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比较:成长的问题_青少年教育论文

青年比较:成长的问题_青少年教育论文

青少年攀比:亦忧亦喜的成长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亦忧亦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攀比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一种心理、一种行为。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成长期,他们在“比”中认知、“比”中体验、“比”中反思、“比”中成长。然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攀比从学理上的理解仅限于负面。汉语对攀比的词意解释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① 从文化、心理和行为的视角,对攀比现象的理解则不限于负面。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攀比可做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指那些盲目与别人比较,而不顾自己实际、不求长远目标、不合成长要求的现象,可称之为“盲目性攀比”;另一方面也包括那些有明确的进取目标,有意识的、积极的、善意的、科学地与他人比较的现象,可称之为“理智性攀比”。事实表明,在青少年群体中,盲目性攀比和理智性攀比并存,消解盲目性、增强理智性,是青少年攀比教育的基本取向。

一、现象分析:从物质攀比走向精神攀比

物质攀比和精神攀比是对攀比的基本分类,前者指向物质生活,后者指向精神生活。在青少年成长的梯度上,物质攀比渐减、精神攀比渐增,从外在的物质攀比逐步走向内在的精神攀比是一整体趋势,但并不意味着由物质到精神、由外在到内在的自然过渡,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精神引领过程。

在我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物质攀比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热衷于物质攀比的表象背后常常隐含着精神的失落,折射出成人世界的某些庸俗和丑陋,透视出青少年群体道德和心理上的迷茫,这些现象形成青少年成长中不和谐的音符:如,沉溺于物质追求,比生活条件,看谁吃得好、看谁穿得俏、看谁花钱阔绰、看谁发型新潮;对家境津津乐道,比谁的家庭金钱多、比谁的父母权力大、比谁家的轿车档次高、比谁家的房子面积大;与明星比派头;与大款比享受,等等。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的青少年来说,如果热衷于追求物质与享乐,而不顾精神的提升,必将导致品行的变异。他们所攀比的是“不该比的东西”,这些并不是自己劳动所得,也不是智慧和德性的结晶,更不是青少年成长所追求的目标,可以说,物质攀比是一个“美丽的陷阱”。

现代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精神攀比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青少年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精神攀比所指向的是内在需求的满足,盲目的物质攀比可能导致青少年沉沦,而积极的精神攀比则使人奋发,青少年之间互相竞争、你追我赶、不甘示后的现象构成了人生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如,在学业上,有的人敢与“尖子生”比,为了能够超过他人,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并脚踏实地付诸行动;在品德上,有的人把标兵、模范作为自己做人的楷模,比做人的本领、比对集体的奉献、比各自的理想;在与同伴的攀比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在与同伴的攀比中弥补自身的不足。从根本上讲,这一类攀比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也就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心态,这种攀比是青少年积极成长的催化剂,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当然,积极的精神攀比也需要引导,如果青少年不顾自身的条件与优势,不加分析地与他人比学习、比本领,最终也可能落入盲目性攀比的窠臼。

物质攀比与精神攀比不是截然分开的,从物质到精神以及从精神到物质常常是相互作用的,青少年攀比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频发性与广延性

攀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是在比的过程中成长;攀比的内容与形式也极其多样,涉及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不同角度来看,有纵向攀比和横向攀比,有外在攀比和内在攀比,有过程攀比和结果攀比,有积极攀比和消极攀比等。

2.自我展示性

由于青少年正处在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时期,与别人比的过程也是张扬自我的过程,对于许多人来说,在攀比中能够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人品乃至外貌特征、物质财富和人缘关系等。

3.受暗示性

许多青少年,尤其是年幼的孩子难以理解攀比的真谛,在与他人攀比的过程中缺乏自己的见解,攀比行为常常受外力所左右,尤其是榜样的力量影响较大,使他们在有意无意中顺应他人的意志。

4.情境性与互动性

青少年攀比行为常常受情境的左右,一种竞争的情境可能快速燃起他们攀比的欲望,随着兴奋点的转移,攀比的行为也可能时过境迁。由于受情境的影响较大,青少年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攀比中也就凸显出来,在互动中攀比、在攀比中互动。

对于年龄小的个体来说,由于缺乏辨别力,物质攀比的现象常常会发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教育的引导,精神攀比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在青少年人生发展进程中,“比”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于“怎么比”和“比什么”。积极攀比所秉持的是一种“求上心态”,比别人的长处、比自身不同发展阶段的进步、比志气、比内在的美、比精神的富足,在这样的攀比中,青少年会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加速社会化的进程,在不断进取中健康成长。消极攀比所显露的是一种“浮躁心态”,比别人的短处、陶醉于自身的优势、比外在的浮华、比物质的富有,在这样的攀比心态支配下,青少年会沉溺于外在的追寻,丧失理想和志气,在攀比中助长物质的欲望和心理的虚荣,迷失前进的方向。因此,青少年攀比既需要养成和激发,也需要消解和控制,从而把攀比引到积极向上、追求内在精神的正确轨道上去。

二、归因分析:攀比的形成机制

攀比现象不完全是青少年的个人行为,相互攀比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实质上是社会众多现象的综合反映。社会、家庭、学校构成了攀比的外在情境,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则是攀比的内在因素,外在情境与内在因素的相互作用就会产生相应的攀比行为。以下从四个方面进行归因分析:

1.社会生活形成攀比行为的宏观背景

我国社会正处在全方位的快速发展与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直接导致人们的生活观、消费观、价值观和自我发展观等方面的变化,青少年之间的攀比正是众多社会现象的反映。从积极方面看,全面竞争的社会增强了青少年的竞争意识,与其父辈相比,这一代人显然更能适应竞争的环境,他们敢于与别人比,也善于与别人比,在比中成长,在比中进步。但是,社会生活中的不良因素也时刻侵扰着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一代,一些庸俗、腐朽、落后、丑恶的现象成了少数人追逐的对象,现在社会中正流行一种“物质攀比病”,穿名牌、开名车、抽名烟、饮名酒、当大款、住豪宅等成了一些人生活的目标,成了相互攀比的靶子,并且在潜移默化中腐蚀青少年的心灵,以至于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诸如斗富比阔、羡权慕贵、傍款追星等不良的攀比现象。只要社会上流行此类现象,青少年生活中就会留下它的影子,因为他们是社会生活场域中的一分子。

2.家庭生活与青少年攀比有直接关联

每一个人都来自家庭,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待攀比所持的态度都是孩子攀比现象的直接影响源。其一,家长的期望。家长的攀比心理常常通过自身的期望传递给孩子,如果家长持一种积极的攀比心理,他们就会鼓励孩子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与同学比学习、比品德、比进步、比奉献;如果家长持某种消极的攀比心理,就可能产生不良的“投射”,把自身的期望集中于孩子的内在修养之外,如,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在学习上“压倒”别人,为的是将来能够做大官、挣大钱、能够给家长争面子、能够出人头地,这种期望心理支配下的攀比极有可能变味和走样。其二,家长的表率。攀比存在于各种人群之中,家长也不例外,绝大多数家长都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在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中,他们也在相互攀比,而家长的攀比行为也有意无意地影响孩子,成为仿效的对象。一些家长在社会群体中勇于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断进取的行为无疑会对孩子产生榜样的力量;而一些家长畸形的攀比行为,如,比谁的官大、比谁的钱多、比谁的车好等等,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其三,家长的态度。这里指的是家长对待攀比的态度,也影响孩子的攀比行为,如,有的家长不愿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靠诚实劳动取得成功的人比,而热衷于与那些靠歪门邪道、投机取巧获得“成功”的人比,后者成了他们追捧的对象,这将给孩子的攀比行为造成负面影响。

3.校园生活导向与青少年攀比有密切相关

大多数青少年都处在求学阶段,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角落,学校在不同侧面、以不同形式演绎社会生活中的故事,学生攀比现象与校园生活导向具有密切相关。其一,校风与班风。校风与班风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良好校风影响下,学生之间会形成比学习、比生活、比德行的良好风气;在不良校风影响下,一些学生就可能形成比物质享受、比金钱消费、比权势大小等不良风气。班风是校风的一部分,班级同学之间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更有效。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是班级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的积极形式。其二,同辈群体。在青少年学生的同辈群体中,相互攀比的现象尤为突出,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之间的联结是基于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志趣爱好、共同的价值取向,群体成员之间的攀比是全方位的:有学业上的攀比,以学业好的学生作为赶超对象是常见的攀比形式;有志趣上的攀比,如,比个人所崇拜的偶像,谁的偶像影响力大,谁的偶像特征明显,谁的偶像更有魅力等。其三,学校导向。前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基于潜移默化,而学校的导向则是有意识的行为,学校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激励措施等都能够影响学生,导致攀比行为。

4.青少年攀比与个体心态直接对应

青少年成长的内在表现是心理成长,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最终体现在个体的心理上。就青少年个人而言,攀比现象与持有什么样的心态直接对应,具体表现为:其一,自信。充满自信的孩子最喜欢与他人竞争,学习上喜欢与高于自己的人比,德行上喜欢与先进比,比的过程自然会促进自己进步。其二,自卑。有自卑心理的孩子也喜欢与他人比,由于在同伴中自己的表现处于不利位置,通常他们不愿与学业好、德行先进的同伴比,而喜欢与落后的同伴比,以求得心理平衡。其三,补偿。有的孩子与人攀比,其直接动机是求得心理的补偿。一个家庭经济不宽裕的孩子,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疾苦,反而与人比物质享受;一个学业不良的学生,不在学业上提高自己,而与人比阔气、比交友、比网恋。这些都出于补偿心理。其四,虚荣。在孩子的盲目攀比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虚荣心在作祟,他们特别爱面子,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面子”,常常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人比不该比的东西,与人比自己无法胜任的东西。其五,功利。有的孩子斤斤计较于物质上的攀比,是由于他们只是考虑功利化需求,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功利关系,而精神的追求是虚幻的。其六,模仿。对于少数孩子来说,攀比常常出于模仿,别人有的,自己一定要有,别人没有的,自己也要设法拥有。在种种心理的直接支配下,攀比行为愈演愈烈。

三、成长指导:引向理智性攀比

对于青少年而言,“比”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怎样使这种“比”指向积极的方面,避免其中的负面影响,这是一门学问,也是教育者的职责。根据心理学家费斯廷格的理论,“比”是一种近乎于本能的活动,人是在不断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认识自己的。以下几方面可以作为精神引领的参考:

1.由单纯攀比引向竞争意识的提升

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不顾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凭一时冲动或是受某种外力的支配而盲目地与别人比较,这类攀比是消极攀比,对青少年成长是有害的。而在明确目标支配下,旨在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品德,通过比较促进自身问题的改善和精神的成长,这类攀比就是积极攀比,是值得提倡的。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和人们交往频率的加快,人与人之间攀比的机会愈来愈多、面也愈来愈广,攀比愈益突破传统的“比”的内涵,正日益向培养竞争意识方面提升。即,在引导青少年积极攀比的过程中,更应该强调竞争意识的培养,所谓竞争,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相互争胜,竞争的根本目的在于超越自己,它能够激发个人的学习热情和工作效率,从而推动个人的发展。但由于竞争具有强制性、排他性、严酷性等特点,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可能由良性竞争转化为恶性竞争,因此,在将攀比引向竞争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德性。

2.由外在物质攀比引向内在的精神攀比

一般来说,年龄较小的人攀比内容更多地集中于表面、外在、物质、即时的东西,如,从比吃、穿、用到比成绩、比分数、比名次、比交友,这些都是外在的攀比;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品德修养的提高,青少年攀比的内容会逐步向内在、深层、精神、长久的方向发展,如,比知识、比智慧、比品格、比奉献,这类攀比是教育所追求的,也是能够促进青少年积极成长的。当然,攀比现象由表及里的变化不是必然的,需要教育者设计一定的情境,激发攀比的愿望,从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从根本上讲,把表浅的外在攀比引向深层的内在攀比就是引导青少年“向上攀比”,如果一味地“向下攀比”,即拿自己与“较差”者相比,就会限于浅薄和萎缩;而“向上攀比”则是与“较好”者相比,它能够比出风格、比出水平、比出进步。正如古人所言:“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② 攀比的真谛即在于此,青少年成长过程之所以会出现种种不良的,甚至是恶性的攀比现象,根源在于没有真正理解攀比的内涵,为攀比对象表面的浮华和荣耀所迷惑,而不能领略其内在的真谛,这正是教育引导所要关注的。

3.在竞争情境中培植攀比兴奋点

对青少年的成长指导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利用攀比的积极因素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积极的攀比树立了良好的奋斗目标,能够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积极的攀比形成了一股进取的动力,能够催人奋进;积极的攀比提供了一面反思的镜子,能够让青少年在比较中领悟自身的得失。因此,营造积极向上的攀比氛围是教育者的重要职责之一,从青少年成长的物质情境建设到制度建设以及形成人际关系氛围,都应该朝着有利于激发知、情、意、行的方向营造,其中特别强调的是在整体情境中培植攀比兴奋点。

每一个青少年都具有与人“比”的欲望,只是有的人没有真正理解攀比的内涵,使得攀比的兴奋点发生偏移,以至热衷于物质、浅层、外在、暂时的攀比。教育者有责任把那些偏离了的攀比兴奋点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与此同时,要培植新的攀比兴奋点,一方面,对那些没有兴奋点的人,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为他们树立比学赶超的“靶子”,使得生活与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另一方面,对那些有兴奋点但强度不够的人,应该进一步强化攀比的力度,使他们愿意与他人比,敢于与他人比。在宏观上有一种积极的攀比氛围,在个体身上有各自的攀比兴奋点,形成“点”与“面”的良性互动,以“面”促“点”,以“点”带“面”,青少年的精神状态就会焕然一新。

4.在积极攀比中不断超越自我

攀比的目的不在于“比”,也不在于比什么,而在于通过“比”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促进自我反思,在此基础上不断超越自我。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首先要解决的是“敢比”问题,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要鼓励青少年敢于与比自己高、比自己强、比自己先进的人比。如果对高于自己的人只是持有“仰慕”心理,而不敢与别人比,就难于超越自我。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其次要解决的是“会比”问题,“怎么比”常常困扰着一些青少年,总是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比,就会形成自卑心理;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比,就会形成自负心理。因此,应指导他们在攀比中找到最佳的参照点,在看到自身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超越自我。

在攀比中超越自我,关键是要解决“自比”问题,即在攀比中要善于自己与自己比。要指导青少年拿自己的过去与现在比,拿自己的今天与明天比。在攀比的过程中,关键不在于别人怎么样,而在于自己怎么样,即在昨天、今天、明天的背景上,找准自己最佳的坐标,在不断超越自己现有状况的基础上与自己比,在比中求进。

注释:

① 曹先擢等编:《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735页。

② [汉代]韩婴:《韩诗外传》。

标签:;  ;  ;  

青年比较:成长的问题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