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科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_科学论文

论社会科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_科学论文

论社会科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的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一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取得共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然而,社会科学与生产力的关系怎样,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何,却是一个需要人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并入生产过程,即应用到生产过程,成为生产力发展的要素,这种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即潜在的生产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真正的生产力,成为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马克思说:“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1〕。1978年以后, 邓小平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技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和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产生的事实指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1988年9月12日, 邓小平在一次听取汇报的会议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可见,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都是指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巨大作用而言的,是以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为根据的。如果科学技术没有运用到社会生产过程中,那么,它只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讲的对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力指的是现实的生产力,而不是潜在的生产力。如马克思在写给安卓柯夫的信中指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的确,社会生产力作为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才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只有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如果科学技术不是用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而是用于战争或其它方面,那么,它也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如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传到欧洲后被用于航海业,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我国,这一巨大发明被用于看风水、算卦等封建迷信活动,它不仅没有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用于战争,它也不是生产力,而是对生产力的破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也可以成为摧毁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不过,科学技术运用于战争的程度,同它用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程度一样,都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同自然科学一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同样越来越发挥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且,从逻辑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又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以,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社会科学对社会生产力日益增大的促进作用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人们普遍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科学”不包括社会科学;有些人认为,这里的“科学”主要指的是自然科学;有些人甚至从根本上否认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十分荒谬地认为,社会科学不是科学,其理由是,认为社会科学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造成这些模糊认识或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点与社会科学本身的特点有关。社会科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阶级性。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律学、教育学、文艺学、历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一般来说,这些学科属于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范畴,在存在阶级的社会是有阶级性的,即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

2.社会性。它典型地表现在其产品的性质上, 即具有“公共物品”的社会性质。“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在受益上(消费)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非排他性”就是指该物品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众多的受益者(消费者),产品一旦生产出来,不管愿意与否,任何人都可以享受这一服务,生产者很难决定谁来消费它,“非竞争性”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增加一个消费者并不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这一特点决定社会科学的产品一般不具有商品的属性。

3.时代性。一定的社会科学都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都不得不打上历史的烙印,不得不体现一定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从这方面来说,社会科学是具有时代性的科学,企图让社会科学符合一切时代的要求,符合每个时代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这是不可能的。

4.衡量标准的社会实践性。某种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检验。实践,也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社会科学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而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正确与否一般是通过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得到检验的。看不到社会科学的客观衡量标准而否认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在理论上是十分荒谬的,在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

5.经济效益的间接性。 社会科学的经济效益是通过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合理配置生产力要素表现出来的,是通过自然科学与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即放大效应表现出来的,而不象自然科学与技术那样,通过产品的质量、品种、性能等反映出来的。因此,它一般不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效益,而更多地表现为间接的经济效益、宏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的经济效益。

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仅仅反映了社会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同任何企业管理具有二重性一样,任何社会管理也具有二重性。一个社会要处于有序状态,就必须实行有效的社会管理,包括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法律管理等等,这样,人们的社会生产活动才能顺利进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会科学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有序状态而对其进行管理的知识体系。社会管理具有二重性,作为研究社会管理规律的知识体系的社会科学也不能不具有二重性。即一方面是生产力属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属性。社会科学的阶级性特征就是其生产关系属性的深刻反映。

否认社会科学的二重性,片面强调任何一种属性,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如果片面强调社会科学的生产关系属性,否定社会科学的生产力属性,从而否认社会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就不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不利于大胆借鉴人类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反之,如果片面强调社会科学的生产力属性,否认生产关系属性,从而否认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就会盲目崇拜甚至照搬、照抄国外的社会科学,这对实际工作也必然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马克思管理二重性学说对理解“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有重要意义。

社会科学作为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反映着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和精神过程,属于社会意识。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深刻反映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充分发挥社会科学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对提高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素质和研究能力,对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等,都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

二、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互作用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自然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成为共识。如作为干部现代科学技术普及读物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一书引用一些专家的观点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达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2 〕这里的科学技术往往仅被理解为自然科学与技术,而不包括社会科学。但是,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一点还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应该看到,生产力的发展不是自然科学与技术单独作用生产要素的结果,而是自然科学与技术同社会科学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互作用推动着生产力向前发展。

1.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思想观念的改革和新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而这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A·维萨留斯的《人体结构》, 通过科学观测与实验解剖的研究方法,建立了科学的天文学和人体解剖学,彻底推翻了古希腊罗马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和C ·盖伦的“肝为血液循环中心说”。这些研究成果使以科学的实验方法为指导的自然观、世界观和方法论得以确立,最后取得了战胜宗教迷信的胜利。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更加完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然科学与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人的思维方式上发生了革命性进展。从绝对走向相对、从单义性走向多义性、从精确走向模糊、从因果性走向偶然性、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从可逆性走向不可逆性、从分析方法走向系统方法、从定域性走向场论、从时空分离走向时空统一,已经成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形成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它表明,人类的认识水平已经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种思维方式迅速扩散到社会科学领域,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第三,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更新了自身的研究手段,而且更新了社会科学的研究手段。随着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正面临着从普遍使用笔、纸、墨向广泛采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各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巨大变革。多媒体系统的广泛使用,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等,都为科学研究手段的变革展示了美妙的前景,这些新兴的研究手段必将渗透到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去。

第四,自然科学的大力发展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自然科学与技术一旦形成,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各行各业,这样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自然科学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规模和程度及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方式等等,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

2.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主导。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主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科学为自然科学与技术提供了社会环境土壤。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在一切知识领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会信条自然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法学、自然科学、哲学,这一切都由其内容是否符合教会的教义来决定。”〔3〕而在14—16世纪, 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在各国普遍表现为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全面高涨。当时社会科学的主要思潮是人文主义,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这就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当时社会科学的繁荣,就不会出现自然科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发现。

第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也会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起到启发、借鉴作用。商品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解剖这一细胞,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秘密。肖莱巴把它引入有机化学,把有机物中的最简单、最普遍的脂肪烃看成是衍生一切有机化合物的细胞,解剖这一细胞,将能发现有机化合物的全部秘密。武谷三男把《资本论》的经济哲学引入量子力学,处理物质世界的二重存在问题,创立了“三阶段论”。

第三,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组织作用日益增大。自然科学的研究从16世纪到现在经历了个体活动、松散群众组织、集体研究、国家建制、跨国建制几种形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研究的活动进入国家规模,人们把科学称为“大科学”,认为科学是一种建制,即它已成为一项国家的事业,从而使企业和政府都直接参与了科学事业,实现了科学家、企业家和政治家的结合。著名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以及我国正在实行的以研究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为主要内容的“863”计划等,都是通过数十万科学家和政治家、 企业家的协作劳动完成的。如此规模的科学研究,如果没有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的协作攻关,如果不发挥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研究的组织作用,是不可能完成的。

第四,社会科学在自然科学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这突出地表现为自然科学与技术被用于生产的周期愈来愈短。例如,在上个世纪,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共用了65年,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通讯用了35年,真空管用了31年。而本世纪以来,这种时间大大缩短了。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喷气发动机用了14年,电视用了12年,尼龙用了11年,集成电路仅用了2年,激光器仅用了1年。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缩短,不能不说与社会科学的作用有关。

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互作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双方互为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并通过双方的交互作用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第一,没有自然科学,也就没有社会科学;反之,没有社会科学,也就不会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主导。第二,社会科学的发展受自然科学发展程度的制约。同样,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受社会科学发展程度的制约。第三,社会科学的繁荣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第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互作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这就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单纯是自然科学与技术所起的推动作用的结果,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也具有乘数效应,它放大了生产力中各要素的作用,尤其是放大了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作用和自然科学与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这两个乘数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用公式可以形象地表示为:

生产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被看成是自然科学与技术单独作用的结果,而不是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与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不公正的。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互作用推动生产力发展,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要求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要协调发展,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对生产力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在协调二者的发展方面,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基础是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出现后,通过劳动,不仅创造了劳动工具,创造了人类本身,而且再生产自然界,而动物只在生产自身。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一方面受制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另一方面又作用于人们对自然认识,反之亦然。可见,自然与社会的交错运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互作用的基础。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互作用,是通过多层次的相互渗透和相互结合实现的,如理论、经验、方法论等层次上的渗透与结合,在一般科学、学科功能结构、科学组织管理、科学人才培养等层次上的渗透与结合,等等。

三、社会科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计算出自然科学与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很难计算出社会科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是因为,社会科学对经济增长具有间接性、宏观性、长远性的特点。它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难以用数字来表达的。社会科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科学是自然科学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促进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就其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而言的。自然科学作为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天然并不等于生产力。正因为这样,某项科学技术被揭示以后,还存在一个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现实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而不是应用到其它方面,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

自然科学与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是通过劳动者掌握的科学技术物化到生产力要素中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实现的。这里,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是自然科学与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科学技术在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上的物化程度越高,说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越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科技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是衡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马克思提出用劳动资料的遗骸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4〕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人们用现代化的机器体系以及机器人作为劳动工具,要比操作独立的大机器体现的生产力水平要高,用经过加工的材料作为劳动对象,要比用未经过加工的材料(即原始材料)作为劳动对象体现的生产力水平要高。用先进的复合材料、超导材料代替传统材料作为劳动对象,更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飞跃。劳动产品方面,科技成果含量高的劳动产品代表的生产力水平要比科技含量低的产品要高。劳动产品的科技含量是自然科学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结果,因而也是衡量自然科学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程度的标志。

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产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表现在质的方面,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产品的性能就越好、质量就越高,品种就越多;表现在量的方面,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生产同样性能、品种、质量的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数量也就越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与产品价值的关系则相反,它与产品的价值成反比。产品的科技含量越高,同一产品中形成的价值就越少,或者相同的价值表现为更多的使用价值的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就必须不断降低价值(成本),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质量、性能等),而这一切必须通过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才能取得。可见,绝大部分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特别是应用科学的研究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是通过企业在市场上反映出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来实现的。不过,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向生产力的转化,一般是不能通过市场上企业的利益驱动实现的,而必须通过政府的作用来完成。政府在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向生产力的转化方面具有中介作用,在这一点上,它同社会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化有共同点。

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与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促进作用,除了表现在前面的科学技术用于生产的周期缩短外,还表现在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 已由“六五”期间的10 %左右提高到“七五”期间的30%左右;〔5〕全国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已由改革前的20%—30 %提高到目前的50%—60%左右,这与社会科学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迅速向生产力转化,就会形成一大批新兴的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2.社会科学是广大人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的先导,科学的理论一旦被人民群众掌握,就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同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也不天然等于生产力,也存在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但是,社会科学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和方式与自然科学是不同的。除了生产管理方面的社会科学以外,社会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化一般是不能通过企业在市场上的经济利益的驱动来实现的。它也不是通过向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两个生产要素的物化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向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劳动者的灌输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即生产管理(包括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来实现的,所以,社会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科学理论向人民(生产者)宣传、传播的过程和自然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诸要素优化组合的过程。一旦某种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被人民所接受,一旦它在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理论就会成为人们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力量。因此,人民对社会科学理论的接受程度以及社会科学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程度,是社会科学向生产力转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在这里,政府是社会科学向生产力转化的一个重要中介。如社会科学方面的某些成果“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国民经济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要加大教育、科技投入的力度”等就是要通过政府的作用才能实现。政府的决策对社会科学向生产力的转化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决策正确,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就能实现。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正确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的正确决策,使得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一旦决策失误,社会科学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生产力就会遭到巨大损失。如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是我国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但令人可惜的是,当时不仅没得到政府向人民的言传,反而对它进行了批判,政府不采纳,以致决策失误,使我国在人口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社会科学对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软件包括科学技术、教育、管理等。任何社会要进行生产,都必须将这些生产力的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否则,它们仅仅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而已,仅仅是潜在的生产力,而不是现实的生产力。要使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就必须把各种生产力的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生产力要素结合的方式或制度安排和创新对经济效益的高低、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程度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等有着重要意义,不同的组合方式或制度安排和创新具有不同的效益,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合理程度以及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数量也会造成不同的结果,而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首先是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这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决定:“实现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具有重大意义。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或制度安排和创新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任务,恰恰相反,它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任务。

4.社会科学是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促进力量,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的有效保证。要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必须解决如下四个层次的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第一,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问题。在这方面,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实现经济建设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第二,产业结构的协调关系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协调发展的有效保证。要加大农业投入的力度,提高工业的素质和水平,加强对第三产业的管理,以解决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一、二、三产业关系不协调的问题。

第三,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突出表现为东西部差距扩大,对于这一问题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采取有效的措施正确地加以解决。

第四,个人与个人之间收入协调分配问题,突出表现为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职工收入差距过大,影响着广大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对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都是不利的。

社会科学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对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数量,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都是极为有利的。

5.社会科学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政局的稳定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社会科学是具有阶级性的科学,每个社会的社会科学都是为该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都会为维护该社会的社会秩序效力。我国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是社会科学的重要任务。

注释:

〔1〕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861—1863), 第190页。

〔2〕宋健主编《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选读),第55 页。 〔3〕恩格斯《致马克思(1863年4月8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335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04页。

〔5〕在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 本世纪初为5%—20%,本世纪中叶上升到50%,80年代上升到60%—80%。

标签:;  ;  ;  ;  ;  ;  

论社会科学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_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