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定位:由大国经济到巨国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大国论文,到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1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5)10-0001-08 DOI:10.15937/j.cnki.issn 1001-8263.2015.10.001 一、引言 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基础,而政策的制定则依赖于对经济发展现状的认识和理解。要直观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现状,首先需要对中国经济进行总括并清晰定位。中国经济的定位,至少有一个角度,那就是“大国经济”,这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国情。 自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跃上新台阶,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万亿元,一举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国崛起论”、“大国威胁论”相继出现,社会各界关于“大国经济”的研究层出不穷,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和少数大型发展中国家由此被纳入“大国”范畴。鉴于“大国”定义和所依据的评判标准不同,不同研究观点所包含的国家范围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20至40个国家。然而,事实上,这数十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依然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仅仅用“大国经济”来定位和概括并不充分,显然还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 我们进一步在“大国经济”的基础上提出“巨国经济”的概念,试图更加科学准确地刻画中国经济规模之庞大与复杂。 二、文献综述 (一)“大国经济”文献综述 迄今为止,围绕“大国经济”的理论研究颇多,主要包括大国经济的定义、范围界定、发展特征、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等,但清楚界定“大国经济”概念的基础性研究较少,这方面研究可以从国内外两方面看。 国外学者中最早提出“大国经济”概念的应该是西蒙·库兹涅茨,他在《现代经济增长》(1965)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大国”和“小国”的概念,以研究国家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通过分析大国经济的内部差异性和大国经济的优势,从而对比分析了大国和小国在对外贸易依存度上的差异。继而,他在《各国的经济增长》(1971)一书中进一步分析了国家大小对贸易依存度、生产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为了区分国家的大小,他采用人口尺度,以1000万作为分界线,人口超过1000万的为“大国”,人口低于1000万的为“小国”。其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大小会影响一国的产值结构和生产结构,但与由人均产值表示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无显著联系。当然,库兹涅茨这种“非大国即小国”的划分方式并不合理,因此其研究结果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库兹涅茨的基础上,霍利斯·钱纳里和莫伊思·赛尔昆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1975)中,进一步研究了“大国经济”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发展型式及其规模效益。他们认为大国型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生产型式比较平衡、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经济增速较快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等几个方面,而其劣势则主要表现在封闭的内向型政策以及政治和行政管理上的困难等方面。 在《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6)中,钱纳里、鲁滨逊和塞尔奎因研究了国家规模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认为大国更倾向于选择内向型贸易政策。他们对大国和小国的划分依然采用人口尺度,人口规模在500万以下的为小国,2000万以上的为大国,综合样本国家为1000万。而到了1989年,他们对划分标准进行了修正,根据1980年的人口数据,把人口在5000万至15000万之间的国家划分为大国,人口不足1500万的国家则划分为小国。与库兹涅茨不同的是,这种划分方法并非按照唯一标准将国家规模一分为二,而是在大国和小国的人口标准之间有一个间隔,这样就将中等规模的国家分离出来,更加突出表明了大国和小国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的不同之处。 另一方面,国内学术界对大国经济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从大国经济崛起的典型事实出发,研究大国特征和大国优势、大国模式和大国战略、大国治理和大国体制等问题。如张培刚在《新发展经济学》(1992)中率先提出以发展中大国为对象来研究发展经济学,探讨了大国的特征、大国的发展难题和大国的特殊道路等大国发展问题。 童有好(1999)探讨了大国经济的特征和发展战略,认为大国有不同于小国经济的特点: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经济规模大、对世界经济影响力大、工业部门体系齐全等。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对本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他并未解决诸如究竟哪些经济体属于大国经济的问题。 在《大国经济浅论》(2000)中,童有好进一步概括了“大国经济”的定义,认为“大国经济是指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工业部门体系齐全、总经济规模较大、对世界经济有相当影响力的国家的经济”,而关于大国经济的划分标准却并未加以研究。他认为大国经济所包含的要素标准中有些是静态不变的,有些是动态变化的,很难用静态统一的指标作为大国经济的判定标准,只是笼统地认为美国是典型的大国经济,而中国、巴西和印度则具备大国经济的雏形。 李由的《大国经济论》(2000),对国家规模及其与市场结构、资源禀赋、区域经济、经济开放、产业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大国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的特征和方式。 张李节(2007)认为,所谓大国经济,是指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或地区经济体。郑捷(2007)将大国定义为:能够成为“国际市场”中某种“价格”的制定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的国家。 欧阳峣(2006年迄今)在其主持的“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系列课题中阐述了大国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大国经济理论等重要问题。他曾根据大国的国土、人口和经济总量情况,综合考虑他们对世界市场的控制力和市场潜力,把大国分为三个层次:特大国、中等大国和一般大国,认为可列入大国范畴的国家有24个。遗憾的是,欧阳教授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量化界定方法。 顾海兵教授的“大国经济发展战略”系列论文,运用五分位法,采用人口指标为主,兼顾国土面积和生活水平,筛选了42个大国,并提出了以强国(强军)为支点、以富民美景为左右两高点的倒三角战略,以及由国防建设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教育发展战略、专项发展战略组成的子战略。 通过对比以上研究可以发现,西方学者对“大国”的概念界定通常仅以人口数量为标准,指标较为单一。此外,对大国经济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规模效应、稳定发展和内向型政策等重要方面,并揭示了行政和管理的困难。国内学者对“大国经济”界定指标的选取作出了改进,综合考虑了人口、国土面积、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影响力等因素,只是在指标范围的确定上仍然存在分歧,但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这一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二)“巨国经济”文献综述 国内最早提出“巨国”概念的可能是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教授,他在2006年发表文章《巨国效应:中国还有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吗?》,认为中国经济规模之巨大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匹敌的,中国经济在“巨国效应”的作用下仍然可以维持几十年的高增长。所谓“巨国效应”,一方面来自国际贸易优势,另一方面来自于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和精细化的产业分工。这一效应归根结底是凭借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且这是一个发展中的远没有饱和的市场,未来乡村城镇化所带来的巨大需求将支持中国经济下一个20—30年的长期高增长。然而文章只是概括性地总结了巨大经济规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没有明确给出“巨国经济”的定义,后续也没有对“巨国效应”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宋文群(2011)在此基础上初步给出了巨国经济的定义,认为“巨国经济”是指基于一国人口、国土面积、有效需求等综合因素之上,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迅速扩大并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的现象。他认为“巨国经济”效应的显现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中产阶层迅速崛起、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大幅提升,并通过形成巨大的内需市场、内部规模经济效应和较强的外部竞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冯兴元(2014)基于盛洪教授“巨国效应”的观点,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城镇化和市场化所产生的巨大内需给我国服务业现代化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会。他认为应通过实行市县镇自主治理、打破城乡户籍分割制度和放开金融业市场准入,来推进我国的服务业现代化进程。 显然,已经有学者意识到中国经济体量之巨大以及这种巨大规模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特征和经济效应。然而这里的“巨国经济”和“巨国效应”仅仅作为一个与“大国经济”和“大国效应”类似的概念提出来,并未说明为什么要提出“巨国”的概念以及“巨国”和“大国”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换句话说,当前关于“巨国经济”的研究只是用词上的创新,没有深入抓住巨国概念的本质,也没能界定出巨国的范围。本文将在大国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确定巨国的划分标准并界定出世界上哪些国家可以称其为巨国,最后在巨国的范围内对中国经济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三、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 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大陆地区总人口数为136782万,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14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36463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从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农业生产还是工业制造,中国均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的产出记录。可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经济都堪称大国经济,那么世界上究竟哪些国家可以纳入大国经济的范围呢? 由前文分析可知,国内对大国的界定依据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两类:前一类是采用国土面积、人口规模等单项或多项总量统计指标,后一类是基于国家的综合影响力。相对于定性界定而言,定量指标分析更加简单易行。本文将借鉴顾海兵教授在《大国与大国经济发展战略》(2005)中提出的判断标准,以人口规模指标为主、兼顾国土面积和生活水平指标,运用统计学五分位法和最新统计数据对世界上200个国家进行划分,从而界定出大国经济的范围。 具体为,首先看其拥有居民数量的多少;然后考虑其拥有的陆地面积;最后考察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在这三个指标中,人口规模对国家规模的判断具有决定性作用,往往人口基数大的国家也匹配了较大面积的国土和发展了较大规模的经济总量。而国土和经济水平的优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家的影响力,因此应当作为大国的辅助参考性指标,即人口是基本指标,国土面积是补充指标,人均收入水平是兼顾指标。 从人口规模指标看,目前全世界总人口约为70亿①,即平均每个国家人口约为3500万。按5分位法,小国人口应该是1200万以下,中等国家应为2400至4800万,大国人口标准则应当是6000万以上。根据2013的人口统计数据,世界上可以列入大国的国家有23个: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菲律宾、埃塞俄比亚、越南、埃及、德国、伊朗、土耳其、刚果(金)、泰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图1和图2分别是这23个人口大国2013年的人口总量以及按现价美元折合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国经济的定位:从大国经济到大国经济_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的定位:从大国经济到大国经济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