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旅游地质奇观及其意义_地质论文

川东旅游地质奇观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奇观论文,地质论文,意义论文,川东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川东旅游地质奇观包括重庆热洞,巫溪夏冰洞,奉节小寨天坑,云阳清水塘龙缸,奉节天井峡地缝,武隆芙蓉洞,重庆龙王洞地下水库,重庆统景地震温泉,重庆恐龙,川东古兽类及巫山人化石等。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及探险价值,是大自然的宝贵遗产,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源,只有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科学利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益。

关键词 旅游地质奇观,热洞,夏冰洞,岩溶大漏斗,干谷,川东

四川东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处于独特的地质构造位置和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奇观,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及地壳深处的神秘世界。这里还隐藏着一批国内罕见、全球少有的旅游地质奇观,近年来陆续被发现,本文拟作一简要介绍。

1 川东旅游地质资源概况

1.1 华夏瑰宝——重庆热洞

自然洞穴成千上万,但能够进入其中,享受天然桑那浴的热洞却十分罕见。我国仅发现有3个,其中两个在重庆,即东泉热洞和统景杨家洞。

东泉热洞位于重庆市区以东,直线距离约30km的巴南区东泉镇。地质构造处于川东褶带东南桃子荡背斜北倾没端附近。成洞围岩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灰岩(T[,1j])。热洞北、东、西三面是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T[,3Xj]碎屑岩组成的低山,中部及南部为石灰岩组成的槽丘、洼地。

洞口高程250m,高于五布河水面30m。洞底较平坦,略向洞内倾斜,可进入部分长120余米。洞体蜿延曲折,高低宽窄各处不一,一般数米至十余米。硐内形成了两个体积约1000M[3]的硐室。左支洞长约20余米,洞内有两个温度39—41℃,涌水量68.6m[3]/d的温泉长流,保证了洞内有稳定而丰富的热源。泉水含Li,Sr,B,Rn及H[,2]S等有益微量元素,为SO[,4]—Ca型优质医疗热矿泉水,能治疗多种疾病。洞温由洞口的26℃至洞尾37℃,同一位置温度基本稳定,四季不变,呈梯级升温。人们根据自身的需要可选择适合的温度位置。

1991年12月下旬,时逢重庆数十年罕见大雪之后,笔者第一次来到热洞,只见四周山峰白雪皑皑,农舍、田边残雪片片,而热洞口的热气犹如一条白色蛟龙直往外窜,尉为壮观。

统景杨家洞位于重庆市区东北、直线距离约40km的渝北区统景镇。地质构造上处在南北向长寿—遵义隐伏大断裂与北东向华蓥山大断裂的交汇处,川东褶带铜锣峡背斜中段核部附近。成洞围岩为嘉陵江组灰岩,出露地层还有三叠系中统的雷口坡组灰岩及上统须家河组砂页岩等,温塘河横切背斜核部而形成壮观的峡谷景观。最高的山峰919m,高出温塘河水面729m。

杨家洞洞口高程250m。全洞由洞口附近的斜洞和主体竖洞所组成,总体为一竖洞型热洞。竖洞上大下小,上部直径约40m,近于圆形,向下逐渐缩小,呈宽1—2m,长7—8m不规则的椭圆形。竖洞垂深35m。洞底为一积水深数十厘米至一米余的热水潭,水温34.2℃,涌水量40m[3]/d。1992年12月31日实测洞外地面气温14.2℃,进入斜洞内即升至23.6℃。通过人工开凿的一小石门由斜洞进入竖洞,石门外洞温26.6℃,石门内洞温近30℃,至洞底热水潭附近洞温升至32℃。

1.2 自然之谜——巫溪夏冰洞

“夏冰洞”位于巫溪县城西约80km,地处大宁河上游红池坝高山草场原始森林内,因夏日结冰冬季消融而得名。其地质构造属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团城背斜南翼。背斜轴向近东西。地层岩性为三叠系灰岩。洞口标高2200m。洞口向东,呈三角形,高5m,底宽10m。洞身长40m,高20m,底宽50m。洞尾比洞口低10—15m。

每当夏季,洞外绿树成荫、各色杜鹃花争奇斗艳时,洞内却是一个冰的世界。1993年5月26日实地考察:洞顶正中悬挂着一串“冰乳”,长6—7m,直径1—2m,右侧壁有一冰柱,高5m,长2m;右洞壁有三处冰瀑布。高2—4m,宽2—3m。洞底有无数的冰笋,高0.3—0.5m,直径0.2—0.3m,洞底除冰笋外,还结有厚0.2—0.3m的冰层。1995年8月,再次考察,洞内结冰状况基本相同,部分“冰乳”、“冰笋”长短粗细略有变异。因处于自然状态,“夏冰洞”又缺乏保护措施,有的悬挂之“冰乳”被游人损坏,但来年它又能再生。

每年4—10月,当洞外气温上升至15℃以上时,洞内开始结冰;10月至次年3月,地面气温降至零度左右时,洞内的冰消融,冰水渗透洞底岩裂隙中。这一自然奇观,国内外都未曾见报道,其成因至今仍然是个谜。中外洞穴专家曾多次实地考察研究,“谜底”仍未揭开。

1.3 天下第一大漏斗——奉节天坑

天坑位于奉节县城正南直线距离约32km的荆竹乡小寨村。地质构造属七曜山背斜与抱龙河背斜之间的向斜轴部。其周围出露地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岩层产状近于水平。荆竹乡附近为中山区。天坑坑口地面高程133lm。深662m,坑口直径626—537m,坑底直径522m,总容积119Mm[3](Mm[3]为百万立方米)。坑壁四周悬崖绝壁。在东北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周壁有两级台地:一级台地位于距地面垂深约400m处,呈斜坡状。坡地草木丛生,野花烂漫、悬泉飞泄,如世外桃园。二级台地位于垂深300m处,宽2—10m,其上有两间房屋,曾有人隐居。坑底为地下河,河水大部分被堵截后,给大溪河上游的九盘河开凿隧洞引水发电。

从区域水文地质及喀斯特水循环系统条件分析,小寨天坑是迷宫河与天井峡地缝之间的地下河段中部的巨大“天窗”,也是一个巨型的岩溶“漏斗”。从已公布资料看,全球世界级岩溶大漏斗主要有:美国中部康乃狄格州的鲁斯(Luse)大漏斗,深220m,直径800—600m,总容积60Mm[3];买里(Mynie)大漏斗深420m,直径300m,总容积26Mm[3],我国兴文县小岩湾大漏斗,深248m,口直径625—475m,总容积40Mm[3]。由前述可知:小寨天坑无论是深度或总容积,均居全球世界级喀斯特大漏斗的首位。它才是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坑”,当今世界最大的岩溶漏斗奇观。

1.4 奇特阴阳一线天——奉节天井峡地缝

位于奉节县城南直线距离42km的兴隆场天井峡一带,小寨天坑西南地带有一条谷底高程1000—1700m的天然缝隙。当地人称天井峡地缝。地貌学上叫干谷,为一超长干谷。地缝可分三段,全长26km。上段为沿背斜轴部发育的盆地,为谷中谷,长7.5km;中段三岔河至观音庙长13km,以峡谷为特征,谷宽100—500m,切割深度200—500m,此段为地面可见的明缝,地表水主要注入黑洞;下段观音庙至新街是天井峡地缝式复式峡谷,长5.5km。上部宽200—400m,深300—400m的箱形峡谷,北延至迟谷槽干谷,下部为隐伏地下的暗缝,即天井峡地缝,顶口宽10—30m,谷底宽1—15m,最窄处仅可容1人。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变窄,以至成一缝隙,成为隐伏地下的暗缝。缝底有落水洞,暴雨后有水流。缝壁陡峭如刀切,是典型的“地下一线天”景观。

地缝与天坑均属同一水文地质径流系统,天坑底部的地下河由上游地缝补给,至迷宫河排泄出口,地下河道长4km。流域面积230km[2],首尾落差达1700余米。只有在特定的丰富水资源和水循环动力条件下,强烈的新构造运动的抬升,使长江侵蚀基准面急剧下切,才能形成这深度极大、宽深比相差悬殊、地面谷中谷的明谷及地下谷中的暗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喀斯特峡谷奇观——奇特阴阳一线天。

天井峡地缝无论其长度、深度、坡度,还是长宽比值,在世界上均称一绝,具有很高的科研与探险价值。

1.5 喀斯特大竖井——云阳龙缸

龙缸位于云阳县长江南岸清水乡,距云阳县城约70km。地质构造上属七曜山背斜轴部附近,出露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嘉陵江组灰岩,地层产状平缓。龙缸口高程1100—1200m,缸口呈椭圆形,其长轴方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为北东南西向。长轴长约350m;短轴长约200m,其下部为陡峭直立圆筒状的竖井,其底直径大于150m。初步估算缸深约550m左右,总容积14Mm[3]。其形态从长轴纵剖面看,酷似一上大下小的漏斗;若从短轴纵剖面看,则呈上下直径基本一致、直立的巨型竖井。竖井底部平坦,绿树成荫,有地下河通过。

龙缸因既大又深,形状似一巨大的石缸,故当地人称“龙缸”。其四周均为陡峭的绝壁,无路可通底部。缸的东南方井壁较薄,鹰咀峰壁厚仅2—3m,呈鱼鳍状,东侧是落差近千米的石笋河谷,悬崖峭壁,极为险要,无人敢攀。从已有资料对比,其直径为世界喀斯特竖井所罕见,深度亦为世界级最深的竖井之一。井底至今尚无人下去实地调查测量。

1.6 地下艺术长廊——武隆芙蓉洞

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芙蓉江与乌江汇合处,是1993年5月新发现的一处洞穴奇观。地质构造处于北东向武隆向斜之东南翼、方斗山背斜的西北翼。出露地层主要是中寒武统灰岩与白云岩。洞口高程460m,高出芙蓉江面280m。地处长江三峡地貌区,属山原峡谷地貌。全洞长1846.8m,高宽各在30~50m以上,洞体高大宏伟,其中辉煌大厅底面积大于1万m[2]。

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种类之多、形态之完美、分布之广泛、钟乳化程度之高国内外罕见。个体琳琅满目、玲珑剔透、精美华丽;全景宏伟壮观、五彩缤纷、气势磅礴,令人目不暇接,真有一步一处景,景景动人心之感。有顶天立地的巨型石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大型石瀑与飞瀑;有拟人似物的动物世界,有利剑刺天、玉树琼花,等等,令人叹为观止。人们赞誉芙蓉洞是地下的画卷,雕塑的殿堂,艺术的长廊。由文石、方解石和石膏组成无数丰富的石花、卷曲石、石枝等。各式矿物结晶体形态之美、质地之纯净、群体之集中、观赏价值与科学价值之高,国内外均不多见。珊瑚状水下晶花和池中浮筏石笋亦属全球洞穴之珍稀。洞内还有长愈半米的鸡爪状单体石枝,2米余的鹅管及石旗、石带、石盾、水母及各种壁流石、流石坝、月奶石、钙膜晶锥等,几乎应有尽有,故芙蓉洞又有洞穴科学博物馆之称。

1.7 神奇的海底沟地下水库

地下水库位于重庆市区北直线距离约32km的北碚区龙王乡海底沟。地质构造属华蓥山复式背斜南段的龙王洞背斜西翼;地貌为川东平行岭谷区;地形上处于低山与丘陵的过渡地带。地面出露地层以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砂页岩为主。其两侧是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泥页岩、夹砂岩与灰岩。

1966年,江北煤矿采煤掘进到井深1000m处,进入到嘉陵江组灰岩含水层时,因掌子面穿水造成矿毁井淹的严重事故,尔后即发现该地下水库。又经过四年多时间的勘测、设计才建成了这座全国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水库。水库汇水面积为62km[2],地下水平均日流量17280立方米,如遇暴雨其流量可猛增百倍以上。平均库容量达1340万米[3],相当于一个地面中型水库的容积。不占地表一分地而可灌溉上万亩良田,实为一奇迹。

地下水库是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其 内空间大者高十余米,宽数十米,长数十至百余米,容积可达数十万立米,组成许多大的“厅堂”。“厅堂”由廊道连接。“厅堂”就是一系列的大大小小的地下湖。湖水清沏如镜,游鱼可数,水深数米至十余米。水库内的水温与气温一年四季基本恒定在16—18℃左右,冬暖夏凉,誉为不耗能源的空调器。

地下水库可供人们游览观赏、探索地下“龙宫”的奥秘;也可建成地下水上乐园,让游人娱乐、健身。

1.8 自然奇观——统景地震温泉

地震温泉分布于重庆统景镇杨家洞以西、温塘河阶地温泉坝一带,与热洞杨家洞处于同一地质构造体系和喀斯特地下热水循环系统。

1989年11月7日、统景发生了重庆近千年来最大的地震,震级5.2~5.4级,震中烈度7度。震源深度5000—8000m,属浅源型地震。地震除引起崩塌、滑坡、桥梁断裂、房屋倒塌等灾害外,还涌出了许多新的温泉——地震增生温泉。

震前统景原有温泉10处及两口地下热水钻井,水温30—62℃,总流量4400m[3]/d。水质为硫酸钙型,震后新涌出温泉16处,均呈上升泉沿地裂缝呈串珠状分布。水温31—50℃,涌水量达6400m[3]/d。温泉的数量与涌水量均较震前增加约1.5倍。新老温泉共26个,总流量达10800m[3]/d,成为川东地区温度最高、流量最大的地下热水出露区。 温泉中锶、硫酸钙含量、矿化度、温度等多项物理化学指标均达到优质医疗热矿泉水标准,并含有硫化氢、氟、氡等特殊化学成分,能治疗多种疾病。

全球每年发生有感地震5万余次,5级以上地震900多次,平均每天都有两三次,但自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尚未见有地震增生温泉的报道。这种奇特的增生温泉,必须在有丰富的水源,热源及恰到好处的水循环通道的特定水文地质条件下,由于地震的诱发,才能形成。

1.9 闻名海内外的重庆恐龙

华夏大地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五千年的龙文化一直流传至今。而山城重庆则是龙的故乡,以“龙”命名的地名至少也有上千处。

人们顶礼膜拜的“龙”虽是虚构之物,但恐龙却是生活在0.7—2.3亿年间地球的“主人”。四川省有1/4的县市发现了恐龙化石,重庆有39处恐龙化石产地,品种之多、类型之全、数量之大全国罕见。现已建立三处恐龙陈列馆。

1939年在北碚金刚碑发现了乌脚龙化石碎片。1952年修建市体育场及长寿狮子滩水电站时,又发现了蜥脚龙化石。1957年在合川太和镇进行石油普查时找到了“合川马门溪龙”,身高3.5m,长22.5m,测算其体重可达50—60吨,是亚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全世界也是罕见的。1973年在江北苗儿石发现的剑龙化石骨架完整,其后部活动靠臀部扩大的神经结辅助指挥,故称它为有“两个脑子”的怪物,十分珍稀。1975年在北碚澄江镇找到的水生蛇颈龙的新属种化石,有蛇的颈、龟的身。头小颈子长,身躯宽而短,四肢似船桨,游动速度快,是捕鱼的能手。1982年在南岸铜元局发现的肉食恐龙化石,身长10m,高3m,是一种口长利齿,后肢强壮、行动敏捷的巨型凶猛恐龙,是恐龙中的霸王。身长20多米庞大的蜥脚龙和身披坚甲的剑龙都是它的捕猎对象。同年在南岸野猫溪航修站发现了十分清楚的三趾型恐龙足迹印痕30余个,形成4条行走路线。一地有如此多的恐龙脚印,国内外都罕见。

近年又在渝北区仙桃镇花石村发现了既有成年个体,又有幼年个体,两大类,至少4个以上恐龙单体化石集中在同一空间位置不同层位上,为距今1.8亿年前侏罗纪早期的恐龙化石。早已闻名遐迩的自贡恐龙(1.6亿年),填补了恐龙演化所缺失的环节,对研究恐龙的起源、演化及古地理、古气候的变化规律是不可多得的实物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重庆发现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是国内的珍品,人类的瑰宝,曾十余次漂洋过海到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及欧洲展出。难怪有人称:“重庆是建立在龙背上的大城市”。

1.10 川东—史前动物的东园

清道光年间,英人欧文在“重庆府”中药铺收集到了大量的“龙骨”,运回英国研究后,于同治年间(1870年)公布了研究结果,发现了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牛、中华爪兽、硕毫猪等一大批早已绝灭的古兽类新属种,首次揭开了川东史前动物神秘的面纱。但这些古兽类的具体产地却不能确定。本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也曾到万县等地收购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并发表了专著。

时至今日,已在十余处产地发现了数以千计的哺乳动物化石,它们是第三纪后期和第四纪的动物骨骼和牙齿化石。八十年代初,在北碚天台山三官殿殷家洞发掘出了5目11科11属12种,包括食肉目、长鼻目、奇蹄目、啮齿目近百件古兽类化石。它们曾生活在40万年以前的动物世界。

八十年代后期,在合川市三汇镇牛尾洞土黄色堆积物中,发现了距今58.6万年的东方剑齿象、爪蹄兽、巨貘、中国犀、马鹿等化石,有植食性13种、杂食类3种,肉食类3种,共6目13科18属19种哺乳动物化石。

1993年5—8月,笔者与“中意联合洞穴科学考察探险队”在华蓥市天池龙骨洞、江津市碑槽山简家洞等处发现了7个目20多个种(属),包括东方剑齿象、巴氏大熊猫、中国犀、大额牛及鹿等300余件化石。其中最为珍贵的是在刘家洞找到了一具包括头、身、尾都十分完整的熊猫骨架。国内外都属首次发现。

此外,在重庆歌乐山、铜梁县的化龙溪、巫山大庙等地也发现了一批十分珍贵的古兽类化石,这些发现为研究新构造运动、古气候、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生物的演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此丰富而又宝贵的古兽类化石资源,也是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珍稀旅游资源;同时它证明史前时代的川东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动物生态地理群落和食物链,有相对平衡的系统。川东,曾是史前动物的乐园。

1.11 亚洲的金牌——“巫山人”

1985年发现于巫山县大庙镇龙坪村龙骨洞的“巫山人”,引起了世界考古学界、古人类学界的轰动。因为“巫山人”是亚洲最古老的人类化石,比“北京人”(40—50万年),“兰田人”(60—100万年)、(元谋人)(170万年)更早,属更新世早期、距今204万年前(1992年2月中国科学院应用古地法测定)的早期人类化石,为早期直立人。那时的长江和三峡尚处于初期阶段,还未形成。著名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誉之为“亚洲的金牌”。

发掘过程中还发现有猩猩、叶猴、巨猿牙齿、仓鼠化石及长鼻目中的剑齿象、食肉目中的剑齿虎、奇蹄目中的真马、偶蹄目中的鹿和古人类加工或使用过的骨器及其它60余种,十分丰富。这在全球古人类发掘史上是空前的。三峡已成为世界唯一的研究人猿分化的地区。“巫山人”的发现为解开世界十大自然之谜——人类的起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证明亚洲也是人类发源地之一。中华民族的祖先、乃至亚洲其它人种的祖先是从三峡走出去的。这一发现对研究地壳的演变,古人类生活环境及人类的进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川东旅游地质资源的意义与价值

川东旅游地质奇观多是久藏深闺人未识的奇峡、奇洞、奇泉、奇水及十分珍稀的恐龙、古兽类及古人类化石,是大地沧海桑田的见证,是按大自然规律演变所形成的原始自然遗产,是人类开创未来极宝贵的资源财富。

2.1 美学价值

自然是美的泉源、生命的泉源、智慧的泉源。这些地质奇观又是大自然的杰作,是人们发现和识别世界上真正美的基础。它们既有雄奇险峻、气势磅礴的壮观美,又有辉煌壮丽、玲珑剔透、独具神韵的意境美;既有崇高中的原始粗犷,又有悦目舒心、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

人们欣赏这些原始风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汲取艺术享受、留下美的感情、接受美的熏陶,垂炼美的性格与气质,激发热爱生活、热爱未来、振兴祖国的情操和热情,创造一个更加适宜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

2.2 科学价值

人类文明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大自然。无论是热洞、冰洞,还是天坑、地缝、生物遗迹,都留下了自然运动的真实痕迹和信息。它们都是揭示地壳变化和生态系统演化的最好物证;是探索自然运行规律,指导保护自然环境,求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世界进程的窗口和实验室。如恐龙与史前动物的绝灭是探索生命发展与自然环境变迁的主要线索;“巫山人”的发现是人类史上的里程碑,是世界古人类学的一次重大发现,动摇了“热带才是人类故乡”的论点。

川东地质自然奇观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们对研究矿物学、岩石学、地层学、地貌学、水文地质学、地球化学、动力地质学、同位素化学、气候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古生物学、考古学、古人类学等众多科学领域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

2.3 猎奇探险价值

探索未知世界是人类永恒的使命;不满足现状是人们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原动力。川东地质奇观多是人迹罕至之处,尚有许多秘密未能揭开。龙缸还没有下到缸底;地缝也只处在探索研究的初步阶段;芙蓉洞只开放了一部分(游览线全程2000米),究竟有多深还要继续探险;热洞、地下水库里面的情况并未探到尽头;天坑的地下河道系统更是纷繁复杂,有待探查。这些地质奇观每年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中外探险者。他们企图用智慧和胆识去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扩大人们的视野和思维空间,引发无限的暇想,产生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无穷力量。

2.4 旅游观光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决定于资源固有的质量、数量及其座落的位置。

质量是指旅游资源独有的魅力。川东旅游地质奇观都是属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独具特色。天坑大漏斗、龙缸巨型竖井、天井峡地缝式复式峡谷都是世界级奇观;热洞在亚洲各国均未见报道;夏冰洞也仅在三峡发现。1994年,中英第七次洞穴探险队英方队长对芙蓉洞的评价是:“无疑在中国是第一流的,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恐龙、古兽类及巫山人化石则属于国之瑰宝,更是珍稀旅游资源。所以,质量应属于一级或特级。数量上看,据《长江三峡旅游线总体规划》统计,三峡库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18个大的景区,290个景点,其中国家级景点就达60个。较有名的如长江三峡、大宁河小三峡、金佛山、缙云山、双桂山、四面山、神农架及大足石刻、丰都鬼城、钓鱼城、白鹤梁、张飞庙、白帝城、屈原庙、黄陵庙及昭君故里等,已经构成了一个能吸引大量海内外游人的旅游天堂。

川东旅游地质奇观是以长江为轴线,向南北展布。上有重庆这样的长江上游中心城市为依托,下有涪陵、万县及宜昌等多个中等城市相配合,是最为理想的地域组合结构。长江三峡是我国向国际旅游市场重点推出的旅游热线。每年国际游人就愈10万,国内游人则达数百万之众。重庆又是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基础设施较完善、知名度较高的大城市,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水陆空交通枢纽,门类齐全的旅游服务设施及其丰富的客源市场,将在川东与三峡库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发展中起到“龙头”的作用。

蜀道难于上青天的时代已经过去,交通条件已大为改观,除有“黄金水道”长江的舟楫之便以外,公路都能通到各地质奇观景点及其附近,大大提高了各景点旅游观光的价值。

3 科学地开发、利用川东旅游地质资源

3.1 认真保护

川东地质奇观很可能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最后遗产,它们将不能再生,要象保护国宝那样,切实认真保护好,使其永续利用,造福子孙。可借鉴国内著名风景区或国外经验,建立自然奇观保护区或设立国家公园。美国建立了60多个以洞穴旅游为主的国家公园。1988年,美国政府还签署了《洞穴资源保护法》。它标志着美国的洞穴旅游朝着有序方向发展,资源保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参照。

3.2 搞好资源调查、评价与整体规划

组成专门机构,汇集地质、地貌、水文、旅游文化、农林等部门的专业人才,对区内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形成条件,分布规律,预测还有可能出现的新景区;对新发现的景点景区详细勘测,作出全面的科学评价,确定其在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并明确等级。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区域的总体规划。可以三峡库区及周边相关的地域为一个整体,全面考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争取将三峡库区建成有众多国家级、世界级景点,全国最大的国家公园。

3.3 科学利用,适度开发

为使旅游业尽快成为川东经济快速增长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保护的前提下,要科学利用,适度开发,使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化。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对象,确定基础设施布局及旅游服务设施的规模和档次,实行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有序滚动发展,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效益。

3.4 变革体制,理顺关系

川东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应以长江为轴线,重庆为中心,逐层辐射。本区除重庆以外尚有涪陵及万县两个地区,其东为湖北省宜昌市,形成事实上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划地为牢,占景为王,缺乏统一的规划与领导,制约了本区旅游资源全面规划与合理开发。为此,建议本区创造条件,尽早成立《旅游特区》,统一保护、规划、开发与管理,理顺各种关系后,成立跨地区的行业组织,推出专项旅游项目和旅游路线,统一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使旅游地质奇观立足川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标签:;  ;  ;  ;  ;  

川东旅游地质奇观及其意义_地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