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直接投资模式的新变化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模式的新变化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格局的新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接投资论文,格局论文,新变化论文,当代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迅猛,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进入90年代后,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形成了以美国、日本、欧洲共同体为核心,以拉美、东亚和南亚、中欧和东欧为投资热点,覆盖美洲经济圈、泛太平洋区域合作和全欧经济区的国际投资格局。本文试对其特征及形成机理作一分析。

一、美国、日本、欧共体三极核心的形成

(一)美国、日本、欧共体的国际投资量占当代国际投资总量的绝大部分。二战以后,美国、日本、欧共体的对外投资量一直呈上升趋势。1991年到1992年度,以美国、日本、欧共体为主的发达国家对外投资仍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97%以上。到1992年末,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4,866.70亿美元,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23.8%,仍是世界第一大对外投资国。日本到1992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756.23亿美元,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为18.4%。欧共体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世界上所占比重已在1/3以上。可见,美国、日本、欧共体在世界投资中已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从资本流入的角度看,外国在美国、日本、欧共体的直接投资密度加大。1990年,美国、日本、欧共体接受的外国直接投资约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70%。

(二)从资本流向看,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仍然是当今国际投资的主流。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材料,美国、日本、欧共体之间的双向直接投资已由1980年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 增至1988 年的39%。1988—1992年,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的直接投资分别为765.36亿美元和105.29亿美元,占同期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量的50.0%和6.9%, 远超过1988年两者合占43.8%的比重。到1992年底,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额合计占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额的74.8%。另据统计,截至1991年,由欧共体、瑞士和北欧三国组成的欧洲兵团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6,34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 也是进军北美规模最大的跨国直接投资集团。值得注意的是,欧共体内部的相互投资增长明显。1980年欧共体国家的相互投资占其全部对外直接投资的1/4,1988 年已上升到1/3。可以预见,9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间的资本相互渗透仍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流。预期美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70%以上,英国、德国对外直接投资的80%以上,仍将投向工业发达国家。

(三)发达国家之间对服务业、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增加,这一趋势成为当代国际投资的重要特征之一。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西方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导致各国之间在金融保险业、不动产业和服务业等部门的投资迅速增长。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也多集中在这些部门,这一特征构成国际投资向第三产业转移的主流。进入90年代,服务业跨国发展引人注目。1992年,全球共有258家跨国公司,美国占99家,年投资总额达1,720亿美元,日本占74家,年投资总额达1,215亿美元。可以肯定,随着产业结构的 变化,大多数国家的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将逐渐上升。

必须看到,美国、日本、欧共体三足鼎立的势态,决定了当前发达国家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这三个中心间的互相角逐与斗争。同时,由于跨国公司需要自由的世界市场,在这一点上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共体都有共同的利害得失,既对抗,又协调。这种关系决定了当代国际投资总的方向。

二、以拉美、东亚和南亚、中欧和东欧为中心,构成了三大热点地区

(一)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自1988年以来,流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一直在增加。1992年,影响该地区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政策性变化是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间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一协定的签署促进了拉美其它地区外国投资政策自由化的发展。自80年代后期以来,外国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的趋向日益明显,这大大便利了跨国公司在拉美地区的经营活动。美国对拉美国家,特别是对墨西哥的投资占墨吸引外资的绝大部分;对欧共体来说,拉美国家是其传统投资市场,加强对拉美的投资是欧共体的必然选择,而日本在拉美的投资则是要巩固其在拉美的投资地位。

拉美不同国家的具体外国投资格局不尽相同:在墨西哥,虽然跨国公司也对旅游和电讯等服务行业进行了投资,但近期的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流向汽车产业;在智利,外国直接投资进入了该国的许多产业,包括自然资源出口产业,传统矿产业的扩展和自由化了的服务行业;而近年外国对巴西投资的有限增长主要用于已建立的外国制造业子公司经营的现代化改造。

(二)东亚、南亚地区。1991年,流向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投资增长了8%,达到200亿美元。1992年,流入该地区的投资至少可达210 亿美元。这当中东盟和中国成为近几年外资进入的一大热点。1992年以来,印度、巴基斯坦等国逐步放开国内市场,减少对外资进入国内有关行业的限制,经济自由化政策初见成效,逐渐引起外国资本的重视,使南亚成为继东亚之后的又一个国际资本投资的热点。虽然新兴工业化国家仍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接受者,但其劳工成本的提高使得一些跨国公司转向对中国和南亚投资,因为中国和南亚的劳工成本较低,而且投资环境正在改善。比如:印度的自由化,外国直接投资政策使得外国公司在该国的投资大量增加,1992年的前11个月中,合营企业中的外方资产总额超过了10亿美元,几乎超出了1991年全年的3倍。1991年, 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仅次于墨西哥的第二大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1993年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达260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的32.5%, 亦占全球引进直接资金的一成多,居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数量之首。

(三)中欧与东欧。1991年和1992年上半年,在中欧和东欧注册的外国投资企业数和协议投资额继续增长。1992年上半年,在中欧、东欧国家登记注册的外资企业增长了50%,达到46,000家左右,其协议外资金额值为117亿美元。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统计数据,1992年末 时,该地区的外资企业有6万家,外商投资总额为140亿美元。西欧投资者在该地区的投资占其外来直接投资的最大份额,在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和原苏联尤为如此。由于西欧投资的作用,使得中、东欧在世界吸收外国投资总量中的比重增大了。外国直接投资已为东欧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做出了贡献。合营企业比重增加,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行业和电讯等高科技领域投资增加。一些跨国公司仍对原苏联的石油勘探抱有兴趣。另外,服务业正在引起跨国公司的重视,特别是匈牙利的服务业更是如此。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东欧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技术基础,随着东欧一些国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又兼有临近西欧的有利的地理优势,会逐渐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热点之一。

三、美洲经济圈、泛太平洋区域合作和全欧经济区三大地区群的出现。

对应于美国、日本、欧共体三大核心,以及拉美、东、南亚、中、东欧几个投资热点,形成了美洲经济圈、泛太平洋区域合作和全欧经济区各个地区群。这一世界性投资格局有以下特点:

(一)同一区域内发达核心国家投资重心多倾向投资热点国家,区域集团内投资将继续加强。在北美地区,美国对墨西哥的投资占很大比重,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美国必然要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在90年代全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寻求新的机会扩大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贸易。同时,通过扩大对两国的投资,以控制加、墨经济。在亚太地区,日本作为80年代脱颖而出的投资大国,在90年代将出于建立东亚经济圈和增强亚太地区经济整体活力的需要,以及利用亚太地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增强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对海外投资的地理分布进行调整,将加快对亚太地区,特别是对东亚、南亚国家的投资。例如,日本在东亚地区投资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投资额已占外国在东亚投资总额的50%,明显超过欧美国家。在日元升值的背景下,日本企业正不断扩大对亚洲的投资,把东亚视为生产基地。伴随着欧共体内部统一大市场的建成和发展,欧洲各国之间相互投资将进一步加强。这除了因为在区域集团内部商品、人员、劳务和资金可以自由流动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统一后的德国东部地区经济的重建,将为欧洲各国提供新的投资机会。因此,90年代欧洲各国的企业,将把投资重点放在离本土较近的地方,这就使得东欧成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由于经济改革取得了进展,由于与欧共体接壤的地理位置,捷克与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和波兰与欧共体缔结了同盟协定,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它们增加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1986—1988年,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对外直接投资的48.8%投向欧共体,而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中,欧共体占到53%,到80年代后期上升到2/3。

(二)在区域内,一些小型经济合作区和“增长三角”不断涌现。由于地缘化的效应,处于同一区域内的国家和地区,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和增强对世界区域集团的应变力,纷纷倡议或建立以实现贸易自由化及关税同盟为特征的小型合作区域,如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在拉美地区成立的众多小型区域集团。它们具有集团化的一般特征,区域内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市场的资源规模的扩大化,将对外国投资者产生加强投资的激励效应。亚洲一些国家的一些小型经济合作区域——“增长三角”不断涌现,目前正在兴起的地区有:大湄公河区域;中国南部经济发展三角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组成的“新柔廖三角区”;并且出现了图们江地区开发计划。这种以邻近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互补性为特征组成的地方化合作带,已成为亚太地区提高经济合作层次的适宜途径。由于相关联的国家或地区都给予“增长三角”特定的优惠发展政策,其成就也相当显著,使外来投资都向这些地方倾斜。可见,这种“增长三角”小型经济区展示了广阔的前景,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亚太区域内普遍和具有成效的经济合作形式。

四、国际直接投资新格局的形成机理

(一)二战后世界经济新格局的出现,导致发达核心国家之间投资对流的产生。二战以前的国际投资,主要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殖民地的资本输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各发达国家对其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的基础上的。二战后,旧的殖民体系瓦解,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独立,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为了自身生存的需要,不得不改变投资方式,把投资重点转向发达国家内部,通过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来维持并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二战结束至今,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一直成为国际投资的主流。这表明资本主义有通过自我调节而延缓生存下去的能力。同时,这一点也成为当代发达国家之间投资对流的深层原因。

(二)生产条件的互补性造成了发达核心国家向热点国家投资流的形成。由于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在某一区域中,如果某一个或某几个国家生产技术较先进,劳动生产率较高,投资的效率较好,则其势必是对本国的资源开发较早,利用较多,其后果是资源数量日趋减少。这样,本国资源已无法满足其提高投资效率,从而取得超额利润的欲望,于是就会把目光转向生产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的国家。同时,一些生产技术较落后,生产资本短缺的国家急需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本(金)来发展本国经济,而且这些国家大都拥有丰富和廉价的生产资源。正是这种互补的经济特点,导致了发达核心国家向发展中投资热点国家的投资,包括美国对拉美地区的投资,日本对东、南亚的投资,欧共体对东欧的投资等。这反映了世界各国建立在互补基础上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为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提供了渠道。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反映,它既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进行大规模国际直接投资、组织跨越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又为其更大规模国际直接投资的展开提供了通畅的渠道。国际经济一体化一方面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主要指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国家疆界的限制和束缚,开始了使各国的社会再生产日益交织和密切的过程。现代生产由于国际分工和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已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国际性生产。例如,处于核心地位国家的大企业的全部生产过程往往分解到了多个国家去进行,即由某个或某些国家的企业为产品的生产提供原材料、不同的零部件和半成品,而在另一个或一些国家去进行装配和出口、销售。由此,国际经济联系已不仅限于商品流通领域,而必然进入到生产领域,大大加强了生产国际化趋势。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是组织结构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建立起有效的网络管理体系,使生产、贸易、投资、技术开发等机构围绕总体战略目标而有机运行。基于各个市场的独立性及差异性,跨国公司在经营组织上强调要素的多样化。跨国公司将技术、原料、资金、市场等多种要素进行动态组合,根据不同区域要素构成的特点强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展望近期的发展趋势,“软”要素如科技水平、金融环境、工业产权、市场潜力等对直接投资的影响力愈来愈明显,而低劳力成本及自然资源等“硬”要素的影响力则有所减弱,因此,美国、日本、欧共体核心国家仍然保有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的综合优势,而各区域内热点国家则要靠资源、技术、市场等相对优势来吸引外资。

(四)世界各国先后制定政策,发达核心国家鼓励对外投资,投资热点国家积极引进外资,促进了区域内及区域间国际投资的发展。在战后经济生活国际化、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的情况下,各发达核心国家政府出于维护和增大本国利益的需要,都采取鼓励对外投资,扶植本国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发达核心国家的主要措施有:由国家组织国营或公私合营的跨国公司从事海外扩张;向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提供融资便利和投资风险保证;向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供研制费用;对跨国公司的海外利润的课税上给予优惠,并鼓励在海外的利润再投资等等。发达核心国家对热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一方面使得外国资金的流入填补了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储蓄”缺口,从而获得了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外国直接投资常常会伴随着物化了先进技术的新型成套设备引进,提高了现有资本和新增资本的生产力。投资热点国家也积极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如减少外资进入本国的限制;实行税收减免;以及对外商取得的股份或将持有份额的销售货款、利润分成等,可自由汇出境外的规定,等等,都对资本的国际间流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五)投资方式的不断创新加快了国际投资的发展。8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相继放松投资管制,企业间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在这一轮跨国并购浪潮中,又仅老牌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美国成为欧洲和日本企业并购的大户,欧洲企业也越出泛欧性质的兼并旧格局,发展为进军美国企业并购战的最大外来集团军,而日本凭籍其雄厚的资金成了最大的外来投资国。1989年高峰期,以美国、日本、欧共体为核心的全球跨国并购所涉投资额共计1,300亿美元,占同年全球 对外直接投资额2,340亿美元的55.56%。近来,国际投资的另一新方式参股合资以及股权或非股权形式的跨国联合投资体——跨国战略联盟日趋增多。据1993年3 月《经济学家》杂志转载的一家创新和技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资料,1980—1989年,全球跨国战略联盟共计为5,842个, 所涉及的行业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汽车、航空、医疗仪器、消费电器等科技行业为主。迄今为止,90%以上的跨国战略联盟集中于美国、日本、欧共体核心企业之间,这些联盟的投资和贸易活动也多以发达国家为场所。不过,近年来一些热点地区的国家如东、南亚及东欧国家出于获取先进技术的考虑,也开始加入与发达国家企业的战略联合的行列,由此进一步加强了资本的国际化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

标签:;  ;  ;  ;  ;  ;  ;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模式的新变化_外国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