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河南省城市区划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_中国城市群论文

21世纪初期河南城市区域化发展的重点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论文,初期论文,区域论文,重点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291.1

1 引言

80年代以来,河南省快速城市化的态势比较显著。截止1996年,全省共有38个市,非农业人口达到1541万。与1980年相比,16年间城市数目增加了137.5%,城市数量已排全国第4位,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27.9%,全省非农化水平从9.29%上升到16.80%,城市发展与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是,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现实和潜在的忧患也不容忽视。第一,城市化的实际水平依然较低。尽管新设城市数量在猛增,非农业人口也在持续增长,但由于单个城市的规模与实力发展缓慢,城市化的实际水平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果以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这个经典性指标来衡量,1996年河南省仅为10.5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多百分点,如果以城市市区总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这个更贴近现实的指标来衡量,差距就更大,河南省为29.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多百分点。第二,城市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1980年后河南省新设置的22个城市多为撤县设市,原有基础差,发展时间短,综合实力较弱。1996年全省38个城市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1.1亿元,相当于全国城市1994年的平均水平,超过百亿的只有郑州、洛阳两个城市,个别城市甚至不足10亿元,还赶不上沿海某些发达村镇的水平。第三,省域城市体系的组织水平不高。这表现在全省城市体系的结构水平不高,市区非农业人口不足20万的小城市占58.33%,约有70%以上的城市属职能专门化程度不明显或很低的城市,城市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强于集聚性。另外,功能效益不高,按地理方位和行政管辖范围划分的6个经济区来组织城市体系功能的传统低效益模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分块治之,遍地开花,均衡发展”这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小农经济的欲望和需求的理念,严重限制了城市体系整体功能效益的发挥。还有,全省城市体系长期处于弱核牵引的状态仍未得到有效地改观,这使河南省在国内、国际的经济协作与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在21世纪的河南、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社会演进中,城市仍会扮演核心角色,城市化仍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课题。但是,进入后工业社会(或曰“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的城市化不应该也不会走本世纪的老路,城市化向深层次发展是个必然的趋势。城市化的深层次发展有两条途径:区域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城市的区域化发展,即区域内所有城市的整体发展,对区域城市化起着宏观制约、整合和调控的巨大作用。因此,研究21世纪初期河南城市的区域化发展问题,对推动新世纪全省城市化向深层次发展乃至为省域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起点较高的“平台”,提供一个比较完善的空间支撑系统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城市的区域化发展的基础是特定的区域内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在我国,省、自治区一级区域中城市数目的增加肯定会延续到21世纪。笔者参与完成的民政部门下达的项目“河南省设市预测与规划”提出了2000年共设置44个城市、2010年共设置54个城市的规划方案,并对新设城市的空间布局、设置对象和设置时序等进行了部署。近几年,按此规划方案开展的新设城市工作可说是进展顺利,考虑到河南省经济发展走势和新设城市综合实力的提高等因素,稍稍控制一下新设城市的进程,到2000年再新设3~5个,2001~2010年再新设6~8个是很有可能的,2010年时河南省城市将达50个左右。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既包括已有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也包括新设城市人口的统计增加。根据我国城市人口统计的惯用标准,这里以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市区总人口两个指标来衡量河南省城市人口的增加。文章采用近20年的统计资料,分别运用相关分析模型、灰色系统模型和二次指数平滑模型估测了河南省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2000年和2010年可能达到的高值、中值和低值。经多方分析,笔者认为高值控制指标最有可能实现,亦即2000年和2010年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达到1219万人和1921万人左右既合理,也可能。在现有市区总人口与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关系的基础上稍加调整,预计河南省城市市区总人口有可能在2000年和2010年分别达到3000万人和4400万人左右。再结合全省总人口的控制目标,2010年时市区非农业人口和市区总人口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亦即城市化水平,将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的区域化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区域城市体系的调控。21世纪初期后工业社会的孕育和发展将对城市的区域化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经济的知识化要求区域内所有城市集中组织现代科技、教育力量发展区域的“知识经济”;产业的全球化迫使区域城市群统一组织市场优势并以集团的形式介入国际竞争;社会的信息化使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将区域内所有城市结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21世纪的城市化不考虑区域城市群体的统一组织和调控是不可想象的,城市的区域化发展也不能进入深层次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笔者认为,为促进21世纪初期河南城市的区域化发展,城市体系的调控必须重点解决好3个问题:(1)构建城市体系的等级层次;(2)调整城市体系的职能类型结构;(3)组织中原城市群的功能发挥。

2 重新构建城市体系的等级层次

城市体系的等级层次是各城市在区域内地位与作用的综合反映。合理的等级层次是建立城市体系结构、组织城市体系功能的框架和线索,构建等级层次是调控城市体系的最重要的工作。

根据各类文献所述和城市在以往区域开发中所起的作用,通过经验分析,河南城市目前大致可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全省中心城市——郑州;第二级,区域中心城市——新乡、安阳、洛阳、三门峡、开封、商丘、平顶山、许晶、信阳、驻马店、南阳;第三级,地方性城市——下余其它城市。在这种等级层次制约下,城市体系的发展只能是分块治之、平均发展的低水平缓慢循环过程。

重新构建河南城市体系等级层次的关键是科学排列各个城市中心性强度顺序。这里的“中心性强度”,是一种综合度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在区域发展中的中心实力的指标。文章采用1996年的统计数字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口规模、经济实力、社会维系、区位优势、资源基础和交通条件等6个方面16项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模型计算了38个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值,并以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见附表)。可将38个城市按中心性强度值>70.36~70,20~36和<20等4个数段分为4个等级:全省中心城市——郑州;全省次级中心城市——洛阳、新乡、开封;区域中心城市——平顶山、安阳、焦作、濮阳、许昌、南阳、商丘、三门峡、信阳、驻马店、漯河、周口;地方性城市——鹤壁、济源、邓州、辉县、汝州、卫辉、禹州、巩义、沁阳、舞钢、灵宝、新郑、永城、偃师、义马、登封、项城、新密、荥阳、长葛、林州、孟州。

上述等级划分比较客观地体现了河南省城市体系等级层次的现状。21世纪初的一二十年内,随着河南省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如果这一轮城市非均衡发展能达到成熟并进入相对均衡发展阶段,那么,河南省西部能进入特大城市行列的九朝古都洛阳应该升级为全省中心城市,与郑州一起形成“双核牵引”的崭新格局;豫中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平顶山,我国第一古都、豫北重工业城市安阳,我国重化工开发区、豫西新兴工业城市三门峡,我国陇海—京九铁路枢纽、豫东对外开放城市商丘,我国豫—鄂—陕毗邻地区中心、豫西南重镇南阳,我国豫—鄂—皖接壤地区中心、豫南门户信阳,应该升级为全省次级中心城市,从而使河南省中部和东、西、南、北部边缘地区的城市继核心城市圈后陆续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地方性城市(包括期间有较强实力的新设城市)应该升级为区域中心城市,使全省城市的4级等级构成更加完善,并以其分层次的中心集聚效应在全省相对均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3 合理调整城市体系的职能类型结构

城市群体职能类型的分化体现了城市在区域中任务与作用的相异,是城市之间发生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直接诱因。合理地调整职能类型结构,是形成既分工合作,又协调统一的城市体系的基本保证。

为了准确认识城市体系职能类型的分化状况,文章计算了河南省38个城市各行业的区位商α[,ij]

α[,ij]=(x[,ij]/P[,j])/(X[,i]/P)

(i=1,2,……n;j=1,2……m)

式中:n为城市就业行业数,m为城市个数,α[,ij]为j城市i行业的行业区位商,x[,ij]为j城市i行业的就业人数,P[,j]为j城市所有行业就业人数总和,X[,i]为所有城市i行业就业人数总和,P为所有城市的所有行业就业人数总和。根据“经济基础理论”(Economic Base Theeory),城市的职能是由“基本行业”就业人员所从事的对外服务活动体现的,只有当某市某行业的α[,ij]>1时,该市的该行业才能算作基本行业,该市才算具备该行业所代表的职能。文章以行业区位商为主,结合分析城市的等级、产业构成、专门化程度和工业经济实力等因素,确定了各城市的现状职能并依此对所有城市进行了职能分类。

Ⅰ综合型中心城市——郑州、洛阳、新乡、开封。

Ⅱ综合型工业城市——平顶山、安阳、焦作(以上均为重型)。

Ⅲ专业型工业城市——濮阳、鹤壁、义马、舞钢、新密(以上为资源开发型)、许昌、三门峡、巩义(以上为加工制造型)。

Ⅳ工贸型城市——漯河、南阳、禹州、汝州。

Ⅴ农业经济中心城市——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卫辉、邓州、偃师、长葛、灵活宝、新郑、永城、孟州。

Ⅵ主导职能不突出的城市——济源、沁阳、辉县、林州、项城、荥阳、登封。

这种分类结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河南省的实际,但也反映了城市体系职能类型结构的缺陷:综合型中心城市、工业城市的有些行业区位商不高,商业、贸易、金融等与市场有关的职能普遍较弱,相当部分城市农业经济成分较重,有近20%的城市职能不明显。为了高效发挥河南省城市体系的功能效应并获得城市化向深层次发展的原动力,职能类型结构的调整必须致力于增强城市的工业经济实力和市场职能强度,并参照城市的等级层次进行职能分化。调整的具体内容包括:(1)在适当增加综合型中心城市、工业城市的同时,重点提高这些城市的综合实力;(2)较多地增加专业型工业城市,根据条件和任务科学地设置其主导部门的区域分工格局;(3)普遍培育与市场经济运行有关的职能,尤其要尽快提高高级中心城市和周边城市此类职能的强度;(4)在保证对周围农业地区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将现有第Ⅴ类城市中有条件者分别逐步向第Ⅲ、Ⅳ类转化;(5)现有的职能不突出的城市分别逐步向第Ⅲ、Ⅳ、Ⅴ类转化,其中有特殊条件的可建成新型第Ⅳ类——特殊职能城市;(6)今后新设城市要适当控制农业经济中心城市的数量,尽量避免再形成主导职能不明显的城市。

按照这个思路,将河南省现有的38个城市下世纪初的职能类型的结构调整如下。

Ⅰ综合型中心城市——郑州、洛阳、新乡、开封、平顶山。

Ⅱ综合型工业城市——安阳、焦作、三门峡(以上为重型)、南阳、许昌、漯河(以上为轻型)。

Ⅲ专业型工业城市——濮阳、鹤壁、义马、舞钢、汝州、禹州、新密、永城(以上为资源开发型)、济源、卫辉、巩义(以上为加工制造型)。

Ⅳ工贸型城市——商丘、周口、信阳、驻马店、邓州、辉县、沁阳、灵宝、长葛、新郑。

Ⅴ农业经济中心城市——偃师、项城、林州、孟州。

Ⅵ特殊职能城市——登封(旅游城)、荥阳、(卫星城)。

4 积极组织中原城市群的功能发挥

在国际上“全球经济、全球城市化”的总态势中,城市的参与及其扮演的极为重要的角色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国际大都市”和“城市连绵区(带)”成为城市化深层次发展的热门话题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我国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的寥寥无几——于是一个命题自然而然地摆在了一些省、区面前:以城市群(即“城市连绵区”)的力量实施“带动开发”策略。

河南省会郑州市在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成为国际大都市,而且就其目前综合实力而言,就是在国内的协作与竞争中也不占明显优势。河南省要在跨世纪时期实现外联内聚的非均衡发展,就必须搞好“中心带动,圈层外推”式的城市体系的功能组织工作,即以郑州为中心,集中建设郑州周围一定范围内大、中城市的集聚区,以该区的城市群作为全省外联的代表、内聚的核心和圈层外推的策源地。1996年,省政府综合各方面意见,决定组建“中原城市群”,并将其摆在河南省跨入21世纪新纪元的“重要战略部署”的位置上。

中原城市群含全省中心城市郑州、洛阳、新乡、开封等全部3个全省次级中心城市,焦作、许昌等2个区域中心城市,巩义、新密、荥阳、新郑、登封、偃师、卫辉、辉县、沁阳、孟州、禹州、长葛等12个地方性城市,以及100多个重要集镇,是全省乃至我国中部地区大中小城市最为密集的区域。该城市群的直接影响范围为郑州、洛阳、新乡、开封、焦作、许昌6市的市域,总面积4.51万km[2],占全省的27.01%,总人口2825.79万人,占全省的30.80%。

中原城市群已经凸现出一个极具发展潜势的城市连绵区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第一,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雄厚;第二,交通通讯事业发达,对内对外联系便捷;第三,投资环境优良。原城市群的客观存在必须通过高效的功能组织才能在全省城市的区域化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笔者认为,中原城市群的功能组织必须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

(1)统一组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本世纪末建成连接18个城市的高速网和直通各县、村的公路网,加强交通枢纽建设,增加国际航空线路和运力。各类能源并存互补,协调发展,在保证大型骨干能源工业建设的同时,统一调度各类能源的生产、供应和配套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通讯能力和水平,尽快促成电话号码升位,以超常速度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网络,尽早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化和信息网络的国际化。

(2)统一组织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经济发展的模式要尽快实现由资源导向型向资源—技术—资本—政策导向型的转化,正确处理资源的勘测、开发、利用、保护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变单纯的资源优势为资源、产业、市场相结合的综合优势。与此同时,在积极营造生态工程的基础上,使资源的开发利用置于维护和提高环境质量的宏观制约之下。

(3)统一组织产业布局和区内协作。各城市要突出重点,集中优势,在一个结构框架下组织生产力布局,避免形成各自为政、小而全。在产业改造的基础上走知识经济的道路,重点发展以科技为本的集约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由此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金融、保险、信息和集团贸易的发展速度。积极组建企业集团和特大型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规模效益和名牌效益,使产业的市场穿透力和覆盖面进入国际领域。

(4)统一组织市场运作体系。建立统一规则,打通流通环节,整体布局商品、技术、资金、劳务等专业、综合市场,组织好城市群共建、共享的共同市场网络。以郑州商贸基地为龙头,促进城市群共同市场的开放性,在共同举办全国性重大商贸活动中尽量与国际市场接轨。

(5)统一组织外联内聚、圈层外推。以城市群的整体吸引力汇集全省的有效资源,内聚成精干而又有质量的“极核”,从而为全省的发展提供强大牵引力。以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实施对外开放,“握紧拳头”参与国际、国内重大经济协作项目和市场竞争,为河南省在下世纪全球发展格局定位打下基础。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圈层,在吸引与辐射的对立统一过程中,应积极而有节律地将自身的“发展波”向中间圈层和周边圈层推进,使河南省城市化的深层次发展以及由非均衡发展向相对均衡发展的转化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标签:;  ;  ;  ;  ;  ;  

21世纪初河南省城市区划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_中国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