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长个性化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建构论文

基于校长个性化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建构论文

基于校长个性化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建构

庄 迪

摘 要 :作为以促进校长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校长培训,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培训课程体系至关重要。构建课程体系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方面综合考量,要有学习者本位取向的课程观、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目标、多样性的课程内容、灵活选择的课程实施方式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手段,从而促进校长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 校长培训;个性化发展;课程体系

纵观我国校长培训工作30年的发展历程,无论是培训模式还是培训形式都在不断地创新与变革。从传统的分科教学、专题讲座、课题研究到案例教学、主题研讨、跟岗实践以及远程培训、校长论坛、自主研修,体现的是从补偿提高培训向按需创新培训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校长培训越来越注重校长的个性发展需求,以满足校长自身专业发展需要和解决学校管理问题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与指导。这种按需施训,个性化培养的培训理念也正是校长培训工作者和研究者所倡导的。

所谓校长的个性化培养,是以校长的个性化特质为基本前提,以校长个性化需求为核心内容,以校长个性化情境为关键载体,最终实现校长个性化发展这一主要目标的系统培养工程。[1]落实到具体的培训工作中,要想实现校长的个性化发展,关键是要构建与之相对应的培训课程体系。要以促进校长个性化发展为主线,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五个方面综合考量,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体系,从而促进校长的个性化发展。

一、课程理念:以学习者本位价值取向为前提

课程理念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课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课程设计者与研发者持有何种课程价值取向决定着课程体系建构的整体方向。与课程发展史对应,校长培训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也分为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和学习者本位价值取向三大类别。

社会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观,注重课程的社会性价值,以掌握社会生活的必备知识、技能和解决社会问题为核心来设计课程,强调课程对社会的作用。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中主要是注重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与法规、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等方面的内容。[2]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的课程观,注重学科知识的固有价值,主张按照学科门类和知识本身逻辑体系来设计课程,强调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持有知识本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设计者更加注重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校长专业成长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中多以分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主。学习者本位取向的课程观,注重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主张以学习者的需求、能力、兴趣为核心设计课程,强调课程应致力于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学习者本位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校长培训课程设计中主张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以校长需求为核心,即按需施训。

在我国,有关法律和法规的执行还是不足。我们看到了盗版的危害,不用不正当手段盈利,这不仅使作者遭受了损坏和扰乱市场的秩序,还使我国文化的自主创新收到了严重的创伤。我们没有一个世界级的畅销书,而且还缺乏时代性。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创新主题,我们没有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我们鼓励内容创新题材的畅销书,除了颁布版权法作者有权利,也有效地执行法律来保护作者的收益和权利,因此造成市场秩序的规范、创新能力和整体氛围的外部民族文化的环境。

如图5所示,去除了高频调制后,得到了提取的一次谐波和二次谐波信号,其中抖动波形是由于光路或电路系统带来的低频噪声所引起,对上述信号采用平滑滤波等数据处理方法处理后,根据甲烷气体检测原理进行一次谐波和二次谐波的比值计算。

二、课程目标:以促进个性化发展为核心

这些问题都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紧密相关。当然,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创新是一篇大文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推进到人民中心观的新阶段,为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新发展谱写了新篇章。

课程目标是培训目标的细化和分解,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逻辑起点。[3]不同类型的培训,目标不尽相同,促进校长个性化的校长培训,目标很明确,就是促进校长的个性化发展。按照这一培训目标,结合个性化发展的内涵,在以学习者本位为主体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可以把课程目标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一是基于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不断完善提高,形成个性化的专业知识能力结构;二是基于对具体教育问题的研究和反思,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形成对教育问题的独到理解和行动;三是基于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结合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特色。[1]如长春市中小学专家型校(园)长培养工程项目,培养目标是提升专家型校(园)长专业能力,创建自身教学风格、提炼学校办学特色,凝练校长办学思想,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理念先进、治校有方、追求卓越的风清气正、斯文在兹的中小学(幼儿园)专家型校(园)长队伍。专家型校(园)长的培养周期为两年,我们在阶段性的培训过程中把总体培训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课程目标,即使校长通过对教育知识的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使校长通过对规律的解读,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使校长通过对教育情境的反思,形成特色的办学思想。

综观三种培训课程的价值取向,学习者本位的课程观最适合以促进校长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校长培训。但任何一种单一取向的价值观都是有弊端的,所以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要综合三种不同取向的课程观,以学习者本位为主,吸收并利用社会本位和知识本位课程观的优点与长处,按照培训需要进行适当的整合。

三、课程内容:以尊重差异性为基础

课程内容是构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目标和培训目标得以实现的载体。校长培训要想促进校长的个性化发展,在选择课程内容时首先要考虑作为“个体人”校长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其次再考虑作为“社会人”校长的共性与统一性。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遵循以下流程:第一,在培训开始前,首先要对校长展开培训需求调研,通过问卷与访谈的方式,了解校长的培训需求;其次要认真分析参培校长基本资料,了解学员之间的差异性,最后选取既能够满足校长自身发展需求,又平衡个体差异性的课程内容。第二,结合培训的类别,如任职资格培训、德育校长培训、教学校长培训、乡村校长培训、专家型校(园)长培训等不同类别的培训,选取适合此类别校长的具有共性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理念。第三,考虑社会要求,选取党建、政策法规、教育改革与热点等社会性的课程内容。归结起来就是以满足校长自身发展需求和差异性的内容为主,以社会性和专业性的内容为辅,并把这些内容以恰当的途径与方式展现出来。如长春市中小学专家型校(园)长培养工程项目,为实现专家型校(园)的个性与特色发展,我们在培养周期开始前,对专家型校(园)长培养对象进行了培养需求调研,结合专家型校(园)长的社会属性,把培养内容分成三部分。一是个性发展与特色形成部分,包括校长自身专业素养提升,如学校的规划与发展、育人文化的营造、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试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办学特色的提炼与办学思想的凝练等方面的内容。二是教育理论夯实部分,包括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三是岗位职责必备部分,包括党性修养、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内容。

四、课程实施:以注重灵活选择为导向

课程实施是课程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手段。在校长培训中,常见的课程实施方式有专题讲授、案例分析、参观考察、交流研讨、跟岗实践、主题论坛、自主研修等。对于一场培训,课程实施方式的选择对于培训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单一的课程实施形式可能过于枯燥,无法调动参培校长的积极性,但如果课程实施形式过多反而会导致参培校长手忙脚乱、疲于应付,没有时间消化所学知识。确定课程实施形式最重要的依据是课程内容,以促进校长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校长培训,对于个性发展与特色形成部分的内容应以跟岗实践、问题诊断、主题论坛的形式进行;对于教育理论部分的内容可以采用专题讲授与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岗位职责必备部分的内容可以结合参培校长的时间,采用远程培训与自主研修的方式。以长春市专家型校(园)长培养工程为例,针对学校运行与管理方面的内容主要采用了影子培训的方式,让专家型校(园)长以影子学员的身份向理论导师(专家教授)和实践导师(杰出校长)学习,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践方面,在实践导师的学校跟踪学习至少1个月,全面学习与了解实践导师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经验,并反思自己在学校管理中的不足,并针对具体问题向实践导师征求意见。理论方面,以座谈交流的形式定期接受理论导师的专业指导。针对办学特色凝练与办学思想提炼方面的内容,主要采用了经验交流的形式,每一位专家型校(园)长在培养周期内必须完成一次对学区、本区域、本市、本省或全国范为围内的引领与示范实践,可通过召开现场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进行,经验交流的过程就是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

五、课程评价:以强调多元化为保障

课程评价是检验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过程是否实现了课程目标以及实现程度如何,并以此作为判定课程设计效果、改进课程实施的依据,是构建完整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训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校长个性化发展为目标校长培训,具有个性化的培训目标、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以及灵活性的课程实施方式,作为检验依据的课程评价自然应该是多元的、综合的。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应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调动参培校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建立由参培校长、培训专家、培训机构自身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其中参培校长的评价应占有较大权重。其次,在评价方式上实现发展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的综合,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考虑参培校长的独特性和层次性,对不同的学员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突出差异性。

培训课程的设置直接关系着培训目标的实现,校长培训要想促进校长的个性化发展,不能仅从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式层面出发,而是需要贯穿整个课程体系,从课程理念的确立,到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式的选择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的运用,形成一条以“促进校长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纵贯线,这样才能确保培训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丹,胡淑云.校长个性化培养的内涵、价值和路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2).

[2]魏龙渝.论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的设置[J].继续教育研究,2011(8).

[3]饶玮.基于“两个标准”的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设计策略探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4).

中图分类号: G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6531(2019)07-0032-03

庄迪/长春教育学院讲师,硕士(吉林长春130052)。

责任编辑:何 言

标签:;  ;  ;  ;  

基于校长个性化发展的培训课程体系建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