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文化力”--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贾春峰教授_经济论文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文化力”--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贾春峰教授_经济论文

“文化力”提升企业竞争力——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贾春峰教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会论文,副会长论文,企业竞争力论文,教授论文,中国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多次强调,21世纪的经济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您的系统论述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新鲜感和极大的阅读兴趣。也成为是我们的兴趣关注点。看来"文化力"对话还要继续谈下去。我想先着重探讨一下为什么要重视研究"文化力"的问题?

贾春峰(以下简称贾):可以,不然,人们总会想:怎么会冒出一个"文化力"概念呢?怎么会有人进行这么长时间的研究呢?而一旦提出又怎么会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兴趣呢?

记:从综合国力的构成,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等方面,您有着很多独到的见解。能否从经济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 作些具体的系统的分析?

贾:我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企业为什么要注重"文化力"的开发》,这些文章是引起了一些企业重视的。今天,讨论这个问题,我想还是要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和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角度来看。

现代商品的文化含量与文化附加值

记:这是不是您讲的当代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贾:是的,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商业文化。商业文化的内涵有四个方面:一是商品文化,二是营销文化,三是商业伦理文化,四是商业环境文化。而在商业文化体系中起着重要载体作用的是商品文化。这个商品文化,所指的就是商品的文化内涵、文化附加值与文化特色,它们凝结着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示着一定的文明水平。放眼市场,任何一种有价值的商品,都凝聚着一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是由于商品所包括的文化特色、文化个性,能促使这一商品在一定的消费区域和消费层次里增值、走俏。这个文化内涵、文化个性、文化特色,实质上构成了商品流通和商品布局的内在依据。而商品的文化含量越大、文化附加值越高,它的辐射能力便越强。现代商品开拓市场的这一趋势,是具有一定的必须性和合理性的。因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发展,人们也必然会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

记:记得您正是从文化含量、文化个性的角度谈到名牌服装的。

贾:怎样看待名牌服装?大家都赞同这样的说法:质量是名牌服装之母,而文化个性则是它的闪光点。可以说,在设计上没有文化个性,没有文化魅力,是不可能成其为服装名牌的。有人说,服装是流动的街景,这个说法很形象。但没有文化个性,也不可能构成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流动街景。拿羽绒服来说,如今人们不仅仅是保暖御寒,还要穿出潇洒,穿出风度,穿出个性,穿出风采,穿出文化韵味。这种追求,就是"减肥"羽绒服、薄型羽绒服、休闲羽绒服、紧身羽绒服受到消费者欢迎的原因。休闲服、休闲帽,要体现散淡的美,常变常新。这都离不开文化个性。

记:服装上小小的纽扣也是如此吧?

贾:什么叫纽扣?这在经济学教科书上是找不到的。有一位经济学家说过:纽扣是织物的连结物。这是讲纽扣的实用性功能:能开能合。这同拉链的功能是一 样的。但纽扣是中国人的创造,而拉链是外国人于1913年先搞出来的。对于纽扣的定义,现在看来只讲实用性功能就不够了,还应加上一句,就是:纽扣也是一 种装饰品。

记:精彩!听说有人问过您:鞋文化、帽文化的概念能否成立?

贾:那是在一次鞋业发展的研讨会上提出的,我说这不应该成为问题。不是说文化就是人化吗?人生活的重要领域应当越来越文明化,越来越作为文化来加以研究、加以开发。吃有食文化,穿有服装文化,喝有茶文化,住有建筑文化,行有车文化,休闲有休闲文化,戴帽有帽文化,穿鞋有鞋文化,如此等等。我们不能把文 化玄虚化、空洞化、神秘化、书斋化。把文化还给老百姓的吃喝穿住行的日常生活,这是天经地义,这没有什么不好。而且要确立这样的观念:开发鞋文化可以使"脚下生辉",开发帽文化可以使"头上耀眼"。 问题是,怎样开发才能"生辉"?怎样开发才能"耀眼"?如何看待名牌鞋的发展趋势?这要说两句话:高质量是名牌之母,而文化魅力、审美个性则是它的"闪光点"。质量要求,包括用料,也包括设备、技术、工艺等等,而"闪光点"在于设计的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没有后一句话,失去"闪光点",是不可能成为叫得响的名牌鞋的。帽文 化的开发,也是同样的道理。

记:从商品的功能上是否也能说明 这个问题?

贾:任何一种商品都有两种功能:质量、耐用等实用性功能和满足人的文化 心理需求的审美功能。而后一种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现代商品不仅有实 用性标准,还有"美的文化标准",这个"美的文化标准"牵动着企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新开发。

记:看来,现代商品的开发,离不开文化含量,文化力的开发?

贾:这是从商品本身来说的。而从商 品制造过程来看是这样一个发展趋势。文化科技的投入与产出 记:任何一种商品生产出来,都需要有两种投入:有形投入与无形投入。贾:有形投入又称为硬投入,其中包括能源、人力、财力。无形投入又称为软投入,是指文化、科技等。这两种投入都需要,但其比重在发生变化。而现代市场竞争,促使有远见和有生命力的企业,都在十分注重降低有形投入,强化无形投入,即提高文化、科技在投入产出中的贡献率。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误区,必须摆脱扩大外延再生产的老路子,走出扩大内涵再生产、降低有形投入、提高无形投入的新路子。这个发展趋势,要求企业决策必须永不休止地吸纳最新科技成果,把开发"文化力"放在重要位置。记:纵观国内外,都有这种现象,那里的自然资源很丰富,没有发展起来,而有的地方,自然资源匮乏却发展起来了。贾:这就是智力优势的作用。经过挫折和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了这样一个道理:"拥有自然资源并不一定能够致富,自然资源匮乏也未必是致富的障碍。"这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讲过的话。这就是说:我这个地方虽然自然资源匮乏,但我有智力优势,有人为相对优势,就可以发展起来。而争取人为相对优势,就要求企业每个层次的员工都必须具备技能。所以,我前些年讲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十大特征时,其中有一条就是智力优势正在取代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由此,引出的结论是,必须高度重视智力因素、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

记:所以,作为企业家,要善于融资,还要善于融智,即做到:融资+融智;要善于引智,即做到:引资+引智。

贾:就企业发展而言,需要继续讨论这样一个问题。

制造业要永远创新

记:市场竞争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推动着生产工艺流程的不断优化。而生产工艺流程的优化,又不断地对员工整体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贾:现在不少企业都认识到实施名牌战略的极端重要性,但如果没有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怎么能生产名牌产品呢?这里所讲的员工整体素质,既包括科技文化素质,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培训,实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绝非外加的可有可无的事情。

记:近来,国内不少城市在打造制造业基地。沈阳已被国家定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试点城,还要举办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如何?

贾:制造业不是朝阳企业,也不是夕阳企业,而是一种永恒企业。只要有人类存在,有吃、喝、穿、住、医、保康、旅游的需求,就不能没有制造业,制造业是永恒企业,又是永远创新的企业,而不是技术永恒不变的企业。搞好我国制造业,不仅需要专家人才,也需要更为大量高素质的一线专家操作人员。制造业的名牌产品,需要有手艺高超的名牌员工制造出来。

记:近段时间,国外媒体不断讲到中国是"世界工厂"的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贾:现在还不能说中国已是"世界工厂"。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谁也不能否认在未来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当然,未来"世界工厂"的含义,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英国作为世界工厂以及后来美国,日本作为世界工厂,其含义是有不同之处的。而从迎接制造业"世界工厂"转岗的趋势来说,大力提升员工技能和整体素质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否则,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即使有了创新技术,有了先进设备,也不会生产出中国制造的名牌产品。而造就技能人才,就必须强化培训,强化职业教育。

企业文化力与企业形象力

记:搞好员工学习与培训,就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贾:现在国内外企业发展的一个重 要趋势就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营业绩、企业兴衰成败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越来越突出。企业文化力是企业发展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它渗透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系统工程,是企业的长寿之道,这是我在好多年以来就一直强调的。记:与"文化力"相配合,还有个形象力的概念。形象力也是您先提出来的吗?贾:形象力的概念不是我先提的,而是日本的CI专家首先使用的。他们有个公式:企业力=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在中国,我可能是比较早的评价了这个公式。我在《企业力》一书中指出,这个公式并不完备,有缺点,但把形象力作为 企业力的构成元素之一,是个重要的积极贡献。六七年以前,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用过"形象力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样一个小标题,所以,有人就误以为是我又造了一个新概念。其实,分析一下现代企业竞争就会看到,在国际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界,提出"形象营销"、"形象制胜"的概念,提出形象力是企业较量的一个焦点。因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推动,技术推广非常之快,生产同一种商品的厂家越来越多,销售同一种商品的商店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去哪家商场购买哪家工厂生产的产品,选择余地很大,而企业形象如何,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企业形象塑造,CI设计,成为今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热门话题。由科技进步所推动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自觉地进行形象建设,而企业形象建设又带动着员工素质和企业文明水平的提高。

记:常常有人提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是什么关系?谁大谁小?谁包括谁?

贾:其实,二者具有兼容性和交叉性,要看从什么意义上讲。未来的趋势是二者更紧密地结合,二者都必须追求个性,不断创新。特别是CI设计的中国化、中国特色、民族风格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解决CI设计中国化问题要反对繁琐化,反对脱离实际,反对罗列堆积、反对照搬照套,反对故弄玄虚,,这是五个反对。解决CI设计中国化问题要坚持五个原则,这就是:坚持好识、好记、好用的原则,坚持国情化的原则,坚持民族化的原则,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坚持多样化的原则。还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C1设计还要有五个结合,即与现代化企业制度有机结合,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与市场开拓有机结合,与实现优质服务有机结合,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文化沟通"还是"文化障碍"

记:在多年的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研究中,您常常把"文化障碍"与"文化沟通"这两个概念对应在一起使用。

贾:我是从国际营销、跨国公司文化管理的角度来使用这两个概念的。在跨国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本企业的产品,在品种、造型、款式、外观、包装、服务、广告和推销手段上,同营销地人们的文化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特定的审美需求不一致,而造成产品滞销的状况常常发生。人们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文化障碍"。而相反,产品若能同营销地人们的文化背景和审美需求相一致,则称之"文化沟通"。由此,人们提出了重视跨 国公司的文化管理,提出进行"跨国文化培训"的计划。因为国际间经贸活动的加强,企业经营的跨国化,已成为当今一个趋势。在这个发展趋势中,不能不重视因 "文化障碍"防碍实现营销战略的问题。因此,进行"跨国文化培训"就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进行"跨国文化培训"当然,包括了解国外营销地的语言、人们的生活方式、风土民情及其历史、宗教、社会状况,并且了解营销地民族特有的价值概念和这种价值观念所源于的悠久文化传统。

记: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而我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了。

贾:企业的国际经济交往、贸易谈判会愈加频繁。而据有关资料估计:只有大约30%的经济合作是由于在技术、财务或者战略方面出现问题而搁浅;与之相对,大约70%的失败是由于跨国文化沟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这说明,文化沟通对于经济合作是多么重要。与此相关,文化问题越来越被企业看重是在何国何地投资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据国外一个机构的研究报告,世界经济正进入"大竞争"时代,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无国界化,相互关系的不断深化,企业可以比较各国的经济形势、制度等,选择最适合的事业环境,即"现在已进入企业可以选择国家的时代"。而在一次研讨会上,发言者所列举的一国资本市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10个条件中,就有几条是专讲文化的,例如,"富有魅力的文化,包括可口的餐馆"、"世界主义的文化素养(不歧视外国人的宽容的社会)"等等。

记:看来,一个城市增强提升竞争力,不仅要改善硬环境,而且要改善软环境,要开发城市的"文化力"。

贾:对企业来说,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企业并购兼并发展得很快,而并 购、兼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后的文化"整合"上。许多兼并失败的案例,常常失在"文化障碍"上。但如何形成企业兼并的新文化、新思维、是有许多不 同类型和复杂情况的。比如,要贯彻兼并企业的价值观、精神理念,而不能抹去被兼并企业的个性化活力,就很难处理好,值得过细研究啊!

记:协作竞争,结盟取胜,双赢模式,您多次用这12个字来概括企业外部竞争形态发生的一个重大新现象。这也要求有企业文化的新开发。

贾:要改变那种单枪匹马式的传统竞争心态,而学会确立企业协作结盟,实现双赢的新思维、新文化。读者来信是最好的鞭策

记:听说您的文章发表后,常常会收到读者来信。有些信是通过报社转来的,有些则是直接寄给您的。能说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吗?

贾:我的文章发表后,经常会收到转来的电话,收到读者来信。这些来信大多是来自企业,也有来自高校的学者教授。有的问我,怎么能买到我的书,更多的是谈自己的感受。

记:可否举例说说?

贾:可以,我收到了来自武汉一所高校教师的来信。来信说:"最近,我们拜读了您发表在《经济日报》上的文章:《推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商业文化'研究述评》,感到惊喜,您的这篇文章是及时的。""本星期,我校思想政治教研室开展了《汉正街市场伦理文化研究》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得到了武汉市委宣传部的资助,不久前市委又把它作为国家社科课题的候选项目报到了北京。查阅资料中,我们正感资料不足而看到了您的文章(最近才看到的)。本文太对路子了,讲得太好了。"阅读这样的来信,只能是看作对我进一步研究的鞭策和激励,而且是最好的鞭策和激励。我曾以《信誉高于一切》为题先后在《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过两篇文章。后一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曾被多家刊物转载过,也接到了不少电话。直到前不久,还有人打电话告诉我,近来在抓信誉、信用建设,回头再看我1995年发表的那篇文章,感到问题提得准、提得早,分析得有理有据,很有针对性和启迪意义。我觉得,这些年来,我的研究能持续不断地进行下来,来自读者的声音是一种最主要的推动、鼓舞力量。

记:有关云南发展文化产业问题,传说您的观点曾引发《云南日报》发了一篇评论,是这样吗?

贾:2000年8月17日,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第二次高级研讨会上,我曾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着力点》为题作了发言。这个发言,在《云南日报》8月20日、香港《文汇报》8月21日都曾摘要刊登过。我在发言中所提"文化产业兴,则民族文化大省立"这一观点,引起了与会代表及新闻界人士的兴趣和关注。根据省领导意见,8月25日《云南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以此为题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文章开头提到,"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第二次高级研讨会上,领导和专家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文化产业兴则民族文化大省立'这个观点就很有见地。它形象地明确地说明了发展文化产业和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关系,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文化产业的广阔前景。"

标签:;  ;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文化力”--访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贾春峰教授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