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的核心理念--关于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的一点思考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的核心理念--关于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的一点思考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札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札记论文,新时期论文,重大问题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6)11—0004—03

(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历史上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一件大事,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所形成的堪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相媲美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二)中共中央之所以以中央全会这样仅次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并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很高会议规格,来全面、系统研究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这就是为了给党内外和国内外传递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信息,即:此一重大命题,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四十五年内,我们党治国理政之核心理念;此一重大命题,又是我们党在今后更长的历史时期内,即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内治国理政之核心理念。

因此,此一重大命题,实质上就是我们党在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首要基本理论和纲领问题上的核心理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以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其理由是:

1、此一命题, 基于经济发展要求而又提到从总体上把握诸方面社会关系连同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确实是一个提纲挈领、统帅全局的重大命题。新时期以来,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不再搞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把全党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先后着重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明确界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又从同经济、政治、文化相联系的狭义的“社会建设”方面界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在,中央进一步从包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社会关系连同人与自然关系在内的更宽广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加完整丰满的鲜明概括。这就是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郑重提出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努力建设一个“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一集中的理论表达,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的进一步大大深化。

2、这种深化,既是对历史经验的进一步科学总结, 更是对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进一步总体思考。不仅要求进一步澄清由于过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强调“阶级斗争”而形成的某些深层次思维定势和积习,而且要求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在“中国向何处去”、“中国共产党向何处去”这样的层面上,达成新的深刻共识。

3、新共识的根本之点,是要求在清醒面对当前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和加快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社会关系急剧变动、社会矛盾集中暴露的基础上,确认党的根本主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此一核心理念主导下,进一步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戮力改革攻坚,并且通过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稳健改革和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来妥善处理各方面社会矛盾,保持和发展社会和谐,不断地把和谐社会建设推进到新的水平和境界。

这就不仅大有利于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之协调一贯及对社会意识行为之引导,而且大有利于党和国家更紧密地团结和联系群众,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能经受种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而立于不败之地。

4、正因为这样,此一重大命题, 就使党能够在领导中国由不发达国家到中等发达国家之和平崛起的历史大飞跃中,面对国内国际复杂矛盾而有清醒分析和核心理念,有必要的精神准备和明确立场,有一系列应对和化解的战略思考和切实措施,同时能够更有力地防止和克服在社会大变动中发生的“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

5、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此一命题适应了我国社会之历史方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之历史方位(由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在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到领导人民长期执政的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深刻变化,把握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进步潮流,使党站到了全社会、全民族、全人类范围的道德高地。无论对于国内还是对于国际,此一重大命题均有资格成为我们党昭示天下的战略上和道义上的伟大纲领。

6、而且,我们还意识到,在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即将召开党的下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一年,以此命题为主题,使我党领导层获得一次机会来较为展开地讨论我国现阶段诸方面社会关系连同人与自然关系之整合和构建,把全党思想进一步从对社会主义的某些片面和错误理解中解放出来,并从而进一步形成更加明确和实在的中近期“和谐社会”目标及有系统的方针政策措施,这对于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各方面更加“定型化”的要求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四)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意义重大,而且是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在当前历史条件下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基于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的基本事实。

1、一个方面的基本事实: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七年的发展, 社会活力极大释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条件。突出表现在GDP迅猛增长,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 全国特别是农村几亿人口脱贫,市场经济兴起并主导,对外开放中占据世界市场份额增大,全国进入小康并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充分肯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任何贬损、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论和行动都是违背历史事实、违背人民意愿的,因而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2、另一个方面的基本事实: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而又面对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新挑战。目前我国社会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资源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民内部矛盾增多,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还不适应,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一些腐败问题比较严重。各种敌对势力加紧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也给我国社会带来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由此而来的多方面经济社会矛盾在发展,在凸显,处理不好还可能激化。任何忽视与轻视这些矛盾问题的言论和行动,都是脱离人民群众的,因而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由此我们应得出总结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而紧迫。

(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认真领会和把握六中全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到2002年,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关系更趋合理;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以基础教育、基本医疗、群众文化、公共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形成;激发活力、鼓励创造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促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发展民主和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实现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促进和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4、总起来说,从现在起经过二○二○年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最深刻的实质内涵,就是在同当代世界各种文明相交汇相激荡的进程中,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学习型社会”、“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通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努力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狭义)和生态文明这五大文明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此,我们认为还需要明确指出: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充满活力的物质文明;二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相结合的政治文明;三是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特色的精神文明;四是以社会公正、社会保障、社会秩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文明;五是人与自然相协调、资源节约、环境良好的生态文明,把这五者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大支柱。

这样,到2020年的中国社会,将有望成为一个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够正确处理和有效整合我国“四个多样化”条件下各种利益矛盾的,能够确保我们党在一个多样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的环境里长期执政并更加有力地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的战略机遇期,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上下一心、共同奋斗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此基础上,到建国一百年时的中国社会,将有望成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六)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毛主席之思考和探索,两个侧面: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宝贵遗产(从执政后的共同纲领十六字,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从六亿[全体]人口出发统筹兼顾、各得其所,“十大关系”、“双百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化消极为积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采取大反右派(改变八大决议,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而大反右倾(把阶级斗争作为主要矛盾引到党内),再进而发展到“八亿人口,不斗行吗”,造成十年“内乱”大失误。

(七)邓小平、江泽民的贡献:继承毛主席的宝贵精神遗产,又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提出并确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中“十二大关系”,改革力度、发展速度要考虑人民群众承受程度,等等,打开了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由“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要靠自己的发展”;到“搞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使中国真正活跃进来了”;到“改革、发展、稳定”有机统一的基本方针的提出等等。

(八)十六大以来的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包括:

1、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 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这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中是第一次。

2、十六届四中全会更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要求全党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3、四中全会之后,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和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进行战略研讨,胡锦涛同志发表长篇讲话,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怎样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问题,同时强调要加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问题开展调查和理论研究。

4、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中, 又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具体安排。

5、中央领导及有关部门开展全国性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 一些省市根据自身实际,先后出台一批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促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氛围与政策落实。

这一切都为六中全会召开作了重要准备。

(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既是一项前无古人、举世无双的伟大建设任务,同时又是一项前无古人、举世无双的伟大改造任务。就伟大改造任务这一层含义来说,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引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二十一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这个十三亿到十五亿人口的大国中,努力推进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包括国民素质实现一次新的意义重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此项伟大建设和改造任务,在21世纪上半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文明的复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全党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围绕这个主题,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自觉性和坚定性。

(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为党领导的伟大事业服务的。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要按照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两大历史性课题的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唯有如此,才能改变一切不适合于此项主题要求的思维方式、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使党风和各项工作进一步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先进性;才能在领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才能始终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标签:;  ;  ;  ;  ;  ;  

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的核心理念--关于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的一点思考_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