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产学研结合质量分析_产学研结合论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产学研结合质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学研论文,分析法论文,层次论文,质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我国正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发展,这对产学研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的生产中,产学研结合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经济利益的增加。对产学研结合质量的评价是考察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手段之一,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具体数据对我国产学研结合质量进行实证分析,是产学研结合定量研究的新尝试,能更有效地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切合实际的解决对策。

一、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说明

关于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Bonaccorsi[1]提出产学研合作模型,他认为对“产学研合作的评价是以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期望为基础,当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符合企业的需要和期望时,才具有高效率和有效性”。关毅[2]等选择技术水平、创新程度、难易程度、工作量、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等11个指标建立了产学研联合质量评估体系,并提出了产学研联合质量评估体系的实施细则。林盛杰[3]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法,选择学研对合作的贡献、企业对合作的贡献、产学研各方良好的关系、效益分析等来分析产学研结合的质量。谢志宇[4]选择企业吸收能力、产学合作者的关系、产学合作的技术特征、产学合作的外部环境等四个纬度建立产学研合作绩效的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方差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国外学者大多从行业类型、企业规模、合作程度入手来对产学研结合绩效进行定量分析,能充分说明产学研结合的具体作用,缺乏对影响结合具体因素的过程进行分析;国内的学者大多从影响产学研结合的各方因素出发对产学研结合绩效进行定性分析,注重对过程要素的分析,但可论证性差,因此需要一个评价产学研结合质量的合适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1973年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提出的一种定性和定向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是一种用来处理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简明实用的方法。根据产学研结合的过程特征及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可以发现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目的性、实用性原则的研究产学研结合质量的指标衡量体系。

建立层次分析法的最终目标是分析产学研结合的质量,在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际的产学研结合后发现,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对产学研结合的贡献、学研机构对产学研结合的贡献、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3],这些主要因素中各自又包括若干个子因素,具体如下:

企业对产学研结合的贡献的子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的科研经费投入、科研人员投入、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其中前两个指标,企业自身的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人员投入说明企业对研发的重视程度和企业的实际研发实力,这是产学研结合程度和效果的关键因素,直接关系到产学研结合质量。后一个指标企业对学研机构的经费投入,是企业是否愿意进行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学研机构对产学研结合的贡献子因素包括:技术成果和专利产出数量、技术成果和专利出售金额(本来这里需要技术成果和专利的转化率,但是由于2005年前后的统计口径不同,数据没有可比性,因而选用技术成果和专利出售金额来代替这个子因素)、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这些子因素都是学研机构进行产学研结合的能力和资源,其中技术成果和专利产出数量表明了学研机构的研发能力,技术成果和专利出售金额表明了学研机构的技术转让能力,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体现了学研机构进行成果转化的智力资源服务能力。

外部环境对产学研结合贡献的子因素包括:利益分配机制、中介机构情况、政策法规情况,这些也都是产学研结合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外部环境。

(二)建立指标递阶层次分析结构

第一步,构建递阶层次结构[5]。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层次化,构造出多层次的递阶分析结构模型,这个结构模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第二步,建立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本层次与它有关系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一般采用资料数据、专家意见和系统分析人员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后,对每一层元素的相对重要性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并采用数值形式将判断结果表示出来,就形成n(n-1)/2个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第三步,根据上述公式对构建的判断矩阵进行权重和一致性检验。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各层的判断矩阵和单层一致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的判断矩阵CR均小于<0.01,即通过一致性检验。

二、各层指标计算

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单排序计算准则层各因素对总目标层的相对权重和单一准则下指标层各因素的相对权重,以及排序如表1所示。

三、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结论

通过构建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权重分析,可以发现,准则层中产学研结合质量各因素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企业对产学研结合的贡献、学研机构对产学研结合的贡献、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在指标层中,对产学研结合质量各评价因素从大到小的排序依次是:企业对学研机构的投入、学研机构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企业自身的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投入、产学研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成果专利出售收入、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法规、技术成果及专利转让数量、产学研结合的中介机构。

通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无论在这个指标体系的准则层还是指标层中,企业都起着主导的作用,企业的资金投入和人员投入都是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关键指标,这印证了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主体地位。另外,学研机构的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也是这个指标体系的关键因素,说明产学研结合是学研机构科技人员人力资本的暂时让渡[6]。同时分配机制、政策法规、中介机构等,构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对产学研结合质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上分析和我国目前的产学研结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大学和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特征基本吻合,这既说明了评估体系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好的研究发展趋势。

按照这个指标体系各个指标的权重,结合具体的数字和情况,可以对我国产学研结合质量进行实证分析,这个实证分析既适用于我国不同时期产学研结合质量的纵向分析,又可用于不同地区产学研结合的横向比较。

四、对我国2005-2009年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结合质量的实证分析

上一部分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估模型,下面将根据所建的模型对我国2005-2009年产学研结合的质量进行实证分析。由于我国研究机构的相关数据在2005-2009年统计的口径不同,无法进行比较,所以选取高校和大中型企业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体系各指标的原始数据

我国2005-2009年产学研结合质量指标体系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在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方面,由于没有具体的数据可以参考,因而,对于这些变量,采取相对量的形式,同时考虑到政策的刚性和逐年的改善,因而用了每年0.1的增加量,另外由于2005年发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深化改革、完善政策等多方面激励和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颁布了国家中长期规划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因而这两年的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有明显的改善,用了0.2的相对增加量。

(二)原始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由于各评价指标的经济意义并不相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有的是绝对数指标,有的是相对数指标,另外体系中的大部分评价指标的数据层面多,数据来源不同,数据类型亦不同,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使研究结果更科学、更具有实用性[4]。本文选取的指标都是结果呈正向关系的指标,即越大越好的指标,因而在对指标进行标准化(无量纲化)时可以用下面的公式(1)进行量化:

根据公式1可以得到大学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各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结果如表3。

结合上面的标准化结果,利用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估体系各层指标的权重,最后得到2005-2009年五年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数。

(三)实证分析的结果

从上面分析的数据层面可以发现:第一,企业的研发投入在绝对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其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也在上升,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的绝对数量也在增长,同时其占企业科研人员总数的比重也在上升,说明企业越来越注重自主研发;第二,企业对高校的投入费用总量绝对数在增加,但2005-2008年企业对高校的投入占高校总投资费用的比重却不断下降;第三,高校专利、技术转让数量、金额在2006-2009年逐步上升,高校专利、技术转让的金额在各年间的变化基本与高校专利、技术转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第四,高校R&D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投入,各年间的变化不规则。

通过对我国2005-2009年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又可以得到如下结论:第一,如表4所示,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三级指标,从2005-2009年的变化没有明确的规律;第二,如表5所示,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2005-2008年这四年,企业对产学研结合质量的贡献,高校对产学研结合质量的贡献变化没有固定的规律;第三,如表6所示,2006-2009这四年中,产学研结合质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是: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这证明我国产学研结合质量是不断提高的。

五、提高我国产学研结合质量的对策

依据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取一系列相应的举措,加强产学研结合各主体的系统性和主体之间的协调性建设[7],这需要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的长期共同努力。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对策可以使用。

(一)企业要重视产学研结合,加强与学研机构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按照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基本原则和产学研结合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企业是产学研结合的主导和成果的主要受益者,应该成为R&D投入的主体。要提高我国产学研结合的质量,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规划上,增加R&D人员投入、R&D经费投入、R&D机构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在发展体制上,重视通过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发展模式上,要由传统的粗放型向持续可协调发展的开发模式转变,更加重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成果的发展;在发展观念上,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实力构筑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占领新市场的产学研结合格局;要立足于加强与自己区域内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充分享受本区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

(二)学研机构要注重研究及成果转化

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发挥研发基础和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自身在产学研结合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同时更要面向市场需求,着重解决企业技术革新面临的瓶颈问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要慎重权衡成果转移和自主产业化的关系,并多方考虑合理确定技术成果的价格。

(三)大力构建地区产学研结合创新群

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技术特征,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知识特性,再加之知识传递管理的特殊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技术转移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都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技术和知识对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也有不同的要求。另外,由于创新的过程是复杂反复的,一项新的技术成果往往要经过产学研各方的多次交流沟通才能产生,地理相邻性对于知识技术传播创新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地区产学研结合技术交流网络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研发投入和技术转移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发挥地区的产业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有优势产业和学科的产学研结合,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群与地区优势产业群相结合,对提升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四)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发展的法律法规

要为产学研科学结合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努力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促进三方实现互惠共赢、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对我国目前而言,应该尽快出台《产学研结合促进法》,可以把由企业出资、高校及科研机构出技术、政府提供风险资本和低息贷款并实行税收减免等内容写进相关法律中;重视调动企业的研发积极性,并通过制定投资和技术标准,减少研发中的盲目性;政府要大力实施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建设战略,减少企业研发活动的重复,推动企业研发活动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鼓励企业投资于知识创造,相关立法要支持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将新知识尽快变成全社会都可以自由享受的公共知识资源,提高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还应修改完善《科技进步法》,明确鼓励产学研结合创新的具体方针政策,建立成熟的科技成果评估转化和产权交易市场以达到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的作用。

(五)实施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税收优惠政策

实施产学研结合的优惠税收政策,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单位和个人(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外国企业和外籍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第二,对技术接受方实施税收优惠,可以考虑将税收优惠转移到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的补偿和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经费的内部积累机制上,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第三,对技术转让方实施税收优惠,可以考虑科研机构、高等学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第四,对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可以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咨询、科技信息等服务的非营利科技中介机构,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投融资类中介机构的发展,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资企业,可按税法及其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标签:;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产学研结合质量分析_产学研结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