角度对该书的词汇阐释得比较透彻。

其次,应该注意到,引用过程中产生的同一文献的不同的编写版本,以及不同时代的修订本。比如《西游记》在清代就有六种刻本,我们应当注意到不同版本之间常用词的使用差别和地域差异。对所研究的语料尽可能全面综合地进行了解,并且细致地加以判断,掌握可靠的语料,才能准确进行常用词研究。

五、几点建议

(一)以概念场为单位分析词义,注意词的义域变化

目前,部分区域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公路路基加宽施工工作,但是,在实际建设期间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创建优化性的工作体系,难以结合实际工作特点与要求进行协调控制。

In a word,Eve’s requirement of independent working and eatingtheforbidden fruit areresistanceto Adamand God respectively.

(二)共时研究和历时比较相结合

在常用词汇研究中,要将共时的静态研究和历时的动态分析结合起来,尤其是在词汇研究方面,不仅需要探求词源,而且要将整个汉语词汇史的演变过程也考虑在内。索绪尔(1949)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有一段话,论及了语言学的最普遍的研究方法:

“我们为情势所迫,不能不依次从静态方面和历史方面去加以考虑。尽管这样,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在理论上,这一单位是表面上的,而语言的差异中实隐藏着深刻的一致,在语言研究中,无论从哪一个方面进行观察,都要想方设法把每一事实纳入它的领域,不要把方法混淆起来。”

不可否认未来是科技的世界,于是很多公司关注科技,强调它们的产品对人类很有用处,甚至可以改变人类;但有时却忽略了人类的需求,可能不只科技。

具体来讲,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对明清汉语文献中的常用词、新词进行考释,而且要对各个阶段词汇系统发展状况以及近代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明晰的把握,尽可能利用现有的学术成果对该书中的相关词汇作出分析比较,从而得知文献中常用词的大体面貌。

(三)传统训释和西方语言学相结合

首先,通过参照旧注、笔记、史料等文献考释词义,用排比归纳法总结出同一语义场词语的异同,要注意词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把词汇研究放在各阶段词汇系统中进行描写。把数个在近代汉语中关键的语义场放在各个历史平面加以比较,我们对汉语词汇系统的演变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进一步对于常用词的语义单位和义位进行分析,才能对常用词的演变机制作出合理的解释。

其次,要结合语义学、构词法、心理语言学的一些前沿理论成果,对汉语文献中的基本构词法、语素义组成、词法结构进行分析统计,概括出文献语言特点中具有普遍性的具体规律,获得关于明清时期常用词的发展演变的清晰的认知。

(四)参照方言和语言接触因素

我们不仅要分析文献的时代、国别、汉语语法及语音史的变化,还要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别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词汇特点。尤其在近代汉语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周边民族和国家文化语言交往密切,我们应该注意到语言接触的成分和民族语言融合混杂的历史大背景,将常用词演变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加深入。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2014.

[2]蒋绍愚.汉语历史词汇学概要[M].商务印书馆,2015.

[3]张美兰,刘曼.《清文指要》汇校与语言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4]张美兰.日本明治时期汉语教科书汇刊[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张美兰.从《训世评话》文白对照看明初汉语常用动词的兴替变化[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4).

[6]张美兰.明初汉语常用词新旧质素的兴替变化——以《训世评话》为中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7]张美兰.《训世评话》词语考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8]张美兰.明治期间日本汉语教科书中的北京话口语词[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2).

[9]张美兰,陈思羽.清末民初北京口语中的话题标记——以100多年前几部域外汉语教材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6(2).

[10]陈珊珊.《中国语教本类集成》所辑汉语教本文献内容及资料来源考订[J].国际汉语,2018.

[11](日)六角恒广.日本中国语教育史研究[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2]曹贵山.“三言二拍”法律词语研究[D].厦门大学,2007.

[13]郭作飞.张协状元词汇研究[M].巴蜀书社,2008.

[14]李无未.日本汉语教科书汇刊(江户明治编)总目提要[M].中华书局,2015.

[15]沈国威.汉语的近代新词与中日词汇交流——兼论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形成[J].南开语言学刊,2008(1).

[16]陈莉.《训世评话》词语考释三则[J].古汉语研究,2005(3).

[17]汪维辉.关于《训世评话》文本的若干问题[J].语言研究,2003(4).

[18]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

[19]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

[20]周忠元.《金瓶梅词话》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 H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11-0135-0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北地区汉语方言与少数民族接触研究”(12AZD092)(SKHS2015B12)

作者简介: 孙韬(1995—),男,甘肃兰州人,单位为兰州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和语言接触。

(责任编辑:李直)

标签:;  ;  ;  ;  

明清汉语文献常用词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