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转化的两种主要手段_投资报酬率论文

基本转化的两种主要手段_投资报酬率论文

两个根本转变的主要手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段论文,两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小 引

两个根本转变说的是:

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增长方式: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

前者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扬光大;后者,关系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

它是我们国家今后15年内经济工作的一项伟大的战略目标。

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就是用什么手段达到这一目标的问题。这个问题很实际,理论上似乎没有解决好。手段不解决,目标是要落空的。

按照我的认识,用什么手段来切切实实解决两个转变的问题牵涉到很多会计上的问题。

会计是两个转变的主要手段。

会计工作落后,甚至,对会计工作一无所知,使企业从头到尾处于失控状态,而要达成两个转变的目标,我看,正如要发送卫星上天而不用火箭,不大好办。

本文说明这一观点。

二、 会计怎样帮助我们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要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区别谈起: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个根本区别在资金的配置方式。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所需的一切资金由国家按计划拨给,企业不用自己操心,只要列入了国家计划,企业办得好,有资金,办得不好,照样有资金,企业不愁无法生存,压根也不发生生存的问题。

计划经济可以集中国家的全力,按照计划,把国家急需的重大项目搞上去,很快改变我们国家一穷二白的局面,曾经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起过很大作用。

但计划经济搞资海战术,浪费很大。

以能源为例,创造同样价值的国民收入,我国消耗的能源,达到发达国家的3倍、5倍、7倍,乃至9倍。

从全国总的说来,我们对国民经济的总投资不比日本小,但这些投入所产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却不及日本的1/2,甚至也不及1/3,而是1/4,这就是说,有3/4,是白白浪费掉了。中国是个穷国,一个钱该掰两半用,哪经得起这样长期的巨大浪费。

另外,由于企业不愁生存,对搞企业的人来说,无论上上下下,躺在国家身上吃就是。迫切感、危机感、生存感都是没有的,精打细算,也是不必要的,因此,我们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快半个世纪了,我们却很少能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企业家来,从而,更助长了我们今天国营企业十亏九损的危殆局面。

市场经济就大不一样。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所需的资金,要由企业自己,凭本领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到市场上去谋取。企业有竞争能力,就有资金;没有竞争能力,就没有资金。

因此,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就把企业逼上了梁山,使它们面临了一个怎样到市场上去为自己谋取资金的问题,或者说,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便成为企业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的一个决定性的手段。

怎样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竞争能力来自利润。

利润多则资金多,竞争能力强;利润少则资金少,竞争能力小;没有利润,就没有资金,企业完蛋。

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总的规律

计划经济不按获利能力来配置资金,市场经济则根据获利能力来配置资金,这是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区别,企业能否获得利润,是向市场经济转变成败的关键。

于是,进一步的问题就是:怎样使企业获得利润,获得多多的利润。

这是一个多少年的老问题了,也是多少年我们理论界议论的一个焦点,可是,议论了多少年,却始终没有接触到:我们的巨大浪费是计划经济带来的这个问题的实质。

应该看到,今天,我们终于力排众议,下很大决心,把我们的经济体制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来,正是为了最后从战略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这可是一个翻天覆地的转变。

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从理论上说:正规的市场经济是一种能够杜绝浪费使大多数企业从体制上赚到钱的经济。

可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这几年的情况却不理想。

事实告诉我们,实行市场经济这几年来,我们企业赚不到钱的情况,依然如故!不但如故,而且,每况愈下。大体说来,实施市场体制前,我们企业的亏损面,不过20%、30%;这几年,却达到80%、90%。

我们原想以市场经济来堵塞计划经济下的巨大浪费,结果,我们的漏洞却愈捅愈大,这就不能不使一些人,一些企业动摇了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信心和决心。

是市场经济的道路不对头?

否!

资本主义的广大市场经济能使极大多数企业在正常情况下都赚到钱,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从本身上来说,没有理由不使大多数企业也赚到钱。市场经济本身无可怀疑。

那末,问题在哪里?

问题在于,我们的目标对了,却没有必要的手段来加以贯彻;战略对了,战术却跟不上;体制是新的,在这个体制里活动的企业却是旧的,于是,有了矛盾。

我们企业今天之所以普遍亏本,是因为我们企业本身有毛病。整部汽车要开动,哪怕少一个螺丝钉也不行,要市场体制健康地运作起来,没有必要的手段来和它配套,同样不行,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比较起来,我们市场经济今天所少的,就不只是一个区区螺丝钉,而是整整一个大部件!

这个部件,名曰“会计”!

在发达国家,会计是企业的灵魂!计划靠它;决策靠它;控制靠它;考核靠它;贷款靠它;发行股票靠它;分发股利要靠它。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无会计不立,市场没有会计就没有灵魂。和西方的情况对比,不妨说,我们的市场经济,今天正处于一种没有灵魂的状态。

是这样么?

以例为证。

某产品,去年产销1000件,单位成本每件12元,单价10元,产品全部售出,净亏2000元。

今年,在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有位外商要求按去年同样的售价,向您订购同样的产品10000件。

您干不干?

很可能,您会不干,很可能,您会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小学生的算题。1000件亏2000元,10000件自然亏20000元。

这个决策不对么?恕我无礼。这个决策正少点会计的灵魂。

会计上不是这样算。

会计上要分析一下成本的结构。

如果上述产品的单位成本12元中有工料费7元,则依照:Y=a+bx这个简单的算式,10000件产品的总成本就是75000元,而10000 件产品的销售收入有10万元,收支相抵,是盈余25000元,而不是亏损20000元,一出一入,您失误了45000元,您作出不接受这一订单的决策, 企业要少赚25000元。

您的决策为什么错了?

看来,正在于缺少一点会计的灵魂。

从这个问题所给的资料看,这件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共计是5000元,请注意:生产1000件,是5000元;生产10000件,还是5000元,甚至1件也不生产,还是5000元,企业完全不生产,厂长会计们工资照发,而您却照比例计算,您就把成本多算了45000元。

这确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可是,不懂会计,就会算错,到手的利润,您会不要,比这复杂之更复杂的问题,又如何?

利润,是人所欲也,但不以其规律则不得,上开之例尽管简单,却使我们从中悟出一些利润的规律来。比如:

规律之一:利润是只能通过销售来实现的规律

利润自然从生产过程中产生,却必然只有通过销售过程,才能实现,企业投入的成本,是要通过销售,一件件“捞”回来的,销售额不足会计上所称的“两平点”,要亏;达到两平点,就不亏;超过两平点,才有利润,超过愈多,利润愈大,因此,力求使销售量超过两平点,多销,再多销是获得利润的根本原因,没有销售,怕您生产得再多、再好、再快、再省,白搭!

规律之二:利润的增减和销售量的增减不同步的规律。利润是个比销售量更活泼的因素。销售量稍增,因固定成本的滞后作用利润会大增;销售量稍减,因固定成本的滞后作用,利润会大减。

规律之三:产品的单位成本与产销量的增减方向相反的规律,产品的单位成本,说的永远是某一个特定产销量下的单位成本,产销量一变,单位成本必然要变,但方向相反,产销一件,单位成本1元,产销2件,单位成本会远低于2 元。固定投资越大,这一趋向就越明显。因此,增加产销量,不但可以获得按件数比例增加的利益,还可以获得因单位成本的减低而获得的第二个利润。

规律之四:利润与固定资产的使用强度趋向一致的规律,同样规模的固定投资,产销量愈大,则利润愈高;产销量越低,则利润越低,因此,力求在原固定资产的规模内,尽量把新的产销量揿进去、压进去、挤进去,使固定投资的生产力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是增加利润的一个最有力的规律。

这一规律,我称它曰黄金规律。

规律之五:利润的增减率,应力求高于投资的增长律的规律。利润增长了,如果投资也增,而且,比率上高于利润的增长,则每元投资的利润就不是增加了,而是降低了。因此,在作出增加固定投资的决策时,千万要考虑:它是否有能力使利润按比例增加的问题。

不懂得这些规律,有时,也会瞎撞到一些利润,这就是我们今天大部分企业亏本,偶然也会有些企业居然获有利润的原因。

这些规律很新鲜?一点也不新鲜,它们都是从会计上的量本利分析中衍生出来的,由于不懂这些规律,我们前些年的报刊曾对利润与销售同步增长的企业,大事宣扬,充分给予肯定,就是一种误导,试想:如果利润与销售同步,那末,因销售量增加而节约下来的固定成本哪里去了?这一报道,不是在肯定浪费么。

以上说明: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没有获利能力,没有利润,就存身不住!

不妨再进一步研究一下,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有充分的获利能力,并且,也获得了利润,就存身得住了?

也不一定。

在市场经济下,欠帐还钱,是天经地义;还不起要破产,也是天经地义。

因此,企业要能存身,不但要有获利能力,还得有清偿能力。有能力归还一切到期债务。请注意:清偿能力和获利能力不是一码事,获利能力很强,利润很大的企业,如果调度不当,比如把大部分资金冻结在房地产、股票上了,或者,用来扩充固定设备了,以致一时不能清偿到期的债务,而又和解不成,还是得破产!还是存身不住!

破产引起连锁反应,危害整个社会经济。

那末,是否因此就要随时随刻在手头保持足够的流动资金来准备还债呢?

如果足够过了头,又会反过来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这就把企业置于一种两难的地位,流动资金多了,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固定资金多了,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

出路在哪里?

依然在会计!

会计能够帮助企业精打细算,巧妙而精致地通过现金流量表,维持偿债能力和获利能力的平衡,使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各趋于最优化,根本消除“三角债”的问题。

以上说明:怎样改变我国企业两种能力都有的问题,或者,我们企业普遍亏损、无力偿债的问题关键在会计。而会计之所以落后,关键又在企业。会计落后和企业落后,影响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我们今天的问题不在市场经济这个目标,而在于我们的企业以及企业的会计这些手段和市场经济的不配套;不在于市场体制本身而在于这个体制里活动的企业和企业的会计工作。我们今天的矛盾是:转变了的市场体制和原封不动的企业组织的矛盾,是会计的巨大作用和这个作用在我国企业里完全不起作用的矛盾,因此,我们的出路就不是倒回去,而在于向前看;我们的决策就不是放弃改革,而在于更坚定地进一步深化改革,而我们的目标也就在于使一切只适应于计划体制的重要国营企业尽速现代化起来,使这些企业的会计工作现代化起来。

应该看到:办企业而可以不注意会计,而可以不讲利润,甚至,再大的亏损而可以不担心,欠了帐而可以不还钱,还不起而可以不破产,纯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而我们的企业、企业领导、企业主管部门仍然习惯于此,说明我们的企业尽管上了高速公路,跑的却是牛车。因此,改革企业,提高企业责任人的会计知识,让他们有充分的马力,做好企业的计划、决策、控制、考核工作,管好、办好企业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早在1980年,全国第一次会计工作会议和会计学会联合召开时,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同志指出:

“如果企业的领导不懂会计,从长期看来,就当不了企业的领导。”

这句话,一说十几年了,可说是够长期的了,我们的企业责任人不懂会计如故;不知道会计是现代企业的灵魂如故;不知道自己对企业负有唯一的领导责任、要依靠会计这一管理科学来办好这个企业如故。以致李岚清同志今天又不得不旧话重提,我想,正代表了国家领导人在这一问题上的迫切心情。把我国的情况和发达国家作一简单对比,这种迫切心情,就完全可以理解。

以美国为例:美国的企业责任人没有不懂会计的,美国大中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甚至有80%—90%是从会计人员提升上来的,中小型企业的比例没有这么高,但是达到60%—70%。这就是说:美国企业的竞争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中央看到了不进一步深化改革,不使我们的企业现代化起来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在1993年11月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决定了企业的改造工作,要求在大企业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转入市场经济的手段。

什么叫现代企业制度?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普遍受到注意的16字方针,这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不少文章解释这16个字,从理论到理论,很玄乎。其实,从会计上看,这16个字无非是一个会计主体的问题,一个会计理论开宗明义第一个就提出来的会计主体假设的问题。

会计主体假设要求:记帐主体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分清你的钱,我的钱,然后,你记你的帐我记我的帐,各不搭界,你中有我不行,我中有你不行,这就是“产权明晰”。

会计主体假设责成企业管理人对交托给他运用、增值的资金负起完全的责任来,并编出报表,听候审计,于此同时,也给这位也仅仅给这位受托人以充分运用这一资金的权,不和其他任何人相干,这就是有权有责“权责明确”。

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一切自作主张,自行决定,一自到底,拒绝任何上级、任何政府机关的法外干涉,不看他们的颜色,不仰承他们的意志行事,这就是“政企分开”。

会计主体假设当然要求企业运用会计信息对整个企业进行计划、决策和控制,这就是“科学管理”。

这样看来,我体会,中共中央说的“现代企业”,用会计的话来说,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会计主体意识十分明确的企业,可说是针对我国企业目前会计主体意识十分淡薄,甚至根本没有会计主体意识而发的。今天的企业领导,恐怕极少有人能意识到:他所领导的,竟然是一个会计主体!因此,我也认为,只要各企业明确了会计主体意识,明确了在企业里是自己和广大职工群众当家作主,是自己说了算,同时,必然也是自己负责,而且是,责无旁贷,我想,中央的十六字方针,也就贯彻了。中央所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也就建立起来,我们企业从计划到市场体制的转变,也就有了根本上的手段保证。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细胞有活力,体才有活力,细胞的活力来自氧气,而会计正是企业的氧气,今天,我们的企业可说是正处于一种严重缺氧、奄奄一息的情况,会计这一氧气将给我们的企业带来充分的活力,足够的活力。一个严重缺氧的面对了氧气瓶而不知道如何应用,这正是我们企业今天的悲哀。

三、会计怎样促成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

如果说,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实质上是一个从不追求利润到追求利润的转变,则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实质上就是一个从不追求投资报酬率到追求投资报酬率的转变。

利润和投资报酬率有关,但不是一码事,甚至,有时可能是相反的事。

无利润谈不上投资报酬率,但不能因此说:利润高的企业投资报酬率也一定高,不但不一定高,甚至,往往还可能是低的。任何时候,只有使每元的资金都有了足够的利润,才能够保证足够的投资报酬率,因此,追求投资报酬率,就意味着对企业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不追求利润和投资报酬率,可以无所用其会计。一说到利润和投资报酬率,不依靠现代会计,就寸步难行!怎样增加利润和投资报酬率的问题离不开定量的研究和分析,这似乎正是我们今天经济理论界的一个薄弱环节。一个国家经济落后,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从世界范围来看,会计不能发挥其固有的,本应发挥的“正确定量,据量控制”的作用,不能不说是一个普遍的致命伤,谨在此顺便吁请注意。

什么叫粗放增长?

农业上将广种薄收叫粗放经营。精耕细作叫集约经营。把这一概念来类比工业,则粗放增长就是一种广泛依靠国家增资,广铺摊子,来追求总产量的方式,也就是前些年我们所称的外延式的增长方式,或者,我上文提到的资海战术的方式:办一个厂子产量上不去,就依靠国家投资,办3个厂,5个厂;投资1个亿产量上不去,就向国家伸手,投3个亿、5个亿,直到产量满足计划的要求为止,怎样死盯住现有的厂子, 现有的投资规模,下死劲把产量搞上去的观念是没有的。其特点是:只求产量,不问投资;只求投资,不问每元投资的产出或每元投资的报酬率,代价很大。我们国家当时穷,迫切要求解决人民大众的生活问题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问题。不计一切地追求产量有其当时的必要性。更有其历史的深层原因,不能说风凉话。

但也应看到:粗放增长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原材料,由于产品的变动成本特低,不怕浪费再大,“学费”再高,有我们的广大的、特别能吃苦的工人、农民顶着,我们可以一挺几十年。对我们这样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具体国家来说,几十年可以,却不能以此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之策。前苏、东欧各国没有我们国家这样优越的条件,就只好垮!早在10多年前,我国理论界就感到这一承受不起的危机,曾经大声疾呼,转变我们的增长方式,而今,条件成熟。增长方式的转变正已成为我们的国策,是十分可喜的事。

集约增长和粗放增长相反,它不指望也没有国家的投资可以指望,企业不得不依靠自我的积累来扩大再生产。因为要靠自我的积累,一切就得精打细算,得讲求挖潜,讲求投资效益。投资效益,是根据投资报酬率来计量的,投资效益高,说明每元投资所能带来的利润高,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强,在市场经济中,可以占尽风光。否则,企业和市场之间互相没有吸力,企业就很难存活。请注意:讲不讲求投资报酬率,是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的一个最根本也最突出的区别。

什么叫投资报酬率?

每元投资所获的利润叫投资报酬率。

如以ROI代表投资报酬率,P代表利润总额,I代表投资总额, 则投资报酬率就可以下列很简单的公式表示:

ROI=P/I

(公式1)

公式(1)表明的,正是每元投资所获的利润,因此, 也叫资金利润率。请注意,是每元投资的利润,不是总利润。因此,考虑投资报酬率,就不能只考虑利润P的大小,还要考虑这个利润总额, 是从多大多小的投资I中获得的。甲企业获利10万,乙100万,是乙的利润超过甲10倍。从利润上考核,应肯定乙。但如甲的投资为50万,而乙为2000万,则甲的投资报酬率有20%,而乙只5%,又是甲的获利能力远过乙。 因而,从投资报酬率来考核,就要否定乙。这就不能不使它放弃一味靠增资来增长的方式,改而追求以最小的投资来博取最大利润的增长方式。从而使它发生一个从粗放增长到集约增长的转变,这也就是说,要完成粗放增长对集约增长的转变,就要鼓励一切企业,去追求投资报酬率,并将国家对它的受托责任定位在投资报酬率上。一个企业什么时候走上非追求投资报酬率不可的道路,也就走上从粗放到集约的道路。“粗放”和“集约”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可以通过投资报酬率用会计方法正确计量,有效控制的。也是可以通过会计方法量化,有很大的据为考核评比受托责任完成程度的可操作性的。

既然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投资报酬率的问题,进一步的问题就是:怎样增加投资报酬率。条条道路通投资报酬率。公式(1 )却把它们归结为两条:第一,节约投资;第二,增加利润。下文主要说明这两点。

先说节约投资。

这是增长方式转变中首先要考虑的一着,而这,首先就有一个对投资改变认识的问题。

投资不是万应灵丹,更非多多益善,要有个“度”,一过了度,事情就走向反面。这是老生常谈。可是,几十年来,却一直引不起真正的注意。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几十年对产量片面追求的狂热,几十年习惯的大擂大轰的“左”的作风,曾经引发起通国上下一次又一次的投资饥饿症,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几次陷国家人民于困境。今天讲节约投资,讲投资报酬率,讲集约增长,不先从认识上有一个大大的突破,风吹草动,就很有旧调重弹,使增长方式转变落空的危险。

套一句《老子》的话,不妨说,治大国若齐小家。今如有位农父,在积贫之余,奋发图强,要求家人克勤克俭,以便使这个家有点房子,有条耕牛,有点农具,然后,凭这点基本建设,使这个家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不应该么?一百个应该,但问题就在于“度”。如果这位农父过份追求这些基本建设,过份的顾不上眼前的养老、携幼,过份顾不上教育子女,过份的使一家人缺衣少食,有病难医,从而,使家人们无论在精神面貌、文化、身体的素质上都远落人后,那就很难使这一家人齐心起来,很难保证这个家庭今后的发展不落人后。

治国也是这样!过份投资的结果,恐怕也很难保证不将国家人民压垮。

国家这几年注意及此,正确地改取了“适度从紧”的政策。于是,就有了力量来抓安居工程,菜蓝子工程,脱贫工程,发动并支持希望工程,考虑并改进社会福利劳动保险工作,使人民开始从物质生活上感觉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是空炮;正是一个有力的反证。

为了真正转变我们的增长方式,我们必须排除一切干扰,把国家今天这个“适度从紧”的政策坚持下去。

为了贯彻这个“适度从紧”的政策,我们又务必力戒重蹈多少年来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而不问其代价的覆辙。注意以整个国家的投资报酬率为判断国家经济工作的标准。因此建议:国家统计局在发表季度年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情况的同时,发表同期的国民投资总值,以及每元投资的国民生产总值。将整个国家投资报酬率的增长变动情况,昭示于全国人民,促使整个国民经济也发生一个从粗放到集约,从不问发展代价到注意发展代价的转变。请注意,一两个厂子的投资报酬率下降,问题不大,国家的投资报酬率总的下降,就值得注意。一两个年度国家的投资率下降,问题不大,国家的总投资报酬率逐年下降,就反映国民经济运作上的严重问题。

不但宏观有个严重的认识问题,微观的认识问题也同样严重。不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的一尺”么?正是如此。

应该看到,我们的企业,今天还正在成长之中。再生产的圈子小,我们能够从容跑毕全程,周而复始,相机发展。头脑一热,不顾主观力量,固定投资一大,甚至不惜作茧自缚,将仅有的流动资金也投入到固定投资里,使再生产的圈子过份扩大,不少企业连一个圈子也兜不转,第二个圈子就甭谈了。盲目投资,结果等于自杀。

不能说,固定投资多了,水涨船高,只对企业主管有利,它确能增产,确有规模效应,可是,不讲利润和投资报酬率则已,一讲利润和投资报酬率,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可以靠增资靠增加机器来增产,却无法靠机器把增产出来的产品推销出去。推销没有机器,靠的完全是人的本领。而我们企业家们今天还待成长,很多就缺少这份本领。结果,生产一多,不但一部分资金压在仓库、三角债里,还形成虚利实税,虚利实息,企业为财政、银行打工的局面,使另一部分资金为财政银行抽走。两头一挤,资金转不过来,再生产的循环中断,企业有国家护着,虽能幸免于破产,工人却只好下岗,罪魁祸首,就在于盲目投资。

不但如此,即使产品能完全销售出去,利润能实现,扩大再生产的循环能顺利进行,今天,增长的方式一转变,就还有一个投资报酬率的问题。

上面说到的甲企业,投资50万,获利10万,投资报酬率为20%,如果投资增加一倍,为100万,于此同时,产量也增加一倍, 利润也从10万一跃而增为18万,可说是情况大好。在按照产量考核企业,企业对国家所负的受托责任以产量定位的年代,产量翻了番,利润又大幅度增长,是企业的大成绩。但今天是按投资报酬率来考核企业,企业的受托责任以投资报酬率来定位,利润从10万增为18万,投资报酬率却从20%降为18%,这个企业的成绩就不是上去了,而是下来了。

请千万注意:增资可以增产,却不一定能增销;增了销,却不一定能增利;增了利,却不一定能增加投资报酬率,中间有许多不是我们今天所能掌握的不确定因素。不能一厢情愿。而改为集约增长后,作为指挥棒来支配我们活动的却正是这个“该死的”投资报酬率。它不但不是增产的必然结果,甚至往往还和它唱唱反调。因此,今天再迷信增资,就很容易和国家的要求南辕北辙,在考核上吃大亏。一般说来,今天要符合国家的要求,就应该一反过去之道而行之:不是增资,而是节资。很明显只有节资,才可以使投资报酬率中的分母I尽可能减下来, 而把投资报酬率尽可能促上去。

为了节资,为了完成转变增长方式这一国家的任务,第一,在增资以前,要千万冷静,慎之又慎:

1.必须确信:增资的目的在于提高投资报酬率,并能确保投资报酬率的提高。一定不能仅仅因为增产的目的而增资。增资而只增产不增投资报酬率的,坚决不增资。增资是否有利于投资报酬率的增加,要通过会计方法,算得准之又准,力戒轻举妄动。

2.必须确信:原有设备,确已充分利用。确已无潜可挖,或者虽有潜可挖,已不合算。因此,增资又确是必要的。

3.必须确信:增资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要着眼于社会主义市场的全局。对一切国家已限产、停产的产品,对市场已滞销的产品,对和国家重点企业争资源、争市场的产品,对能耗大、质量差、成本高、社会效果差的产品,即使有很吸引人的投资报酬率,也坚决不增资。市场确实是无情的,但人是有情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精神。

4.必须确信:增资后的配套措施,市场确能保证增资后所获的利润,在比例上能超过资金的增加,不能保证,坚决不增。

5.必须确信:在多种可能的投资方案中,最后决定采用的方案是成本最低的,增资最少的,回收最快的,投资报酬率最高的。

如果这几个方面,有一个方面不能确信,就不增资。

为了节资,第二,应对现有的固定乃至流动资产,作一次彻底的清理,将其中的水份拧干,不少占了茅坑不拉屎的部分彻底清除出来,使每1元的1落到实处,能在提高投资报酬率中,实实在在的起作用。

标签:;  ;  ;  ;  ;  ;  ;  ;  ;  ;  ;  ;  

基本转化的两种主要手段_投资报酬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