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研组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_数学论文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研组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研组论文,数学教学论文,课堂论文,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效的教学是通过优化教学行为,将各个教学环节高效地整合到一起促进学生高效地参与数学学习,并获得优秀的认知成绩、良好的认知结构、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较强的效率意识、浓厚的理性思维、较强的数学学习能力的行为[1].检测教学行为与教学是否有效、高效往往因相对滞后而错过教学改进的最佳时期.已有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自我教学反思可以改进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2].但是,单凭教师一己之力很难全面观测课堂教学效果.加之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有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带有局限性与偏颇性.能否有一种更有效的方法,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能否有一组更准确的数据支撑,使听课、评课的教师对于课堂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如果有,如何定量的获取这些数据?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基于数学教研组合作的方式,运用“课堂观察”的微观分析方法,借助对课堂观察点的定量反馈,教师改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方式,试图探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现将相关研究过程、实施方法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研究背景

课堂观察源于西方的科学主义思潮,作为一种研究课堂的方法,发展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课堂研究专家弗兰德斯(N.A.Flanders)于1960年提出,后经他自己不断修正形成“互动分类系统”,即运用一套编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课堂中的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改进教学行为,这标志着现代意义的课堂观察的开始[3].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尤其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量化研究工具的引入,录音机、录像机等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课堂观察手段与技术,使课堂观察更具可操作性[4].

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显得相对滞后.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倡导“行动研究法”,“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强调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关系,并且认为这种方法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的智慧、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方法”.明确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改变了教育研究为专业研究者所把持的局面,为解决教育研究中固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5].并在数学课堂教学观察及实证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的研究成果[6-8].

借助于现代技术(包括录像、视频分析工具),对教学中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客观记录.在分析过程中,根据研究主题(问题),不同的观察者可以进行分工协作,进行编码,根据所得到的数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这样所得出的结论有理有据,可以重复,不断证伪,不断修正、改进、完善研究结论,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而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9-14].

二、研究过程

研究针对某中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现状及改进展开行动研究.2008年9月,对某校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状况的调查,进行学习者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针对在数学教学中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者和参与者,共同对该校数学教研组的课堂观察研究活动进行跟踪研究.

研究从2008年9月-2010年3月历时近两年,数学教研组的7位教师都参与了研究,重点对其中3位教师,共10节课进行了观察.整个活动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试图通过基于校本课堂教学观察方法,发挥教师的合力,有效地改进教学,提高学校数学教学效果,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化发展,解决常态教学情景下的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中学,对提高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有极重要的借鉴作用.

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验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一般意义上的听课和教学观摩,教师比较熟悉,而对严格的“课堂观察”教师们起初都很懵懂,或不以为然.

首先,通过对参与研究的数学教师进行访谈研究,了解了一线教师最真实的想法.其次,在专家的指导下,阅读相关书籍,进行有效培训,通过对学习者进行分析,运用激励性学习氛围策略和学习心向策略,为数学教研组的“课堂观察”研究作好理论上的准备.再次,运用逆向思维方式,分析教学无效因素,形成课堂测量工具,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制定教师调查问卷统计表,分析影响课堂的主要有效因素,制定了影响课堂有效性的无效因素评价表.只要教师能避免出现无效因素,课堂教学的有效因素就会凸现出来.

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无效因素的调查评价表(部分)如表1所示.

通过科学量表的测定,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选择指导学习策略的教的策略,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教师更有效地教,提高教育的质量.

2.确定主题定点观察

针对现实问题,确定研究主题,进行集体备课,设计制定出观察量表,并进行合理的任务分工.

(1)召开课前会议——设计量表

通过教研组课前会议,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施教者)在课前集中进行有效地商讨、交流.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有关事项,被观察者说课.观察者根据教师的设计来确定观察点和设计量表.课前准备越充分,课堂情境中就能收集到更多、更详尽的资料.以数学教研组中2~3人为一组,明确分工进行观察.在确定观察点环节上遵循必须具有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提问次数,参与回答的人数、例题配置的个数等,一些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它的外显形式.初次设计观察点不宜太多(3~4个).

各位小组长在制定量表确立观察点时,具体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在教学设计上是否有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是什么?有没有参照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等,是否关注了学情?目标达成的手段、方法等.

②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否精心设计、优化质疑,让提问起到路标的作用,引领学生思维进入思考空间.

③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认真地倾听同伴的问答,如何在一对一的问题中兼顾其他学生.

针对观察点设计观察量表,量表的设计要便于操作,根据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需求来确定,有共同合作的目标或研究的主题.观察量表的制定要体现学科特色,如数学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训练、指导.根据确定的观察点自行设计、自主开发的记录工具,教师们使用起来是最得心应手的,且方便有效,对讲、听、评的教师也具有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设计量表记录工具也是提高理论素养、设计能力和促进教师合作研究的很好方式和手段.

(2)课中观察——收集数据

依据观察点和设计的观察量表,选择适当的位置、角度.观察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研究的信度问题及针对行动改进的课后分析报告的质量.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整体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小单元(时间、被观察者、教学内容),设点定格观察,每个观察组的教师着重关注某一方面(关注点、创新点、困惑),收集记录信息,通过记录得到量化的结果并进行分析研究.

其中统计整理是对于记录的简单数据进行推算,得出一些能说明问题的频数、频率、排序等.对于文字记录的材料要按观察量表的设计意图逐条核对文字,或补充、或删减、或合并转换成简单明了的语言表达,多人合作的观察点观察者必须在一起进行交流讨论.

(3)课后会议——结果分析

包括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对话、提出改进意见.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对课上情况量化地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重构或调整教学设计,修改观察量表,制定后续行动的跟进方案.准备在第二次授课中,针对观察结果的问题进行改进,弥补前一节课的不足,备教材、备学生,避免无效环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专家多次听评课后,数学教研组长要求把观察做得更细致一些,授课教师上课后在一周之内写出课后反思,观察者根据记录数据进行分析,给出建议、评价;本组每位教师给授课教师做观察人综述.根据本堂课的教学情况,结合各自观察角度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围绕研讨的观察点主题,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自由发言、平等对话,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提升认识.

教研组教师们的体会是运用课堂观察对教学课进行研究,通过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的循环研究过程,加强教学有效性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提高了教学设计与反思改进研究的针对性.正是在教研组互帮、互研、反思改进的过程中,教师依靠自己的智慧研制开发了适合本学科改进教学设计的操作工具——“数学有效教学观察量表”,使评价课堂教学,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转变.通过研究与实践,明确了观察量表与教学设计及教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如图1.

3.总结提炼

通过研究,总结出“课堂观察”课堂有效性研究目的的达成途径,如图2所示.

三、结论与思考

课堂观察过程中,作为观察者,所处的位置更客观,观察得更清晰.对面的教师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看到他的优缺点,同时反思自己在教学环节中的得失,及时在自己以后的教学中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收获:

(1)对课堂的评价更加客观

课堂观察中可以较全面地看到学生的表现,发现平时的教学中,有些学生不好的课堂行为.课后总结,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本堂课的教学情况,结合各自观察角度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围绕研讨的观察点交流思想,分享经验,提升认识.每一个准确的数字,每一个真实的反馈,科学的反映课堂的教学效果.此时的评课不再是流于形式的“官方语言”,而是有针对性地呈现课堂情况.教师们在一起针对“失效”的教学设计重新修订,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作为青年教师,这是学习的机会,经历了课堂观察的过程,感到能收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奇效.

(2)走向专业听评课

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学有效教学观察量表”,使评价课堂教学,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再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转变.观察点的设立为教学增添了一双“慧眼”,使教学目的更加明确,教学策略也更加有效.课堂观察让教师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进入听课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由于对课堂教学缺乏反省意识,使每一位听课教师都多了“一只眼睛”.使建立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学行为的判断,变为依托先进理论和先进经验的引领,运用课堂教学观察,能有效地改善教师和学生课堂行为的行动.

(3)进行教学诊断,获得具体、明确的诊治处方

在备课中无论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总要问一句:这个设计学生会喜欢吗?会关注吗?会积极投入吗?会有效吗?采用科学量表进行学习者分析,全面测评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依据.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授课教师以平常心上常态课,听课老师以平等的合作议课,让被观察人有所改变,通过反馈,促进自省.利用观察和诊断,发现自身教学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寻找有效的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观察活动可以形象地比喻为一次体检、复查、诊断、康复的过程,让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促进了教师持续的专业发展.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教师发展的助推器.

(4)教师合作,互助共赢

课堂观察是一个基于教师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改进教师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有相同关注点的教师结合成一个观察小组,在组内进行交流、研讨,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火花.以合作体作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观察专业化.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加有动力,更具持续性.提高教研组内的参与合作,课堂观察常规化.通过课堂观察,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式.需要多方持续的合作,更需要观察之前和之后的合作.通过这个载体,整个教研组集全组之力共同完成一节课,体现了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

标签:;  ;  ;  ;  ;  

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教研组的课堂观察行动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