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文本教学价值分析论文

《植树的牧羊人》文本教学价值分析论文

《植树的牧羊人》文本教学价值分析

◎邓东阳

要分析文本的教学价值,首先我们得明白两个概念:文本价值和教学价值。文本价值,是我们对文本的力求穷尽的解读,剖析出文本所蕴含的多元价值,它是文学整体价值得以存在的依据和基点。教学价值,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教学主体与满足教学主体某种需要的教学客体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并不是说我们对文本的穷形尽相的解读,都要从教学价值上体现出来,文本价值可以多角度分析,而且越是经典越是没有边际。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教学价值只是探取文本价值的一些方面做教学内容,以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

要分析文本的教学价值,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入选教材之前文本的原始价值,与改编之后文本的原生价值的对比分析;二是单元训练目标和课后练习设置;三是据年段学生实际选取教学内容和训练点。

一、原始价值与原生价值对比

分析文本的教学价值为什么会扯上这两个看似无关的概念呢?这是因为编入教材的文本很多都要删节,通过对文本删节前后的对比,我们会发现编者的意图,这个意图当然也就成了我们教学的着力点。

④Berg,J.M.,Dutton,J.E.& Wrzesniewski,A.,“Job crafting and meaningful work”,Dik B.J.,Byrne Z.S.& Steger M.F.(Eds.)Purpose and meaning in the workplace,Washington 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3,pp.81 ~104.

综上所述,结合本课例的教学实践,希沃授课助手的“桌面同步”“课件演示”“拍照上传”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希沃授课助手”新技术的支持下,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达成了新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升。

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结合课后练习二以“他是一个_____的人,从_____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要求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仿照例句让学生说话,结合直接和间接描写的品析进一步加深对主人公的认识。当然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言之有据,要说出自己的理解。我浏览了一下网上的教学设计,对主人公的把握基本上就点到坚强、无私、伟大等表层的东西,他们可能有他们的理由,或许就是深文浅教。就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我们仅仅教学生自己都能够读出来的东西就失去了教的意义,也失去了教师应有的价值,当然也在浪费好的教学资源,也就是余映潮老师说的“没有充分利用教材”。像本文主人公的热爱生活、心灵丰富、内心强大、对生活有追求等等,这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精神品质,我们通过对细节的品味,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是可以理解的。

“为什么写这个牧羊人作者用了这么多侧面描写?”因为这与直接描写相得益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小说三要素中塑造人物形象是核心。原版小说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显得更散漫一些,这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偏难。于是编者在对主人公的塑造上做了较大改动。首先增添了了几个指向性极强的语词,如难得的好人、伟大、毅力、敬佩、上帝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牧羊人的高尚品质。还有那一个“神秘”一词真的有点儿神来之笔。原版中没有这样吊胃口,牧羊人直接告诉我“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而教材版开始没有揭示这一点,不知道他选橡子要干什么,所以才引起我的好奇心想去看一看牧羊人要干什么,慢慢地揭开其神秘面纱。这样层层剥笋,既吸引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为什么牧羊人会给人以神秘的感觉?”

这样我们在分析这篇小说的教学价值的时候,就找到突破口了。编者根据初一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语文素养的培养点,更注重了文本的完整性,所以议论抒情,升华主题,首尾呼应的结构,和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是我们教学时必须考虑的内容。

从总体上讲,编者删节之后的小说情节完整,描写细致,人物形象更突出,但也出现了一个问题。教材第十九自然段,“我”1945年6月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居然“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但文章第十八自然段却说“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老人”。这不明显是逻辑上有问题吗?参照原版小说,原来作品中的我是时隔八年来到荒原的,面对焕然一新的高原,当然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尽管有的现代的文艺理论说要“扭曲逻辑的脖子”,但基本的事理逻辑还是要讲究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此作为疑点和学生探讨。

由于社会的进步,很多病人对于护理操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对护生操作技术的信任,有些病人甚至指明要求带教老师进行护理操作,这样使护生失去很多临床实践的机会并且打击了护生对于护理事业的积极性。另外,护生在进入妇科实习后,即便有带教老师在旁教学,但其由于害怕操作出差错,本能的逃避一些操作机会,导致护生操作技术不熟练,在临床中没法得到更大的提高。

语文,她毕竟是一门语言文字类的学科,对语言的品味,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文章结构理清整体感知后,我们就要进入文本的细读,可以结合前面的关键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深入细致地分析人物形象了。在分析品味中,既品味其语言的表现力,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又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到主人公散发出的精神美、人性美,从而完成其审美价值对实用价值的超越。

当然,对原始价值与原生价值的分析比较结果,也不是要全部呈现在课堂上,像本文删去官方介入、虚写二战等有它一定的教学价值,但为了节约时间重点突出我们就可以省去。

其次,在描写上编者也是下了不少工夫。对高原的描写笔墨用得更浓,而且前后形成鲜明对比。通过环境渲染,不仅从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功勋卓著,而且可以教会学生在小说中如何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写法。对牧羊人结实的房子,房间里的环境和他的生活的描写,也是值得仔细品味的,同样从侧面来表现主人公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单元目标与课后练习设置

本单元的单元提示:“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在课本上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语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应该说这个单元说明设置很合理,本书的前两个单元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进一步巩固、规范朗读技巧方法,这与小学侧重训练朗读有一定延续性,但大家知道,对于默读小学的训练、规范是不够的。到了中学,学生是必须要学会默读,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默读的适用范围更广。《新课标》也对默读有明确的要求:“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结合课后练习的设置,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可以要求学生动笔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筛选出“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词句,并进一步理出三次见面的经过,这样既完成课后练习一又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在这一点的探讨上,笔者并不认为应放弃传统技法学习,只是在教学时,应更注重创作思维的培养,让学生为了完成想法而去主动学习技术,这样远比被动的技法训练,要有效而有意义得多。并且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技法,不让他们框定在传统技术的语言、方式和材料的运用上。西方当代陶艺之所以发展迅速,也是因为他们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尊重个体声音,大胆探索实验的结果。

就《植树的牧羊人》来说,在改编前后的差异尤为明显。这篇小说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2016年被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在选入教材后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主要改动如下:教材版小说不是从八年前(约1937年)开始,而是直接从1913年开始写;描写更细腻;人物性格、形象更鲜明突出;删去了官方介入;虚写了二战;首尾抒情议论相互照应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也就是说语文除了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外,她必然还承担着塑造学生灵魂,促发学生的精神成长的责任。其实,这也正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所以,我们要让学生能“入乎其内”,还要“出乎其外”,让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注解我们的生活。在充分让学生发言理解本文的主题以后,就要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社会生活:按照老师给的感动中国颁奖词的范例,仿照这种表达方式写出你身边的“种树人”。这个版块的设计既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也是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根据学生实际选取教学内容和训练点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步入中学,小学的语文学习从总体上说教学内容内隐,教学重感悟,这样语文相关的知识不够系统,教师教学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进入中学以后,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在保持学生的感性基础上(毕竟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语感是培养的重点),逐渐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构建起学生的知识框架,力求让学生读一篇文章推及到读一类文章的目的。

而《植树的牧羊人》恰恰是学生进入中学后,遇到的第一篇现代小说。据此,我们这篇文本的教学价值就要确立在如何教学生读小说的目标上。小说的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形象。其中塑造人物形象是核心,环境渲染烘托,情节的展开都是为丰满的人物形象服务的。所以,我们设计品味环境及作用,就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既会品读环境描写,还会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环境描写。

情节的分析,摒弃“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陈旧分析法,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实用价值与情感价值的差异和矛盾,力求在情感的错位中领悟主人公丰富的精神世界,明白情感价值超越实用价值才有真正的审美价值。

推荐理由:本套书共五册,每一册讲述一位名画家,是孩子不可不知的五位家喻户晓的名画家。全书以名画诠释大师,以艺术赞美人生,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将跌宕起伏的故事和名家传奇娓娓道来。故事性的叙述打开孩子的心灵,描述性的语言开启孩子的感官,让孩子去感受画面和事物,教孩子认识名画家,给孩子不一样的古代文化通识课,开启艺术思维,奠定孩子一生的品位。

拼音作为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育教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更高层次知识的过渡,而且关系学生的日后自主学习与生活。拼音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和改进拼音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另外,我们的学生阅读少,视野狭窄,见识不广,尽管我们的教学设想自认为很完美,但并非说学生真的就掌握了,就能够举一反三了。我们刚才也说了,语文是一个重感性的科目,她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多悟才是根本。所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课堂阅读周国平的《独处的充实》《独处是一种能力》等有关如何认识孤独的文章,让学生做自己的朋友。课外推荐学生阅读《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一个人有梦想很重要,实现梦想有行动力、坚持力才更重要。

邓东阳,四川省绵阳中学英才学校教师。

标签:;  ;  ;  ;  ;  ;  ;  ;  ;  

《植树的牧羊人》文本教学价值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