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农垦“95”发展的思考_企业经济论文

关于江西农垦“95”发展的思考_企业经济论文

关于江西农垦quot;九五quot;发展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西论文,quo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八五”期间经济快速增长,但结构缺陷、素质不高、机制不活的问题日益突出

“八五”期间,江西农垦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总体实力有较大增强,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主要表现在:(一)主要经济指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二)农业开发力度加大,结构调整有较大推进,经营机制得到完善,总体效益有较大提高,对整个农垦经济的支撑力有所增强。(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四)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农垦企业的区位劣势有所减弱。但在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农垦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正趋完善的经济环境下也日益暴露出其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致使经济效益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形成明显反差,1994年出现了十五年来的第一次亏损,1995年亏损已成定局。这些矛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1.企业经营机制陈旧,严重不适应市场竞争。农垦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整套运行机制,其优势已迅速减弱,而僵化、不利的一面则走向前台,甚至成为企业进入市场的障碍。如多级法人、总场统负盈亏的运营机制不利于企业成为真正的生产经营主体。虽然已进行积极的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但承包制仍为主要经营形式,产权关系的模糊使得难以从根本上形成企业经营者对企业资产的经营责任和风险意识;职工就业择岗和干部使用管理上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致使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落后和平庸,企业员工整体素质难以提高甚至相对下降,如此等等。

2.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步履艰难。据1994年统计,省属农垦企业当年的绝对利润中,有相当部分用于支付企业办社会的庞大开支。1995年部分企业新增贷款甚至低于历史债务的利息增长额,相当部分新增贷款均用于偿付亏损挂帐等历史债务,加上由于物价上涨带来的社会性开支急剧膨胀,致使企业在沉重的债务链中难以挣脱。

3.企业整体素质不高,高新技术企业和拳头产品缺乏。由于企业自身积累不足,导致自我优化、提高功能减弱,整体的企业技术进步进展缓慢。在全省1000余家的工业企业中,规模小、技术落后、产品老化的“小、土、群”式厂家仍较大面积存在,能在较大范围内起支柱性作用和导向性影响的企业和产品很少。工业规模增长主要源于大规模投入产生的简单驱动,而技术和市场含量明显不足,因而随着资源等传统优势的减弱,农垦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明显下降。

4.经济结构性缺陷严重。从产业结构看,一、二、三产业严重失衡,第三产业先天不足,后天萎缩。从所有制结构上看,国有经济仍占绝对份额,纯粹意义上的外资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和股份合作经济成份明显赢弱。而在国有成份中,又以总场投资为主。经营者对资产责任的不确定致使资产经营效益难以提高。从管理体制和隶属关系结构看,江西农垦实行省地县三级办场,地县农垦企业特别是县办场在数量和规模总量上占有相当份额,这些处于全省农垦调控网络末梢企业存在的乡场合一、政企不分、管理与技术水平低下、投资与开放力度不足、布局分散、规模过小,以及信息闭塞等不利因素使得这部分场成为严重迟滞全省农垦整体效益提高的主要力量。1994年全省县办农场集中了系统绝对亏损额的75%。从地理分布结构上看,江西农垦企业大多地处山区和滨湖地区,交通通讯不便,地理上的区位分布也极不理想。

5.农垦企业在经济环境中的竞争方位发生根本变化,传统比较优势丧失。作为地方垦区的江西农垦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游离于国家计划之外,凭借其灵活的机制而在计划内国有企业的夹缝中得以生存和较快发展,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把计划内国有企业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机制优势全都释放出来,汹涌的市场大潮冲击和改变着农垦企业的竞争方位,传统比较优势不复存在,新的优势又难以迅速形成,农垦企业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变和对命运的抉择。

二、“九五”发展的两个立足点: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新的“江西环境”

进入“九五”,农垦企业前文所述的矛盾和问题便迎面而来。下决心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九五”经济蓝图的必由之路。为此,应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的方式,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应把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放在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物资消耗上,切实改变重数量轻质量、重投入轻效益、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应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节约、降耗、增效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使农垦经济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面临矛盾和问题的同时,也面对着江西经济发展不可多得的机遇。这就是,随着沿长江开放开发步伐加快和京九铁路提前贯通,江西在全国经济发展梯度推进中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地位得到强化。全省“以京九沿线为骨干,以浙赣铁路和320国道沿线为两翼, 以昌九工业走廊为重点,以昌九景为依托,并形成环鄱阳湖经济带和宜新萍、东鹰贵、饶广玉三个新兴城市群”的生产力布局,改变了主要集中分布在这些区域的农垦企业的区位条件,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契机。为此,应抓住机遇,顺应全省经济布局的大局,结合农垦企业国有资产的重组和企业的改造,集结和布局农垦企业的产业和产品优势要素,在上述区域建立起在全省农垦企业中占主导和支柱地位,以骨干工业和“三高”农业为主的产业基地。这就是我们必须抓住的新的“江西环境”。因此,确立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立足于新的“江西环境”,应是我们确立和实现“九五”农垦经济目标的两个立足点,也是整个“九五”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突出经营机制、经济结构、技术进步三个重点,抓住改革、调整、发展三根大纲,实现“九五”发展目标

1.“搞活大的、放开小的”,实现资产优化重组,提高资产经营效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垦企业显得机制老化、竞争力下降,关键的症结在于产权关系模糊,同时存在着一元化产权的行政结构与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求的矛盾,资产的封闭性、凝滞性与资产流动和重组要求的矛盾,资产利用率低下与高效运营要求的矛盾。推进产权制度改革,解决存在的矛盾,必须从江西农垦的实际出发,对全省农垦企业进行分类排队,采取不同的办法稳步协调地展开。

首先是处于全省农垦调控网络末梢的绝大多数县办场。由于这类场难以摆脱前文所述的固有弊端,不可能也不必要将其改造为现代企业。为尽快摆脱这类企业对整体资产运营效益的负面影响,应尽快将国有资产从这类企业中退出来,同时也应从多年亏损、扭亏无望、在国有经济内部又找不到兼并者的中型企业中退出国有资产,并将这部分资产以价值形态转换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从而实现资产的优化重组,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和总体效益。近一两年来我们推行的对“小、微、亏”型工商企业实行拍卖、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改造等形式的国有民营改革,就是让国有资产全部或部分从这类企业中退出并实现优化重组。事实证明,这种措施是符合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和农垦实际情况的,应进一步在具体措施和细节上加以巩固和完善,这应成为国有小型农垦企业改革的方向。

其次,要改革国有大型农垦企业产权组织形式,构造财产混合所有结构。江西农垦拥有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资产规模较大,技术水平在同类企业中也占有相当位置,但从总体上看资产效益较低,有的还处于亏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投资主体单一,经营者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难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应积极吸收外资、乡镇、集体及私营企业入股结合实行内部职工参股的办法,把单一的国有制改造成多种所有制组成的混合所有制,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分解国家对企业的无限责任,使之真正成为实现“四自”的法人实体。

第三,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实现从行政管理向资产责任管理的转变。1994年江西省已将省属农垦列入授权经营国有资产试点行列,但由于没有相应地建立新的资产经营机制,省主管部门与各场之间仍停留在行政隶属关系上,省国资管理部门分别与各场签订保值增值责任状,省农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有名无实,对各场不享有法人财产权,无法承担有效的资产经营管理责任和形成有效的资产调控手段。因此,应尽快在省农垦集团总公司建立实质性的、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集团式公司。其中关键的一环,要把授权真正落实到位,要由省集团公司代表各场统一向省国资部门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并作为统一纳税人对省财政承担纳税责任。在集团公司内部,则相应地建立起符合授权经营管理要求的领导体制和母子公司管理体制,从而实现行政控制向资产控制、行政评价向资本收益评价的转变,使子公司成为富有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为提高资产效率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在进行资产优化重组的同时,还应着力解决历史债务和社会负担问题。一是历史债务,主要来自于财务包干期间的超包干亏损挂帐,对此应进行分解,分类处置。二是办社会问题。要通过改革,将一部分社会福利性负担推向产业化的道路,将垦区的社会性管理机构分离给当地政府来统一承办。三是积极探索,形成一条有农垦特色的退养保险机制。

2.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的“江西环境”的条件和优势,拓展农垦生产力布局。随着长江沿岸开放开发步伐加快和京九铁路提前贯通,江西沿江沿路从纵横交叉的生产力布局拓展,给农垦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契机。农垦应不失时机地顺应这一布局调整,着眼于跨世纪的发展,重新拓展生产力布局,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省重点开发区域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市场等立地条件,加快自身的发展。从“九五”及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看,农垦应重点在以昌九工业走廊为重点的京九沿线、环鄱阳湖经济带、赣东北饶广玉(含大茅山开发区)、赣西新宜萍(含井冈山集团)、赣中东鹰贵(含红星开发区)等5个区域部署优势产业,在集中、 优化原有产业的同时,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开发和发展一批新的产业,使这些区域成为支撑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农垦稳定发展的骨干。这些区域的产业包括:共青和九江的羽绒和纺织产业,云山、恒丰以食品为主的轻工产业,桑海的制药、机械和精细化工产业,共青、恒丰、朝阳的畜禽及水产加工产业,大茅山的矿产和电力产业,红星的乳制品和机械产业,赣东北的造纸、木竹加工及林产化工产业,赣西的机械和木竹加工产业等。这些产业均有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技术水准,在省内外同行业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有些产品则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到“九五”和下世纪初,这些产业将继续为江西农垦工业的中坚力量和发展基石。农业则主要建立三大农业综合开发区:一是沿长江、赣江和环鄱阳湖粮、棉、油及水产品综合开发区。共有25个重点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土资源丰富,重点布局优势稻、优质棉、优质油料作物基地和畜禽水产养殖基地等四大基地建设,以保证粮、棉、油、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的较大增长。二是以昌九工业走廊为主的京九沿线外向型农业综合发展区,主要利用京九铁路便利的运输条件,在29个沿线场建立一批面向粤、港、澳市场,及沿线大中城市的城郊型、外向型、加工型、特色型的“三高”农业基地。三是赣东北、赣西北、赣中地区的山区和丘陵林果茶综合发展区。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对低产林、茶、果、竹林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推进精深加工开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效益。在抓好一、二产业布局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垦区集中了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候鸟区,以及共青城等闻名国内外的旅游资源,同时可依城郊农垦企业参与开发昌、九、景三市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条件得天独厚,潜力巨大。加紧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并以京九沿线和城郊农垦企业为依托发展房地产等产业,以改变农垦比例过小、单一商业结构的三产格局,使之成为“九五”江西农垦经济的一支新兴力量。

3.加紧调整、改造、提高,大力推进工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构建支撑跨世纪发展的支柱企业、拳头产品和“三高”农业基地群。要支撑工业比重达80%以上的江西农垦跨世纪的发展,必须在搞好工业优势产业布局的基础上,构建起支柱企业和拳头产品群。一是要按照新的产业布局,着眼长远,实施名牌战略。要面向市场需求,下决心把一批技术含量低、能物耗高、附加值低、市场前景黯淡的老、粗、陋产品精减出产品行列,净化农垦产品阵容,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运用高新技术开发出低耗高效、市场广阔的新名优产品。二是要结合国有资产的优化重组,调整名牌产品的生产经营机制。应以省属企业为主,加强系统内同类产品间的联合协作,集中优势,共同开拓市场;或以名优产品为龙头组建专业性企业集团,捏成拳头扩大市场占有份额;或集中资金和技术力量及基础设施,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三是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合作,引进外资和技术嫁接改造现有企业,加快工业产品上档次、上水平的进程。

农业的优化升级,应以三大农业综合发展区为基地,着力实施骨干产业化工程项目,提高种子、粮油、畜禽、蔬菜、林果茶等方面的专业化、基地化水平,通过向市场提供名、优、特、新的农产品,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成为商品和效益优势。通过实施加大种子、粮油、畜禽、商品菜、林果茶、绿色食品等产业化工程,在恒丰、恒湖等场建立起优势粮油、林木、药材、种子及加工基地,在滨湖沿江场建立粮油加工食品基地,在桑海、共青、上十岭等场建立瘦肉型商品猪、特种动物、特种水产、水禽养殖和加工基地,在京九沿线各场建设外向型蔬菜种植及加工基地,在丘陵和山区场建立林果茶及加工基地,在井冈山、庐山、三都、云山等场建立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农产品的商品率和附加值有一个飞跃性的提高。

4.推进跨世纪人才战略,建立一支能承担农垦跨世纪重任的员工队伍。要推进农垦工农业产业优化升级,首先必须实现人的素质的优化升级。着眼“九五”农垦发展趋势,必须从现在起,推进农垦跨世纪人才战略。首先要确立改革的精神和思路。应打破职工子女就业自然增长、择岗缺乏竞争机制、管理干部能上不能下等旧框框,在就业、择岗、用人各个方面全面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和风险机制,形成一个催人奋进和用人环境。其次要确立开放的精神和思路。农垦多种经营、多业并存的经济格局和区域性、社会性的特点,加上地理位置和管理体制上的限制,派生出在员工结构和使用上自给自足、缺乏流动的封闭形态。“国有”的性质又使得“干部”和“职工”之间存在一道不易逾越的屏障。这种缺乏交流和竞争的用人机制是落后而没有活力的。应结合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在农垦企业建立起有效的用人体系。既要保持一支相对稳定的业务、技术骨干队伍,又要允许一部分富余人员,甚至在职员工离场自谋出路,同时建立面向全社会吸纳各类人才的有效机制。要强化干部交流,打破用人上的地域和封闭观念,使干部经受多方面、不同环境条件的培养和锻炼,并通过干部交流带进新思想、新观念、新信息。应打破省属农垦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体制的限制,将这部分干部纳入地县党政干部交流的体系。第三要确立发展的精神和思路。要着眼于农垦事业的长远发展,建立有农垦特点的多形式、多层次并存的教育体系。在企业内部要立足于基础教育和涉及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保障职工后代在接受基础文化教育的同时掌握基本的谋生技能。在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上,要结合农垦多行业、多产业、多门类并存,对人才需求类别复杂的特点,加强与社会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采取协作办学、委托培养、短期培训、人员借聘、技术顾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进和使用各类专门人才。通过多方努力,使农垦员工队伍成为一支富有活力、素质较高、锐意进取的力量,从而保证人的要素的优化升级始终领先于生产力其他要素。

标签:;  ;  ;  ;  ;  

关于江西农垦“95”发展的思考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