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印度软件超过美国?_软件业论文

2010年:印度软件业超过美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件业论文,印度论文,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到2010年,印度软件业的就业人数可能超过美国。

这可不是等闲之辈的臆测,说这句话的是世界信息产业的重量级人物、Intel公司主席葛洛夫。

10月10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对葛洛夫的讲话做了详尽报道,我们先看看葛洛夫是怎么说的。

葛洛夫:美国正在丧失优势

葛洛夫的讲话当天是美国推广忧郁症检查的日子。所以他的讲话不合时宜。

虽然不合时宜,葛洛夫还是讲了,他的讲话通过卫星传遍全球。

葛洛夫认为,由于印度软件业的蓬勃发展,许多美国企业都到印度开发软件,因此,到2010年,印度软件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可能超过美国。相形之下,作为近20年来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驱动产业,美国的软件服务业正在走下坡路,有迹象表明这一产业如同美国的钢铁业及半导体业,正在为生存而挣扎。

美国钢铁业一直在走下坡路,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已经从鼎盛时期的90%跌落到今天的10%,而且没有任何复苏的迹象。而作为Intel公司业务核心的半导体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受到日本半导体业的强劲挑战,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从高峰时期的90%下降到40%,由于美国雄心勃勃的贸易政策及其它相关政策,这一份额恢复并稳定在50%。

葛洛夫强调,尽管美国经济在复苏,但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却仍然在减少。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从2001年中到2003年中,由于网络泡沫破灭,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减少了50万。

葛洛夫承认,美国企业本身对就业人数减少也负有责任。为了降低成本,美国企业利用印度及其它地方的廉价劳动力从事软件开发及服务,导致美国国内就业人数下降。

据美国Gartner集团估计,到2004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约有10%的就业机会将转移到海外。

美国Forrester研究公司的预测更令人吃惊:到2015年,就美国企业总体而言,将有330万就业机会转移到海外(附图)。

葛洛夫认为,美国软件服务业就业机会外流的趋势还因为上世纪90年代末电信业泡沫而加剧。在网络泡沫中,大量投资用于建设互联网基础设施,许多基础设施从未使用过,导致宽带通信的成本急剧下降。结果是“在1万千米以外工作的工程师就像是在你隔壁工作间一样。”通信设施的变革推动经济全球化。

葛洛夫认为美国决策者应当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就业机会减少负责。他还批评美国的专利审批体系负担过重,许多重要的专利申请不能得到及时审批,导致创新被延误;另一方面一些不该批准的专利申请却获得通过。

葛洛夫还对美国宽带通信普及的滞后、对科技研发及教育的投资不足感到担忧。

美国技术白领呼吁贸易保护

美国主要信息技术市场分析公司Gartner集团、Forrestor研究公司的预测,以及Intel主席葛洛夫直言不讳的批评,反映了信息技术产业的现实状况。

如果从上世纪70年代美国IBM反垄断案以及八十年代初美国AT&T公司依据反垄断法被解体开始观察,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技术产业已经进入成熟期。

如同传统制造业进入成熟期一样,信息技术产业进入成熟期有两大特征,第一是产品贴近大众消费者,因此价格必须下降;第二个特征是随着产品价格下降,生产厂商必须降低成本,所以信息技术产业劳动力密集的部分如软件开发与服务势必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曾经成为热点话题的“制造业空心化”现象已经开始在信息技术产业重演。

尽管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是对于美国的众多技术白领却是一种生存威胁,因为这种趋势意味着他们的金饭碗将面临激烈竞争。美国的技术白领大多是所谓Baby boomer,就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生育高峰年代出生的,现在年轻的也已经进入不惑之年,改行的可能很小。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泡沫破灭,近两年美国大学的信息技术专业也陷入萧条状态,就业取向使美国的年轻人很少选择计算机科学作为专业,这意味着美国信息技术产业未来将更多地依赖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的年轻技术人才。

10月10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的一篇新闻反映了美国技术白领中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一些技术白领劳工组织与传统制造业的工会联合发起了一轮面向决策层的贸易保护游说。虽然从长期来看,这种贸易保护主义不可能阻挡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但在近期,尤其是明年美国总统大选,美国政客不可能忽视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呼声。

有趣的是在笔者读到的报道中,谈到软件业,提到的国家首先是印度;而说到贸易保护,矛头直指中国。这表明中国对美贸易、人民币升值在近两年受到的压力将更大。

美印软件业比较

因为葛洛夫说,2010年印度软件业从业人数将超过美国。我们不妨将美国软件业与印度软件业来一番比较。

葛洛夫是内行。对于软件业而言,从业人数尤其是软件专业开发人员的人数是软件业发展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

全世界专业软件开发人员有多少?这是一个很难精确统计的数字,因为每年都有人离开这一群体,也有人加盟。不过微软公司每年都要统计这一数字,以计算在Windows平台(现在流行叫.Net)上开发软件的专业人员,这一数字对于微软公司是生死攸关的。

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全世界专业软件开发人员总人数大致在500万左右,其中美国占了一半以上,日本又占了五分之一强。

根据路透社报道(详见右侧)提供的数字,印度的软件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为65万,可以估计其中的专业软件开发人员不会超过30万。

所以,以印度软件业的现状与美国软件业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印度去年软件出口95亿美元,还不到微软公司年营销额的一半。

迄今为止,印度软件业还是以软件加工业为主,还没听说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这方面印度软件业与美国相比当然是绝对劣势。但是,印度软件业的发展势头可观,软件出口额的增长速度(年增长25%)远远超过了GDP。

在软件业高级人才方面,美国更是拥有绝对优势。软件高级人才对于软件业的发展极为关键。这里举一个案例。

1988年,微软公司从DEC公司引进了两位软件大师,一位是著名的操作系统VMS的祖师爷Dave Cutler,另一位是撰写DEC公司UNIX操作系统的核心人物MarkLucovsky。这两位大师就是后来WindowsNT以及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开发队伍的领军人物。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0年以后,微软公司的WinNT大获成功,DEC公司却被PC公司康柏兼并。这两位大师就是微软公司今天成功的萧何。他们从DEC出走,也说明DEC必败无疑。这样的高级人才留不住,能不败吗?这是败因之一;败因之二,这两位软件大师的出走表明当年DEC高层重硬件轻软件,虽然DEC的VAX品牌名噪一时,但是脱离了操作系统及数据库,那不过是一堆废铁。DEC重硬轻软的趋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愈演愈烈,继任CEO帕尔默扔掉VAX品牌,自创α,卖掉数据库以及其它软件业务,使用户失去信心,纷纷转向其它厂商,最终一败涂地。

为什么说Dave Cutler及Mark Lucovsky两位软件大师如此重要?首先,软件大师不可多得。曾有人说,软件大师同钢琴大师一样,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是一定的,所以不可多得,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道理;其次,这两位软件大师的实践经验,他们对于世界级大企业客户需求的了解更是难能可贵。

笔者援引这一案例,是想说明软件高级人才的重要性。现在的印度软件业在这方面无法与美国匹敌。但是假以时日,随着印度软件业自身的升级换代,以及对于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将来印度软件业势必会产生类似Dave Cutler及Mark Lukovsky这样的“软件萧何”。

顺便说一句,我国的软件高级人才匮乏,也是制约我国软件业成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国内的高层次软件开发人员,一种是学院派,是搞学术研究出身的,对了解用户需求兴趣不大,也不擅长与客户交流;另一种是公司老总派,软件开发做到一定程度就自立门户开公司,当CEO,脱离软件开发一线。某种意义上说,我国还没有“软件萧何”成长的土壤。

我国软件业何时赶上印度?

我国软件业本来是以美国软件业为目标的: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开发环境、CAD我们都做了,办公软件也有好几个品牌,可是一数用户,寥寥无几;软件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我们有不少,真正能转化为产值的有几项?能够到世界主流市场露脸的又有几项?

然而今天无论是按软件业产值还是专业软件开发人员计算,我国都远远落在印度后面。

面对严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

笔者以为,反思的核心问题第一是重硬轻软,第二是自主知识产权情结。

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历史看,重硬轻软的倾向非常突出,这充分反映在政府研发的投入以及政府采购的经费安排上。

另一个问题是自主知识产权情结。长期以来,指导我国软件业发展的主导思想是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实际实施“me too”战略,就是人家有的我们也要有。对于面向世界市场的软件加工业,我们并没有大力倡导与发展。这是我国与印度软件业发展战略的根本区别所在。

这里必须解释的是,笔者丝毫没有轻视自主知识产权的意思。问题在于,我们在要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是否必须遵循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就是要讲投入产出,要争取每单位投入有尽可能多的产出。如果自主知识产权是能有产出的,我们当然应当投入;但是事实是大量的投入没有产出。自主知识产权只有在能够转换成产值的情况下才能体现价值,否则有什么用?

在国内业界,讨论软件业发展,动辄“两弹一星”,动辄“举国之力”,似乎非如此不足以振兴我国软件业。笔者要大声呼吁的是:发展软件业,必须遵循基本经济规律,必须讲产出。

笔者在新浪网上读到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目前的软件加工业主要面向日本,要面向美国、欧洲客户,与印度软件业开展竞争,要到十年以后。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是客观的。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软件加工也罢,自主知识产权也罢,都是要给人用的。任何软件的用户总是越多越好,所以软件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用户资源必须长期积累,精心管理,不断发展,才能确保软件业的可持续发展。印度软件业与我国软件业相比,其根本优势在于客户资源。我国软件业要在客户资源方面与印度竞争,没有10年乃至更长时间是不现实的。

那么自主知识产权要不要?当然要,问题是做什么,怎么做。除非是在军用、航天等无法引进关键技术的领域,或是国外以垄断高价销售的某些专业应用软件领域,我们绝不能再采用me too。对于已经在市场站住脚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应当主要通过政策优惠及政府采购等办法予以扶持,目标是扩大相关用户群。

软件研发一定要往前看,要分析人家的弱点在哪里。当年叶祖尧先生对笔者谈他的观点时说,软件研发一定要看5年以后市场需要什么。日本在汽车业超过美国,是分析了美国汽车业生产流程的弱点,从质量管理入手,最后成功超过美国。软件业同样如此。笔者以为,虽然今天叶先生年事已高,但他当年说过的话对我们发展软件业仍然有指导意义。比如如今软件业面临时一大问题仍然是开发效率低,用CASE工具会产生大量垃圾代码,所以软件工程方法的改进至关重要。现在软件工程方法流行敏捷软件开发,C++很快就要过时,取而代之的可能是Python,Ruby。如果我们的研发能产生全新、效率更高的软件工程方法及开发工具,何乐而不为?

笔者曾经引用一位老专家的“三八大盖”说,这里再引用一次:假如我们是八路军,那么是造三八大盖重要,还是用缴获的三八大盖打胜仗更重要?

笔者要补充一句,如果我们能够造出比流行的“三八大盖”更好的武器,我们当然要做。在软件领域,这是完全可能的。

标签:;  ;  

2010年:印度软件超过美国?_软件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