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如何盘活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及提高其使用效率论文_刘小莉

探索如何盘活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及提高其使用效率论文_刘小莉

重庆市南川区图书馆

摘要:以南川区乡镇综合站资源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例,对如何盘活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率提出建议,有效探索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的使用效率,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

前言: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党和政府开展农村文化工作的前沿阵地,是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服务于当地农村群众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机构,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南川区委、区政府以不断满足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等作用,全面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切实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深入推进文化跨界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强文艺创作打造文化品牌等方面下够功夫,实现文化部门主导、社会参与、人民群众支持的文化繁荣发展新格局。下面以南川区为例探索如何盘活提高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使用效率。

一、南川区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使用存在的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使社会公众在闲暇之时有了休闲、娱乐、学习、聚会的场所,对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乡风文明有着显著的成效。但就南川区现状分析,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利用也还存在如下问题。

1.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利用率不高。一是乡镇文化站使用率不高。一些乡镇文化站存在挪用、挤占综合文化站阵地、设施的现象;二是配置的设施设备使用率不高。由于设施配置大多由市级直接配发,不怎么接地气,与老百姓的需求有一定的差距,导致很多设施设备使用率较低,另外由于手机上网等新媒体的普及,电脑闲置大,加之电脑配置时间长,也亟待更新;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利用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休闲活动室、室外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等使用率较高,而其他功能室使用率较低,使用主体也不均衡,老年人使用得多,年轻人使用得少

2.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部分乡镇文化专干配备不足,虽然文化专干编制不少于3人,实际上部分乡镇文化专干身兼数职,并没有实际从事文化工作,导致文化站文化工作人员不足;二是文化专干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文化站长有经验,但没有文凭,不能胜任现代科技的发展;有的有文凭,但没有经验;还有一部分是被动接受安排,对文化工作缺少激情和创造力。大部分文化专干都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实际工作的锻炼,才能胜任文化工作的需要。

3.文化经费困难。一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状况,上级投入少,同级配套资金难,市场又无投入。二是区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还没规范化,力度严重不够。三是市里“以奖代补”资金有待提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乡镇表示愿意做事,但就是受经费的制约,无法做事。

4.管理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一是当前部分乡镇对文化发展普遍重视不够,个别领导对文化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认识不足,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下,相当多的人认为文化工作是软任务,是花钱多效益少的社会公益事业,不愿意对文化事业投入,致使农村文化工作开展不力,从事文化事业的同志心灰意冷,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二是乡镇文化站实行的是业务工作由文化主管部门管理;人、才、物由乡镇政府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导致了文化站需要的专业人才进不来,安置进来的人适应不了文化工作需要,并且文化专干兼职现象严重,文化经费受到限制,文化专干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南川区盘活文化站文化资源使用效率的主要措施

近年来,南川区不断探索加强综合文化站“建、管、用”的创新性做法和经验,面对现行文化资源使用效率不高的现状,致力于以下工作的探索实践。

1.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查漏补缺。一是完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中心)建设标准,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建成均衡发展、供给丰富、运行高效、多元参与的运行体系和群众文化需求协调机制及反馈机制,探索区馆(图书馆、文化馆)带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模式。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 八个一”标准建设,即:一个图书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乡愁馆”、一个多功能活动厅、一个文体广场、一个简易戏台、一个科普文化宣传展墙、一个互联网+文化乡村服务平台。

2.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内容

创新城乡文化活动载体,组建南川区演艺协会。做大做强“乡村小舞台”演艺品牌,继续办好“金佛山大舞台”,实现乡戏进城和送戏下乡的良好互动,围绕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等重点策划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和大型赛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活动,培育“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品牌。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通过组织示范性展演等形式,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支持群众演出团队走出去,形成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与交流格局。

3.探索实施“互联网+文化乡村”项目。

为贯彻落实中央、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件精神,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推动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南川区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实施“互联网+文化乡村”建设创新项目。项目按照“一云+五网+N端全覆盖”方式,内容包括“互联网+数字文化”、“互联网+电商文化”、“互联网+旅游文化”、“互联网+农业文化”、“互联网+综合服务”。实施项目旨在充分盘活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如电子阅览室等闲置阵地、设备资源,活跃基层文化服务站点人气,全面建成“农村半小时”和“城镇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依托互联网,实现社会各界公共文化资源集聚,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为供需双方搭建高效、便捷的服务平台,打造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南川样本”。

4.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运行机制

进一步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乡镇党委、政府与区文化主管部门的双重管理关系,理清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职能职责,推动文化站标准化建设,率先探索建设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依据文化站、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的职能开展标准化建设,加大书报刊借阅、文艺演出活动、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流动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综合性职能,积极探索整合组织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宣传部的梦想课堂,团委的市民学校等公共文化资源,充实文化站、文化室内容,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5.提档升级乡镇综合文化站

围绕“阵地标准化、乡镇特色化、服务民生化”达到八个要,即:面积要足、功能要齐,特色要有、簿册要全,标识要明、设备要用、活动要精、内容要新,规范布置乡镇综合文化站。常态化做好免费开放,实行季度绩效考核指标督查制度,按照市下达考核指标,补短板、查差项,逼创新,工作业务上实行“馆站联建”以馆带站,图书馆辅导全民阅读工作,文化馆辅导全民艺术普及,不断挖掘具有“本土性”特色文化作为建设基础,结合本土民俗文化活动空间的相关需求,营造新形势下综合文化站发展的良好氛围,聚合组织、宣传、农业、旅游、科技、司法、学校等阵地资源,形成“1+X”的宣传文化阵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农民唱自己喜欢的歌,演自己熟悉的戏,聚合特色农村文化,把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真正让老百姓喜爱的“文化之家”。

三、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资源运行管理利用的建议

国家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贯彻“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的原则,以及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文化工作被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我区实际对如何盘活乡镇文化资源,提高使用效率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乡镇综合文化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对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县、乡镇党委、政府都要进一步认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重要性,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各级考核文化工作的权重要配套一致,防止上热下冷,步调不一,让基层文化基础工作始终停留在应付状态。

2.加大投入保障。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要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首先管好用好中央、市财政的项目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不挪用、不挤占、搞好硬件建设。地方财政要按照国家、市的要求,对公共文化设施投入资金足额保障,并随财政总支出实现同比增长,确保乡镇文化站工作正常开展,学习借鉴市内外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多渠道吸纳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方积极投入公益文化事业,参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乡镇综合文化站正常运行提供资金保障。

3.加强队伍建设。按照中央宣传部等六部委办的文件和市编办要求,配齐配强乡镇文化专干,重新调查清理乡镇文化专干在办在岗情况,及时制定出台刚性政策措施,确保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在办在岗。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制度,采取集中培训和基层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经常开展业务学习、培训、辅导、调演、交流等活动,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推进用人制度的改革,实行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为文化艺术人才脱颖而出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机制,并研究建立体现基层工作特点的文化人才评价标准,培养更多的适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

4.更新设施设备。“十三五”时期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的配置要注重原有设备的更新,文化站设施设备满足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制订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管理制度,提高运用效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阵地,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让乡镇群众及时了解时事热点,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开展艺术培训,把宣传教育和文化艺术活动、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相结合,寓教于乐,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参与。

5.创新拓展载体。注重培育亮点,把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在保持其民俗特色风格不变的同时,注重充实内容,创新形式,赋予时代性、教育性,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充分发挥重点乡镇、特色乡镇的文化辐射作用,以点带面,突出特点,避免重复建设,由粗放型活动方式向精品型活动方式转化,发掘民间艺术创作热情,让村民成为文化的欣赏者和创作者,把“送文化下乡”与“种文化在乡”相结合,培养本土文艺人才和民间艺术家。

论文作者:刘小莉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5

标签:;  ;  ;  ;  ;  ;  ;  ;  

探索如何盘活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及提高其使用效率论文_刘小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