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之争与进步之争--毛泽东的家教_毛岸英论文

知识之争与进步之争--毛泽东的家教_毛岸英论文

吃苦 求知 进步 向上——毛泽东的家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教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最敬仰的伟大领袖,他为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无私奉献,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毛泽东逝世以后,他不仅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创立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留下许多道德准则,其中“吃苦、求知、进步、向上”,就是毛泽东教育后代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能吃苦,这是毛泽东教育子女的一条家规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子女毛岸英、毛岸青、李敏、李讷都是在苦水里泡大的。

长子岸英、次子岸青从小就随父母四处奔波。他们1924年到上海,次年回韶山,1926年去广州,之后又赴长沙,奔武汉,大革命失败后,又被父亲送回外婆家——长沙板仓。他们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

岸英幼年的时候,就同妈妈杨开慧一起坐过牢,亲眼看到妈妈遭敌人残酷拷打杀害。妈妈牺牲后,岸英、岸青、岸龙三兄弟由地下党组织安排到上海。上海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后,哥仨在上海过了5年流浪生活,遭人打骂,受人欺侮,尝尽了人间之苦果。后来虽经地下党组织寻找,岸英、岸青被护送去了苏联,但仍寂寞孤独,生活清苦。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毛岸英积极报名参加了苏联红军,被授予中尉军衔。他曾被派往白俄罗斯战线作战,后随部队开往波兰、捷克等国参加反法西斯战斗,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并受到斯大林的接见和嘉奖。

女儿李敏,1936年出生在陕北保安县的一个窑洞里,生下来就娇小瘦弱,取名毛娇娇。4个月后,母亲贺子珍求学心切,进入延安抗大学习,把娇娇送到老乡家寄养,后母亲又去苏联治病。1940年,4岁的娇娇从延安千里迢迢去异国苏联,虽与母亲在一起,但当时苏联正值卫国战争,物资匮乏,每天只能领到很少一点面包,生活异常艰苦。一次娇娇发高烧,被送进国际儿童医院,抢救也没有效果,医生说已无药可救。妈妈不甘心,发疯似地跑出医院,卖了几件衣服,买回一小包白糖,一瓶牛奶,细心喂养,娇娇才活了下来。从死神那里夺回一条生命,可得罪了国际儿童医院负责人,加上王明等人的迫害,母亲贺子珍被当作精神病人关进精神病院,李敏则在国际儿童医院孤独地生活了两年多,直到1947年冬,母女才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

毛泽东的小女儿李讷,1940年出生于延安。她一出世就处在血与火的包围中;7岁就经受敌机的轰炸扫射,会躲空袭,就跟着阿姨吃大食堂,象战士一样拿着小碗,打一份饭一份菜。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最困难的时期,她就象大人一样随部队行军走路,和战士一样天天吃黑豆。小小年纪,经受了战争的风风雨雨。

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子女是因为革命斗争的艰辛,战争的残酷,社会环境的险恶,客观条件不允许而饱受艰辛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成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他的子女住进了北京“皇宫”,享享福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毛泽东没有利用他手中权力为他们搞特殊化。

毛泽东以为,无论环境好坏,条件优劣,对子女都应该严格要求,尤其是在优越的环境中,更应该教育后代以勤俭为荣,以吃苦为乐,养成吃苦耐劳精神。早在1949年毛泽东进京住在北京香山时,就曾对卫士长李银桥说:“历史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贫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因此,他依然要求子女和平民百姓一样过常人的普通生活,丝毫没有什么特殊。

毛岸英与刘思奇结婚时,毛泽东只邀请了几位开国元老吃顿便饭,而且饭菜都是毛岸英、刘思奇自己操办的。新房是机关里的一间普通平房,床上只有两条被子,其中一条还是儿媳妇从娘家带来的嫁妆。毛泽东给儿子唯一的新婚礼物是一件他穿过的大衣。

李敏、李讷上大学后,吃住都在学校,只有星期六才回家。学校在郊外,离家很远,天黑才能到家。卫士长李银桥担心女孩子走夜路不安全,便瞒着毛泽东让卫士开车去学校接。这事让毛泽东知道后,严厉批评了卫士。卫士不服说:“不然我也不接,天太黑了,一个女孩子……”毛泽东做了一个断然的手势:“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卫士回答说:“别人的孩子敌特不感兴趣,您的孩子就感兴趣。”毛泽东不以为然:“感兴趣又怎么样?过去不是感兴趣吗?中国革命照样胜利。”他把手一挥:“不许接,说过就要照办,让她们自己骑车或搭汽车回来。”

李讷在校虽有“红色公主”之称,但衣着朴素。她总是齐耳短发,身着兰布制服,不穿花衣服,不穿裙子,生活非常俭朴。学校伙食不好,李讷经常吃不饱,脸色发青,身体虚弱。卫士看到心里难受,就偷偷告诉卫士长李银桥,李银桥想了想,便弄些饼干悄悄给李讷送去。这事让毛泽东知道了,他严厉批评卫士长:“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李银桥小声分辩说:“别的家长也有给孩子送东西的。”毛泽东火了,拍着桌子说:“不要说了,她是学生,按规定不应该享受就不能享受,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尤其要严格。”

毛泽东严格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是因为毛泽东深谙中国历史,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出精神,腐化出堕落。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他更加明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巩固革命成果,保住人民江山,实现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以后的路程更长,任务更艰巨,还需一代一代人不懈的努力奋斗。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害怕吃苦,不思奋斗,那么将来就会担不了大任,成不了大事,前辈们开创的事业就有中途夭斤的危险。正是由于这种深层次的考虑,毛泽东不仅反复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对子女教育更加严格,要求他们能吃苦,戒骄奢,不受腐败气息的影响,不走“一代英雄一代衰”的老路,将来能为国家为人民出力作贡献。

求知、进步、向上,这是毛泽东教育子女的一条家训

毛泽东一生十分酷爱读书,经史子集、诗词曲赋、天文地理、政治哲学、经济科技等古今中外书籍没有不读的。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毛泽东认为,知识就是学问,有了学问才能更好地认识改造自然,认识驾驭社会。子女要成才,就要有知识。只有不断求知、进步、向上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才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因此,他把他的求知进取精神溶进了对子女的教育之中。

早在1938年,当毛泽东见到从苏联莫斯科带回的久别的儿子岸英、岸青兄弟照片后,不禁热泪盈眶。不久便带书信去莫斯科,鼓励岸英、岸青兄弟俩好好学习,祝他们“健康,愉快与进步!”岸英兄弟俩也常通过书信向父亲汇报自己在苏联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儿子的每个进步毛泽东十分欣慰,每必回信以教导。

1939年8月26日,毛泽东在给儿子的回信中写道:“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并托林伯渠同志买了一批书寄给他们,祝他们“发展,向上,愉快!”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毛泽东日夜操劳,忙于指挥抗日战争,但他仍不时关心着远隔万里的两个孩子的学习与进步。

1941年1月31月,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给两个儿子,对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信中说:“你们长进了,很喜欢的。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以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为了让岸英、岸青和其他在苏联的革命后代增长知识,毛泽东曾几次托人买书带去苏联。

毛泽东还以为,做学问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到实践中去学习,把书本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深化,学问才会更广博,更深厚扎实。

1946年春,毛岸英从苏联大学毕业回到延安,父子久别重逢,毛泽东甚为喜慰。一天,父子俩在窑洞前亲切交谈,毛泽东仔细询问了岸英在苏联学习生活情况后说:“你在苏联长大,在苏联大学读书,读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就是劳动大学。过些时候,我给你找个校长,上劳动大学去。”岸英明白爸爸的意思,爽快地答应了。不久,毛泽东便给岸英找来了“校长”——一位边区劳动模范。毛岸英背着背包、小米和菜籽跟着这位“校长”到延安附近吴家枣园上劳动大学去了。50多天后,胡宗南部进犯延安,“校长”才把岸英送回毛泽东身边。毛泽东摸着儿子厚厚茧子的双手满意地说:“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

1946年11月,毛岸英随中宣部撤至瓦窑堡。他把自己在劳动和工作实践中的学习体会写信告诉父亲,并准备结合工作实践系统学习哲学、历史,每天做读书笔记,毛泽东在回信中表扬岸英:“信写得好,这表示较之你初回国时不但文字有进步,思想品质也在进步。你们那些工作是好的。坚持读文章的计划,很有必要,再读一年也是好的。”

1947年4月,毛泽东又要岸英到火热的实践斗争中去学习锻炼,派他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岸英背着简单行李,到山西临县郝家坡参加土改试点工作。两个月后,他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汇报了自己在土改工作中的体会,信中写到:“没有下面的实际接触,在上面会上就是听一百个最好的报告,也是没有多大益处的,接受不了,这好比地不耕而撒上哪怕是最好的种子,亦是徒劳无功,一阵风就吹走了。”毛泽东几次回信,对岸英的工作、学习进行指导。在这年9月的一封回信中说:“别后,晋西北一信,平山一信,均已收到。看你的信,你在进步中,甚为喜慰。”在10月8日回信中又指出:“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作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争创伤和一穷二白,毛泽东日理万机,为巩固人民政权和振兴国家经济耗尽了心血。在百忙中,毛泽东仍象慈母一样关心着儿女们的进步与成长。

毛岸英牺牲后,儿媳刘思奇受的刺激太大,心情一直不好,为了换换环境,毛泽东同意她去国外留学。刘思奇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虽然相隔遥远,毛泽东常写信关心她的进步,希望她“注意身体,不使生病,好好学习”,“学成为国效力”。

1959年,刘思奇大病一场。毛泽东在庐山开会期间得知消息,繁忙中写信安慰刘思奇:“身体是不是好些了?”“久不见甚念。”劝告思奇看点古典文学,并给她抄录了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的诗句。

1960年春节前,毛泽东又给刘思奇写信:“不知道你的情形如何,身体有更大的起色没有,极为挂念。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要争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

在毛泽东的关怀鼓励下,刘思奇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体弱多病的身体,终于完成了学业。

60年代初期,女儿李敏、李讷,二儿媳邵华先后进入大学学习,而且都是学文史的。毛泽东十分欣慰,闲暇时,常与他们一起谈史论诗。

有一次,邵华告诉毛泽东,期末考试《中国通史》得了好成绩。毛泽东便让她谈谈刘邦、项羽兴衰的原因,邵华按教科书答了一遍。毛泽东笑着说:这是死记硬背,算是知道点皮毛,告诉她要多读史料,多想想,能将为什么都讲清楚,这一课才算学好了。最令她们姐妹难忘的,是有一次毛泽东同她们谈起唐代诗人。谈到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时,毛泽东说他年轻有为,为文流光溢彩,二十几岁就写了16卷诗文,可惜死得太早。谈到高兴时,他挥毫书写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名句。

毛泽东还经常同儿女们谈论《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在随谈中给孩子们以指教和鼓励,启迪他们的智慧,开阔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求知的兴趣。

在毛泽东的教育下,子女们茁壮成长

毛泽东的子女在其父教育影响下,都茁壮成长,表现出良好修养和年轻一代为国为民献身的精神风貌。

长子毛岸英严格要求自己,处处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1949年11月24日,毛岸英在给一个亲友的信中写到:“新的时代,这种一步登天的‘做官’思想已是极端落后了,……新中国之所以不同于旧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不同于国民党,毛泽东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毛泽东的子女妻舅之所以不同于蒋介石的子女妻舅,除了其他更基本的原因外,正在于此:皇亲贵戚仗势发财,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还写道:“我决不能也决不愿违背原则作事,我本人是一部伟大机器一个极普通平凡的小螺丝钉,同时也没有‘权力’没有‘本钱’,更没有‘志向’,来做这些扶助亲戚高升的事。至于父亲,他是这种做法最坚决的反对者,因为这种做法是与共产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水火不相容的,是与人民大众利益水火不相容的。”

1950年春,毛岸英主动要求下基层工作,组织上批准了他的要求,派他到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他工作认真,平易近人,和工友们一起排队吃大食堂,一起骑自行车上下班,时刻把自己摆在普通群众的位置上。这年5月,他回湘探亲,步行几十里山路赶到韶山,当晚就在乡政府办公室架块门板,铺上自己带的被子睡下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作战。11月25日牺牲在朝鲜战场并永远安息在朝鲜土地上。

次子毛岸青、女儿李敏、李讷及儿媳刘思奇、邵华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教导。他们勤俭朴实,学有专长,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才智为国家建设事业作出了默默无闻的奉献。

教育子女,作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课题,毛泽东为世人作出了光辉典范。他要求子女吃苦耐劳、勤于求知奋斗的家教思想,给世人许多启迪和深思。

标签:;  ;  ;  ;  ;  ;  ;  ;  ;  

知识之争与进步之争--毛泽东的家教_毛岸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