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庄子》内篇中的孔子论文

浅论《庄子》内篇中的孔子论文

浅论《庄子》内篇中的孔子

李晓璇 中国传媒大学

摘要: 《庄子》是一部道家著作,但作为儒家圣贤的孔子是《庄子》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人物形象之一。在《庄子》内篇中,一种类型的孔子完全成为道家思想的发言人和代表者,另一类则是保留有儒家思想的孔子。庄子一方面是想借助孔子宣传道家的思想,另一方面对于选择走儒家救世道路的孔子也依然能够尊重和同情。

关键词: 《庄子》;内篇;孔子

《庄子》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出许多内容丰富的故事和一系列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这些故事涉及的人物也非常之多,既有至高无上的君主,也有庖丁一样的普通劳动者。而孔子作为儒家先贤在道家经典的《庄子》中出现频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甚至没有孔子出现的次数多,这一现象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

《庄子》成书比较复杂,现在所保存的共有三十三篇的《庄子》是由晋代郭象删减而成的,从学者们的研究论文看,把《庄子》三十三篇作为一个宏观整体为文本研究对象的是占主导地位的,也有少部分论文注意到应该把内篇与外篇、杂篇相区别,庄子后学及庄子学派的人也有参与其中,目前学术界公认内篇是庄子所作,所以,相对于外篇、杂篇的二十六篇更能代表庄子本人的思想。

贤庄村片区水力主要是确定水泵型号后,管道输水能力的复核。选定水泵设计流量为192 m3/h。流量调整后管线的水头损失为14.2 m,管道地形沿程为55 m,考虑出水口剩余水头为2.0 m,确定调整流量后输水系统输水损失为71.2 m,小于水泵额定扬程73 m。

《庄子》内篇现在保存的一共有七篇,在《齐物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中,不论孔子作为主人公还是陪衬性的人物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齐物论》中有“瞿鹊子问长梧子”;《人间世》“颜回将到卫国”“叶公子高出使齐国”“楚狂接舆”;《德充符》“鲁有兀者王骀”“鲁有兀者叔山无趾”“鲁哀公问于仲尼”;《大宗师》“子贡吊子桑户”“孟孙才处丧”和“颜回坐忘”。通过对这些故事中孔子形象的分析,大致上能分为两类:

一、孔子在《庄子》内篇中的形象

(一)作为道家思想的发言人和代表者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位道家的发言人和代表者在《庄子》内篇中有相当多的篇幅,他的言语、行为与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大相径庭,一反传统观念中提倡“仁爱”“礼乐”思想,说出“心斋”“坐忘”等庄子哲学的观点。

其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高碳产业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为有效应对碳关税,应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实现国家产业整体向两低两高(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方向转化,大力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太阳能产业、生物产业、风能等。因此,我国既要全面配合产业政策调整,又要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一致,实现贸易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贸易政策优先向竞争力导向转变,提高出口产品的低碳竞争力。

《大宗师》里的孟孙才因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的处理丧事的方法而著名鲁国,孔子也肯定孟孙才的做法,因为孟孙才“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孰先,不知孰后”,他能顺应自然的变化,来应付不可知道的变化,生死也“彼有形骇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耗精”,生死只是躯体的转化而没有精神的死亡,面对生死,只有“安排而去化”才是最好的办法,这番言论正说出道家生死观的精髓。

《大宗师》中“颜回坐忘”的故事也如此,礼乐、仁义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颜回对孔子说他先忘掉了礼乐,再忘掉了仁义,最后达到坐忘的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处颜回正是把仁义礼乐都忘掉了,超脱形体、智巧的束缚,与万物同一。孔子也认为这样的颜回才是“果其贤乎”。

《人间世》里的颜回将要到卫国游说国君,孔子首先就表明态度:“若殆往而刑耳!”孔子认为“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1),名誉、智慧这些都是凶器,孔子还举例关龙逢、比干这些忠心耿耿辅佐君主的大臣,他们都因为修身畜德而遭到陷害。最后孔子教导颜回用“心斋”的方法去解决,“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就是要忘掉自身形体的存在,人要达到无欲无知的境界,才能进入道家所要求空明的心理状态。孔子还教导颜回可以“入游其樊”,“无感其名”,“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这仍说要拒绝对外物的感知。

还有一类就是孔子还是坚守着传统的儒家思想,《德充符》中的孔子说叔山无趾说断趾的原因是“不谨”,叔山无趾对老聃说孔子还没有到达至人的境地,还是想“以淑诡幻怪之名闻”。在《人间世》中的“楚狂接舆”,我们能通过楚国狂人接舆的唱歌来判断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接舆在孔子门前唱到“何如德之衰”,认为他不识时务,在乱世之中还不知趋福避祸,还想实现救世理想,正如《齐物论》中瞿鹊子和长梧子的对话所提到的,孔子认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这些话都是无稽之谈。不贪图利益,不躲避危害,心神遨游于尘世之外……这些正是道家的精髓所在,而孔子认为是无稽之谈。

(二)保留有儒家思想的孔子

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履行其对接中心城区功能和疏解首都交通功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离不开智能化交通管理设施,构建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已是城市发展所需.

在这种类型中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孔子虽然仍有儒家传统的思想,但孔子仍然再阐释道家思想,并且孔子也是道家人物的赞颂者和崇拜者。《人间世》中的叶公子高将要出使齐国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天下有大戒二: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此处孔子说出对命、义是两大法则,忠、孝是为人臣子最基本的原则,“凡交近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孔子开始说叶公应该抛弃“悦生而恶死”的思想去全力为君主效劳,这里也明显在阐释儒家仁义忠孝的思想,但笔锋一转,孔子还是转到道家的思想上来,“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顺应外物的变化,不用作意去完成国君的使命。

到stage2阶段,他依然选择延迟一年,在去年才参加考试。这次理论一次性通过,遗憾的是,盲品需要补考。实际上,能在Stage2同时通过理论和盲品的人寥寥无几,到2016年,全球只有16个人能做到。在朱利安看来:“我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在时间的把控上。我每次在课上练习(盲品),都是写不完答案的,我想这是因为我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套路。”

从上面我们的分析来看,孔子在《庄子》内篇中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庄子把孔子塑造成正面者的形象,完全成为道家思想者,而另一类是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儒家的思想观念。

另外“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手法也是一个亮点,借先贤或有名望的人来阐述自己的学派观点更有说服力。儒家作为当时的显学,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也有着崇高的地位,通过改造孔子为自己著书立说,庄子假托儒家人物孔子的言论,让他为道家思想服务,同时提高自己学派的思想影响力。“寓言、重言、卮言都是庄子虚构的故事,通过这些小故事让读者去悟出其中的哲理。”(2)

再如《德充符》中常季问孔子王骀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认为王骀是圣人,“物视其所一而不见其所丧”,即使断了一只脚就如同掉了一块泥土一般,丝毫不放在心上,我们就是要向王骀学习这种超尘绝世、不受外物影响的精神。丑陋的哀骀它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十数而未止也”,当鲁哀公问孔子哀骀它是一个怎样的人时,孔子说他是才智完备而德不外露的人,“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二、庄子对待孔子的态度和原因

对实例用理论计算和实际探伤2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用理论分析和实际探测2种方法得出结论是非常接近的.

第一类中的孔子大多以一种道家的形象出现,如庄子的生死观念、“才全而德不形”、坐忘等等,都是借孔子之口直接说出的,即使有些篇目还保留着儒家思想的状况下孔子也会说出道家的精髓,并且孔子还是道家的追随者、崇拜者、仰慕者,比如《人间世》中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大宗师》中吊念子桑户,开始时孔子都说出一些儒家思想观念,但后来孔子又回归到道家的思想轨道上来。“颜回坐忘”中的孔子在颜回忘掉礼乐仁义后也没有认为颜回是错的,反而认为“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对于《德充符》中仅有一只脚的王骀,孔子不仅自己要向王骀学习,还“将引天下而与从之”。在这些大多数的故事中,孔子都热衷道家,追随道家,都是被庄子肯定的。

不过这些关于的孔子寓言也已经和历史上真实的孔子没有什么关系了,孔子其实就和叔山无趾、王骀、意而子这些虚构的人物一样,只是寓言化的一种符号形象,是一种论证的“工具”。《庄子》作为先秦诸子中文学性比较强的作品,“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的写作手法是其特色,对于寓言中的人物可以被作者塑造成自己所需要的,为自己所用。

《大宗师》的第六个故事,孔子也直接说自己属于“天之戮民”的方内之人。子桑户死,子贡就看到子桑户的两个朋友孟子反、子琴张在对着尸体唱歌,子贡告诉孔子,孔子知道自己作为儒者,“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是生活在尘世中的方内之人,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都是方外之人,把生死就看做是气的凝结和消散,顺应自然万物的变化不必拘束于世俗的礼节。这正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而孔子让方内之人的子贡去吊唁超脱世俗超脱现实的方外之人就是错误。孔子虽然说自己是儒者,“丘则陋矣”,却应该“相忘乎术道”,自己现在达不到方外之人的境界,所以应该去追求方外之道。

相对于选择走儒家道路的孔子,《大宗师》中的孔子就直接说自己选择的“方内之道”,和庄子选择的“方外之道”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线,自己要追求方外之道。孔子还是典型的儒家代表,如《人间世》中楚狂接舆、《德充符》里说叔山无趾“不谨”,对于此类,接舆说孔子“何如德之衰”,《德充符》里叔山无趾说“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老聃说应该让他了解死生一致的思想才能解除束缚,叔山无趾却最终评价孔子“天刑之,安可解”。庄子在批判社会灾难的同时也在关心知识分子的出路,而他塑造的孔子就是乱世中知识分子的代表。《人间世》中接舆唱“凤兮凤兮”就可以体现出庄子仍把孔子比作凤凰,是坚持在乱世中实现救世的崇高的悲剧人物。生活在无道乱世之中的孔子,对生死得失不能放下,这正是庄子对孔子的精神被束缚却不能解除的同情和感慨,充满着悲剧的崇高美。接舆在孔子门前唱歌,也正是庄子他不愿看到孔子仍然怀着满腔的抱负去做无谓的牺牲,所以让接舆劝阻孔子不要再苦苦挣扎、做无谓的牺牲,希望他迷途知返。“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场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3)他在阐释儒道两种不同的人生道路时,对于走儒家道路的孔子,更多地出于同情和劝诫,并想帮助孔子从痛苦中解脱。《德充符》中通过叔山无趾之口说出对孔子“天刑之,安可解”,正表明孔子和庄子的两种道路、两种思想的不同,所以人生价值取向、人生选择都有所不同,由此看出,虽然这几个故事中的孔子虽然坚持走儒家道路,但庄子也没有要诋毁、贬低的意味。庄子对于孔子形象的改造,是很费心思的,庄子在借助孔子壮大道家声势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孔子的同情和理解。

注释:

(1)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9页。以下《庄子》原文均出自本书。

(2) 张采民:《忘筌•梦蝶——庄学综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2页。

(3) (清)胡文英:《庄子独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国外发达国家对交叉口车道功能划分与信号配时设计的研究都较为成熟. 对于交叉口的渠化设计一般都形成相关规范或手册,如美国的《交通管理设施手册》[5]、日本的《平面交叉路口的规划与设计》[6]等,而交叉口的信号配时一般以韦伯斯特(Wsbster)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展开,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单点信号交叉口控制配时理论、方法和应用软件,其中最有影响的当为英国的ARRB法,澳大利亚的TRRL法和美国的HCM法[7]. 我国对交叉口的车道功能划分和信号配时的研究均晚于发达国家. 结合国外的研究,针对中国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特色,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中华书局,1983.

[2]崔大华.庄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1997.

[3]尚建飞.寓言化的孔子形象与庄子哲学主题[J].西北大学学报,2007(3).

[4]陈林群.庄子笔下的孔子[J].社会科学论坛,2008(11).

作者简介: 李晓璇(1994-),女,汉族,开封人,研究生,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标签:;  ;  ;  ;  

浅论《庄子》内篇中的孔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