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问题研究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劳动力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41,F3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06)06-0059-05

一、引言

截至2003年底,我国农村劳动力人数为4.83亿,根据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测算,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人[1],乡镇企业容纳了1.36亿劳动力(有少量的城镇劳动力),除去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约5000万人(2003年实际外出务工人员到9900万人,但有一半进入乡镇企业[2]),这样算来,我国仍有I亿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态。随着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这一数字还在继续扩大,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向二、三产业转移。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可能途径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二是就地转移,主要是通过乡镇企业和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三是城镇化。从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且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来看,城市产业的扩张在短期内是无力解决这一问题的。就地转移和城镇化都与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乡镇企业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乡镇企业就业的劳动力人数占农村劳动力总人数的比例维持在27%以上,但从总体上看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下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分析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的原因,探讨增强其吸纳能力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的变化趋势

计算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指标一般是要计算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弹性,即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变化相对于产出变化的快慢程度。为了更直观地描述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变化趋势,本文根据乡镇企业每年的就业人数计算出乡镇企业年劳动力增长率,并用三年的移动平均数做了修正(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乡镇企业劳动力增长率总体上有下降趋势,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很高,从1984年到1988年,劳动力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5.6%,这一时期乡镇企业劳动力就业人数由1983年的3235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9545万人,年均吸纳劳动力人数1258万人。第二个增长较快的时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从1992-1996年,乡镇企业劳动力年均增长速度为7.2%,劳动力从业人员从1991年的9613万人增加到1996年13508万人,年均吸纳劳动力人数779万人。但是从1997年开始,劳动力就业人数开始下降,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出现了3%-4%的负增长率,之后就业人数虽有回升,但增长速度非常缓慢,2000年以后的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也仅有1.5%左右。

图1 乡镇企业年劳动力增长率趋势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计算

三、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降低的成因分析

(一)经济体制变革造成的影响

乡镇企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增长最快的两个时期也是乡镇企业发展最好的时期,建国以来偏“重”的经济结构压制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农村工业的发展适应了消费品极度饥渴的市场需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技术水平、进入门槛都很低,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迅速崛起,乡镇企业在这一时期的超常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矛盾,如耗能高、污染严重、与国有工业争原料和资源等。1989年-1991年,国家对乡镇企业的治理整顿和封锁的信贷政策抑制了发展的步伐[3]。 1992年在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之后,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国有企业这一时期的弊病显现,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乡镇企业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和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市场供给的增加,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我国基本结束了短缺经济时代。体制给乡镇企业带来的特殊历史机遇不复存在,乡镇企业面临新的发展环境。

(二)经营环境的变化

步入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首先,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加剧,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的改造活力逐步增强,私有企业解除了体制的羁绊,外资经济和各类混合所有制企业按照平等竞争原则进入市场,乡镇企业原有的制度优势消失殆尽。其次,由于乡镇企业的出口产值在总的出口额中占很大的份额,所以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大,很多出口导向的乡镇企业就此退出市场。再次,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国务院出台了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关闭“五小”及“十五小”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而这一政策的执行对象大多是小规模的乡镇企业。

(三)乡镇企业自身的缺陷日益显现

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乏一些乡镇企业已经成为规范的大公司,但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分析乡镇企业。由于成长的特殊背景,乡镇企业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低技术水平,粗放经营的路子,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没有掌握高技能的工人,且规模偏小、产权模糊、布局分散,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社区之中,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乡镇企业这些先天的不足降低了其竞争能力,影响了对劳动力的吸纳。

(四)资本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

乡镇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严峻,使乡镇企业的增长减缓,从而使其劳动力吸纳能力下降,但是就业人数增长率的下降速度要远远快于产出增长率的下降速度,增加单位投入或产出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人数不断减少,这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 (图2、图3)。

图2 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增长率变动情况

图3 乡镇企业增加单位投资配套劳动力人数变动情况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的这种变化趋势。一是乡镇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经营方式也在由粗放走向集约,乡镇企业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自身素质的提升,这使得乡镇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按不变价格计算, 1978年乡镇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44元,2002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0475元,是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17倍[4]。乡镇企业劳动生产效率的成倍提高,导致乡镇企业生产相同的产出需要的劳动力大幅度下降。二是乡镇企业在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这两种基本要素时,其对比关系在发生变化,企业更倾向于资本的投入(图3),增加单位投资配套的劳动力越来越少,乡镇企业日益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过渡。1978年我国乡镇企业人均拥有固定资产812元,到2002年人均拥有的固定资产按1978年的不变价格计算为7 742元,是1978年的9.5倍,按当年价格计算为26 865元,是1978年的33倍[4],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很快。在部分年份投资增长而劳动就业下降,出现了资本对劳动的绝对排斥。

综合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外部原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的下降是由外部环境和乡镇企业自身因素共同决定的,乡镇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使其增长速度与以前相比大大减缓,降低了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乡镇企业开始追求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乡镇企业的这种努力无力回转已经变化了的市场条件,却在经营方式的转变中出现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

四、增强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对策

(一)营造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随着乡镇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乡镇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日益疏远,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干预减少,同时也意味地方政府的保护减少。乡镇企业自身由于规模较小、实力有限、经营不稳定等因素可能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以及融资方面处于弱势地位。此外,由于农村地区有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原料和自然资源,资本的投入是这些生产要素结合的必要前提,对能吸收新的劳动力和利用当地资源的乡镇企业进行投资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政府应制定有利于乡镇企业发展的金融、财政、税收、进出口贸易、土地利用等政策,营造乡镇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对中西部乡镇企业的扶持

考虑到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性,东中西部乡镇企业在吸纳劳动力能力的变化趋势上也存在差异(表1),吸纳劳动力能力递减是乡镇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这一过程东部要先于中西部,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在递减后趋于稳定,而中西部地区的减弱趋势较为明显,即便如此,从绝对量上看中西部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要强于东部。这是因为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已经趋于稳定和成熟,而中西部地区还处在扩张的阶段,增加单位投入产出所产生的就业效应更大,所以现阶段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1 东中西部乡镇企业万元投入产出吸纳劳动力人数对比 (单位: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计算。

(三)发挥乡镇企业的竞争优势

乡镇企业面临的竞争激烈,因此在产业的选择中应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乡镇企业发源和成长于农村,与农业和农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发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乡镇企业的比较优势所在。拿农产品加工业来讲,就地加工节省了农产品的运输和储藏费用,且深加工的农产品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产业前景较好。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具有巨大发展空间。另外乡镇企业的发展应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好地结合起来,在稳定自身原料来源渠道的同时也能增加农民的收入。

乡镇企业第二个比较优势是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乡镇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鉴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社会效益,政府也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优惠。当然我们强调乡镇企业的就业容量,并不意味着乡镇企业可以不进行技术改造,可以永远依靠较低的有机构成,一般情况下,技术改造只是改变了产业内部的劳动资本比例,但改变不了产业间已有的劳动容量,所以乡镇的主导产业应该选择纺织、食品、皮革、服装、建筑材料,非金属制品等劳动相对密集的产业。

(四)提高乡镇企业自身的素质

乡镇企业自身的素质从长远来讲是稳定和扩大其就业效应的根本,因此乡镇企业应在技术进步、管理水平、规模效应、人员素质等方面苦练内功,增加企业竞争力。虽然乡镇企业经营方式的改变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降低了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但不能因此否定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依靠较低的资本有机构成和技术水平,乡镇企业只能在市场竞争中衰败,不可能承担起增加农民收入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近年来乡镇企业的资本有增密的趋势,即便是这样,乡镇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资本的密集程度仍然很低,比如从1998年到2002年的5年间,乡镇企业平均每年的人均资本拥有量为21120元,同时期“三资”工业企业为42793元,国有工业企业为66697元,乡镇企业的资本密集度仅为“三资”工业的1/2,为国有工业的1/3[5],可见乡镇企业在技术装备上还处于弱势地位。另外,乡镇企业在追求技术进步同时更应该注重技术效率的提高,通过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来降低效率的损耗。

(五)发挥乡镇企业的集聚效应

2002年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占到将近78%以上,而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较小,在 20%左右,在1995年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比值已经达到19.1%,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常缓慢。表2是乡镇企业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容量系数的对比,其中劳动力容量系数为:就业结构/产值结构。

表2 乡镇企业结构及劳动力容量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乡镇企业统计资料(1978-2002)计算。

第三产业具有最高的劳动力容量系数,虽然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容量也高于第二产业,但第一产业的发展空间远远低于第三产业,所以应加大乡镇企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乡镇企业在中心城镇的集聚无疑有利于乡镇企业自身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小城镇的发展,从而可以带动餐饮、批发零售、文教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现实的情况是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的面貌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据统计,1992年全国有92%的乡镇企业分布在自然村,7%分布在建制镇,只有1%分布在县城及县城以上的城市[6]。到2000年这一比例分别为89%、9%和2%[7],乡镇企业集聚的过程非常缓慢,乡镇企业的这种分散化布局无益于自身的产业发展,也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各地应办好乡镇企业工业园区,降低乡镇企业向中心城镇集聚的成本。

(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

农村人力资本相对匮乏,乡镇企业职工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都较低,只能从事附加值低的、科技含量不高的简单劳动,很难满足乡镇企业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了劳动力供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阻碍了就业增加。因此必须加大农村人力资源的智力投资,通过提高受教育年限、农民的职业培训等途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减少其在乡镇企业就业的阻力。

收稿日期:2006-07-19

标签:;  ;  ;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问题研究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