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胸痹的中医药治疗论文_李海河

浅谈胸痹的中医药治疗论文_李海河

李海河

(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县同乐乡卫生院 1524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胸痹。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1例胸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治愈11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5%。结论:胸痹患者的治疗必须谨守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灵活运用。

【关键词】胸痹;治疗;中医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6-0365-02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胸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悸恐不安等。多由劳累、寒冷、过饱餐及情绪波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1.临床资料

1.1资料

本组胸痹患者21例,均为住院患者。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3~78岁,病程2周~15年。中医辩证分型:气虚血瘀,心脉痹阻型11例;肝气郁滞,气滞血瘀型5例;冲任失调,冲任亏虚型5例。

1.2方法

1.2.1中药治疗

1.2.1.1寒凝心脉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处方: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合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两方辛温助阳散寒,通脉。对阳前阴寒证,心胸部疼痛,胀满,胸闷气促;后面的是温经散寒,血虚寒厥,胸部疼痛,四肢不温,冷汗,脉细。方中桂枝、细辛温散寒邪,通阳止痛;薤白、瓜蒌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当归、芍药养血活血[1];芍药与甘草相配,缓急止痛;枳实、厚朴、理气通脉;大枣养脾和营。共成辛温散寒,通阳止痛之功。

若阴寒极盛之胸痹重症,胸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痛无休止,当用温通散寒之法,予乌头赤石脂丸加荜茇、高良姜、细辛等治疗。方中以乌头雄烈刚燥,散寒通络止痛;附子、干姜温阳逐寒;蜀椒温经下气开郁;为抗药太刺鼻的粉末,以埃洛石为心经,和涩阳巩固。若痛剧而四肢不温,冷汗自出,可含化苏合香丸或麝香保心丸,以温通开窍,芳香化浊,可获即速止痛效果。

另外,可选用苏冰滴丸,每次2~4粒,每日3次。

1.2.1.2气滞心胸

治法:疏调气机,活血通络。

处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

本方疏肝理气,适用于气滞上焦、血脉失和、肝气郁结、胸阳失展之胸胁疼痛。方用四逆散去枳实,加川芎、枳壳、香附、陈皮和血止痛,行气疏肝。其中柴胡与枳壳相配可升降气机;白芍与甘草同用可缓急舒脉止痛;香附、陈皮以增强理气解郁之功;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又能调畅气机[2]。全方共奏疏调气机、和血通脉之功效。根据需要,还可选用木香、降香、延胡索、檀香、沉香、砂仁、厚朴等芳香理气及破气之品,但不可久用,以免耗散正气。

若气郁日久化热,出现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证者,用丹栀逍遥散疏肝清热;便秘严重者,用当归芦荟丸以泻郁火;如胸闷痛,气滞血瘀,视为适用,失笑散,以增强活血化瘀活血散结痛功能。另外,可选用冠心苏合丸,每次3g,每日2次。

1.2.1.3心血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处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本方活血,理气止痛,胸部瘀血,血液不流畅,心脏疼痛,局部疼痛,在胸口胸闷,心悸的。方中桃仁、川芎、当归、红花、赤芍活血化瘀,疏通血脉;桔梗、枳壳与柴胡、牛膝配伍,升降结合,调畅气机,开胸通阳,行气活血;生地养阴而调血燥。诸药合成祛瘀通脉行气、止痛之剂。

若瘀血痹阻重症,胸痛剧烈,可加丹参、没药、乳香、郁金、降香等增强活血理气之力;若血瘀、气滞并重,胸闷痛甚者,加荜茇、檀香、沉香等辛香理气止痛药物;若寒凝血瘀或阳虚血瘀者,症见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者,加肉桂、细辛、高良姜、薤白等温通散寒之品,或人参、附子等温阳益气之品;若伴随有气短乏力、自汗、脉细缓或结代,乃气虚血瘀之象,当益气活血,用人参养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重用人参、黄芪等益气祛瘀之品。

还可以选择三七、苏木、泽兰、鸡血藤、王不留行、水蛭、益母草、丹皮等活血化瘀药物,加强祛瘀之疗效。但破血之品应慎用,且不可久用、多用,以免耗伤正气。在应用活血、破血类药物时,必须注意有无出血倾向或征象,一旦发现,立即停用,并予以相应处理。

另外,可选用活心丸,每次含服或吞服,1~2丸。

1.2.1.4痰浊阻闭

治法:通阳化浊,豁痰宣痹。

处方: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合涤痰汤(《济生方》)。

两方均能温通豁痰,前方通阳行气,用于痰阻气滞,胸阳痹阻者;后方健脾益气,豁痰开窍,用于脾虚失运,痰阻心窍者。方中瓜蒌、薤白化痰通阳,行气止痛;半夏、胆南星、竹茹清热化痰;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石菖蒲、陈皮、枳实理气宽胸。全方共奏通阳化饮、泄浊化痰、散结止痛之功。

若痰浊郁而化热,证见咯痰黄稠,便干,苔黄腻者,可用黄连温胆汤加郁金清化痰热而理气活血;痰热兼有郁火者,加海浮石、海蛤壳、黑山栀、天竺黄、竹沥化痰火之胶结。

1.2.1.5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处方:生脉散(《备急千金要方》)合人参养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以上都可以补心气。生脉散比益心气长,收敛性和心阴,适用于心气虚,心阴不足;人参养营汤补气养血,安神宁心,适用于胸闷气短,头昏神疲。方中人参、炙甘草、黄芪大补元气,通经利脉;肉桂通心阳,散寒气,治心痛,纳气归肾;麦冬、五味子滋养心阴,收敛心气;白芍、熟地、当归养血活血。配茯苓、陈皮、白术、远志,补后天之本,滋气血生化之源,以宁心定志。

若兼见神疲乏力,纳呆,失眠多梦等,可用养心汤加半夏曲、茯苓以健脾和胃,补益心脾,养心安神;若气阴两虚,兼见口燥咽干,心烦失眠,舌红,用生脉散合归脾汤加减;兼有气滞血瘀者,可加川芎、郁金以行气活血;兼见痰浊之象者,可用茯苓、白蔻、仁白术以健脾化痰。

另外,可选用补心口服液,每日2次,每日10ml;或滋心补阴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1-2次。

2.结果

治愈11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5%。

3.讨论

胸痹的临床特征为胸中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短气,不得平卧。病位在心,与肺、肾、脾、肝诸脏器相关[3]。病机总属于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表现为主,或寒凝心脉,或痰浊阻闭,或心血瘀阻,或气滞胸痛;缓解期多表现为本虚,或心肾阳虚,或心肾阴虚,或气阴两虚。多表现为虚实夹杂,如寒凝心脉,既可表现为气滞、血瘀、寒凝,又可见阳虚感寒;气滞心胸可兼见气郁化火或脾胃气滞;痰浊闭阻,可见化热、化火、化风,又可见痰瘀交阻;瘀血痹阻有由阴虚、阳虚、气虚所致,又有由痰浊致瘀、气滞、寒凝;心气不足可兼血瘀、气滞、痰浊,又有心脾两虚、气阴两虚之别;心阴亏损可兼阴虚火旺、阴阳两虚、心肾阴虚、阴虚阳亢等;心阳不振可兼心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心肺、阳虚欲脱等。

因此,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应严密观察病情,灵活,辨证论治,补充的精神,减少过量的原则,实证应该用活血化瘀,消除,辛温泄浊痰,宣通心阳法;虚则宜滋补扶正,益气通脉,滋阴补肾,益气温阳等法。针灸治疗本病,无论发作即刻还是缓解期均有较好疗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1.

[2]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 王永炎,李明富,戴锡猛,等.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60 165.

论文作者:李海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29

标签:;  ;  ;  ;  ;  ;  ;  ;  

浅谈胸痹的中医药治疗论文_李海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