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境与管理创新-“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19年春季)会议侧记论文

中国情境与管理创新-“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19年春季)会议侧记论文

中国情境与管理创新
——“中国管理 50人”论坛( 2019年春季)会议侧记

田志龙 杨 玲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摘要: 围绕 “中国情境是什么?”“中国情境应该是什么?”“做了哪些管理创新?”“还需要做哪些管理创新?”几个问题,对以“中国情境与管理创新”为主题的“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19年春)上26位学者的相关观点进行了深入总结与呈现。学者们总体上认为,开展针对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创新研讨,有利于增强学者对中国管理问题的关注,这项工作,一方面,将推动中国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将促进管理学者通过真正的价值创造来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

关键词: 中国情境; 管理创新; 中国管理50人论坛

1 论坛背景

“中国管理50人”论坛致力于探讨中国管理存在的客观问题和管理理论发展的学术逻辑。该论坛于2019年4月20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了2019年春季论坛。本次论坛以“中国情境与管理创新”为主题,力求探索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创新与发展,总结中国企业的最佳管理实践,从而为形成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和提高中国管理学教育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本次论坛上,论坛发起人——上海交通大学王方华总结了“中国管理50人”论坛从2017年9月成立以来的讨论主题及成果,并提出本次论坛要回到中国的管理,探讨中国情境和管理创新,希望国内管理学者们能够使管理研究致用,提升管理学理论研究和管理学对实践、对企业的价值。

本次论坛以主题报告和自由发言两种形式展开。在王方华的主持下,上午的会议中共有6位发言人报告并交流了对中国管理研究的回顾总结和针对中国情境特点与管理创新任务的具体研究成果,最后西交利物浦大学席酉民进行了总结发言。下午20位发言人在浙江大学吴晓波的主持下进行自由探讨,交流了各自观察中国情境的视角以及研究管理创新的思路。最后,王方华对整个论坛情况进行了总结。

2 主题报告:中国管理研究现状与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创新成果

本次论坛上午的主题报告分为两类,一是回顾总结,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张金隆对中国实践管理研究、天津财经大学李维安对公司治理研究的总结;二是具体研究成果汇报,包括云南财经大学汪戎对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国企)混改背景下的股东与管理者行为研究、浙江大学陈凌对中国家族企业如何完成现代化转型的研究、同济大学李垣对政府和市场双强影响下企业(家)制度突破能力的研究,以及北京大学陈春花对互联网时代企业未来组织进化路径的研究。

2.1 中国管理研究:走过的路与已有的结论

近年来,学界加强了对中国管理研究的本土探索,做了很多具体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鉴于本次论坛中20位学者的自由发言涉及话题广泛,因此,本文仅对学者们提出的观察中国情境的视角,以及研究管理创新的思路进行总结。观察中国情境的视角包含了情境普适性与研究层次、研究导向与理论基础、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3个方面。研究管理创新的思路包含管理理论创新、管理实践创新和商学院教育创新3个方面。

(2)中国公司治理改革持续深化,公司治理研究做了哪些探索 20世纪90年代上市公司的出现,开启了我国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李维安在其主题报告《公司治理理论的中国探索》中总结了中国公司治理改革实践,梳理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进展,并且提出了公司治理研究的新问题。他指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实践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3个变化:①治理规则日趋完善,从被动合规到规则引领;②治理改革持续深化,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即减少行政性,增强合规性;③治理理念日益普及,从公司治理到国家治理。鉴于中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行政型治理往经济型治理转型的过程,这就导致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系列治理问题的出现。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来看,其研究路径呈现出从治理结构到治理机制、法人治理到集团治理、国内治理到跨国治理、传统治理到网络治理、治理原则到治理评价、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转变。当前时代下,公司治理研究面临着绿色治理、治理评价、治理风险、网络治理等新问题。

2.2 特定中国情境下的管理创新研究

中国情境有着丰富内涵,中国独特的政治、技术、文化等情境要素对中国企业实践有着深刻影响。

直面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创新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在题为“观管理哲学:框架、原理和实践的思知行一”的发言中,东北大学孙新波认为,创业时代需要文化和科学双赋能,即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创业意味着创新,而创新要求顶天立地,即要面对现实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

(2)家族企业情境与管理创新 国有企业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家族企业里面同样存在,但家族式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所处的环境条件和成长逻辑有很大的差别。在主题报告《中国家族企业创业式传承的理论意义:基于方太茅氏父子的案例分析》中,陈凌对中国家族企业情境进行了阐释:①大多数民营企业是由小型家族创办的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快速成长,在中国形成了小家庭大企业现象;②家族企业股权集中在少数家庭成员手中,现在面临着传承与转型双重挑战,如两代人的股权传承、企业领导权的代际交接等与企业快速成长发展转型相关的问题;③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家族企业成长规律,中国家族企业成长最后可能从集中走向分散或离散。对于家族企业的现代转型,陈凌提出如下创新思路:①民营企业大都是基于一定经济或其他基础进行的创业,用以代际合作为基础的创业式传承来描述和总结中国民营企业转型和传承问题比独立创业更真实。②考察中外家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不同的生命周期现象。③关注民营企业成长的改革前史,理解企业家成长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即通过追溯家族历史,研究企业家基因。④用“比较企业史”视角来做企业成长研究。企业史中蕴含了丰富且真实的中国情境,研究中国企业史有利于指导中国企业实践。⑤企业研究要从关注企业机制和制度逐步转向企业目标,去探讨时代变迁下企业家与员工的目标及其变化。

(3)制度变迁情境与管理创新 在主题报告《企业(家)制度突破能力的分析框架》中,李垣总结了转型期中国企业所处的制度变迁情境:①转型维度,即转型期的战略环境,企业有快速而长期的增长及潜力但资源不充足,市场体系不完善但政府影响力较强;②认知维度[2],即长期不变的文化认知(如大一统、官本位、关系文化等);③政府和市场双强,影响企业的创业、创新和发展战略。李垣提出如下4点创新思路:①在双强体制下,企业家要主动创造、有效突破、率先制定规则并抓住制度变迁中的机遇,可以通过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实现外部突破,以及提高资源构建效果与提高柔性管理减少不确定性的不利影响来影响创新。②企业社会创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经常存在冲突,企业需要发挥制度突破能力创造条件协同社会和经济效益。③推动制度变迁需要培养相应的动态能力,关注这些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影响因素。④制度变革对企业的影响差异很大,企业(家)要学会放大制度突破能力对企业的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席酉民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中国的政府和市场双强形态缺乏成熟的理论解释,管理学研究需要关注和深入研究。

(4)组织进化情境与管理创新 组织需要关注当前时代下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陈春花在其主题报告《共生·未来组织的进化路径》中提出当今时代组织微观环境的3个特征:①市场深度互联但规律难寻;②组织核心竞争力无法帮助其形成壁垒,因此,企业要不断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③时代充满不确定性,企业无法预测未来,因此,组织必须有能力去做更多的准备和投入以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当前中国企业走在了互联网发展前列,出现了原有经典管理理论(如组织管理思想的7个学派所关注的问题)无法解释的管理创新与挑战。由此,组织需要寻求新的组织形态来更好地对环境做出反应,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共生型组织”由此而生。陈春花提出了如下管理创新思路:①实现两方面的认知突破,一是认识到组织“似水”,要打破员工与顾客边界;二是理解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要提升价值追求极致,使组织不可替代。②未来组织要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即有共生信仰,要自我约束、学会利他;坚持顾客主义,让顾客参与价值创造、极致顾客体验;实现技术穿透,通过技术重构组织、改变组织交流;到达“无我”领导,广泛地集合价值创造、实现无为而治。③基于组织理论研究“致用”的考量,研究要与时代背景深度关联、关注组织中人的行为、关注个体与组织的互动。④重视互联网、数据技术背景的影响,并继续深化内部管理工作,即认真践行西方管理理论。

潜供电流是影响较高电压等级输电网重合闸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9-11]。对于10 kV配电网同杆并架线路可能会因为潜供电流存在影响重合闸动作。

席酉民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学者们可以借鉴陈春花研究管理问题的视角,即面向未来世界;扎根于现实问题,包括现实中的管理问题,以及技术和世界发展趋势可能对现实管理的挑战,去考察现实的管理实践对理论的需求;重视管理经典,关注经典管理理论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理论需要何种创新。

3 自由发言:中国情境观察视角以及管理创新研究思路

(1)“中国·实践·管理”:当下取得的成果 在主题报告《“中国·实践·管理”研究十年回顾》中,张金隆对过去中国学者为推动管理学在中国、以及中国管理学科发展做出的努力和成果进行了总结:①在具体行动方面,一是《管理学报》设立“管理学在中国”栏目以聚焦中国问题,增设“争鸣与反思”栏目以期引发学者间对中国情境和中国问题的争论,设立“煮茶问道-本土管理研究论坛”子栏目进行专题研讨;二是通过打造论坛、研讨会等构建学者交流平台(如“中国·实践·管理”论坛等),探讨中国管理研究与企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助力中国管理学科持续发展。张金隆指出,中国实践管理研究需要并且应该能够形成共识了。②在成果方面,学者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管理学在中国”的探讨、学科属性思考、管理的实践性探讨、理论与实践、交流与对话平台、本土理论观点、研究范式创新、中西比较、本土情境化理论、案例与质性研究、实证研究、管理教育等。但是,目前中国实践管理研究仍存在多方面的不足:理论滞后和脱离实践、现有理论与方法尚未得到公认与落地、批判指责等“务虚”式理论探索多于“务实”、科研制度反思多于学者个体可行做法的探讨、向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的回归研究未能结合中国实践、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融合意见分歧等[1]。对于未来的管理创新,张金隆认为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①中国味的管理思想(理论/模式/模型/方法等);②基于传统文化的管理研究;③经典管理理论的发展创新;④具有规范研究方法的研究。真正的管理理论是与产业背景相结合的,当前中国处于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经济的活跃使得中国学者有机会提出新思想。而这需要管理学者们做到3个方面,即有责任感使命感、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包括实践需求、理论需求、国家需求等。

3.1 观察中国情境的视角

考察中国情境,不仅要求理解中国情境要素,还要注重情境研究的深度。此外,明确研究中情境与问题的关系,西方管理理论与中国管理实践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生产中利用机械能提升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械自动化水平取得了飞跃式发展,自动化程度有了更大的提升。现阶段的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下完成生产过程中对机械设备的自动校正。自动化技术能通过计算机完成多种预设的加工制造,实现多种工序之间的相互转换。

3.1.1情境普适性与研究层次

即聚焦具体情境,强调发现新构念。大连理工大学苏敬勤在题为“如何分类和聚焦中国情境——一个比较框架”的发言中,基于PEST框架对中外研究进行了对比,发现从情境角度来讲,国内研究更关注经济要素,而国外则更关注社会和技术要素;从情境化程度来讲,国内研究更聚焦普适情境,国外则更聚焦具体情境;从研究层次来讲,国内研究主要是构念间关系研究,但国外研究在新构念发现方面高于国内。由此,建议聚焦具体情境以发现新构念和新理论。

理论学派需要繁荣与创新。武汉工程大学吕力在其发言“有必要回到管理理论的丛林”中也表示,统一的管理学理论“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只有回归“管理理论的丛林”,管理学学派繁荣,才有可能从中发展出经典的管理理论。

研究管理创新的思路可以总结为3个方面,即管理理论创新、管理实践创新、商学院教育创新。

古典詩词文化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艳丽的奇葩,因其本身具有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和朗朗上口的特点多受到幼儿的喜爱。并且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开展古典诗词教学培养幼儿良好阅读习惯,正是顺应了这一教学要求的表现。幼儿在这一教学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幼儿教师应当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让幼儿爱上诗词,爱上阅读,从小强化幼儿的文学素养。

基于西方经典理论,聚焦中国新实践。南开大学王全喜在题为“谈企业管理研究中的真伪、良莠与雷区”的发言中表示,第四次产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但研究中国管理学需要处理好中国情境。他建议,管理学的中国化,还是要以西方经典理论为考虑问题、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中国目前的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话题使中国管理能在全新工业环境的背景下产生新的理论。对外经贸大学王永贵在题为“管理理论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的发言中也认为,“管理理论的中国化”在于使管理理论更加适应和体现中国国情,适应和体现中国的文化环境、社会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而西方管理理论是进行管理理论中国化的主要理论基础,管理理论中国化需要根据中国情境,在中国的管理实践下进一步拓展与创新,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管理理论的新的理论视角。

3.1.3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

(1)聚焦中国情境,采纳国际范式 在题为“国际语言、中国故事”的发言中,中国人民大学毛基业建议,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总结和推广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采纳国际语言,因其规范性和社会科学哲学基础,容易被大家接受。他认为管理学研究要注意如下3个特点:①强调管理理论的动态演化和与时俱进;②科学研究范式足够多元、开放和包容,越来越鼓励情境化,中国本土研究成果也逐步融入到国际管理理论;③中国出现了一些引领世界的最佳管理实践和世界级的企业,本土管理理论的国际化是必然。由此,强调聚焦中国情境时,必须要采用规范的科学范式,与国际管理理论对话。

在2018年天猫618节,各种品牌商家联合天猫官方微博,推出了618“天选之子”活动,并于6月12日6时18分进行抽奖,且在6月18日送达包裹,相应的获奖礼品也相当诱人,最终的展现形式为618个天猫包裹的寄出。此次活动最终以微博评论30多万,转发48.4万收尾,比之前的海尔增加了一倍多。

基于西方理论,创新复杂系统管理理论。清华大学罗家德在题为“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管理”的发言中指出,过去大家的科学范式是化约主义、分析式思维的,忽略了另一个复杂的、整体性思维范式。后者被称为复杂科学。复杂系统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脆弱的,但系统可以是强健的。他认为,中国人极具复杂思维,中国的传统智慧中充满了类似概念,在西方理论基础上用中国语言讲复杂系统,有助于创新复杂系统管理的理论。此外,复杂是系统的、动态演化的,复杂网演化资料只在大数据中才有,而中国的大数据在数量与可获取性上有优势。因此,罗家德认为对于复杂系统理论创新,中国在方法和理论上都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3)注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研究 江西财经大学吴照云在题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发言中,总结出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五大板块:自我管理、家族和家庭管理、国家管理、经营管理、军事管理。他还提出了史学研究、管理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的三重视角。他表示,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塑造了传统中国的社会与文化形态,构造了现代中国管理实践的文化环境,也是当代中国管理理论创新的思想之源头。通过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的研究,深入挖掘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协调、决策的思想,有利于管理学者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学理论。

3.2 研究管理创新的思路

即回到管理问题导向,兼顾情境的复杂性。中山大学李新春在题为“本土管理理论研究中的情境导向,还是问题导向?”的发言中指出,本土理论创新有两条路径,即问题主导,考虑情境的权变性和复杂性,以及情境主导,研究明确的科学问题。他认为,过分强调情境可能导致3个方面的问题:①可能会夸大情境的意义,将管理学的问题简单地归因为外在的制度和文化,而某些情境覆盖样本太小不具有典型与普适性;②会导致研究问题迷失,不能指导实践和帮助解决现实问题;③可能导致中国研究自说自话,难与国际对话。他建议,为了真正做出中国本土理论的创新,并且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管理学知识创新,学者们有必要在关注中国本土情境的同时,更多关注中国管理实践和理论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兼顾本土情境的复杂性。

图8是用户对数K=4时,保密能量效率随中继人工噪声分配比例变化的曲线.仿真中继天线数N=50和100;固定设置源节点发送功率PS=0.01W;目的节点发送人工噪声功率PnD=0.01W;中继节点发送总功率PRT=NPR =0.04W.从仿真结果可知,与目的端人工噪声对保密能量效率的影响类似,虽然中继分配部分功率用于发送人工噪声,会降低合法接收端的接收性能,但更能有效地恶化窃听者的接收性能,特别是在窃听者具有多用户间干扰消除的能力时,人工噪声的效果更为明显.但人工噪声分配比例过大则会导致保密能量效率下降,因此适当分配中继的部分功率用于发送人工噪声有利于保密能量效率的改善.

3.2.1管理理论创新

区别理论创新的情境依赖与情境独立。南开大学张玉利在题为“管理实践创新的理论化”的发言中指出,中国企业实践基础的理论并不流行,原因在于好理论应该具有普适性、准确性和简洁性。过去学者关注西方理论,忽略了背后的西方实践基础,而管理研究需要始终保持理论联系实际。他认为,理论和实践都有情境依赖和情境独立之分。他建议,目前中国不仅要做情境依赖的理论创新,更要做情境独立的理论创新。

本土创业理论研究需要形成体系。吉林大学蔡莉在题为“中国情境与创业理论创新”的发言中,将中国情境定义为“中国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深刻的体制变革,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并快速发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深受独特文化影响的独特情境”,其包含制度、市场、文化3个维度。她认为,中国情境对西方理论中的资源基础观、社会资本理论、制度理论等带来了挑战。中国独特情境下的创业生态系统极具特殊性,对传统组织理论形成了巨大挑战,相关理论非常缺乏,亟待开展理论研究。她建议,目前中国本土化创业理论研究既要针对中国情境下的某一独特的创业现象,也要探索创业过程的作用机理,从而形成体系化的理论观点。

(2)理解东西方冲突,突显中国特色 华东理工大学郭毅在题为“本土管理研究‘接着讲’之我见”的发言中认为,东西方冲突会影响中国管理实践和理论,包括西方管理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落实以及本土管理研究的理论构建。他建议,本土管理研究应尊重并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尊重并遵循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进程,去论证中国企业对中国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3.1.2研究导向与理论基础

3.2.2管理实践创新

中国企业管理场景易变多变,企业家需要定力。复旦大学苏勇在题为“中国企业管理的场景易变性”的发言中指出,近年来导致环境不确定性的事件增多(如中美贸易战、国进民退、大捧民营企业家、金融去杠杆等),导致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改革开放40年中国出现了一批杰出企业家,但还有更多企业家在成长过程中。他认为,在这样一种易变、多变的场景下,企业家需要有关心政治而不过敏、认清地位而不自负、看清形势而不冒进、咬定目标而不放弃、做到亲清而不随流的定力,踏踏实实做好企业管理实践的创新。

(1)国企混改情境与管理创新 推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对中国企业制度变革产生历史性影响。汪戎在主题报告《国有企业混改背景下的股东与管理者行为》中指出,国企混改是现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现象,受到党和国家、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指标化,具有两个特征:①我国当前的公司治理制度以股东权力至上为基础,而现实企业中国有和民营股东在不同股权结构下呈现出不同的 “虚股东”和“实股东”行为表现;②实践中,我国企业所有权是企业控制权的主要和核心内容,企业经营权处于从属地位。国企混改的本质是所有权(股权)的结构性变革,即国有资本对企业控制权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向非国有资本的开放和企业股权的分散化和社会化。汪戎提出了两点创新思路:①要通过混改提高国企效益和活力,使混改企业的股东行为和管理者行为都更加市场化。②当前我国混改企业大部分处于国有资本弱控制阶段,未来可能向强控制股权结构回归,也可能向国有资本无控制权方向推进,后者会实现企业市场化,这种改革才可能成功。

产学研要协同创新。华南理工大学朱桂龙在题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若干问题及思考”的发言中,总结了当前产学研合作面临的问题,即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没有建立与合作重心下移,而问题的背后根源在于合作主体目标存在差异、学研主体能力结构与企业能力结构不匹配、产学研定位存在问题。他认为,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社会其他力量对企业应用性共性技术发展的支持,应是当前我国企业解决该类技术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未来可进行如下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①能力结构到创新绩效的双向影响机制;②追赶和引领模式中产学研合作导向的差异性;③能力结构匹配、产业共性技术的社会供给体系和组织体系的建立;④更有利于合作主体动因和能力匹配的新型研发机构模式探索。

管理创新要正确理解人性。北京科技大学张群在题为“人性与管理机制管理模式的思考”的发言中指出,东方强调“人之初,性本善”,西方强调“人性本恶”。他建议,在进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顶层设计时,要意识到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正确理解人性的善恶。

3.2.3商学院教育创新

中国情境与管理创新最后都要落脚到人才培养上。

中国科研制度要“知行合一”。南开大学齐善鸿在题为“‘水中游’?岸上观?”的发言中对中国科研制度进行了反思。他指出,在社会中,学者无疑是优秀分子;在人类文明中,学术无疑非常重要。管理科学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两重性,而现代的专业条块式教育与现实的整体性需求相矛盾,专业可能正在肢解人的整体智慧能力。大部分管理学者面对的是“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但教出来的学生缺乏社会性,因此,他强调中国学者要践行“致良知,知行合一”。北京大学何志毅在题为“创新教育的教育创新”的发言中也认为,新商学应该是知行合一、学科交叉与文化融合的。

融资租赁同传统租赁方式比较,在租赁范围、期限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具有的特征有:融资和融物的结合;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租赁周期比较长,具有不可解约性等相关特征。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观众的晚会审美要求也日益增高。观众对于电视晚会一方面对数量有所需求;另一方面注重高品质的节目文化追求。电视台需要尽可能适应市场导向的发展模式,建立奖惩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电视编导的创新理念。电视编导在持续增强自身创新意识的同时,应主动借鉴同行的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向优秀电视编导请教经验并学习,为下一期晚会寻找新的素材,探究符合电视台和自身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增强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结合,对之前的编导工作展开自我批评,汲取教训,提高专业素养,为人们打造一台喜闻乐见的具有艺术性的电视晚会。

商学院要构建供需平台,让管理学者创造价值。领教工坊肖知兴在题为“管理学者如何创造价值”的发言中指出,管理学者在中国的地位尴尬,因为对多数中国企业高层负责人而言,管理只是谈资、时髦、包装,他们并不关心管理。最近一两年的危机对中国的管理学者是好事,但这要求每位管理学者找到自己为中国管理创造价值的方式和方法。作为商学院或者商业教育类的组织,应该要成为一个把各类需求和供给联接在一起的平台,采用松散耦合的方式让优秀的人发挥各自的特长,如有的擅长攀登学术高峰、有的擅长为企业提供服务、有的擅长按部就班教好学位课程,这样才可能做出中国情境下的贡献。

Immunohistochemical labeling for β-catenin, E-cadherin,APC, chromogranin and synaptophysin was performed.Details of the antibodies used in this study are provided in Table 1.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和政治本色,更是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清廉本色的意志体现。回顾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的奋斗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就告诫全党同志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等等。

教育要融合时代背景需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管理学院带来了巨大冲击。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强在题为“大数据背景下管理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探索”的发言中认为,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包括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3个方面。他建议商学院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应对挑战,即结合时代背景,创建大数据相关专业,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入MBA教学;采用“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参与性。

新疆和什托洛盖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使用的成功经验,推广到了新疆邻区及其他地区的煤炭资源勘查工作中,加快了新疆煤炭资源开发进度,提高了报告研究程度和资料可靠程度。

教育的变化要基于教育对象的变化。首都经贸大学高闯在题为“新商科教育的合理内核与实现路径”的发言中指出,新商科教育的“新”应该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变化背景下教育对象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需求和新挑战。他建议商学院要做好入学选拔与分类(偏好测试分流)、教育与导师改革(专业模式与心智模式双螺旋培养)、就业指导(贯穿始终的指导与交流)3个方面的工作。

117 硬质支气管镜技术在“真实世界”的争议与思考 任 杰,黄海东,王 琴,杨宇光,黄 怡,李 强,白 冲

4 结语

中国情境是中国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与理论化中国情境,有助于中国管理创新的研究与实践[3]。总体而言,改革开放40余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中国企业也出现了很多有趣而独特的创新现象。首先,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境要素对中国企业实践的影响,试图探索中国情境下的管理理论创新与发展。管理学者试图通过结合时代背景、以问题为导向、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遵循中国特色等不同视角考察中国情境,从而为中国管理理论创新做出贡献。其次,中国商学院教育也在为了适应时代变化而不断进行立足教育对象的改革和创新,强调学院要为学者的价值创造提供平台、对学生的教育融入时代需求。不可否认,中国管理学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中国学者和中国商学院也遇到了诸多挑战,但数十年的改革与研究为中国管理学者在全球化背景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提供了机会。本次“中国管理50人”论坛对于中国情境与管理创新的探讨,为研究者们总结了学界观察中国情境的视角以及研究管理创新的思路,希望能够助力新时代中国管理理论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佳良,刘军.本土管理理论探索10年征程评述——来自《管理学报》2008~2018年438篇论文的文本分析[J].管理学报,2018,15(12):1 739-1 749.

[2] 李垣,田龙伟.中国情景与中国管理研究:转型特征与文化认知特征的整合观点[J].管理学报,2013,10(2):168-170.

[3] 苏敬勤, 高昕. 情境视角下“中国式创新”的进路研究[J]. 管理学报,2019,16(1):9-16.

Chinese Context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Sidelights on the Chinese Management 50Forum (April 20,2019in Guangzhou )

TIAN Zhilong YANG L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China)

Abstract :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hinese Management 50 Forum”(April 20,2019 in Guangzhou) which concentrated on the theme “Chinese Context and Management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brief summary of the 26 keynote speeches and subsequent discuss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four academic issues, including “What is Chinese context”, “What should Chinese context be”, “What kind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s have been made”, and “What kind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s are needed”. In general, discussing about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 Chinese context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scholars' attention to Chinese management issues. This forum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and on the other hand, promote management scholars to win the respect of entrepreneurs and students through value creation.

Key words : Chinese context; Management innovation; Chinese Management 50 Forum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2-884x.2019.08.003

中图法分类号: C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84X( 2019) 08- 1127- 06

收稿日期 :2019-06-10

(编辑 郭恺)

通讯作者: 田志龙 (1961~),男,湖北汉川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市 430074)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中国本土管理和案例研究。E-mail: zltian@hust.edu.cn

标签:;  ;  ;  ;  

中国情境与管理创新-“中国管理50人”论坛(2019年春季)会议侧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