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期待#215:价值模型理论述评_成就动机论文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期望#215;价值模式论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论述论文,动机论文,阿特论文,成就论文,金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0)01-0069-03

一、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阿特金森(J.W.Atkinson)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作为麦克米兰德(D.C.Mecmelland)的学生和助手从一开始便参与了成就动机的研究。他遵循托尔曼与勒温的足迹与逻辑,强调内部的认知过程,采用假设分析的方法,逐步提出了成就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阿氏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包含两个部分,即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而且这两者在强度上还可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不可能不考虑失败的后果去追求成功。因而一个人趋近目标的行为最终要受到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的决定。如果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高于避免失败的动机,那么这个人便将努力去追求特定的目标。如果一个人避免失败的动机强于追求成功的动机,那么这个人就有可能选择减少失败机会的目标。也就是说,对于失败的恐惧将改变人们对一个目标的追求。然而,人们虽然不能追求那种最令人满意的目标,但他还会选择第二个最好的目标,假如这一目标不含有太高的失败危险性的话。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两种相对抗的动机,即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恐惧。从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两种动机是如何相互作用以致产生各种不同的成就行为的。

1.对成功的期望 阿特金森认为,一个人对于成功的期望(Ts)的强度可以用一个数量来表示。从理论上讲,对于大量任务的成功期望值是可以被计算出来的。为了得到这一数值,就必须首先确定三种因素或变量。第一,必须确定一个人基本人格特征中追求成功的动机(Ms),它可以用主题统觉测验(TAT)方法测量出来。第二, 必须确定任务的难度,这可用成功的可能性(Ps)来表示。当成功是必然时,就会出现Ps=1;当失败是必然时,就会出现Ps=0。很显然,Ps将在0~1范围内变动。最后需要确定的就是一个人在成功之后所体验到的欢乐与自豪的程度,也就是成功的奖励价值(Is)。如果任务难度大(成功的可能性小),则成功的奖励价值高;而任务难度小(成功的可能性大)时,则成功的奖励价值低。所以便有简略的等式:Is=1-Ps。阿氏认为, 这三种因素与成功的期望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Ts=Ms×Ps×Is=Ms×Ps×(1-Ps)

2.对失败的恐惧 前面已经说过,对成功的希望并不能单独地决定最终行为。对失败的恐惧或回避失败的倾向(T[,f] )在行为决定中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阿特金森认为,对失败的恐惧值也可以用一个数量来表示。类似地,对失败的恐惧也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首先,阿氏认为存在着一种基本的人格倾向或动机(M[,f]),以避免失败。 为了能对这种动机进行测量,阿氏运用了焦虑测量问卷(Mandler & Cohen,1958.Mandler & Sarason,1952)。显然,客观上要求对行为予以评价时便导致了这种动机的唤醒。因而一个人在测验中的正常反应便提供了对他的这种动机的很好的度量。

正如我们在对成功的期望中所看出的那样,任务的难度(在这里用失败的可能性P[,f]表示)。失败的刺激价值(I[,f])在对失败的恐惧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I[,f]是负强化价值,所以可以推出I[,f]=(1-P[,f]),这就是说,课题难度大(觉知到的失败可能性大)时,失败不会引起个体多大的悲伤,也不会招致别人太多的责难,因而失败的负强化价值就低;而在课题难度小(觉知到失败的可能小)时,失败则会导致个人的悲伤和别人的责难。因而失败的负强化价值就大。阿氏认为对失败的恐惧与这三个因素间的关系同样可以用下面的程式来表示:I[,f]=M[,f]×P[,f]×I[,f]=M[,f]×P[,f]×(P[,f]-1)

3.行为动机的合成 有鉴于成功可以使人体验到“自豪”、“满意”等情感,而失败则会使人产生羞愧、自责等体验,因而对成功的希望和对失败的恐惧的联合作用,要么使一个人开始做所给的任务,要么则使人逃避。阿特金森认为这两种动机可以相加,而相加的结果便导致了合成动机的产生。所以行为的合成动机为:Tr=Ts+T[,f]=Ps·Ms·Is+P[,f]·M[,f]·I[,f]=Ms· Ps(1-Ps)-M[,f]·P[,f](1-P[,f])(1)

由于对于一定难度的任务,人们预期到成功的可能性大的话,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小。所以便有P[,f]+Ps=1,即P[,f]=1-Ps。因而公式(1)可以简化为:Tr=Ms·Ps(1-Ps)-M[,f](1-Ps)·Ps=(Ms-M[,f])·Ps(1-Ps) (2)

很明显,这个公式意味着行为的合成动机的强度和方向依赖于Ms和M[,f]的强度以及个体对成功的自信度(Ps)。Ms和M[,f]的相对强度决定了Tr的方向。当Ms>M[,f]时,结果是一种积极的追求成功的倾向。而且在Ps=0.5时,这种倾向达到最大值;当M[,f]>Ms时,结果将是一种对任务的消极逃避倾向。Ps=1,或Ps=0时,逃避任务的倾向值最小。这种论断的含义是指对高成就动机的人(Ms>M[,f])来说,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将偏爱那些中等难度和中等风险的任务;而对于那些低成就动机的个体(M[,f]>Ms)来说, 他们要么选择他们确信能成功的课题,要么选择那些他们认为肯定要失败的任务。阿氏指出,只要人们考虑到在非常困难的课题上的失败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人们就不难理解这种似乎自相矛盾的论断。因为在非常困难的任务上的失败,将不会使失败者产生羞愧,大多数人也不会去期望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任务上能获得成功。

后来,鉴于一些客观存在的情况,阿特金森于1964年又提出,人们对于任务的逃避倾向还可以通过施加外在的诱因(如金钱、荣誉等)来加以克服,他将这些因素称为非成就导向因素(Te),于是,决定一个人反应的动机因素便可用下式表示:

Tt=Tr+Te=(Ts+T[,f] )+Te

(3)

这样,除了成就导向因素外,个体的反应还很可能受到一些其他外在因素的控制。对于Mf>Ms的个体,他仍然能够追求而不是避开任务,原因就在于他还有一个非成就导向的高的诱因(Te)。必须指出,阿特金森的模式只能解释那些只需一步就能完成的任务,而对那些多步才能完成的任务就无能为力了。所以莱纳(Raynot,1969,1974)修订与完善了阿氏的模式。

事实上,人们每天所追寻的目标并非同等的重要,有些可能会比另一些更重要。而且对这些目标的追求不仅要受到当前需要的激励,并且还受追求未来目标需要的激励。当前的成功被看作是未来成功的手段,因而与未来成功联系在一起时,成功的动机强度将会大为提高。莱纳(1969)将这一现象称为“未来定向”。未来定向的主要规则就是,当一个人为成就的驱力所推动时,其行为将部分地决定于个体对依赖于目前活动的未来目标的知觉。未来定向的一个恰当的例子就是,学生为某门课程准备一次考试,而这门课程又是以后课程的前导。由于一个人在前导课程中的成绩将影响到后继课程的学习。因而人们将预期为高成就动机所驱动的人将比他在那些与未来无联系的作业中更能忍受失败的痛苦,更能努力工作,且能做得更好。同样的原因,那些主要为害怕失败的动机所驱动的学生在愈重要的课题上将表现出愈强烈的回避倾向。这些现象为莱纳和罗宾(Raynor & Rubin,1971)的实验所证实。

从理论上讲,对目前成功的期望之强度将是达成目标各阶段上成功期望之强度的和。因而,一般说来,在目标最终达成之前所必须完成的步骤越多。那么对于当前成功的期望也就越强。所以便有:

nTr=∑(Tsi+T[,fi]) i=1

同时,莱纳还假定:依赖于当前操作的未来第i步活动成功的主观概率(Psi)将是前(i-1)步成功的主观概率的成绩。即:P[,si]=P[,s1]P[,s2]……P[,si-1]

而且:I[,si]=1-P[,si] I[,fi]=-(1-P[,fi])

可见,当当前活动的成败不影响未来活动,也就是说,当当前活动一步就可完成时,等式(4)等同于等式(2),这表明莱纳所修订的模式包括了阿特金森的模式,是对阿特金森模式的发展。

在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期望×价值论提出后,一大批为证实该理论的实际效用而设计的实验被提了出来。大多数的实验显示出高成就动机的人喜欢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而低成就动机的人喜欢选择较为极端的任务,但有时,低成就动机的人由于受外在诱因的影响,也可能不选择极端的任务。不仅如此,实验还证实,即便对分配给的任务,高成就动机者也要比低成就动机者做得好。而且对于高成就动机的人来说,在容易问题(Ps≥0.5)上的失败面前具有更大的坚持性;对低成就动机的人来说,当Ps<0.5比Ps>0.5,在失败面前具有更大的坚持性。

二、对阿特金森理论的评价

阿特金森的理论是第一个重要的系统的成就动机理论。阿氏对于成就动机理论所做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提出了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构成的。这种观点已经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并成为许多后继研究的理论基石。另外,阿氏的理论不仅强调了成就动机对人们行为的影响,而且也考虑了客观因素(如任务难度)对人的行为的影响。阿氏理论的期望和价值的运用还表明他的理论已向认知的方向迈出了有益的一步。

最后应当指出的是,阿特金森和莱纳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和数学推理而导出并发展了他们的期望×价值模式。这是在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范围内,继托尔曼和勒温之后的又一次伟大尝试。莱纳(1982)认为,传统的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假设过分地依赖解释文字的含义和它的语法功能,往往使人含混不清。如果采用数学和计算机的表达则能使每个使用者从相同的起点导出同样清晰的结果。他们提倡并运用了这种方法。而这种方法很可能代表着今后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当然,这个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这个模式竭力引用数学的概念来建立人的成就动机模式,试图把复杂的动机问题简化为一些数理问题,这难免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动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且导出这一模式的前提的那些假设只具有相对正确的含义。比如Is=1-Ps,I[ ,f]=1-P[,f]等,都只能是粗略的推测而已。因而以这些假设为依据所导出的模式的正确性也只能是相对的。另外,这个模式只考虑了活动的主观期望,而未能考虑活动的客观概率对Ps、Is和I[,f] 等的影响。其次,这一理论还无法解释在一些实验中妇女的成就表现。因为男女成就动机间是有差异的。在许多妇女的身上可能还存在着害怕成功的动机。再者,这个模式将成就动机看作一个人稳定的人格倾向,还有待商讨。因为,有些实验证实,人的成就动机是起伏的,甚至每次的成败都会影响其变化。

标签:;  ;  ;  ;  

阿特金森对成就动机的期待#215:价值模型理论述评_成就动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