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教学整合论文_林宏达

(温州市第二中学,325000)

摘要:完善基础性课程建设是《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重要精神之一。为了完善初中科学的课程建设,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必须聚焦科学核心概念,突出知识内涵及学科核心能力的学习。因此,必须围绕核心概念对教材内容进行删选与整合,突出核心概念的学习。现以九年级下册第3章第2节《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为例具体说明。

关键词:教学整合;核心概念

一.为什么需要教学整合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生命科学-主题5人、健康与环境对本节教材内容指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和活动建议:[1]

【课程内容】

①了解传染病的特点和病毒、细菌等病原体,以及传播环节和预防措施。

②列举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活动建议】

收集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病的资料,出专题墙报;或请有关专家作相关报告。

收集某种传染病(如流感、肠炎等)流行的资料。

2.浙教版科学教材的教学序及其分析

教材对《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一节共安排三课时的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及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来自细菌的威胁(①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②抗生素治疗及滥用的危害)

第二课时:来自病毒的威胁(①由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②病毒的特点)

第三课时:传染病(①传染病的特点;②常见的传染病;③传染病的传播环节及其预防措施)

根据教材的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并没有突出课程标准要求的以传染病为核心概念的教学,只在第三课时涉及。显然,为了学生充分理解传染病这一核心概念,仅仅只有第三课时的教学安排是远远不够的。

二.如何进行教学整合

1.教学整合思路

因此,教学整合可以考虑以常见的传染病为学生学习传染病的切入点,并以传染病核心概念始终贯穿课堂。具体整合思路如下:

2.课时安排与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1)列举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病原体。

(2)举例说明常见传染病的特点。

(3)说明传染病的传播环节及其预防措施。

第二课时:(1)通过青霉素作用的实验,理解实验原理与方法,体验抗生素

的作用。

(2)将传染病的传播环节及其预防措施应用在新情境中。

(3)通过绘制“传染病”概念图,建立概念间连接。

整合后的教学始终围绕传染病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教学,并对传染病的传播环节及其预防措施的理解增设一课时,有助于学生达到理解水平,甚至应用水平。此外,通过绘制“传染病”概念图,既有利于学生建立概念间的连接,又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工具。与原有教学课时相比较,删去了原教材“研究流感发病率和气候的关系”的调查活动,弱化了细菌、病毒等各种致病微生物的名称,既突出了核心概念,又减少了教学时间,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升学都是有益的。

3.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及实录

(1)第一课时

师:微生物对人类的威胁有很多,比如会引起传染病。那么,你知道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

生:流感、禽流感、非典、艾滋病、天花。

师: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传染病吗?

(学生沉默)

师:请阅读课本第86页表3-5常见的传染病,哪些传染病你也是听说过的?

生:肺结核、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肝炎、狂犬病、破伤风、沙眼(并对这些传染病作了简单的描述)。

师:这些传染病分别是由什么病原体引起的?

(学生沉默)

师:阅读课本第79表3-1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和第85页表3-4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请对这些传染病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

生:可以按病原体的类别(如细菌、病毒)将传染病分为两类。

师:病原体与传染病这两个概念怎么区分?

生:病原体是微生物,而传染病是这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师:你觉得这些传染病都有哪些共同特点?

生:传染性、流行性。

师:有没有哪种传染病痊愈后,以后就不再得呢?

生:天花、麻疹。

师:可见传染病还具有免疫性。

生:老师不对!流感痊愈后还是会得第二次,这种传染病就不具有免疫性!

(学生深思,大部分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教师通过PPT展示历年来引起流感的各种病原体。)

生:原来引起流感的病原体种类那么多啊!难怪流感痊愈后还是再得,是因为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啊!所以对同一种病原体引起的流感还是具有免疫性的。

师:如果我们班级里有一位同学得了流感,我们必须采取哪些措施避免传染给别人?请从传染病的传播环节角度说明理由。

生:把他隔离起来,不能来学校,控制传染源;戴口罩、教室要开窗通风(因为病毒不容易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生存),切断传播途径;没有得病的人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保护易感人群。

三.教学整合的效果分析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这一节内容概念丰富,蕴含的知识点比较多。从教学实践效果发现,教学整合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核心概念、提升核心能力、发展思维品质与经历科学体验。

学生始终围绕“传染病”这一核心概念开展学习,举例常见的传染病及病原体、结合实际归纳传染病的特点与预防措施等教学都有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通过绘制概念图,学生可以围绕核心概念建立概念间连接,使知识系统化。

整合教学坚持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的要求,把握初中科学对核心概念的能力要求水平。通过新情境和变式练习,学生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达到了应用水平,有助于提升学业水平考试等核心能力。

课堂以传染病为主线,不断创设情境,如对“如何区分传染病、传染源、病原体?”、“传染病是否具有免疫性?”、“感冒为什么不能随意服用抗生素?”等课堂生成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此外,有更充分的时间给予学生进行青霉素的作用实验观察,经历科学体验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九年级下册[G].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3]朱清时.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册[G].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

[4]蔡铁权,姜旭英,胡玫.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论文作者:林宏达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20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26

标签:;  ;  ;  ;  ;  ;  ;  ;  

探索教学整合论文_林宏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