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天性出发培养小学生爱心的研究论文_戴慧玲

从儿童天性出发培养小学生爱心的研究论文_戴慧玲

广州市八一实验学校

引言

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阶段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学校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爱心对学生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培养小学生的爱心,需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我国素质教育鼓励所有小学积极推进学生的爱心教育,让小学生能够更加健康乐观的成长,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但由于小孩天性的原因,进行爱心教育时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小孩都能够主动接受爱心教育,促进小学生人格全面发展。

一、小学阶段的儿童天性特点

(一)生理特点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的成长发育时期,不仅学生的外貌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学生的生理同样会发生很大变化,但小学男生与女生的身高和体重并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在学生的神经系统层面上,小学生的第二信号系统开始有所征兆,但第一信号系统与第二信号系统之间还存在一些小问题有待完善,可以说综合能力还有些弱。举例来说,儿童的神经灵活性比较高,代谢比较快,更容易疲劳,但小学生的恢复能力比较强,所花费的时间比较短,儿童的大脑逐渐朝向复杂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小学生会表现出来喜欢玩耍、疯闹的天性。

(二)心理特点

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从整体角度来说,处于7-12岁年龄段的小学生天性就不成熟,心理经常出现波动,小学生的认知还有待提升,情感和个性还需要进行磨砺。小学生天性爱模仿,所以教师在培养学生爱心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爱模仿的天性。举例来说,小学生在课间玩耍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不小心摔倒的情况,有的学生看到了就会笑话他,甚至幸灾乐祸。这时教师不要急于批评那些嘲笑别人的孩子,而是走到摔倒的孩子身边,关切询问他的情况,柔声地给他安慰,再轻轻地把他扶起来,小心地给帮他处理伤口,或把他送他医务室等。这样,老师的言行会感染到学生,学生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时,老师就不失时机地对这些孩子进行教育,引导他们要善待他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懂得关心和帮助同学,当你遇到同样困难时,你也会得到同学的帮助[1]。以后,再有类似事情发生的时候,孩子们就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去关心和帮助摔倒的同学了。

小学时期的儿童情感还比较天真纯朴,而且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根据小学生的这一天性,教师应该多组织一些爱心活动,这对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有着积极的影响。如每年的三月份,我们都会开展"学雷锋,献爱心"的主题活动,并且评选优秀的"志愿者之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中去,校园一片春意盎然;五六月结合母亲节和父亲节开展的献爱心系列活动,重阳节的敬老活动,春节到干休所的慰问活动等,都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爱心的意义。

二、自然对儿童爱心培养的意义

在儿童世界中,对唯美的自然世界是充满好奇的,同时还包含了无穷想象,大自然是培养儿童爱心的理想环境。自然教育的奠基人卢梭认为,儿童教育就应该亲近大自然,在自然环境下培养小学生爱心相对容易一些。著名生物学家威尔逊在谈到自己的童年时,他是这样说的,一个沉迷于天堂海滩的孩子,处在深水边缘,充满了对新事物的好奇。从儿童天性来说,儿童亲近大自然是一种本能反应,同时也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很小时候,就很喜欢水、花草树木等。但因为喜欢,因为好奇,他们常常折花摘叶来玩,校园的绿化就遭殃了。这时,老师要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观察发现,让他们知道,植物也有生命,植物比我们弱小,它们也需要我们保护。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在下课时忘我地玩耍的时候,也依然会记得保护花草,避免自己踩到花草树木。

对于小学生来说,强烈的求知欲也是他们的天性,小学生在遇到新鲜事物时,总会不停的问问题,这正是培养小学生爱心的好时机,在小学生问问题的过程中,将爱心观念灌输给小学生,让小学生不只是关注问题的答案,同时还关注爱心的培养。在自然环境中,小学生可以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静谧的大自然中发现美,这是儿童的天性使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让小学生感受自然的力量,告诉他们不要破坏大自然,我们要对大自然加以保护,感受生命的意义[2]。处于自然环境中,更有利于儿童释放天性,儿童不仅天性贪玩,而且还天性乐观,这对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儿童天性喜欢和讨厌的事情,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爱心教育,让他们的生活充满爱的色彩。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并不能够像大人一样进行推理思考,只是能够用形象进行思维,所以自然直观的形象就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处于此阶段的儿童会记住很多东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课本,《道德与法治》等课本中,会有关于保护动物的插图,在插画旁边会有插图内容的解释或课文内容,但学生通常不关注课文内容或解释,却能够牢记插图的画面。这时教师需要找几个学生还原插图中的场景,加深小学生的记忆,让小学生从心里意识到要保护动物,哪些行为是对的,哪种行为是不可取的[3]。

三、基于儿童天性使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爱心

心理学家洛克认为,小学生各方面意识正在形成之中,这时对其引导性爱心教育,不仅会让他们牢记,可能对以后的行为举止也会有很大影响,在小学生的爱心培养方面,教师要使用正确的方法手段,不能操之过急,让小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通常情况下,使用兴趣法和游戏法会利于小学生的爱心培养,同时兴趣法和游戏法还贴近儿童的天性,所以这两种在儿童天性基础之上进行的爱心培养方法是值得探讨的。

(一)兴趣法

对某些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和兴趣是儿童天性。儿童的很多内心想法是通过兴趣来体现的,兴趣是儿童心灵的起点。儿童天生对世界充满着新鲜感,对周围的生活有着强烈的探索兴趣,每天可能会有成千上万个为什么,他们的天性会促使他们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通过问题与周围生活联系到一起,获得自身的认知。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时,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兴趣所在,不要阻止小学生问问题。例如,小学生比较喜欢玩乐高,乐高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有些乐高过于困难,小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自己安装的乐高不正确,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困难的乐高安装不正确是非常正常的,引导小学生需要互相帮助,合作完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得到他人的帮助解决问题,引导小学生不要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应该多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在遇到自己不能够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求助于别人来完成,当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也会努力帮助解决,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找到乐趣。让他们在生活中更加善于发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通过关注小学生的兴趣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进行爱心培养是非常有效的方式。而且小学生还比较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一些有趣的故事,这会让小学生想象自己是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教师要借助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设定合理的爱心场景,让小学生能够在自己喜欢的故事中学习爱心知识和道理,通过这种方式让小学生对爱心更加深入的理解。使用兴趣法培养小学生的爱心不要停留在爱心的理论知识层面,而是让儿童能够在更多的实践之中感受爱心,关注生活的周围。教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进行爱心相关内容的教育,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体会到爱心带来的力量,最终达到培养小学生爱心的目的。

(二)游戏法

小学生的另一大天性体现在爱玩游戏上,游戏是小学生最好的伙伴,小学生会组织几个人一起做游戏,游戏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同时还可以增加与其他人的交流,让小学生敢于表达自己。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儿童对游戏的热爱是非常长情的。小学生经常会玩一个叫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将学生分为两个阵营,其中一个阵营中只有一个小学生,他就扮演老鹰的角色,另一个阵营中包含几个小学生,其中一个小学生扮演小鸡妈妈的角色,剩余的小学生则扮演小鸡的角色,小鸡妈妈保护小鸡们不要被老鹰抓到。通过这个游戏让小学生感受到小鸡妈妈对小鸡们的爱,教育小学生要保护小动物,遇到有困难的小动物要主动帮忙。通过游戏法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同样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让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心教育,在游戏进行中,教师要对小学生加以引导,让小学生意识到爱心的益处,从而增强小学生的感知能力[4]。

四、结束语

对于儿童来说,培养他们的爱心从天性角度出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分析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所展现出来的不同天性特点,其次叙述了在自然环境中培养小学生爱心的意义,最后基于儿童天性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爱心。从儿童天性角度出发培养小学生爱心会更加容易一些,而不是强制向小学生灌输爱心概念,通过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实例,让小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有爱心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王红霞.爱心教育是小学德育的灵魂[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

育),2010,(08):161.

[2]孙勇.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和体育教学[J].学苑教育,

2013,(01):15.

[3]贺鸽平.基于儿童天性的小学爱心教育方法探析[J].学周刊,2017,(13):219-220.

[4]江子璐. 从"远离自然"到"亲近自然"--谈在幼儿园教育中保护儿童天性[J].学前教育,2019,(01):83-85.

论文作者:戴慧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  ;  ;  ;  ;  ;  ;  ;  

从儿童天性出发培养小学生爱心的研究论文_戴慧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