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园林景观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应用论文_任翔

宁波滨江新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绿色生态建设必要的目标之一。本文将对海绵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做出相关探讨,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充分发挥海绵城市的特色优势。对海绵城市环境效益、成本和效果等进行探讨,为国内海绵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尽管;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设计思路

1引言

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是通过与传统城市用水储水方式不同的方式进行城市中水的循环,在园林景观中,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能够实现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2 海绵城市建设

2.1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随着绿色建筑的推广和普及,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海绵城市新理念,这也是生态建设的新篇章。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也可以应用到景观园林中,也能够提升景观园林土地价值,节约绿化土地成本,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具体体现。

海绵城市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它的理念是在下雨时像海绵一样吸水,在干旱时像海绵一样能把蓄存的水“挤”出来供城市利用,能够有弹性的适应城市中的环境变化。解决城市中传统的用水方式是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它遵循着尊重自然环境,视雨洪为资源。城市建设应给雨洪储蓄留有够的空间,根据城市的地理规划更多湿地、湖泊,使之成为雨洪的蓄洪地,以便减少城市内涝困境。当然,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减少地表流经和减少面源污染,这对地下水补充很重要,所以,增加城市雨水的就地下渗,是海绵城市建设重要设计点。海绵城市理念图如图1所示。

图1海绵城市理念图

2.2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及价值

2.2.1生态效益

通过不懈的研究发现,海绵城市能够缓解城市中的用水紧张。首先,海绵城市建设中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等技术措施会对雨水径流中污染物具有很好的净化功能,这对城市的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植被浅沟等生态排水取代原始的排水管道,下沉式绿地、雨水塘和湿地等设施,低成本的开发,较为生态化的绿色排水系统,有效的降低了城市径流系数,恢复城市水文条件。

公园绿地、城市湿地等措施,改善了传统景观对雨水的滞蓄,同时在下渗回补地下水的有着传统景观所不具有的新功能,同时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2.2 社会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还有着很重要的社会意义,就是能构建一个集展示、休闲、活动和防灾避难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开发空间。如绿地花园、公园湿地等措施丰富了城市公司品质和景观,也提高了雨水滞蓄的功能。另外,海绵城市所规划设计也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和支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普及海绵城市理念,让社会公众参与到全面海绵城市的建设和支持。比如居民房屋地、绿色屋顶、社区花园等建筑屋面都是可建设的“城市海绵体”。

2.2.3经济效益

海绵城市不仅仅是传统的土建领域,还涉及技术服务、材料、工程、管理及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建设将催生园林、休闲、制造、服务等新兴产业,是对整个产业的整合、细化和升级,从而形成一个带动力强劲的产业链体系。

3 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思路

3.1 遵从原则进行合理规划

3.1.1重视生态环境、以自然优先

海绵城市建设视雨洪为资源,因此出发点的原则是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注重原有生态保护和修复,最大限度顺应自然环境。充分利用绿地对雨水进行净化、储存、调节和利用,减少径流污染,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使城市得以可持续发展。

3.1.2 整体达标、统一规划

海绵城市的管理应该由多个部门统筹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指标体系。首先,在总体规划设计中应采用海绵城市的创新理念,将低影响开发融入到总体规划设计中去。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水系统规划、城市旅游发展规划和环境生态保护相关规划等,从空间、经济及生态等多个维度保障海绵城市理念和技术的渗透和实施,从而为海绵城市管理提供顶层设计的有力支撑。

3.1.3效益综合评估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繁多,建设资金庞大,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之前,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对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评估和维护各阶段进行效益分析,无论是建设与营运成本还是带来的经济效益,都要进行评估。

3.2规划程序及规划措施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评估区域内场地总体情况,评估内容包括土壤、地形、地质条件、流域、水体条件和湿地状况等本地条件;②划定城区的雨水排水流域,明确各流域可应用哪些与所在地域条件相吻合的绿色雨水基础措施等;③按流域差异对上述措施确定各种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使用范围等;④明确规划中的各个指标值,控制场地内向场地外污染物的排放量和雨水的排出量。

依据海绵城市建设原则,规划措施应根据本土条件体现其特色,具有本土适应性。因此,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措施如下:

(1)优先规划水生态敏感区。这一类是相当重视的生态保护区域,禁止建设范围包括河流、湖泊、湿地、塘坑等;对于限制建设的区域内,严格规划蓝图;有效利用雨水,尽可能不发生水资源的二次污染。

(2)城市水系空间格局的规划。城市水系主要是由泉、溪、湖、河、渠等组成,城市水系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当地城市建设有着很密切的关系,他们之间共同作用形成区域水循环。提倡集约式的开发模式,明确空间增长的界限和规模,防止城市无序发展,保证区域水循环不受到损坏。

(3)合理控制地表径流。城市发展增大了地表径流系数,阻碍了雨水的渗透能力,应该减少不透水铺装,增加透水铺装、渗井、雨水湿地、湿塘等多以渗透为主的设施。除此之外,在建筑上利用绿色屋顶来减少屋面径流,进而减轻城市给排水设施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负荷。

(4)应用于海绵城市设计的GIS分析。这类技术主要用于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输入、收集、分析和管理。通过模型的构建将规划问题模块化,并且大数据的运用使设计结果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和定量化。

3.3适应技术的选择

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包括“渗、滞、蓄、净、用、排”六种技术,灵活的选择和应用单项技术设施也很重要。比如海绵城市中雨洪资源化的滞蓄设施,可在规划设计中采取雨水花园、蓄水湿地、湿塘以及居住小区里的储水罐等。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以水质为目标,雨水通过雨水花园、蓄水湿地和植草沟等第一道防线过滤后汇入河道,可以引入自净化系统的设计,再经过自净化系统后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4 结束语

海绵城市的建设在绿色生态城区规划中起到了缓解水污染、内涝等城市发展遇到的问题,对于环境保护和绿色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婷婷,陈洪波.解析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6,6(7).

[2]李晶,张莉,尹勇.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 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4).

[3]李威威.海绵城市视角下透水混凝土路面耐久性研究[J].江西建材,2019(07):29+31.

[4]林伟斌,孙一民.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对我国城市适应性转型发展的启示[J/OL].国际城市规划:1-16[2019-08-08].

[5]李金.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9(22):286-287.

[6]陈琳,苏洪彬.透水混凝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07):20.

[7]李旭峰,杜鑫,袁凉炜,肖兵.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07):93+96.

[8]冯琴.海绵城市背景下街道景观设计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07):62+64.

论文作者:任翔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8

标签:;  ;  ;  ;  ;  ;  ;  ;  

浅谈园林景观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应用论文_任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