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本质与“三益标准”_两极分化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与“三益标准”_两极分化论文

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学习十五大,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首先搞清楚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及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

邓小平南巡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做了经典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言简意赅,意味深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石破天惊高屋建瓴的理论洞察力和巨大影响力,为当代共产党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功能、价值和主要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的传统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相对稳定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要求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时,这个社会的丧钟就敲响了,代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先进阶级,必然组织起来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服务”下,使生产力得到解放。新制度的价值和功能,就是解放生产力,新旧制度的区别,在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不同。按照这一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的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资本主义典型是英国资本主义。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生产力最为发达的。英国社会的症结,不是生产力落后,而是社会制度的腐朽,生产力的发达进步已是立论的前提,从这种社会出发设计的社会主义,主要任务和功能是以先进的生产关系解放被束缚和阻碍的生产力。这就决定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生产关系诸方面的特征。

然而,后来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设计发生了巨大的反差,革命取得成功的恰恰是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俄国和中国这样的国家。社会的发展跨越了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的“卡夫丁峡谷”,在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并巩固下来。也就是说,我们建成了社会主义,但只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同传统社会主义设计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其本质也不可能绝对相同。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从客观实践出发,科学认识和揭示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换言之,应该从生产力极为落后这一客观实际出发去认识社会主义。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实践的局限性,由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由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理解,我们仍然仅仅从生产关系上理解社会主义。为了保卫社会主义的阵营,同资本主义世界划清界限,防修反修,我们竭尽全力强调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特征,并且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纯度”和“高度”。“批判资产阶级法权”,“割资本主义尾巴”,“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推至脱离生产力发展性质和状况的扭曲变型的地步。那时,虽然也曾讲“抓革命,促生产”,力图抓生产关系,以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促进生产的进步,但是,片面夸大了政治对经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不是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出发,调正和完善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而是离开生产力性质和现状,抽象地“求纯”、提升生产关系。政治运动、阶级斗争成为工作的中心和“纲”。做经济工作,发展生产力,被扣上“唯生产力论”的帽子,一批再批。错误的理论,必然受到实践的惩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教条主义理解,导致我国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历史悲剧。实践迫使人思考,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究竟我们要社会主义做什么?邓小平同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对社会主义的挫折和教训的反思,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小平看来,不能仅仅从生产关系上理解社会主义,而应该首先从生产力层次上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生产力落后的历史课题,社会制度可以跨越,生产力不能跨越,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必须补上工业化、生产社会化这一课,否则,社会主义的生存权都成为问题,还空谈什么高于资本主义?

按着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目的、任务和出发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和改革都要从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出发,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最终的评判,由此就逻辑地推出我党“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理论是从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产生出来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理论,但对象我国这样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无疑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批判继承。小平主张首先从生产力上认识社会主义,但并没有否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意义,他说,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从生产关系上谈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但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有原则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在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同时也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凭资本、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益受法律保护。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差距会适当拉开,剥削现象在所难免。但是,我们毕竟已经是社会主义,不能忘记最终目的,即使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应该创造条件,逐渐消除两极分化,最终消灭剥削。这样,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坚持传统社会主义一贯坚持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为达此目的,必须在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由此看来,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并没有离开传统社会主义的轨道,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地继承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合理内容。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论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次的内容,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我们应该科学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而不能简单化、片面化。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分析和把握,是我们正确分析判断改革实践中的各种措施、办法和行为的是非成败的标准。

既然,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那么,判断是非成败的标准,就应该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即“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标准虽然也包括了非生产力的内容,诸如社会主义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同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综合国力包括了政治制度的力量等等,但实质和核心基础是生产力,离开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是空话。落后必然是贫穷、受气、挨打,发展是硬道理,这已被中外历史所证明。就实质而言,“三个有利于标准”,也就是生产力标准。以“三个有利于”标准判断是非,反映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贯彻下去。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还给我们另一个判断是非成败的标准,就是生产关系标准或者政治标准。既然,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那么,在实践中就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消灭剥削和剥削阶级,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为最终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一样,生产关系标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邓小平文选》第3 卷有几处直接谈到生产关系标准。邓小平在强调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时,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他说,“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失败了。”“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还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邓小平这些话说明,在改革开放中一定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防止出现新的剥削阶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其中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关键。

“三个有利于”标准同生产关系标准也就是经济标准和政治标准。两者对于一个社会制度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完整地理解掌握,而不能抓住一点,不顾其余,以偏概全,犯片面化的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我们以政治冲击经济,代替经济,批判唯生产力论,玩弄空头政治,已被历史证明是荒诞的。今天,我们也不能走向反面,以经济代替政治,将经济发展作为权衡得失成败的唯一标准。将“三个有利于”标准无限推演,得出同社会主义特征相背离的结论,这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改革观与资产阶级“私有化”改革观的根本界限。以政治冲击代替经济同以经济代替政治都是改革开放的大敌。

生产力标准同生产关系标准,本质上是统一的。因为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保证,防止和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会大大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反过来,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会更好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同坚持生产关系标准,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

“三个有利于”标准同生产关系也有区别。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我们可以有意强调某一个标准,有时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受到冲击,人们的政治观念淡薄,政治标准被忽视,我们就特别强调政治标准,诸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际共运走向低潮,我党经受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就特别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改革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十五大报告在肯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则强调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但我们应切记在强调一个标准时,不要忘记另外一个标准,谨防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三个有利于”标准同生产关系标准的区别还在于,“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最终的标准,生产关系标准,必须服从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生命力,是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最终的依据,阻碍或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治制度最终都将被推翻或改革。中外社会主义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是具有无限发展生命力的,我们可以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坚持,要同一切反社会主义的势力作斗争,维护社会主义阵地。然而,社会主义仍然是新生事物,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历史不长,实践经验还有限,其政治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还处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必有发生,这时就应毅然决然地调正和修正、创造和发现新的实现形式,使之适应生产力的需求。

由于社会主义原则同社会主义原则的实现形式是溶为一体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生产关系标准时及时发展、完善和调正这一标准,在坚持中调正,在调正中坚持,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目标的整体推进。

学习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判断是非成败的标准,对于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经济体制改革明显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遵循的就是邓小平为我们确定的判断改革是非成败的标准。十五大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主张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在公有制含义、公有制实现形式、非公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构的调整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论断和举措,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着深远的影响。这是继解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的第三次思想大解放。十五大也将以高举邓小平旗帜,思想空前解放而载入史册。我们学习十五大就是要以“三个有利于”的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大胆开拓,勇敢进取,开创新局面,走出新路子。要破除“左”的思想习惯的干扰,理直气壮地沿着邓小平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摸着石头过河”,用实践解决问题。这是学习十五大的主要任务,是我们应该把握的主流。然而,在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的时候,也不可忘记判断是非成败的政治标准,不能放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诸如,我们主张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比重可以减少一些”,但这并不是不要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我们之所以敢于放开手脚,解放思想,那是因为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已经牢牢树立,非公有经济多一点少一点无伤公有经济的主体大局。我们主张资产重组,鼓励资本流动,但资本的流动有个合理和合法的界限,如果化公为私,化大公为小公,低估公有资产价值或不计价值,公盈私亏或坐吃山空,致使国有资产流失,都是不合理的,更是不合法的。重大是非面前,头脑要清醒,要时刻牢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否则就会走向极端,导致谬误。

注释:

〔1〕《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8—139页

〔2〕同上书,第111页

标签:;  ;  ;  ;  ;  ;  ;  ;  ;  ;  ;  

社会主义本质与“三益标准”_两极分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