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诊断青年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论文_刘署敏 朱龙 李刚 李松 杨葛 申岩 胡英改

(河北省安国市医院 071200)

【摘要】目的:比较CT与MRI对青年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青年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行CT与MRI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分析影像学特点。结果:CT和MRI均是检查颈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手段,对椎间盘突出形态及程度显示清楚,CT显示椎体及小关节增生,前后纵韧带、项韧带、黄韧带肥厚钙化具有明显优势;MRI可准确判断椎间盘退变、黄韧带厚度、评价椎管狭窄程度、对脊髓受压及其病理改变做出判断。结论:CT与MRI可以早期发现颈椎间盘突出、突出程度等信息,是颈椎间盘突出症重要检查方法。

【关键词】CT;MRI;颈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40例青年人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青年人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节段、类型以及程度和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所有患者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龄15~35岁,平均26.8岁,患者病程15天~2.2年,平均4个月。发病前24例有明确外伤史,占60.0%;缓慢发病者14例,其中长期低头单一姿势工作者10例,以往多次急刹车等原因慢性致伤者4例;不明诱因者2例。

1.2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有颈部不适。颈肩背疼痛、一侧或两侧前臂及手无力、麻木酸胀感23例,针刺样或过电样麻木感11例,皮肤异样感觉6例。所有患者病理反射征阳性。

诊断标准:椎间盘突出的测量:椎间盘超过椎体后缘上下连线的距离。椎管狭窄标准:椎管与椎体矢状径比值≤0.75或椎管前后径<12mm【1】。黄韧带肥厚≥5.0mm。椎体及椎小关节增生:椎体上下缘变尖、椎小关节面毛糙、硬化或骨赘形成。

1.3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采用中性自然位。仪器为PHILIPS 0.23T磁共振仪,颈椎相控阵线圈。常规扫描参数,失状位T1WI TSE-460/18ms,FOV360x337mm;T2WI TSE-4000/128ms,FOV360x337mm,轴位B-FFE3D-9.6/4.8ms,FOV186x220mm。CT设备及相关参数

2结果

本组40例患者经CT、MRI检查后均由二位以上医师参与诊断,包括一位高年资医师审核,有不同诊断意见经商讨后达成一致。

CT诊断37例有不同程度椎间盘突出(占本组92.5%),MRI全部诊断椎间盘突出,突出的部位分布见表1。CT未检查出的3例患者为C2/3椎间盘突出(2例),C3/4椎间盘突出(1例),MRI上显示清楚,漏诊与CT扫描角度和骨伪影有关(定位像为颈椎侧位像,当颈椎有侧弯时,横断面扫描未完全水平通过椎间隙,同一层面上有部分间盘和椎体)。颈椎间盘突出分中央型、旁中央型和侧方型,以中央型多见,本组病例突出椎间盘共53个,中央型突出26个(49.1%),旁中央型20个(37.7%),侧方型突出7个(13.2%)。中央型和旁中央型突出共46个,分轻度27个(<2mm),中度16个(2-4mm),重度5个(>4mm)。CT与MRI扫描影像表现统计见表2。

3讨论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颈部外伤或慢性损伤的结果,但外伤往往是基于颈椎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之上的。本组40例中发病前25例有明确外伤史(占60.0%),缓慢发病14例(占35%),表明本病由外伤后起病或累积损伤起病者占绝大多数。本病的发生与颈椎退行改变有一定关系。青年人椎间盘结构相对正常,尚未发生变性或退行性变轻微,纤维环不易破裂,故颈部扭曲暴力可能是少数青年人椎间盘突出的唯一条件。椎间盘髓核水份减少使椎间盘充盈度下降,纤维环弹性减低,最后造成纤维环周边撕裂,髓核脱出,撕裂常发生在纤维环最薄弱的后部,这是椎间盘突出常发生在这些部位的原因【2】。椎间盘变性时,其信号和形态改变于MRI T2WI上最敏感,呈低信号改变,本组40例患者椎间盘都有不同程度T2WI上低信号改变,提示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发现椎间盘于T2WI上有低信号改变时应预防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青年人颈椎间盘突出病程短、程度轻、症状重【3】,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就显得及其重要。一般认为,突出椎间盘的机械压迫是引起神经根性疼痛的原因。近年来,大量的研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造成颈椎间盘突出的临床表现中除突出物的机械压迫外,突出物局部的炎性反应和炎性刺激、血管受压累及脊髓、神经根血运障碍以及其张力异常变化都起着重要作用。有研究显示,病程≤6个月者颈椎间盘突出周围炎症反应率高[4]。本组病例绝大部分患者病程小于6个月,与王少波等研究基本一致。

通过对病例统计认为,青年人颈椎间盘突出以单节段为主,本组病例单节段间盘突出占(70%),多节段受累较少,与中老年颈椎间盘突出以多节段性3为主有所不同,但仍以C4/5、C5/6间盘突出为主。随着MRI的普及应用,随着统计病例样本的增多,上颈部C2/3、C3/4间盘突出所占比例有所上升,具体发病原因有待后续进一步探讨。

MRI由于具有多方位、多平面、多参数和多序列成像,且对不同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无骨性伪影,使病人免受x射线所致的电离辐射,是目前颈椎间盘突出症最有价值的首选的检查方法。MRI与CT比较具有以下优点:①显示颈椎间盘突出部分位置。T1WI对突出物周围解剖结构显示清楚,明确突出髓核的形态、大小及位置,了解神经根、脊髓的受压移位情况。②显示受压神经根及脊髓病变情况。对受压节段脊髓内病变,如水肿、变性、软化、脊髓内空洞及囊变坏死诊断明确。③可准确测量椎管、侧隐窝大小及黄韧带肥厚情况。④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其它病变如肿瘤、炎症、脱髓鞘病变等,有利于鉴别诊断。⑤MRI检查准确直观,为临床提供了多种方位的影像学表现.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MRI检查对于椎体、小关节骨质增生,韧带钙化,纤维环的骨化等显示不如CT清楚,而青年人颈椎骨性病变相对于中老年人较轻,MRI检查就青年人椎间盘突出较CT更具有优势。

CT与MRI相互补充有助于椎间盘变性、突出同时伴有黄韧带、后纵韧带钙化,骨赘形成,关节突增生肥大,纤维环骨化的显示,为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云钊,曹来宾主编.骨放射诊断学[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389-390

[2]任建政,徐杰,冯晨,等.颈椎间盘突出症146例CT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1,17(4):287-288

[3]彭宝淦,侯树勋,吴仕良.颈椎病突椎间盘组织炎性反应特性的研究[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2,12(1):38-40

[4]王少波,王圣林,钟延丰等.颈椎病患者突出椎间盘周围的炎症反应及临床意义[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5,l5(6):345-348

论文作者:刘署敏 朱龙 李刚 李松 杨葛 申岩 胡英改

论文发表刊物:《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3

标签:;  ;  ;  ;  ;  ;  ;  ;  

CT与MRI诊断青年人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对比研究论文_刘署敏 朱龙 李刚 李松 杨葛 申岩 胡英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