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前景与对策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前景与对策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前景与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技术进步论文,前景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初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将面临着资源紧缺与流失、需求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巨大压力。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才能缓解压力,摆脱困境,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 农业技术进步的前景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业持续发展的需求,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必须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中心,在保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走优质、高效之路,实现稳定、持续发展。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前景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积极推动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数量少、质量差,资源、人口、环境矛盾日益尖锐;农村经济落后,剩余劳动力众多;农村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必然要走持续农业之路。虽然我国有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技术,但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应用的水平都很低,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研究、开发和推广可节约资源、可提高产量和品质、可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数十年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中心内容。

1.2 建立起先进合理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未来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将选择促进土地生产率提高的模式,生物技术进步仍将在中国农业技术进步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一整套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体系。①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培育和推广农作物及畜禽优良品种。农业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将是农业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未来中国的农作物育种工作,应选育适于高产地区、中低产地区,并适合早、中、晚配套和前后茬收、播期配套的优良品种。同时,还将以我国不同生态区为依据进行定向育种,将选育成能抵御重要病虫害或自然灾害和盐碱等不良环境条件,并具有多抗性的优良品种。在未来中国畜禽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上,将完善良种繁育工作体系,利用杂种优势,充分提高畜禽生产能力,改进产品质量,降低饲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②努力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形成以有机肥投入为主,无机肥投入为辅,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的投入结构。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全国有1226.7万hm[2]耕地有机质含量低于0.6%,7733.3万hm[2]耕地缺磷,2733.3万hm[2]耕地磷钾皆缺,尚有相当大的面积耕层浅,土质不良。采用有机肥与无机肥投入相结合的肥料投入结构,将明显改善耕地的土质性状和肥沃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③研究和推广先进合理的作物栽培技术和畜禽饲养技术。农业科研人员将根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品种和类型,提出既符合农作物生物学特性,又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低耗栽培技术模式。从农业生产条件、资源配置、品种选育、培肥地力、耕作栽培等方面进行的综合研究,将为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产效率提供技术依据,进而形成全新的栽培技术模式。此外,保护地栽培技术,特别是地膜覆盖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生产。在畜禽饲养方面,将彻底改变粗放、混群、饲料单一的饲养技术,未来的饲养技术是实行以饲养标准为依据,以配合饲料为中心的标准饲养,并广泛推广工厂化畜禽饲养。牧区的草场放牧,也将采取地区分工,易地育肥的放牧措施,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

1.3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

未来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将不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形成一个全面、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体系。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尤其是水旱灾害对发展农业是一个严重威胁。因此,未来的农业必须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一个健全的农田基础设施系统,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土壤改良方面,也将取得重要突破。在盐碱地区,将采用水利措施、生物措施与化学措施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段综合治理;在黄红土壤地区,将实行用养结合的原则,合理垦殖,因土种植,保持水土,增施肥料,安排好轮作;在黄土高原地区,将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小流域为单位,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培肥地力、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等途径,实施有计划的治理。

1.4 逐步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水平

21世纪中国农业生产中将逐步采用资金集约型技术,从而逐渐取代传统的劳动集约型技术,这是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现代农业生产中资金集约型技术是以机械技术和以化学肥料及药剂为代表的化学技术做为标志的。这就是说,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将不可避免地要推进和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化的水平。农业机械化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要走选择性机械化的道路,着重提高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播种、收获的机械化水平。中国劳动力资源的现实决定了农业机械化只能是农业生产的某些环节或某些过程率先实行机械化,而整个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不会太快。根据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工业化的进程,估计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有可能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水平的提高将主要表现在化肥的投入数量和质量、施肥的效率,以及利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化肥的有效成份含量将从低浓度化肥向高浓度化肥发展;针对农作物的需要,生产出含有微量元素的各种复合肥料,施用方法也将趋于合理,特别是将会使用计算机编制施用种类和施肥方法的最佳方案,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农业技术进在上述各方面的发展,将使中国农业增长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的内涵型增长,将使中国农业成为一个高效高产的现代经济部门。

2 农业技术进步的政策

为了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制定符合实际需要的农业技术进步政策。根据现阶段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技术进步政策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科学研究政策

科学研究是技术进步的源泉,应在政策上保证科研成果适应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农业科学研究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保证农业科学研究走在农业发展的前面。根据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领域的现实,农业科研政策应体现在两个主要方面:

一是及时、适量地增加农业科研投资。任何科学技术从研究到应用,都有一个时间上的滞后期。现时用于科学研究的投资,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对经济建设发挥作用。因此,科学研究要超前于经济发展,科研投资的增长在时序上要快于经济的增长。就我国而言,由于农业科研手段比较落后,技术进步速度慢,科研投资效益的滞后期更长。因此,要使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有较大地提高,必须改革科研体制,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彻底改变农业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的状况,大幅度地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增加农业科研投资,一要从多方面广辟经费来源;二要及时和适量。

二是合理、有效地分配农业科研资源。一定时期内,用于农业科研的人财物等资源总是有限的。农业科学研究政策应能保证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因此,对农业科研资源的分配和使用,应该实行和体现使科研资金主要流向那些经济效益高,对发展农业生产和增强农业后劲有较大作用的科研部门和项目的政策。合理而有效地分配农业科研资源,首先要明确农业科学研究的重点,处理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关系。在把大部分科研力量和资金用于直接或间接促进农业发展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同时,还要安排一部分精干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跟踪世界高新技术的前沿。其次要把握好农业科研资源内部的分配关系,如不同产品之间、不同投入要素之间以及农业生产各阶段之间研究资源的分配等。

2.2 农业技术推广政策

各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技术推广是联系农业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的桥梁,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标志,也是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的关键环节。

从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一些重大的农业科研成果在广大农村的推广应用,对我国种植业、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近些年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基层推广机构的功能有所削弱,推广工作面临缺经费、缺人员和人员素质低的困难,大量的已经成熟的适用技术成果尚未得到充分推广应用。因此,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的目标应放在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国家要大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改变过去单一的行政推广系统,实行中央、地方、企业与民间多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形成一个多维的技术推广体系。政府要对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给予扶持和保护,并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

2.3 农村文化教育政策

农业技术进步速度的快慢,与农民的文化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各种农业新技术的实际应用,最终都要通过农业劳动者来实施。在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他们的农业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在从事简单劳动时,农民文化素质的作用比较小,但在使用现代农业投入时,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当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要素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时,教育水平的关系就大了。建立在现代生产要素上的农业是一种要求高度熟练技能的职业,如果仅仅为了增加特定的物质资源而进行投资,而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人的能力不与与物质资本同步前进,就必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

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状况及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令人担忧,农村教育投资严重缺乏,适龄儿童、少年失学率居高不下;农民平均文化程度很低,文盲半文盲就有2亿人左右,科盲更多。这种状况给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将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也说明,若要实现农业的起飞和农业生产率的根本改善,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文化教育工作。在加强和改革农村普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成人职业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投资和各种措施均应先行,用政策给予保证。在解决我国农村文化教育问题时,应树立两个基本的政策观点:第一,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主要靠政府的支持和帮助;第二,政府把农村教育做为一种投资必须是在传统农业还不能充分证明这种支出是非常有用的时候就开始,如果政府没有这一超前的战略眼光和行为,等经济发展到需要人才时才进行教育投资,则永远不会实现农业和经济的现代化。

2.4 优化农业技术进步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农村技术进步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农业技术进步的良好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需要整个国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支持。

第一,要为农民追求和采用新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农民应用农业新技术的动机在于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刺激,特别是达到满足自身需求的产量水平之后,若无足够的经济激励,则更难以调动其应用新技术的冲动。因此,理顺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关系,真正解决农业比较利益低的问题,健全市场体系及市场机制,是现阶段推动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同时,通过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农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使现代农业投入中的不可分割要素突破经营规模狭小的约束,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实现。

第二,调动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必须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科技人员地位低、待遇差的问题,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运用多种经济手段,从多方面调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技术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第三,增加农业投资。农业技术进步的实现,不仅要有充足的农业科研资金,还要有一定的农业长期投入与之相配合,才能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其重要的原因是农业长期投资的减少,由此也削弱了应用农业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

第四,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进步的法律环境。运用法律保护农业科学研究,科研成果和应用新技术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得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制、推广和应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还可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业新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应尽快完善农业科技方面的法律体系,同时做到严格执法,违法必究。

标签:;  ;  ;  ;  ;  ;  ;  ;  ;  

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前景与对策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