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民众的政治参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民众论文,现代化进程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政治的发展,显著表现为公民对政治的参与,且参与程度成为裁量—国民主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对现实发展中的中国政治而言,公民的政治参与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拓宽中国民众政治参与渠道,提高政治参与质量,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中所须致力追求的目标。
一、人民对政治的自觉参与——政治现代化的本质特征
人民对政治的参与,不仅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不能普遍地、自觉地参与的政治,就必然是专制的政治形态,或者是带有大量专制政治色彩的比较低级的民主政治形态。没有人民对政治的自觉的普遍参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就很难构建起来。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一本质外化为三个特征,构成民主政治建设中相互联系的三个内容:其一,所有公民都有权利参与对国家权力、国家机构以及国家事务的政治管理。这也就是说。仍然以国家为实体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建立在公民普遍参与的基础之上。国家机构在人民参与下建立,国家工作人员由人民按照民主程序选择,所有国家权力都来自人民并在人民参与下运行。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特征,也是政治发展的首要内容。其二,由于还存在着国家,因而专职从事国家政治管理的是一小部分公民。社会上任何一个公民,都享有成为这样专职从事政治管理的公民的平等权利和均等机会;而任何公民,要想进入国家的权力机构,直接从事国家管理事务,都必须获得社会大多数公民的同意,否则就违背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社会上的大多数公民对一小部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公民的选择,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显著特征,也是政治发展的最关键的内容。其三,为了保证国家权力沿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同一方向起调节、管理和促进作用而避免国家权力(或其中某些部分)沿着与社会发展的相反方向起阻碍、破坏作用,社会公民对于国家权力的运行情况,必须施以严格的监督,对一部分专门从事国家管理的公民加以必要的社会制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不可缺少的特征和内容。
然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还很难真实地达到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的政治参与,在范围上不广泛,在制度上不健全,在效果上不理想。这是我国现实政治发展中最明显的缺陷,也是以政治权力被一些人滥用为主要表现的政治腐败现象得以产生并难以根除的一大外部原因。推进政治现代化的进程,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推动人民大众的政治参与。
二、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障碍机制
透彻解剖现阶段阻碍民众政治参与的深层因素,是发展政治参与、建设现代化民主政治的前提。过去这方面的分析过于笼统、常常停留在人民的政治文化素质不高、大多数人不具备政治参与的能力等一般性认识上。笔者认为,在阻碍民众政治参与的因素中,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现实的因素。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实的因素,这是我们必须着力探究和对待的。
1、经济的贫乏与落后,形成对公民参与政治的刚性制约。
经济是基础,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腾飞,也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政治民主。我国是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还相当落后,客观上阻碍了人民大众有效地参与政治。同时,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各种利益群体在现代化经济运动中不断涌现、分化、组合,以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实现和满足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客观上形成的社会成员在占有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上的不平等,必然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参与。
2、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抑制了公民的主体意识。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进行了分野与汇流,形成了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线的政治文化传统,在深层次上成为封建政治伦理纲常。它在中国民众心理积淀成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等复杂的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至今还深沉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
权威崇拜,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现象,表现为人们独立个性和政治自主意识很差,造就了专制政治文化基础。封建统治者垄断国家政治资源,对平民老百姓实行愚民政策。引发的政治效应,必然是人民缺乏主体意识,崇拜权威。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政治发展中,虽然没有成套的西方社会那样的精英政治理论,但由于崇尚家长,崇尚皇权,崇尚权威的封建专制主义影响极为严重,因而实际上精英政治理论有着极为广阔的社会基础,精英政治意识深重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包心鉴:《论现代政治发展中的主体意识》,载《求索》1989年第3期,第33页)
显然,崇拜权威,依附权威,只能铸成附庸意识,形成卑微心理,人们在政治上必然表现为普遍的非参与倾向。
清官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国民心理积淀的反映。平民百姓面对强大的封建统治机器他们感到无法进政治体系,不能影响政治过程,因而他们只好幻想。企望能有代表和表达他们的利益的“清官”为其作主,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应有的利益。这样,他们把个人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命运寄托在少数包公式的清明统治者身上,在一个社会里,“人们对清官越是向往和依赖,人们的政治自主意识和独立人格就越发萎缩,其权威人格就愈牢固,最终作了君主政治的驯服良民”。(葛荃:《权威崇拜与政治与意识》载《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第27页。)
3、政治参与的某些具体制度残缺,尚未形成健全的政治参与的民主运行机制和程序。
在现代民主制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是靠一整套健全的制度来实现的。我国在公民政治参与上建立了诸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在这些制度的具体措施及贯彻执行的实践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些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和健全。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制度不完善;现有的选举制度在选举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行使,选举走过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方面:个别地方未能很好地处理共产党和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民主党派、无党派著名人士的积极性未充分地发挥出来,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著名人士还缺乏充分沟通和理解。基层群众民主自治方面:没有正确处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与党组织、行政组织的关系,往往出现党政组织代替自治组织的现象;民主自治的结构不合理,功能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在实践中还未真正体现出“民主自治”的原则。由于以上一些具体制度的缺陷以及在实践中的偏颇,势必严重地影响和阻碍公民有效地进入国家政治生活过程,抑制他们管理国家、当家作主的能动性。从而势必影响到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顺利推进。只有革除这些弊端,完善体制,才会生成高水平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制度。
三、中国民众政治参与的推展和完善
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的发展中国家,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寻找出路:
1、摒弃附庸意识,增强主体意识,促进和扩大政治参与
如前所述,“权威崇拜”、“清官思想”等政治意识、政治思想,体现在政治参与的态度、倾向上必然表现为“附庸意识”。附庸意识是与主体意识相对立的奴性意识、依附心理,它与政治参与、民主政治是格格不入的。要消除附庸意识,就必须:(1)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2)在大力普及基础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应对公民进行法律意识、公民意识等现代政治意识、政治思想的教育和灌输;(3)要切实贯彻“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让人民群众自己参加管理国家政治事务和地方政治事务,让人民群众通过参与政治,“可以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7月第一版,第5页)增强公民的主体意识与清除附庸意识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只有消除附庸意识,才能增强主体意识。
2、建立、健全政治参与的最佳角色结构,充分释放其政治能量
现代政治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政党、利益群众及其他社会政治组织的政治活动异常积极、活跃,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微弱。因此,人们往往以加入政治组织,或组织政党来影响政治过程。另外,大众传媒的勃兴及其在政治生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也是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鉴于此,我们要建立的政治参与的最佳角色结构可以描述为:以大众传媒为导向,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为核心,人民代表大会为国家权力载体,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咨询智囊组织为桥梁纽带,基层群众民主自治为基础,构成一个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社会政治事务,扩大政治参与,增强参政议政能力的最佳角色结构。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已渗透到政治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众传媒被视为独立的“第四种权力”(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并把它作为对政府监督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我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导向功能主要表现为:代表和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要求和根本利益,揭露和抨击与社会、人民根本利益相违背的阴暗面,对政府的政治决策起监督作用,激发人们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向上感。
3、着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公民政治参与制度化、程序化
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只有具备自主性、适应性和凝聚性,才能有助于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民主政治的发展,以致整个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政治体制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因此有必要加大政治体制改进的力度,主要有:(1)加强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监督权和检查权,用法律来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并约束非理性行为;(2)加强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利,正确处理党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并明确划分其职责范围;(3)进一步增强各民主党派作为独立政党组织在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重大作用。(4)健全、完善人民团体、咨询智囊组织的机构和制度,充分发挥它们在表达民意、吸引民众参政及其提供政治决策帮助等方面的重大作用;(5)建立和健全大众传媒的组织机构,使新闻传播形成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的网络体系;(6)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民主自治制度,充分发挥其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等方面的功能。
以上诸项改革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改革工程。政治体制改革一方面要借助于公民的政治参与,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政治民主化过程的推进,对参与扩大和参与制度化、程序化的加强效能。简言之,政治体制改革所要建立的政治参与的民主运行制和程序是结构性的,因为“高水平的群众参与是通过政治体制而组织起来的,是结构性的”。[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第96页)
四、民众政治参与的根本功能——制约权力
政治发展的实质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人民在政治权力的产生、运行、归宿等全过程中占有首要的和最终的决定作用;权力是全体人民的意志,归全体人民所共有。但是,由于国家机构和专门管理职位的存在,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权力往往同政治职位联系在一起的,政治职位和政治权力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同义语。由于政治职位只能为少数公民所占据。因而属于全体人民的权力往往表现为少数个人的意志和力量,形成“权力人格化”。这是政治权力运行中的一种表象。这种表象可能导致两种不同的权力运行后果:一种是掌权者顺从人民的意志,加上个人的政治智慧、管理才能和卓越努力,使权力在运行中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另一种是掌权者悖离人民的意志,以权营私,甚至擅权专制,权力实际沦为个人所有,产生权力腐败和变形。一般说来,政治发展亦即政治现代化是一个新旧矛盾相互交织和斗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权力的滥用等非理性的、反社会的因素,因此,权力腐败是政治现代化的伴生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归根到底就是要防止和克服权力的腐败与变形。
政治权力运行好坏,直接取决于掌权者个人的素质,而根本因素则取决人民对权力运行参与的程度和质量。这种围绕政治权力展开的政治参与,包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环节:一是人民对直接掌权者的选择;二是人民对少数人所掌握的政治权力的制约;三是人民对权力运行结果的检查、监督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某些掌权者的罢免。在这几个环节中,显然最要紧的是中间环节——对权力的制约。因为,在第一环节中,人民对直接掌权者的选择,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人民很难完全真实地选择出真正合格的掌权者,更难以完全从选举环节上解决政治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况且,人都是在发展变化的,对于被选择的公民,人民也很难保证其在以后的掌权过程中不改变初衷,不背离公意。在第三环节,人民对权力运行结果的检验、监督意味着直接掌权者出了问题才去采取措施,这就为时已晚,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损害已经造成。而采取经常“换人”办法来解决政治权力运行问题,对于政治的稳定发展也非良策。所以防止权力在运动过程中变形,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权力的制约。这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人民政治参与的根本功能。完善社会对直接掌权者的制约机制,保证人民实际地对权力制约的权利和效能,并且在这种有效的权力制约中不断激活人民大众政治参与的兴趣,是我国现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突出任务。
由于政治权力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为少数人所掌管的,权力运行情况与掌权者个人的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因而对于政治权力必须加以制约。失去制约的权力,必定会滋生腐败现象,甚至会堕落成腐败的权力。这已为古今中外政治发展史所反复证明。权力制约,古已有之。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中的分权制,使权力制约制度化、法律法律化,这是以民主政治取代专制政治,并且防止专制政治死灰复燃的重大政治进步。但是以往的权力制约,包括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和社会主义民主制中的多种权力制约制度,多以一部分权力制约另一部分权力,一部分掌权者制约着另一部分掌权者为其主要内容。也就是说,权力制约还仅是局限在政治权力机构内部,局限在少数直接掌权者相互之间。而政治权力的主体——人民大众对权力的制约,则往往停留在宣言上、法律条文上,缺乏具体有效的机制和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在实际过程中显得相当苍白无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全部政治权力为人民所有。因此,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不仅要重视权力内部的相互制约,而且要特别重视强化人民大众对政治权力的制约,使公民对权力的制约不仅仅是法律上的认定,而且成为实际的政治发展过程。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