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高考历史试题研究_高考论文

1998年高考历史试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命题指导思想

1998年历史科命题把高考与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与中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联系起来,以如何科学、有效地完成选拔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新生,兼对中学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产生良好的导向为工作目标;继续沿着近年来历史高考改革的轨迹运作,保持“稳中求变”的特色;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加强对考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区分。

第一,试卷题型设置简约。在近年不断开拓现有题型考查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历史试卷题型结构,取消考查功能相对单薄的传统题型填空题,以其它题型,主要是单项选择题涵盖填空题的主要考查功能——准确掌握历史事实的程度。

第二,在单项选择题中,着意设计程度型选择题。程度型选择题使历史试题的题干内容与选项内容之间,突破非正即误的思维关系。从对客观历史的反映上看,被排除项是未能从本质上准确地反映试题要求的“不妥”项,并非“错误”项。程度型选择题对于历史知识内涵的考查可以更为丰富,对于历史阐释能力的考查可以更为细致,对于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历史理论的结合考查可以更为自然。

第三,在非选择题中,加强对考生思维水平的考查力度,考查向深度、广度发展。非选择题突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对于历史认知水平的影响,注意从整体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的局部发展,重视论从史出、辩证思维的历史思维方法掌握程度的考查。注重对历史表述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思考的深度、广度通过文字表述反映出来。对于表述,命题应提出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尽可能完整、简洁、流畅的测试要求,并通过试题要求和评分说明体现出来。

第四,对于历史命题,史实的考查永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考生,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命题总方向、总原则的指导下,考查史实要从量和质两方面去考虑,即考查的容量要大,考查的各部分比例要适当,考查的知识要有较大价值,考查的角度要相对新颖,考查的方式要尽量适于与其他因素相结合。对于史实的考查,如能隐含在分析之中进行是最佳的,但不排除直接考史实。如何考查史实要根据具体题目的要求而定。

第五,高考历史命题要反映历史学科关注当代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世界变化趋势的学科价值,并通过试题考查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

第六,命题要严格遵循高考考试说明的原则、要求;要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以中学历史课本的知识内容为依托,但不局限在中学历史课本的知识内容和文字表述里。以便在试题中更好地体现出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迁移程度、表达程度,以及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程度。

第七,试题总难度要控制在教育测量合理的范围之内,即0.50~0.60区间。低分值的客观性试题要注意易、中、难试题的合理搭配。高分值的主观性试题既要注意试题之间难度搭配,又要注意每个试题内部所答问题易、中、难梯度的合理设置。

二、关于试卷的结构

1998年高考历史试卷的题型结构作了新的调整。中国考试制度中古老的传统题型填空题,虽经近年挖掘改造,终因其所能包容和进一步开拓的考查功能较少而被淘汰。原填空题的10分,9分移至考查功能丰富、小题分题相近、评分随机误差少的单项选择题,1分加入问答题。使1998年高考历史试卷中,单项选择题的题量、分数比例增加,Ⅰ卷分数比例高达54%,超过了Ⅱ卷的分数比例。至此,恢复高考后的历史试卷中,只有问答题保留至今。优化历史试卷题型是高考命题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不断开拓现有题型考查功能和形式,调整试卷题型及其数量和比例,是使历史学科测量科学化的探索过程,是选拔人才的客观需要。

全卷知识考查的覆盖面比1997年增加。按课本的“章”统计,1998年知识考查的覆盖率是60%,比1997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各部分的知识考查覆盖率的比例安排比1997年恰当。中国古代史的覆盖率是48%、中国近代现代史的覆盖率是72%、世界近代现代史的覆盖率是64%。总覆盖率提高,各部分覆盖率分布合理,既有利于提高高考测量的内容效度,又有利于引导中学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全面教学。

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的考查比例与1997年相比变化较大。对政治史、文化史的考查分值增加,经济史的考查分值大幅减少。同时也应看到,在Ⅱ卷高分值的主观性试题中,试题设计呈现出对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的考查趋于综合、交融的情况,5道试题中只有第45题的知识内容纯属政治史的范畴,其它各题内容均是综合的,而且都含有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之间联系的试题立意。

继续保持注重能力考查,突出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命题特色。其中以考查材料解析、历史阐释能力为主的试题分值有所增加,约占全卷70%以上。另外,材料解析题中,要求“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的第45题,评分时按文字表述的水平:“文句欠通顺”,“表达尚通顺”,“条理清楚”,给0~3分不等。实际考生在答题时,每一句话都与是否达到了考试说明中“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的要求相关。该题12分无不与文字表达能力相关。

三、关于试题的特点

第一,重视基础。从高校新生必备的文化素质结构的需要出发,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查。考查内容基本上是在中学历史主体知识系统——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内容的范围内进行。

对于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查呈现三个特点:

其一,考查点细。即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地涉及到主体知识系统中的具体史实,这种情况在选择题和问答题中尤为明显。

其二,考查面宽。即1998年历史试题知识考查总覆盖率比1997年有所提高,低分值试题考查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含量亦比较大,例如第1题、第4题、第6题、第14题、第31题、第38题。试卷题型结构调整,取消填空题,单项选择题题量从28题增加至34题,使考查准确掌握历史事实的设题角度更为灵活,设计选答内容更为宽泛;单项选择题中,考查知识含量较大的组合选择题约占26%;各类试题设计普遍注重史论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等。这些是构成1998年历史试题知识考查面宽、量大的主要因素。

其三,考查层面多样。即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水平的考查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状况。从Ⅰ卷选择题看,按试题设计的立意来分类,有考查对于某一具体史实能否准确记忆,例如第5题、第18题;有考查对于相关的历史知识能否梳理出连贯的线索,例如第3题、第16题;有考查对于相关的历史事物能否把握其中的因果联系,例如第2题、第15题、第22题;有考查对于重要的历史现象能否抓住其本质问题,例如第9题、第12题;有考查对历史概念能否正确界定其内涵,例如第20题、第21题;有考查对于历史观点、结论能否找到恰当的史实依据加以说明,例如第6题、第23题、第38题等。考查的层面不同,是由历史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不同方面的结合决定的,反映出能力考查的层次性。又由于设题角度与形式不同,试题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有直接、间接或隐含之分。

第二,突出创新。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加强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1998年高考历史命题充分体现了源于教学大纲,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要有利于激发考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命题要求,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例如,材料解析题第45题所列材料提供的主要史实与考生从中学课本上了解的大致相同,但是,中学课本中关于中国代表团的外交活动仅作为交代五四运动来龙去脉的辅助性线索断断续续出现的。考生要依据试题提供的材料,自己整理出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期间的主要外交活动过程,并对此进行“评价”。试题带有肯定倾向的问题角度“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与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外交活动都是卖国的这种一概而论的认识相左。促使考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下,迅速摆脱思维定势,独立地思考如何“实事求是”地作出新的历史结论。由于题干表述含有“肯定”的倾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考生独立解决问题的难度。对于历史思维水平较高的考生,试题不是在该“肯定”还是该“否定”上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是为这部分考生在如何进行“肯定”性评价上,提供了展示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使他们可以客观、全面、实事求是地评价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为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从各地考生答卷和全国抽样分析统计的结果,都反映了这种设计是成功的。

为了肯定考生在解题过程中表现出的合理有效的创造性思维,Ⅱ卷五道主观性试题制定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时,均明确规定了“超出参考答案要点但言之成理”,可以酌加1~2分,五题合计最多可以加10分。加分的明确程度和加分的总量,都大大超过了上一年,是前所未有的(1997年Ⅱ卷五道主观性试题中,一题规定“酌情给分”,一题规定“可酌加1~2分”)。

第三,加强综合。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出发,加强考查的综合性。历史命题中综合的因素主要是知识因素、能力因素、理论因素、思维方式的因素、试题形式的因素等。考查的综合性突出表现在:

其一,试题都不同程度地包含了对历史学科的知识、能力、理论、思维方式、史论结合的方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查。赋分最高的两道问答题包含的考查因素最多,试题的组织最为开阔,试题的综合性也最强;在赋分最低的单项选择题中,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因素多,各种因素结合紧密,使考查功能较全,该类试题考查量约占单项选择题的35%。

其二,材料解析题的三道题都改变了孤立、分散、琐碎地处理材料的考查方式,重点考查了综合提取有效信息、由此及彼地综合分析有效信息、综合运用有效信息阐释历史认识的能力。这种设计更加接近于“研究”历史的情形,适应高校文科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方法及研究方法的需要。

其三,在历史试题中,体现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渗透、迁移。例如第48题,题干表述就涉及到政治学科“经济常识”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另外,考查历史地理知识的试题有所增加,解答第19题、第31题,必须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地理常识。

第四,关注现实。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出发,注意为考生创设运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历史思维方法、历史理论去探讨对现实社会借鉴意义较大的历史问题。如第47题,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历史研究要关注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历史问题的社会功能,并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应用已有知识,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机会。与中学课本的内容相比,该题材料增加了教育问题和政府职能问题,目的在于引导考生更加全面地分析经济高速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并使考生在分析此问题时,有可能建立更为丰富的因果关系,引导考生把社会当做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查,渗透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的原理。

从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出发,注意从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历史问题切入,对考生进行思想教育。考题突出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教育、历史发展规律教育,体现了当前国家大政方针,体现了适应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的教育意识,目的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国家、人类、世界的发展问题。

四、关于全国抽样统计数据分析

1998年高考历史试卷依据高考考试说明进行各方面的设计,全卷题型简约,知识分布合理,命题角度多样,能力考查突出。试题符合高校选拔人才的需要,又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并体现了历史学科特有的社会功能。

全国1916份历史试卷抽样统计的结果表明:

全卷的平均分为77.55,难度为0.52,标准差为16.00。与1996年、1997年的测试统计相比,虽然1998年全卷难度上升,标准差、信度和各大题的区分度均略有下降,但这些统计数据仍在合理的取值范围之内,基本上符合选拔性考试的测量要求。

从各小题的统计看,Ⅰ卷小题的难度和区分度都很好的有14题27分,占Ⅰ卷分数的33%;较好的有13题22.5分,占Ⅰ卷分数的28%。全卷难度和区分度均好的试题共32题118.5分,占全卷分数的79%。试题难度和区分度都不好的试题分值占全卷的5%。

由此可见,1998年高考历史命题的测试质量虽然不如1997年试题更为理想,但是总体上是比较好的。

全国抽样分析统计的结果也表明,多项选择题的难度过大,实测难度系数为0.30,平均得分为9.10分。在10道小题中,难题、中档题、容易题的实际比例为6:3:1。由于试题过难,使多数难题的区分度不高;由于难题太多,难、中、易分布失当,也未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多项选择题的区分功能,同时拉动全卷总难度上升,得分率下降。就全卷而言,如何把试题难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使试题适于考生的认知水平,使历史试卷能够更为有效地区分各类考生,仍是命题中一项慎之又慎的任务。

极个别试题存在着史实考查过偏过细、题目与答案设计欠贴切的问题,这些都是今后命题应予避免的。特别应指出,历史高考必须考查历史学科主体知识范围内的基本史实,史实考查过偏过细绝非导向。

非选择题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设计,还未能实现便于阅卷人在个体操作时正确地把握在统一的主框架下适度开放、采意给分的理想目标。此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命题意图的全部实现,考生合理的作答未能得到相应的分数,使阅卷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标签:;  ;  ;  ;  

1998年高考历史试题研究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