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做好计划,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_大学论文

提前做好计划,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_大学论文

未雨绸缪 扎实推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雨绸缪论文,扎实论文,大学毕业生就业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家普遍认为,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确实做得比较成功。在全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甚至在今年失业率比去年还有所提高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做到了比去年高出三个百分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这中间有许多经验可以总结。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今后的岁月里全国就业形势仍不可盲目乐观,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加,今年大学毕业生为115万,预计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上升为210万,2004年即达250万人。采取什么样的对策解决好大幅上升的毕业生就业问题,亟需我们未雨绸缪,加紧工作。

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千方百计把大学毕业生这支重要人力资源开发好、利用好

面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新形势,当前首先是要进一步明确工作指导思想。我认为,其前提是认真学习和领会江泽民同志关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思想。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亚太经合组织第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指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其它一切因素,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劳动对象,都只有人去掌握去运用,才能够发挥作用,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本来就是生产力当中带有本源性的资源。现在,新的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使得“人”这个因素、特别是人的知识因素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突出、更具有决定意义。在新的形势下,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同志的今年“七一”讲话在阐述“三个代表”的思想时,又深刻指出:“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它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开发是我们党要能够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而必须履行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是第一位、不是第二位重要的任务。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地位空前突出。根据这样一个思想,把大学毕业生这一部分人力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各级干部都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第一要务的两个“第一”的思想,认真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据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紧紧围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采取能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主动适应大学生就业规模迅速增长的新形势,改善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完善并真正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可失去灵魂和方向,要紧紧围绕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努力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的目标,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问题,也是国家全局的问题。同时,要特别强调完善并真正形成以市杨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有了好的机制,就能够顺利地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机制比现成的完成具体数量更重要。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确立、完善,是解决整个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必须把它放在国家建设全局中来思考,要看到“十五”计划所确立的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方向以及关于人才、人事改革所提供的基本思路。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利益群体。把握我国“十五”期间在人口、就业等方面改革的基本走势,对于我们把握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走向极为重要。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宏观的、而且带有决定性的因素。从现在国家计委等方面提供的资料看,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且考虑如何结合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加以具体研究落实:

第一,今后的就业要更加依靠发展第三产业,并且提高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弹性。我们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同时又在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正在加速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更快一些。我们现在刚刚实现了第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到了50%以下。今后第三产业将更快增长,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是最大的,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也是最大的,所以今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要更多地考虑在第三产业。

第二,确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的地位。长期以来,我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是最主要的。但是我国的经济成份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今后还将继续变化。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继续增加,如果仍然严格限制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实际上是捆住了自己的手脚。所以国家已经明确提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是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事实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经验,都是小企业解决大就业,这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相比较而言,我们小企业还不够多,日本就比较多。在世界经济中,超级的大公司究竟能有多少就业容量?是很小的!我国已经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公有制和私有制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平等,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也应当给予同等的地位。大学生就业时,无论在大企业或小企业,在公有制或私有制,都要采取更加灵活和积极的政策。事实上,像浙江等省,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早已经超过了50%。我们的思想理念和具体政策等要适应这种变化。

第三,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带动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我们的对外开放,不仅是引进来,而且要走出去。我们的资本可以走出去,我们的企业可以走出去,我们的人才也一样可以走出去。“走出去”战略是我们对外开放战略的新的发展,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来的,也是在新的国际条件下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的一个重要举措。所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努力带动就业机会的增加,这不仅是广泛的国际劳务市场和国家之间的劳务合作关系,不仅是扩大工程承包劳务输出,而且是要有组织地开展各类人才的劳务输出。我国加入WTO后,大学毕业生到外面去就业,不论是到境外去,还是到国内的外资企业去工作,都应当视为正常现象,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努力实现“双赢”。

第四,通过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城镇化战略是“十五”计划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差别过大以及长期以来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重大举措。在建设大量的小城镇的过程中,加快劳动力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发挥各类技术人才的作用,大学生就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青岛提出的“村村有大学生”的计划,我认为是个很好的计划。今年春天我曾经去青岛胶州市调研,去年他们吸纳了50名大学生,今年又进一步吸纳了250名大学生,力争再过三年能够达到村村有大学生。从我直接考察的反映来说,是积极的。大学生说,到这个地方,实践让我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村民们说,大学生有知识、又肯干;村干部说,大学生文化高、点子多,我们爱和他们相处。城镇化的进程,东部和西部有很大的差别。农村对大学生的需求,各地方也不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厦门大学一个博士生的博士论文认为,人均GDP在一万元以上,那个地方对大学生的需求有一种内在的冲动。也就是说发展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有知识的人才。这样,我们可以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先从沿海地区做起,积极地培植,从发达的地方做起,积极地予以推进。在这个问题上也不能搞一刀切。

第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与就业目标和人才战略紧密结合起来。西部大开发战略不能只理解为经济的第二次增长,也不只是生态环境的改善,还必须与就业目标紧密地结合起来。就业目标既有一般普通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更要考虑专门人才的使用。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应当内在地包含人才战略。现在毕业生到西部就业还有不少问题。有学生的思想观念问题,也有我们的工作体制、机制问题,也有当地的实际工作需求问题,都有待逐步解决。

第六,建立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要取消种种限制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规定,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有序流动。在“十五”期间,将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在东部有条件的地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步推行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已在一些地方静悄悄地进行,比如石家庄,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只要在石家庄找到工作,大学毕业生就可以落下户口。这与过去比是很大的进步。对户籍制度的改革,我比较主张两条原则,一是人户一致原则;一是自由迁徙原则。如果上学不迁户口学生会增加很多麻烦:一个学生,到了北京上大学,户口在新疆,现在要出国了,办护照、出国手续,你回家吧,户口在那里。这就很不方便。如何为大学毕业生创造方便,只要找到稳定的工作,就应该允许落户。这些问题需要与公安部门进一步协调,争取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第七,要采取就学代替就业的政策。进一步扩大高中、大学和研究生的就学规模,以教育延缓就业,同时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一箭双雕。今后,高等教育还将继续采取积极发展的方针。今年高校招生250万,明年也不会比250万少。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今年16.2万,明年至少招19万。在发展过程中还是要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在规模扩大后,要在人才结构调整和提高教育质量上下更大的功夫。

第八,实行灵活的就业形式。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观念中只有找到固定工作、正式工作后才算工作,才算就业。但是事实上在世界范围,特别在西方社会,采取非全日制的、临时性的、阶段性的弹性工作已经成为现代人就业的一种形式。在统计毕业生就业率时这些临时工作算不算?按理应该算。在这点上也有个转变观念的问题。我们提倡学生自主就业,自主创业,这样就使得整个就业形式进一步多样化,这样对于扩大大学生就业,努力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是有利的。

以上这些带有趋向性的政策,是我们在研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时应当予以考虑的,并且尽可能争取纳入相关制度中。

认清形势,夯实基础,加强协调,促进就业指导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明年全国将有145万左右的大学生毕业,其中扩招后的首批三年制专科生就要毕业;后年,扩招后的首批本科生毕业,毕业生总数将达250万。所以明年这一年,既要解决好145万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又要为后年扩招后的更大量学生就业做准备。坚持做好这“双重任务”,非常重要。

首先要认清明年所面临的形势。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总的形势是好的。这首先依赖于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好。全球经济今年并不景气,美国经济下滑,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年初WTO对国际贸易总额增长还持乐观的态度,认为可以比去年增长7%,这两天下调到2%,降低五个百分点。在整个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一枝独秀。估计今年中国经济仍然能够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取决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正确应对这个局面,很不容易,成绩得来不易。今年就业情况跟这种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但是我们又要看到,我们面对的未来的形势相当复杂,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在世界上,估计明年全球的经济还仍然摆脱不了低迷的经济状况。"911"事件对美国的经济是雪上加霜,经济可能持续下滑。日本经济暂时也难有起色。这样一个国际经济政治形势,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比较权威的部门认为可能比亚洲金融风暴所产生的影响还要大一些。亚洲风暴就是亚洲这些地区、东南亚地区,但现在是美国,而且几个经济板块都有下滑的情况。国外经济的下滑会影响我们的出口,而出口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很大。我国加入WTO后,明年起可能进口配额会大幅度增加,这就要消耗我们的外汇。出口的缩小,进口的增加,直接影响到外币的储备,以及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的就业形势将可能是相当严峻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要放在这种背景下加以考虑。不要因为今年就业形势好就盲目乐观,而要看到明年的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要冷静对待这种严峻的挑战,要有危机感、紧迫感,从而扎扎实实地做好我们的工作,努力实现明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水平不低于今年的就业水平。

同时,要利用今年的宝贵时间,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改革就业制度,为今后的大量的大学生就业开辟道路。明年,各省市都应当认真地调查分析预测,提出本省本市如何解决大批量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性措施,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各省市都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大学毕业生今后是什么情况,面临什么样的形势,还有些什么样的障碍,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加以解决。不只是提口号,也不是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去落实会议,而是落到实处。这件事情仅教育部门做还不行,要跟主要领导同志汇报,要协调有关部门一道来做。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必须注意加强协调,夯实基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管部门是教育系统,是教育部以及对口系统,但要做好这个工作,必须加强横向各个方面协调。我们教育行政部门负有主动协调的责任,你越主动,工作就越顺利。不要去搞矛盾,而是要加强协调。有些事情也不用等,比如说以主管省市长牵头的招生就业委员会这样的事情就不用等,这是省内的事情。上海已经开了好头。同时一定要强调夯实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各个高等学校。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相互关系,地方政府是主要的,但最基础的落到实处的是学校。学校作为办学的法人、实体,面向市场办学、面向社会办学。这样,就能把学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职能真正分清。在做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还是要围绕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和指导体系为工作目标。

在当前的情况下,继续加强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两个市场”的建设很重要。在有形市场的管理方面,还是要强调以政府为主导,以学校为基础。学校的就业市场仍然是基础性的。据统计,大学生得到的就业信息和签约,有80%以上是在大学校园内完成的。国际上,比如美国的大学,他们的统计也是70%以上是依靠大学里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机构去完成的。国内和国际的经验都说明,必须以学校为基础。它的生命力在于:学校是学生集中居住的地方,学校是最了解学生的。校际之间专业性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搞,但是要经过必要的程序。在就业市场的管理方面要确保稳定,把社会稳定看得很重要。明年要召开党的十六大,更要把维护稳定问题看作是很重要的任务。无形市场的建设,总的进展不错,学校以及各省市的就业信息网络总体进展很好。现在建设网站相对容易,但是要维护网站经常更新信息就不容易。要维持网站的生命力,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能只满足于提供信息、选择职业和指导择业,而应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学生有他一辈子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问题,发展其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都是很重要的。搞得好,他会很高兴地去从事某方面的工作,给社会做贡献;弄得不好,一个人就会没有积极性,对学生本人和社会都没有好处。所以,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应当给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甚至于选修科目的调整都可以进行指导。学习是为了更好就业,而为了就业到底需要学些什么内容,学校应为其提供条件。我看了一些材料,国外这方面的工作做得不错,学生为了他的就业,可以根据需要选修另外一些内容,这对他更为有利一些。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思想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是灵魂,这一点也不可忽视。不要把就业指导看成一种技巧,而是在整个就业指导过程中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结合起来。学校的就业指导一定不要在毕业班的时候才讲,而是从一入学就跟学生讲。讲学生今天大学入学,到毕业的时候将面对怎样的就业形势。因为社会发展很快,你还拿着昨天的就业观念,这个时间差太大了。今年高校毕业生是100余万,但要知道今年高校招生250万人,到时大约就有250万毕业生就业,是面对着这样的挑战。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好,所以今年入学的学生就应该丢掉昨天旧的就业观念,面对明天建立新的就业观念,并且把就业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好好学习,去应对明天的就业压力。国家这么大,各项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有着广阔的天地,看你有多大本事,怎样在就业市场竞争中胜出。

(本文系根据崔振元司长在“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研讨会”上的讲话摘编)

标签:;  ;  ;  ;  ;  ;  

提前做好计划,切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