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疗效的多因素分析论文_罗莘

罗莘

湖南省醴陵市中医院心内科 湖南醴陵 412000

【摘 要】目的: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疗效的多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02例,按照是否应答分成应答组(观察组,71例)、无应答组(对照组,31例),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疗效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冠脉问题、房颤率、LVEDD、LVEF、LVESD、NYH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缺血性病因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QRDd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LBBB比例稍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疗效可能与冠脉问题、房颤、左心房/室功能、缺血原因有关。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多因素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有效改善多数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表现,并提高其生活质量,降低死亡风险及住院率,但需要注意的是,仍有三成左右患者临床表现改善不明显,通常这种情况被称为“CRT无应答”。而CRT应答情况多认为与电极植入左心室位置、患者性别、心力衰竭病因、QRS波有关。因此掌握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疗效相关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CRT应答率[1-2]。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05例,分析应答及无应答患者临床资料,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02例,按照是否应答分成应答组(观察组,71例)、无应答组(对照组,31例)。观察组,男51例,女21例,年龄49-68岁,年龄平均(57.47±5.01)岁;合并高血压者6例,合并糖尿病25例,合并冠心病2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50-72岁,年龄平均(54.16±4.95)岁,合并高血压者3例,合并糖尿病者13例,合并冠心病者15例。对比两组受检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入院后接受血尿常规、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的《心力衰竭》,明确相应诊断。(2)意识清楚,无精神系统疾病;(3)所有患者均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肺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2)传染病,血液系统疾病,肿瘤,免疫系统疾病;(3)CRT禁忌症。CRT适应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常规治疗90d后,复查NYHA显示处于III级、IV级;(2)QRSd超过120ms;(3)心室收缩同步性较差;(4)窦性心律;(5)LVEDD超过55mm,而LVEF则不高于0.3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手术方案如下: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洞巾等手术,局麻,经静脉植入右心房电极,在穿刺再行冠脉造影,将电极植入头静脉,或植入其他心脏及邻近部位静脉。跟踪随访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判断其是否CRT应答,收集CRT应答患者及CRT非应答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3-5]。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利用百分比(%)及()分别表示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并施行X2检验及t检验,当P<0.05,提示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冠脉问题、房颤率、LVEDD、LVEF、LVESD、NYH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缺血性病因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QRDd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LBBB比例稍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CRT多通过维持心室同步收缩,促进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至合理范围内。而心力衰竭患者多合并传导异常,这也是心室收缩同步性较差的原因。上个世纪末,国外研究人员初次植入左心室外膜起搏导线[6-7]。国内开展CRT相关研究已经超过41年,其疗效多较好,故在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群体中接受度良好。

虽然CRT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30%左右患者存在无应答发反应,故掌握疗效影响因素,有助于筛查病例,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促进医疗资源利用最大化[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为CRT应答患者,而对照组为非应答者,观察组冠脉问题、房颤率、LVEDD、LVEF、LVESD、NYHA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缺血性病因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QRDd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疗效可能与冠脉问题、房颤、左心房/室功能、缺血原因有关。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本次研究证实冠脉问题与CRT是否应答存在明显关联,但实际上,针对此问题学术界尚有诸多争议,这可能与冠脉缺血、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纤维化或形成不同程度的疤痕,而缺血已经是心血管病高发因素之一有关。而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内径组间差异明显,证实了心脏再同步化疗效对改善左右心室功能的改善。

总之,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疗效可能与冠脉问题、房颤、左心房/室功能、缺血原因有关,建议与其他治疗手段联合应用,以期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亚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电极导线的理想起搏部位及其个体化定位植入方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4,35(1):48-51.

[2]李芹.年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疗效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17,37(3):245-246.

[3]王义龙,顾刚.左室电极位置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5(5):345-347.

[4]朗瑞,冯天鹰,哈斯,等.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心脏再同化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2(2):224-226.

[5]华伟.心脏再同化治疗无反应原因荟萃分析[J].临床荟萃,2015,30(8):848-852.

[6]魏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超反应预测因素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4):685-687.

[7]沈下贤,郭俊,沈健,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18):3460-3463.

[8]郑文渊.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3.

论文作者:罗莘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5

标签:;  ;  ;  ;  ;  ;  ;  ;  

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疗效的多因素分析论文_罗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