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的文化背景与改革趋势_学校文化论文

道德教育的文化背景与改革趋势_学校文化论文

德育工作的文化背景与改革走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工作论文,文化背景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知识经济、网络化支撑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的图景与文化境遇呈现出空前丰富的多样性特点。全球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一体化和多样文化共存。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万俊人教授说:“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论之间有着相互对应的内在关联,而隐含在这一内在关联中的是某种价值的紧张或冲突。”在风云激荡的文化冲突、竞争中,一个正在打破封闭、走出贫困、迈向进步的发展中国家,较之有着经济、技术优势的国家来说,其学校德育所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我国正处在前现代化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在缺乏充分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面对全球化这一发展趋势,如何负重前行,走出低效乏力的尴尬局面,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

一、尴尬:不断强化的努力与实效之间的反差

德育在个体发展与社会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党和政府对德育工作历来非常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学校德育状况,曾多次下发专门文件,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在德育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为提高德育效率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教育理论界发表、出版了数以万计的论文和上百种著作,对德育理论进行探讨,提出了无数的方案、经验和建议。所有这些,对学校德育工作不无推动作用。但总的看来,学校德育低效乏力的状况没有根本的转变,表现为:德育应有的地位在当前学校工作中并未真正落实,“智实、德虚、美劳空”仍是很多学校工作的真实写照。学校德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不少老问题依然存在并继续加剧,许多新问题又以十分复杂的面目迅速出现;德育理论看似热闹繁荣,大量实践难题却依然存在,改革步伐徘徊不前。学校德育处于一种尴尬局面。

科技教育挤压下人文教育的“空位”。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科学知识爆炸性增长,科技成果不断涌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使人们获得了充分的闲暇和物质享受。科学技术的工具性价值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竞争中彰显,使人们形成了一种“科技至上”的思想。这一思想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就是把科技教育摆在绝对优势的位置上。重视理科教学、关注智力开发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这在大多数国家成为共同的趋势。就我国而言,鸦片战争之后,救亡图存、追赶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成为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性主题,使得“科技至上”的思想不仅在我国精英人物的思想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在一般民众的观念中也很有市场。其必然的结果是,人文道德教育在科技教育的挤压下失去应有的地位,任其淹没在庞大的、完备的科技教育体系中。

多元文化形态下的价值迷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交流的增加,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景观。文化形态的多元分立与冲突,引发了价值迷失现象。这种迷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导价值观念的失落。我国一贯倡导以集体主义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这一价值取向较好地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关系。但是,在利益分化、重组异常频繁的社会大变革中,在西方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人的价值选择实际支配力减弱。在现实生活中,利己主义大有市场,个人至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二是终极价值的迷失。文化具有超越性价值,人创造了文化,并希望借助这个具有超越性意义的世界来完成人自身的升华。文化的超越性体现为对生命意义、理想、信念等终极价值的叩问,体现为对人性进行严肃、深沉的反思。然而,现代社会激烈竞争所形成的超负荷、快节奏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导致了文化超越性功能的退化,甚至消失,从而造成了终极价值的失落。一切神圣性的观念遭到了无情的解构,理想、信念、人生意义等终极价值被无情颠覆。人们在忙于实利、忙于物质追求时逃避自我,逃避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人的终极关怀在大众文化所构建的平面化、侏儒化和享乐主义的精神世界中迷失。价值迷失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有广泛的表现,在青少年中尤为突出。这一方面反映了青少年对社会人生缺乏真切的领悟和成熟的理解,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教育面对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和令人应接不暇的思潮缺乏必要的准备,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对社会变迁和文化嬗变缺乏必要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我们的教育未能发挥其对文化的自觉选择和正确导向的作用,以至于学生面临多种价值选择时无所适从,出现了价值观混乱现象。学生价值观的混乱,又使学校教育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更增加了学校德育的难度。原因与结果缠绕在一起,这大概是学校德育在多元文化形态下面临的尴尬之一吧!

二、德育回归:一种善良而不切实际的愿望

很多学校德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恐怕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走出尴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即:走出尴尬是否意味着应该回归,回归到过去某个年代的“理想”状态?

近些年来,“道德滑坡”的说法很是盛行。这种说法似乎包含着这样的判断,即:过去的某个年代,社会的道德总体水准曾处于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在人们的道德水准滑落低下了。因此,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重新提升人的道德水准,使人们的道德水平复归到过去的“理想”状态。“道德滑坡”的说法表现了人们对过去道德状况的怀念,对现实道德状况的忧虑。这种愿望无疑是善良和可以理解的,但主张“回归”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任何道德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的基础。道德作为折射生活基础的精神世界,当其存在的历史条件与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其内容、形式迟早都会发生变化:一些过时的道德观念会被淘汰;一些传统的观念会被赋予新的内涵;更会出现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规范(如目前的生态道德规范、网络道德规范等)。与此一致,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也会有新的调整。因此,“回归”是不可能的。

在多元文化形态下,道德状况确定表现出了某种“失范”,但从积极方面来看,这种“失落”包含了超越旧道德、寻求新道德的进步性。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道德确定比今天更“齐整”、更“一体化”,道德教育也可以权威的形式对学生施加无可争辩的影响,但那种状况是否是一种理想的状况值得研究。相反,经过市场经济洗礼的市场理念(如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独立意识)代替了与计划经济相一致的保护意识、依赖意识,能说不是一种进步吗?事实上,对多元文化宽容的本身就反映了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放程度。因此,回归到过去的“理想的道德境界”是不现实的,不科学的。

既然道德“回归”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那么德育工作也就不可能照搬过去的观念和模式,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土地,开拓创新。

三、德育改革:需要全方位的探索和思考

在多元文化共存的21世纪,学校德育要走出尴尬,惟一的选择就是走向改革,而改革需要全方位的探索和思考。

德育目标:以造就社会化人格为本位。德育目标的定位,是由历史发展的走向和德育自身的逻辑性所规定的。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近几千年来,一直着眼于德育为社会制度的巩固、发展,为社会整体关系的协调服务,德育所要培养学生的各种品质也都是据此为出发点的。以此为出发点,德育目标的定位经历了从伦理本位到政治本位再到经济本位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程。但无论是伦理本位、政治本位还是经济本位的强调,德育都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强调德育的工具性价值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它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合理性的基础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血缘家庭在社会组织中的地位与功能无可挽回地衰落;计划经济正被市场经济优势取代;体现多元利益的民主政治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打破文化封闭,文化上的开放之势难以遏制。这些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个人的独立和解放。个人独立价值的确认,个人对自由、对独立价值的珍视,必然要求德育在个人的关系领域发挥作用;必然要求德育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来培养;必然要求对德育目标进行实质性的调整,即把人作为德育的出发点,把培养社会化人格作为归宿。

从德育自身的逻辑规定性来看:德育的本质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道德人格。以培养社会化人格来定位学校德育的目的,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会视为一种解放的力量、一种创造力量。如果我们从德育本质意义出发来理解德育,那么,我们的学校德育就会把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性、愿望的尊重结合起来,调动他们作为道德参与者的积极性;就会激发他们完善自我、改造社会的热情;就会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欲求;就会鼓励他们不仅做先进道德思想的理解者、接受者,而且做先进道德思想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德育内容: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价值体系。每个时代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人们行为的导向,去协调他们的行为,推动社会稳定发展。在价值多元纷呈,甚至彼此冲突的情况下,更需要一种主导的价值观念系统,以使多元价值之间保持合理张力。就学校教育而言,构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主导价值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核心,不至于在多元价值选择中产生迷失。

文化的多元性与经济的全球化是联系在一起的。后发的现代国家一方面无法抗拒经济繁荣的诱惑,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经济强势国家对其进行的文化渗透。后发的现代化国家既要追求经济上的繁荣,又要不丢掉自己文化的个性和传统,必须借助政治权威和教育的影响力,使其主导文化结构对外来文化保持必要的警惕性,以防止文化的多样性损害其对国民的精神号召力,这是学校教育必须构建主导价值的又一理由。

德育方法:以发展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人的道德活动,一开始就遇到了“应该如何做”或“选择什么样的行为”一类的问题。道德理性的发展既不同于以求真为目的的认知发展,也不同于以获得情感愉悦为目的的审美的发展,而表现为在特定的道德情况下做出“应该如何做”的选择能力。因此,道德教育试图仅以讲解、说服、灌输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灌输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无效的。道德教育必须以“批判性探究”为基本的教育方式,去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中,强调德育应把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作为重点更有其特殊意义:通过道德教育,学生有了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不管他所面临的社会现象和具体的道德情境如何错综复杂、纷繁多样,都能十分敏锐地做出“谁是谁非”的善恶判断,都能超越感性现象、感性经验,直迫道德必然,从而做出明智的价值选择。

道德理性对现实世界的价值把握,最终都要落脚于、效应于自身理想价值的实现。它的追求,最终也要归于发现和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方式。它作为人最大限度的完善自我、他人和社会的理性力量,最终要落实于对现实世界的价值建构的实践活动之中。因此,道德理性并非是探索、验证和论证某种“客观真理”的抽象思维能力,也不是纯粹的抽象思辨能力,而是一种发现和选择最佳的行为方向(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能力。既然道德是一种实践理性,道德教育就应把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而不仅是道德知识、道德观念的传授。

标签:;  ;  ;  ;  ;  

道德教育的文化背景与改革趋势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