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档案:亟待拓展的领域_毕业生档案论文

口述档案:亟待拓展的领域_毕业生档案论文

口述档案:一个亟待拓展的领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域论文,档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鉴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二战后,“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并得以迅速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成为愈来愈多国家档案工作的新领域。这不仅表现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芬兰、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也存在于肯尼亚、斯里兰卡、津巴布韦等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史和五十六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更需要口述档案以“活历史”的形式来保存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民族回忆,因此,口述档案工作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使之尽快成为我国档案工作的新领域。

一、“口述档案”概念的提出与合法性问题

“口述档案”概念的提出是档案机构介入口述史和口头传说资料收集与管理程度加深的必然结果。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工作起初只是专业机构和学术机构为社会保存某一方面或某一时期的记忆而进行的一项工作。这项调查工作的结果被称之为“活历史”、“活资料”或“口述证据”、“口述资料”等。由于此项工作的作用与档案工作在本质上相同,因此,档案机构很自然地介入其中,给这些调查的产物创立了新的概念——口述档案。

“口述档案”概念始源于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词典中法文辞条出现Archives orales(口述档案)概念, 西班牙文辞条为Archivo oral,此概念被解释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

1988年8月在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 塞内加尔档案工作者萨利乌·姆贝伊正式使用了“口述档案”这一概念,并受到国际档案界的普遍认同。他给口述档案所下的定义是:“口述史的查访结果和口头传说的汇集组成了口述档案。”“它包括演讲、讲座录音,辩论、圆桌会议录音,广播电视、记录在录音电话机上的通信和指示,以及合唱或独唱的录音等。”尽管国际上对口述档案这一概念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未定论,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口述档案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历史记忆,而进行的有计划的查访结果,它通常表现为录音磁带和对录音的逐字记录两种形式。

口述档案概念提出之后,持批评态度者认为,口述资料依赖于人类的记忆,作为档案,它的真实性、合法性令人怀疑。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很片面的:历史文件和口述资料都是由特定的人形成的,而人不可避免地都会受到环境、理解力和观察力的影响,可以认为,历史文件所揭示的真实性与口述资料所揭示的真实性一样,其合法有效问题并无实质性的差异,所不同的只是两者的表现形式或形成过程。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口述档案可以被历史学家作为另一种原始资料加以利用。所以,口述档案的合法性问题是无可非议的。

二、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口述档案工作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说明了它存在的重要性,在尚未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我国,这种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明显。

1.它是挽救民族遗产的迫切需要。

我国有56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字、音乐、习俗、历史传说等民族遗产。这些遗产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形成正式的记载,相反,由于时代的变迁,许多宝贵的民族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于失传,若不及时补救,建立口述档案,我们国家还将招受更大的损失。据悉,在云南能识彝文者已寥寥无几,现在不及时建立彝语口述档案和相应的彝汉两文翻译档案,日后,彝文就有无法译解、甚至失传的危险。类似的情况在我国并不鲜见。显然,口述档案工作的建立对挽救濒临失传的许多珍贵的民族遗产来讲,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2.它是填补历史空白的有效措施。

我国现存的近1.3 亿卷馆藏档案并不能完整地记载和体现中国的历史,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它存在着令人遗憾的空白点。这种遗憾在中国档案近代现代史中频频出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捣毁许多清中央机关,致使“各衙门文卷荡然无存”!

——1947年美国“海军外事处”在日投降后,勾结日本特务,在长春发掘和盗窃国防机密档案三吉普车!

——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崩溃前夕,为磨灭其反动统治历史,各部会大肆烧毁档案,仅国民党中央铨叙部就动员了八十多人在南京武庙闸脚烧档案竟烧了六天之久!

……

战争、灾害和人为的破坏给文字档案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它所产生的历史空白点,只有通过建立口述档案,用亲身经历近期历史的人的回忆和几代人流传下来的信息来加以补充。

3.它是完善馆藏结构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各级国家综合性档案馆馆藏结构还不尽合理。其表现大体在三方面:一是内容贫乏。档案内容局限于国家的重要职能,大多为党政信息档案;二是载体单一。绝大多数为纸质档案;三是缺少特色。馆藏档案的特色不明显,特色档案数量较少。而口述档案的建立恰恰可有效地弥补以上三个缺陷。其一,口述档案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可横贯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可反映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其二,口述档案的主要载体形式为声像档案,口述档案的大量产生和接收、征集、可使以纸质档案为主的馆藏状况大为改善;其三,口述档案有区别于现行档案的十分鲜明的特色:它采用直接的对话形式,坦率、新颖;它形象生动,能活现历史事件或人生轨迹;它以通俗的语言反映地方历史,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由此可见,口述档案的建立和发展将成为完善馆藏档案结构的重要途径。

4.它是巩固“中心”地位的有力保障。

我国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是保管和利用各类档案的中心机构。但目前,由于各种专业档案馆的冲击,加上国家综合馆原则上不接受企业档案,所以,国家综合馆的“中心”地位已名不符实。由此也导致综合馆的许多功能和作用,没能得到正常的发挥,而口述档案的建立,将使这一现象得以改观。口述档案的大量产生和接收、征集,将大大丰富档案馆馆藏,改善以文书档案为主的馆藏结构,改变大众心目中国家综合馆等同于文书馆的印象。从而,有力地巩固综合馆保管和利用本区域内档案的中心地位。此外,以声像磁带为主要形式出现的口述档案,还可以广泛地用于广播或作为教育、教学的听力用具,向社会、特别是向下一代活现历史事件。这对综合馆拓展功能,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档案部门具有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优越条件。档案部门了解和熟悉馆藏,清楚自身馆藏存在问题和空白,知道应确定什么样的专题、计划来征集和制作相应的口述档案,以填补国家档案整体的不足。因此,他们开展口述档案工作较之其它文化部门或研究部门更具有针对性。开展口述档案史和口头传说调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口述档案工作,需要具有历史学的素质。而新一代档案工作者大部分都是院校的历史专业、档案专业毕业生,都经过了历史学的系统教育。所以,目前的档案干部队伍完全可以胜任口述档案的制作和管理工作。此外,档案部门对口述档案的管理,归根结底是对它的表现形式——声像档案——的管理,其管理条件和管理技术是档案馆的一大优势。可以说,档案部门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三、建立口述档案工作的措施

1.树立口述档案意识。口述档案工作在国外的开展已相当普遍,但在我国,它对档案工作者来讲,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口述档案还未引起国内档案界的普遍关注和足够重视。因此,加强对口述档案及口述档案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树立口述档案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2.建立口述档案组织。由于档案保管条件,机构性质的原因,绝大多数国家都在档案馆内设置口述档案工作机构,如新加坡的口述历史中心就是隶属于国家档案馆。根据我国的档案管理机制情况,口述档案工作组织可以形成自上而下的中心网络结构终点。

3.制定口述档案计划。计划性是口述档案有别于其它档案的一大特点。各级档案馆应在充分了解馆藏,分析馆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题计划。这一计划必须有重点、有目的和切实可行的。口述档案专题计划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各地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分轻重缓急,有针对性的加以制定,并在制定过程中考虑到本地区的特色问题。

4.开展征(收)集和制作工作。征集、收集口述档案是档案馆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有四个途径:一是向所辖区的立档单位收集,特别是要注意接收新闻、史志、宣传部门为特定目的而产生的口述档案;二是向相关的大学研究机构、专业机构或学者、专家个人征集;三是向具有口述档案的一些大型企业档案机构征集;四是接受社会其他组织或个人的捐献或寄存。档案馆可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征集、收集办法。此外,在我国目前尚无专门机构从事口述档案制作工作之前,档案部门应当承担起管理兼制作的双重职责,及时地开展对一些重要专题的口述档案的制作工作。同时,它需要争取相关专业机构、财政部门、新闻单位、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大力支持。

5.着手口述档案研究。口述档案是档案部门的新生事物,对口述史、口头传说的查访录制也是一种特殊的技术。档案界应该尽快着手口述档案制作、管理、利用的一系列实践与理论问题的研究,以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档案局外事处可发挥自身优势,对国外口述档案工作情况和经验进行系统介绍,档案教育研究机构和档案专业期刊也可对此展开专题探讨。

总之,对我国档案部门来讲,口述档案工作是个亟待拓展的新领域。无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或推迟工作的开展,都将导致我国民族遗产和“历史记忆”无可挽回的损失。

标签:;  ;  

口述档案:亟待拓展的领域_毕业生档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