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论文_林国吉

(福建省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福建 福州 350008)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将PD患者30例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10例),针灸西药治疗组(10例),西药组(10例)即对照组,将各组疗效进行观察,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做出疗效评价。结果:针灸组总有效率60%,Webster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针灸西药组总有效率80.9%,Webster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Webster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针灸治疗对P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与西药美多巴合用可提高疗效,减轻或缓解美多巴的副反应。

【关键词】帕金森病;针灸;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6.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3-0332-01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以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徐缓及姿势不稳定为基本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1]。目前,在内科领域治疗PD的主要方法仍是以人工补充左旋多巴的替代疗法为主。但随着病程的进展不仅药效进行性减退,而且出现各种副反应。因而探讨应用中医针灸治疗,成为PD治疗的又一途径。

1.临床资料

诊断标准,参考1984年10月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关于《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2],症状评分参照《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3],30例病人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观察组)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49~76岁,平均(62.05±10.58)岁;平均病程(6.31±3.08)年。针灸西药治疗组(观察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8~76岁,平均(61.9±9.62)岁;平均病程(6.14±2.61)年。西药治疗组(对照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0~74岁,平均(62.9±8.24)岁;平均病程(5.85±2.81)年。经治病例病情程度按10项记分评级均>6分,三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轻重程度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 针灸组

每日1次,每周5次。王顺等[4]头部电针透穴疗法取穴为:前神聪透悬厘、前顶透悬颅、脑户透风府、玉枕透天柱、脑空透风池、风池透风池、供血(新穴,位于风池下1.5寸)。

2.2 西药组:每日1次,每周7次,服用美多巴,每日0.5~1g,根据病情需要和毒副反应酌情调整剂量。

2.3 针灸西药组:西药用法同对照组,针灸治疗同针灸组。

2.4 三组观察治疗时间12周围一疗程。

3.治疗结果

治疗前后Webster评分,见表1.

表1 三组PD患者Webster评分变化

 

4.讨论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的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中医颤证范畴。临床证候以虚实夹杂为主,虚损多见肝肾不足,实邪以瘀为多,痰邪次之,病机为肝肾精血虚损在先,精血亏虚,上不能化髓荣脑,下难以濡润四末,致髓海不充、筋失柔润。阴不足以制阳,虚风内生,加重耗血伤津、瘀血、痰浊遂生、痰瘀互结,加重血脉痹阻,故神情呆滞、肢体震颤、语言謇涩诸症毕现。临床疗效提示,针灸治疗PD有一定疗效。针灸合美多巴治疗PD,不仅可提高疗效,而且可减少美多巴用量,减轻或缓解西药毒副反应。

【参考文献】

[1]孟家眉.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

[2]全国锥体外系疾病讨论会.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病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S].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5,18(4):256.

[3]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老年颤证诊断和疗效评定诊断标准

[S].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15(4):39.

[4]王顺,周振坤,胡丙成,等.头部电针透穴疗法治疗帕金森氏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3):129.

[J].中国针灸,2003,23(3):129.

论文作者:林国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4

标签:;  ;  ;  ;  ;  ;  ;  ;  

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分析论文_林国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