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实践的有益启示--新闻媒体宣传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述评_精神文明论文

成功实践的有益启示--新闻媒体宣传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述评_精神文明论文

成功的实践 有益的启示——新闻传媒宣传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家港论文,述评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有益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如果不是多达十余项全国先进、全国之最的硬指标,人们也许很难相信,一个曾经是沙滩、“边角料”的县级市能在短短不到10年,尤其是近3年时间,昂然崛起, 成为中国版图上一颗熠熠放光的明珠。张家港奇迹、张家港精神正充分证明我们这个时代所具有的神奇的魅力,它的创造冲动和蓬勃向上的生命意识。“张家港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集中体现了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张家港现象”所蕴含和引申出的内涵是丰厚的,就其宣传报道而言,也给人多方面的思考和启示。

上 现象篇

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为契机,从10月18日到11月初,在前一段宣传的基础上,首都主要新闻传媒及新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等以密集的频率、主要的版面、较大的篇幅连续推出张家港专题系列报道,一时,形成了舆论宣传强势,成为百姓瞩目的“视点”。应当说,这一段的宣传多角度、多层面地勾画了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的图景,展现了其成功经验的基本要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综观前期有关的宣传报道,突现了这样一些“亮点”。

A.多种新闻传媒在大致相同的时段,以共同的主题,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连续推出系列报道,使重点宣传战役从“平面”走向了“立体”,具有层次感和纵深感。

如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突出了言论的旗帜作用,连续发表五篇评论,提炼和申发了张家港经验、张家港精神的内蕴及给我们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充分发挥视觉新闻直观生动的所长,大量运用长镜头及访谈的形式,视角着重落在张家港人的所为、所想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充分施展覆盖面广、接收便捷的优势,在“黄金时段”播出,强化了宣传效果;《半月谈》以刊物的容量克服了时效的局限,一次性推出五篇专题报道,既有《论张家港精神》的“本刊评论员”文章,又有通讯,还有《张家港在中国的显要地位》的资料集纳,可谓匠心独运。

“张家港宣传”引发出一个课题——不同的传媒,在注重形成合力,产生舆论宣传强势的同时,如何确定自己的方位,选取自身独特的视角,体现个性的魅力?这一点尚有待积极摸索、努力。

B.赋予了摄影报道以全新的地位和意义,同时注重了典型宣传的平实与可读性。

有关张家港的前期宣传报道,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充分展现了摄影报道的视觉直观效果。所有的文字传媒无一例外而且尽可能多尽可能突出地配发图片新闻。工人日报以一组“摄影报道”开篇,意在先以“实景”夺人,文字报道与摄影报道交替推出,形成一组视觉和阅读冲击方阵。尤值得称道的是,新华日报独出心裁,开辟了“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新视角”专栏,以摄影报道带动文字报道,将“拍摄现场”、“同步访谈”、“画外絮语”熔于一炉,有现场特写,有群众访谈,有场外评点,赋予摄影报道以全新的地位和意义,创造了一种独特新颖又颇具视觉、阅读感染力的报道文体。

此外,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着力在可读性上下功夫,体现了细腻的观察和思索的风格。文汇报10月17日刊发的《秦振华谈“张家港精神”和文明港城建设》一文,将通讯与访谈相结合,既增强了思想性,也顾及了可读性。

摄影报道常常被视为一种点缀、一种配角,即使有将图片新闻置于头版头条位置的先例,也主要是突出其直观的宣传效果的一面。摄影报道的作用与功能被大大地束缚和局限了。摄影报道与文字报道之间其实可以互相渗透、互为作用,相映成辉。这一点,新华日报的探索打开了一条新鲜而宽广的思路。

C.单家传媒开始意识并设计重大宣传战役的层次感、节奏感和“时差意识”。

人民日报以《伟大理论的成功实践》的评论员文章为先导,推出上、中、下三篇长篇纪实文章,其间又相续配发了三篇评论,提炼并强化了通讯的精神要点,之后,于10月30日刊出记者的采访心得,11月2 日刊发张家港市委、市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长篇文章,11月4 日在头版头条再次发表评论员文章《论张家港经验》;光明日报在先期推出“张家港专题报道”后,于10月27日发表了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的文章《精神文章建设也能出效益》,10月31日又在头版头条推出“本报编辑部”文章《论张家港精神》,这种将大型评论置后的做法引人寻思,体现了对报道的认识在深化,将前期宣传推上了一个高峰;经济日报10月30日以醒目的篇幅介绍了济南、唐山、忻州、崇州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拓展了“张家港宣传”的视野与意义,预示了后续报道的一个指向;《新华每日电讯》于10月23日率先刊出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张家港的下一步棋》的访谈。这些报道体现了各家传媒随着张家港宣传的深入,对“张家港现象”及其宣传的认识也随之不断深化,在报道章法和节奏把握、思想提炼上做出的努力。

把握报道的节奏,以体现宣传的进程、张驰、波澜、高潮,对于共同主题的重大宣传战役来说,越来越重要(包括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节奏的把握既表现在报道章法、谋篇布局、表现手段上,更体现在整体的宏观意识和对宣传效果、未来发展的预测上。

中 内涵篇

D.从张家港格言看张家港经验。

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搞得好不好,可以“两看”:一看人(个体与群体)的素质与精神面貌;一看物质环境与舆论氛围。而前者是最根本的。所以,五中全会强调,要紧紧抓住培育“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把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最大的成效,就是将精神文明建设成功地融入张家港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中,成为82万张家港人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从一系列报道中抽衍出的“张家港格言”,可以略见一斑:

团结拼搏,负重前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即著名的张家港精神)。

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张家港形象。

市场经济不让人,敢抢敢争是能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机会是罪人。

造“城”先“造”人,虚功要实做。

弘扬创业者,支持改革者,鞭挞空谈者,惩治腐败者,大胆启用开拓者。

不能吃饱肚子,空了脑子。

不是要我发展,而是我要发展。

……

今天,这些格言伴随着张家港市“新风杯”、“公仆杯”等多层次、全方位、系列化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张家港人的精神生活、物质生产的共识和座右铭。

无独有偶,经济日报10月30日刊出的一组报道中,介绍山西忻州市抓精神文明的突破口在于塑造“忻州精神”,其主题词是“重德、务实、自强”;四川崇州市把工作重心放在普遍开展评“三户”(“双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遵纪守法户”)上,取得明显成效;济南和唐山分别从“窗口”行业职业道德和“岗位学雷锋”抓起,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可见,有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从一点一滴的实事抓起,注重形成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个人行为准则“四位一体”的整体效应。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马克思语)。由此可见,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人,一是社会的人以及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两者不可或缺。只有使个体的人融入社会群体,自觉地发挥健康、积极、协调的精神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才能得以巩固和持久。要做到这一点,须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招一式成为群众切身能体会并享有的群众性实际活动。10月18日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总结了张家港经验,指出“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创造美好生活结合起来,群众从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中得到陶冶,也得到实惠,因而使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群众自觉的愿望和行动,保持旺盛的活力。”强化了这一思想。

E.正确理解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之链。

张家港市市委书记秦振华说,就经济抓经济,是不懂经济的表现。又说,不是“两手抓”的书记不是合格的书记,不是“两手硬”的书记不是好书记。光明日报10月31日的“本报编辑部”文章《论张家港精神》论述说,“张家港精神”的启示之一,是“要把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渗透的。”的确,张家港创造了一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两个文明”同步发展的成功范例,用事实证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结果带来的是“两个文明”倍数的产出;用事实回答了“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可能性、必然性和现实迫切性。10月30日人民日报署名文章《一路采访一路思》就此提出了一个精彩的命题——“文明是一个整体”,感受到,虽然“我们侧重采访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但一路所见却折射出物质文明建设的主题”,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家港良好的党风、优美的环境、健康向上的时尚、祥和稳定的生活,都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这也印证了张家港人自己的观点: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出效益。光明日报10月22日的专题报道《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抓住了这一新颖的命题,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以通讯的形式解答了精神文明是动力、精神文明有吸引力、精神文明带来向心力,因而最终能出生产力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论述了精神生产、精神生活,但并未提出“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可以说,对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它与物质文明建设关系的重要性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的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个重要的理论内核。

小平同志早在1979年就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并且,逐步深化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五中全会强调指出: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完善和强化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贡献,是生动地论证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彼此渗透,互为转化的现实可能性。人的精神面貌、状态是投资环境,人的精神文明素质的高低可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以决定经济效益(当然更包括社会效益)的产出水平。精神文明的硬件设施——城市环境建设及环境保护,本身也是物质文明的范畴(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交织),对于生产力的直接推动作用,更是不言而喻。所以,秦振华说,张家港精神创造了张家港速度,张家港速度产生了张家港效益,“精神文明也是一种生产力,是一种间接的生产力。”(参见10月27日光明日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智能、高新技术所带来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全新革命,使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之间交织渗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愈发丝丝入扣,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那种先搞物质文明建设后搞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做法是错误的,也是危险的。

F.精神文明重在建设,重在形成保障机制、保障体系。

所有的报道或评论都突出宣传了张家港市“一把手抓两手”的有益经验。对张家港市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引进“竞争机制”,注重加强日常管理的做法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宣传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评论文章中对此予以了提炼和渲染。那么,一把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抓什么?——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的精神面貌与文明素质;二是“硬件”设施,包括市容市貌、卫生环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诸方面;三是建章立规,形成日常管理机制,靠机制来推动管理,而不是靠觉悟和人力投入来维持管理。“文明新风杯(户)”系列评比竞赛活动充分反映了张家港扎扎实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引入竞争机制的一个侧面。例如,妙桥镇有2/3的家庭从事个体针织业, 评上“文明新风户”的家庭,享受集体福利待遇;评不上的,取消福利,加收用电补贴费,不办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不办建房证。使精神文明建设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实际利益、生活质量休戚相关,使之具有荣誉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张家港对当地居民开展“文明市民形象”大讨论,制订文明市民守则,和“六要”、“十不准”行为规范,在外来打工者中一面“送温暖”,一面搞“建设第二故乡标兵”活动。精神文明建设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搞得如火如荼,一浪紧追一浪。要达到这样的局面,没有“机制”的作用是很难奏效的,更难长久保持,发扬光大。

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应当至少由这样一些要素构成:1.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坚持两手抓,一个声音喊到底;2.要有丰富、扎实,具有“建设性”的群众精神文明活动内容(“建设性”应体现在与群众切身利益、素质提高相结合上,它比单纯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要更有成效,更高一筹);3.切实有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手段,其中,“机制”是至关重要的;4.重在建设,就得保证有所投入,并且逐渐加大投入。没有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便容易虚弱,甚至空洞。先期投入,将会产生更加丰厚的物质与精神的收益。人民日报10月20日评论员文章《精神文明建设要舍得投入》说,“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不是什么高投入低产出,如果运筹得当,两个文明的发展相得益彰,会获得多方面的丰厚产出。”正是论证这一道理的。

下 深化篇

关于张家港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期宣传报道,如上述分析,可以说富有积极的成果。但是,在较短的时段,集束式地推出一个地区经过数年奋斗,取得的辉煌业绩和积累的成功经验,不仅采写者对其中的“精神富矿”有待进一步探究提炼,而且,读者也有一个接受、汲取和思考的过程。就“张家港现象”而言,它所引申出的思想是多维的,最核心的是,两个文明建设整体推进、整体提高。这个核心,至少有这样一些基本的“思想原”:1.“两手抓”的重要性、可能性以及可操作性。 2.处理好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将改革引向深入,获得经济、 社会、文化全面突破、发展的“制动阀”。处理得好,便会产生连锁效应,豁然洞开,进入新境界;处理不好,不仅精神文明难以进展,经济建设也要滑坡。3.两个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民群众,必须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认为精神文明建设与己有关,于己有益,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党的形象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也由此得到树立和巩固。4.张家港市的典型经验集中体现了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趋向、思路和做法。也可以说,它同时是“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一个先期的缩影。张家港市的崛起,以及它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成功经验,既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现实运动中一个生动的证明,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一个先行的样板。

如何深化“张家港现象”的宣传?这是有关新闻传媒都在思考、谋划的一个课题。作为一个“典型地区”的宣传,不同于“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的报道,它具有更丰厚的层次,更宽广的向度,更深遽的内蕴,更广博的基础。由此,深化张家港的宣传,拟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考虑:

▲继续深入挖掘、提炼“张家港现象”的内涵,拓展、完善报道视角。前期报道,评论和理论与宣传功效尚发挥得不够充分;一些报道由于顾及了时效和表现的方式,因而冲淡、弱化或未及展开一些较重要的主题。后续报道可以在继续发掘“张家港现象”新鲜点、新鲜层面(既包括对原有的做法、现象拾遗补阙,更着重于最新进展、对未来的思考与设计)基础上,突出理性的分析与概括,可以就某一专题,刊发评论,理论文章,组织访谈、座谈,做深做透,力求从表象进入本质,揭示“张家港现象”的历史基础与现实基础。

▲应当看到,“张家港现象”不是孤立的,其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它是十几年来我们党和政府深入持久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晶,是群像中的典型代表。因此,关于后续宣传,应着力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典型意义转化到指导普遍的意义上来。不能就张家港宣传张家港,或者将张家港的一些做法套用到其他地区,尤其是经济尚落后或正在起步阶段的地区。可以做“比较报道”的文章,将经济欠发达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张家港进行比较,从中找到精神文明建设带有规律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核。还可以将视点从张家港转移到精神文明建设尚落后的地区,报道这些地区针对“张家港现象”如何汲取有益养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思路。

总之,视点宜多,视角宜广,要努力既深入张家港,又跳出张家港,让张家港成为全国的张家港,而不是张家港的张家港。经济日报10月30日和人民日报11月31日、11月6 日陆续刊发的“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上的座谈发言摘要,正显示了这一“转移”的趋向。

▲任何宣传没有广大受众的参与和认同,便只是“形式”的宣传,收不到应有的社会效果。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真正唤起了广大群众从自身做起,为整个社会培育绚烂的精神文明之花奉献所能的热望和自觉意识。因此,关于后续宣传的深化,应当落脚在如何使更广大的干部、群众知晓,并感召全社会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潮中,激发他们的紧迫感和自觉意识上。可以开辟二类专栏,一是领导干部谈张家港,谈本地精神文明建设;二是普通群众谈张家港,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看法和建议。对精神文明建设来说,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来说,道理亦然。

标签:;  ;  ;  ;  ;  ;  

成功实践的有益启示--新闻媒体宣传张家港精神文明建设述评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