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综合视野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的综合视野_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的整合视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视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2)01-0107-06

心理学的对象是人,心理学的主题是人,心理学的存在依据及生存价值亦蕴含于人身上。但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学仍未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仍未真正确立人的特有研究方式,仍是一门充满危机的科学。

心理学的这一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未能摆脱适于物种研究的形式逻辑的思考方式,未能摆脱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心理学欲走出危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在社会进步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一个重要的途径在于,真正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以适于人的辩证逻辑去研究人,去进行心理学的建设。

一、从二歧到整合

一百多年的发展,心理学展示了诸多取向、方法和理论。从表面看来,它们之间歧异纷呈,但究其思想方法,它们均未摆脱“物种逻辑”——形式逻辑的支配,大都以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去构筑人的形象并进行心理学的建设。

二歧视野首先见于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上。科学主义心理学在看到人与自然的连续性进而坚持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之余,却忽视了人与自然的深刻差别,拒斥了与心理学的人文科学定向相适应的研究主题、原则与方法;它强调心理学像自然科学一样追寻人(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的本质或规律,与此同时,却遗落了人的个体性、丰富性,忽略了人乃是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历史的存在;它凸显人的受动性,坚持决定论,与此同时,却排除了人的主动性,将目的、价值乃至心理等排斥在心理学的视野之外;它重视还原分析,追寻构筑心理学大厦的基本元素,与此同时,却忽略了人的整体存在,排斥了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新的特性的可能……所有这一切,所体现的无一不是物种的研究逻辑:通过概括和抽取人与自然的共同性及舍弃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来把握人的本质;以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看待人与自然、主动性与受动性、部分与整体、连续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关系。与科学主义心理学相反,“人文科学心理学”极力强调了人与自然的深刻差别,主张将被科学主义心理学所遗落的人的个体性、历史性、主动性、整体性等重新纳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与解释框架,但同时却否认了人与自然的连续性,排除了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定向相适应的研究主题、原则与方法。究其思想方式仍是一种物的研究逻辑,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

二歧视野还蕴含在有关心理学方法的主张中。心理主义范式力陈的是内省法的重要,行为主义范式所坚持的则是方法的客观,“人文科学心理学”在完全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的心理学研究的可能之余,所高扬的则是“现象学的描述”、“移情理解”等对于心理学的价值。这样,应该辩证统一的客观方法与主观方法,元素分析与整体理解,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一般规律研究与个别特征研究等两极,在心理学家的视野中却呈现为绝对化的两极对立。

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所充斥的亦是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斯塔茨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传统心理学在理论构建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传统的大理论都是从特定的领域中产生的,随后便推行到其他领域,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理论;二是传统的大理论使用的是排除法,把自己当成唯一正确的,同时也就排斥了其他不同的理论探讨。而这也就注定了传统心理学的理论构建必将走向失败:“这些大理论无法成功,因为它们是基于不正确的理论构建方法论:即以排除法去试图构建理论。”[1](P90)

二歧视野的盛行,使得心理学家们将一些原本辩证统一的方面割裂成完全对立的“此”与“彼”。很多心理学家认识到了这一点。例如,沃特森发现,心理学家总是倾向于在一些对立的两极间作简单的取舍。这些对立的两极包括:(1)心理的有意识与无意识;(2)内容上的主观与客观;(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4)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5)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6)经验论与唯理论;(7)机械论与活力论;(8)方法论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9)元素论与整体论;(10)一元论与二元论;(11)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12)一般规律研究与特质论研究;(13)外周论与中枢论等。伴随这些截然对立的“此”与“彼”,心理学的大厦便显得残缺不全:要么是“自然规律与天使不能并存于同一个科学体系之内”[2](P15),要么是视自己的心理体系为唯一正确,在摒弃其他心理学体系弊端的同时,亦否定其合理之处;人的完整形象亦被消解:人要么是机器,要么是禽兽,要么是天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学与社会生活关联之路便被严重阻塞,心理学跻身“成熟科学”之列的资格亦受到质疑。

有鉴于二歧视野之弊,一些心理学家进行了种种弥合“此”与“彼”之裂缝的尝试。概括而言,这些尝试主要有以下形式:(1)折衷论。持这一主张的心理学家往往强调将割裂、对立的两极兼容并蓄于同一体系之内。例如“二重心理学”,以及人格心理学领域内盛行的“人格的最正确的解释来自于全部理论的折衷”的观念便属此类。(2)统一论。持这一主张的心理学家往往以发现一种能贯穿心理学的各个领域、能融合各种对立主张于一体的统一原理为己任。较之折衷论,这一主张在强调兼容之余,更加突出了割裂的“此”与“彼”之联系的重建。但在统一的基础、范围与目标上,统一论者的认识并不一致。斯塔茨强调在统一的实证论指导下实现心理学的统一,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统一的知识门类;丘奇兰夫妇则遵循实证主义的“科学的统一”的思想,认为“科学心理学在将来的某一天会变成纯粹的神经生理学”[3](P802);而某些后构造主义者则主张,心理学应当在人文科学的基础上实现统一,“心理学不仅不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无权追求科学。相反,心理学应当效仿人文学科,解释而不是控制人类的生活”[3](P805);斯佩里的统一论则建立在他的意识突现论的基础上。他认为,意识突现论一方面承认心理意识是在物理的、生理的过程中产生的,因而保留了由下至上的因果制约性,另一方面又承认心理意识是突现的,具有物理、生理过程所不具有的新的性质,并可反过来影响到物理、生理事件,因而又保留了由上至下的因果制约性,因此,以意识突现论为基础,心理学家就能实现微观决定论与宏观决定论、物理与心理、客观与主观、事实与价值、实证论与现象学的统一。[4](P72)(3)整合论。持这一主张的心理学往往强调以“层次整合的思维”或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人的本质或人的心理发展,在“层次整合”中或在辩证统一中将割裂的“此”与“彼”重新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较之折衷论、统一论,这一主张不仅强调了兼容,强调了容许差异性、丰富性存在的统一,更重要的,还突出了整合的依据、范围、目标均系于人或人的心理,突出了整合物的“层次整合”或辩证统一的性质。马斯洛的整合论便属此列。以黎格尔为代表的辩证心理学则强调以辩证法作为研究范式考察人的心理,以辩证法作为框架综合以往的心理学理论成果。在黎格尔看来,机械论的范式只注重外部的联系和外部的发展,心灵论的范式只注重内部的联系和内部的发展,而辩证的范式则要综合这两个对立面,注重在全部现实联系中的心理的变化发展。[3](P136)

应该承认,上述各种弥合割裂的“此”与“彼”的尝试较之二歧视野均有自己的进步之处。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各种尝试亦有自己的败笔,并未使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得到真正的确立。较之二歧视野,折衷论呈现出心理学家的整合意向,展现了心理学的更为宽广的胸襟,使得心理学有可能包容各种对立主张中蕴含的片断真理。但正如波林在批判二重心理学的折衷主义时所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见各种二重心理学都注定不能留存。它们都存在着元素主义的致命的‘基因’。为了解决心理学是否研究内容或意动的问题而仅仅说我们可以兼容并蓄,这是极端的折衷主义的懒汉办法。”[5](P511~512)以理论的折衷为例,各学派的理论所依据的事实不同,立足的方法有别,当它们被泛化为一种普适的理论之时,其对立势如水火,如何整合?整合的根基在哪?整合的范围多大?整合的目标何在?折衷论并未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很难想象持折衷论的心理学家能将各家各派理论中的真理成分而不是谬误融合为一个新的整体。统一论较之折衷论又进了一步,它在彰显心理学的宽广胸襟的同时,又突出了心理学领域内对立的“此”与“彼”之间的关联。但统一论并未使心理学统一的根基落脚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人的心理与行为上。以此之故,它便蕴含了一种过于追求“一”的可能,进而有可能重回二歧视野的巢臼。丘奇兰夫妇,后构造主义者的统一观正是如此。整合论试图在对“人”本质的全面认识中找到整合的根基、范围、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昭显了整合视野的真谛。但上述整合论者对人的认识和辩证法的理解并非完整。例如,马斯洛就忽略了人性同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黎格尔也不例外,他“对联系的理解是表面的、外在的,他对认识的理解是相对主义的和折衷主义的”[3](P150)。相应地,他们也就未能真正彻底地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心理学的这一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发展的要求。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在经历了以“人的依赖关系”为特征的“最初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第二大形态”之后,正在步入“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第三个阶段”。这样的社会形态,在给心理学的发展创造出越来越好的条件的同时,亦将呼唤心理学的成熟,呼唤心理学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显然,这就要求心理学彻底摆脱物种的研究逻辑——非此即彼的二歧视野,真正确立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相适应的整合视野。

二、心理学的整合视野

心理学整合视野的生存依据与内容,根源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本性。心理学的研究视野由二歧到整合的转换,实质上是心理学研究方式由“物”的研究逻辑到“人”的研究逻辑的跃迁。

二歧视野本质上是一种“物”的研究逻辑。它的生存依据根源于“物种”的本性。任何“物种”都属于自然规定,均具有先定性、普适性和凝固性的本质特点。与此相应,寻求事物的先定的、普适的、不变的本质就构成了认识的基本任务;遵循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排中律”、“不矛盾律”的思维规定,按照“是即是,否即否”的非此即彼的逻辑原则,通过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从同种个体身上抽取它们的共同特征,找出异种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质,就成了认识事物本质的基本方法。心理学家沿循这一方式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于是形成了心理学的二歧视野,形成了心理学领域种种绝对化的两极对立观点。而人却并非单纯的自然存在。人从自然走来,原本也是一物。但人创造性的生存活动却使人超越了物种的规定,使人不能归结为单纯的自然存在。人的生存活动——实践有着既分化自然又统一自然,既让人肯定自身又让人否定自身的双重本性。从这一意义上看,人乃是一个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超自然性,既能容纳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和个性又能在多样性、差异性、对立性、个性中达成统一的“否定性的统一体”。人的这一整合本性决定了二歧视野不适于心理学的研究,而唯有整合视野才是心理学研究应有的选择。

不仅心理整合视野的生成依据源自于人的本性,而且它的内涵亦与人的整合本性密切关联。从根本上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要求的是心理学研究立足于对人的整合本性的完整把握,据此框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确立心理学的方法,构建心理学的理论,批判地吸收心理学的历史遗产,以期构建出人的完整形象,促进心理学的应用。而从包容中见胸襟,从定位中显边界,从融合中出整体,则是心理学整合视野的具体内容,也是它实际运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包容是心理学整合的最为基本的要求。它所展现的是心理学的宽阔胸襟,要求的是心理学能够容纳人之为人的一切本性,接受与人的本性相适应的一切研究方法,存留各种取向、学派、理论中蕴含的那些或多或少地展示了人的真实本性的片断真理。它是实现心理学整合的第一步,也是心理学的整合步入定位、融合阶段的前提。定位则是实现心理学整合的第二步。它所要求的并非将各种局部的、片断的真理固定化、僵死化,而是要求心理学家紧扣人的本性,实事求是地评估多种取向、方法、学派、理论的合理之处,弄清它们有效发挥作用的边界与条件,使它们获得各自合理存在的空间,进而为心理学整合的下一步——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融合,既是每一次心理学整合的最后一步,也是心理学的整合所欲达到的目标。它的任务在于,弄清并以新的研究去填补现有各种取向、方法、理论之间的缝隙,找寻并确立它们之间的关联,从整体上构建出人这一“否定性的统一体”的完整形象。当然,融合工作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心理学整合的终结。人总是在自己创造性的生存活动中不断地生成自己。这也就预示着,心理学的整合将是一个多次性开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显然,获得如此界定的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在使自己区别于二歧视野的同时,也使自己优越于前述西方心理学的各种整合尝试。较之折衷论,它不仅强调包容,而且还强调定位、融合,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必须立足于人的本性的完整理解;较之统一论,它不仅摒弃了统一蕴含的二歧视野的残余,将整合的根基拉回到了人的完整本性的现实,而且还由于它承认了“否定性的统一”,因而能够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贴近于人性的真实;较之马斯洛、黎格尔的整合观,它将以其对人的本性,对辩证法的更为完整、深入地理解使得整合的根基更牢,整合的范围更广,进而将心理学的研究推向更为高远的境界。

在这里,也就昭显了心理学整合视野的确立对于心理学发展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心理学的研究视野从二歧到整合的转换,实质上是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从“物”的方式到“人”的方式的跃迁。它将使心理学研究拥有一个合理的出发点,使心理学能恰当地确定自己的范围、取向、方法并提出更合乎人性真实的理论,构建出更为完整的人的形象。而这一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心理学重新找回自己曾经失落了的生存依据与价值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学重建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进而使自己的生命本质得到张扬的过程。

毫无疑问,立足于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去重构人的完整形象,其任务是复杂而艰巨的。它要求我们积极关注其他人学学科的进展,深入、完整地把握人的本质,并据此框定心理学的范围,选择心理学的方法,构建心理学的理论;要求我们合理地对待心理学的历史遗产,存留并光大其“合理内核”;要求我们积极开展具体的心理学的研究,以使我们对人的完整本性的认识获得更为丰富、具体的内涵;要求我们加强心理学的应用,使心理学的种种认识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验证……显然,这些工作的完成,既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又需要一代又一代心理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心理学整合视野的确立,仅仅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有鉴于此,本文并不奢望完成人的完整形象的重构工作,而只是试图立足于心理学的整合视野,提出一些有关心理学未来的构想。

三、心理学的未来

从根本上讲,未来不过是现实的逻辑延伸。这也就意味着,对心理学未来的预测,不可能脱离心理学发展现状的考察。

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两大主要思潮。那么,心理学的未来到底是信息加工心理学还是人本心理学,抑或是这两种学派的综合,像人们曾经所预测过的那样?

从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出发,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无疑会在未来心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无论是信息加工心理学,还是人本心理学,甚至是这两种心理学的综合,均不能代表心理学的未来。

不可否认,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在人的完整形象的构筑方面既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从现有的发展来看,信息加工范式已使心理学挣脱了行为主义范式的束缚,促成了心理学的诸多重大转变:将人比作计算机,使得认知、意识等得以重新进入人的行为解释框架并成为心理学的合法主题,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坚持以信息加工观点阐释人的认知、行为,重视计算机模拟与客观实验等,开创了客观考察内在认知的新途径,展示出心理学新的应用前景;将视野定位于内部心理机制的揭示,使心理学研究由外显的心物函数关系的测定进入到内隐心理机制的推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心理学的理论建设。虽然人仍被视为按照机械原理运作的机器一样的存在,但由于承认了人的认知、目的、智慧的存在,看到了已有经验、认知结构、内部过程在行为发生中的作用,强调了心理与心理、心理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人的主动性、整体性、复杂性便得到了一定的再现。这样,较之行为主义范式,其所构建的人的形象更加贴近于人的现实。但信息加工范式并未从根本上背离科学主义框架,人在信息加工范式中仍是作为一种有着先天的共性本质的自然存在;人的超越自然的、自我创造的、实践性的本质并未进入信息加工心理学的视野;目的、价值、动机、人格等并未得到系统而深入的探讨,社会因素、社会历史发展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从总体上看,人的完整形象在信息加工范式中并未得到真正充分地展现,“人”的特有研究方式在信息加工范式中并未得到完全地确立,心理学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生命力在信息加工范式中亦未得到彻底地实现。

人本心理学在促进心理学构筑更为完整的人的形象方面亦有其功不可没之处:提出以人为本去构建心理学的方法论,已使心理学对方法论的思考由原来对心理、行为的拘泥上升到了如何将人真正当人来研究的高度,突出了“人”的特性对于心理方法论建构的重要性,使心理学方法论的建构回到了一个合理的出发点;主张以“问题中心论”去弥补“方法中心论”的不足,以“整体动力论”消除还原主义的弊端,以“道家的客观”克服“科学的客观”之偏狭,以“以人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纠正“以方法为中心”的研究范式的片面,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根基,扩大了心理学的领域,丰富了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促成了心理学学科性质的诸多改变;强调以层次整合思维替代“二歧式”思维去看待人的本质并据此确定心理学的领域、理论与方法,试图将貌似对立的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纳入同一层次整合系统之中,初步彰显了心理学的整合视野;不仅从理论上高扬了人的独特性、主体性、善性与整体性,强调了人是一个能兼容诸多两极对立又能在一定的层次系列整合这些特性的“整合”的人,突显出了人的整合本性,而且还努力将这些主张建基于健康人格的具体研究中,使得这些主张有了赖以成立的丰富的心理学依据。毫无疑问,较之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人本心理学在人的完整形象的构筑及人的特有研究方式的追寻上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人本心理学并未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并未使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得到真正而彻底地确立。在人本心理学家的心目中,人的社会性动机,智能性动机,甚至对真、善、美等存在价值的追求均为机体的遗传构成所固有,人的本质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仍是一种先定性的、普适性的、凝固性的存在,而不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中的“生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人的本质研究的重心就只能定位于人性的自然因素及其在现实社会影响下发展的研究,他们所倡导的心理学的整合于是便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维度——社会历史的维度;他们也就不可能理解造成心理学中诸多“二歧”的根源正是在于人的实践的双重本性,不可能看到能将心理学中诸多“二歧”真正联系起来的纽带正是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因而也就不可能使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得到真正而彻底的确立。加上至今仍未发展出足以和自然科学定向的心理学相媲美的成熟的研究方法,人本心理学也就无力去影响、改变主流的科学主义心理学,真正地承担起心理学整合的重任。

由于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在人的完整形象的构筑方面各有所长,因而未来的心理学将在适当的位置上存留二者。但由于二者均未构筑出人的完整形象,均未真正地确立心理学的整合视野,因此,二者均不能代表心理学的未来。从另一方面看,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在人性的揭示上的长短存有可以相互弥补之处,在实际发展上亦已显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心理学的未来将重视二者之间的综合。但二者均未看到人的本性是在他自己的创造性的生存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均不理解正是人的实践活动造成了人性中的诸多对立与统一。因此,无论是从信息加工心理学中还是从人本心理学中,都不能自发地生长出将二者联合起来的纽带。这也就意味着,心理学的未来不可能仅仅出自信息加工心理学与人本心理学的简单综合。

按照心理学的整合视野,真正能代表心理学的未来的将是一种以人为本并能全面展现人之为人的一切特性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将坚持,“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旦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的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来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6](P24)也就是说,它将把人的本质看成是在人自己的创造性生存活动——实践中生成、展开和完善的,将以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点去看待人的本质。在这样的情况下,它将看到,实践活动在赋予人以新的生存基础、生存方式的同时,亦赋予了人与环境、与自身种种新的关系,赋予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人不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物,也绝不会是纯粹的超自然的存在,而是一个“自为的生命体”,一个“超越生命的生命体”,是“宇宙生命的人格化身”;人的本质的发展史就是他的生命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历史与现实、个体与环境、目的与因果等之间不断分裂与统一的历史。一句话,它将把人看作一个能融主观与客观、是与应该、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目的与因果、内化与外化等诸多对立于一体的“否定性的统一体”。

以这样的视野看待人的本质,未来的心理学在自己的研究取向、范围、方法、理论建构等诸方面将展现出一幅不同于现有心理学的风景。

在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与范围上,由于将人视为一个超越自然的自然存在,因而,未来的心理学在保留自然科学定向的同时,亦将保留人文科学定向;在重视自然科学的“事实世界”、“潜能世界”的研究的同时,也将重视人文科学的“价值世界”、“理想世界”的研究。但它绝不会将自己简单地归结为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它的视野将定位在“人的世界”,将更加重视人在自己的创造性的生存活动中自身本质的生成、展开与实现的研究,将会把一切人之为人的特性,将一切影响人的本质之生成、展开、实现的因素纳入自己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它也就彻底地成了他自己——“人”的心理学。

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由于将人视为一个超越了主观与客观、部分与整体、个别与一般、目的与因果等诸多对立的“否定性的统一体”,也由于将自然科学的事实世界与人文科学的价值世界同时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围,因此,科学主义心理学坚持的客观研究、定量分析、一般规律研究方法,以及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的内省、移情理解、解释等主观方法、个案研究方法、整体理解方法等,未来心理学均会提供给它们合理存在的空间。但同时,未来心理学也将剥离这些方法依附的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根基,将更强调根据人的特性去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研究方法在未来心理学的视野中都将不是绝对万能的,其研究结果都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检验、补充与提升,其本身亦需随着人的本性的不断生成、展开而发展完善。

在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上,未来的心理学将不会把由实证研究或整体理解的直接所得当做心理学的理论,将彻底摆脱既往心理学理论建构中蕴含的二歧视野。它将给予实证研究与整体理解各自适当的位置,将存留并光大各种学派、各种发现、各种理论中蕴含的片断真理。由对人的本质的完整理解、描述到实证的分析研究,再由实证的分析研究到对人的本性的完整描述、理解,将是未来心理学理论建构所遵循的基本路线;而从包容中见胸襟、从定位中显边界、从融合中现整体,则是未来心理学理论建构的基本步骤。并且,未来心理学将不会把心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看作一个仅仅趋同于客体、趋向客观性的过程。它将把真理看作“体现着人的理想和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体”,将真理身上所体现的统一性看作“以人的方式所建立的人与客观、人与对象、人与世界的新的更高的统一性”[7](P108)。而心理学的理论则是一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拓展、完善的东西。

很显然,在心理学的整合视野里,心理学的未来将不是心理学的过去、现在的全盘否定,而是心理学的过去、现在的合理延伸与拓展。这一延伸、拓展的过程无疑将是漫长而无终结的。它将随着人的实践活动的变化,随着人的本质的不断生成与展开而发展、完善。在这样的情况下,心理学就不再是一张僵死、枯燥且模糊的图片,而是成了一道鲜活、丰富而亮丽的风景。

收稿日期:2001-11-28

标签:;  ;  ;  ;  ;  ;  ;  ;  

心理学的综合视野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