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小专栏”应用初探论文_刘伟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小专栏”应用初探论文_刘伟

红兴隆管理局第二高级中学 刘 伟

现行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编排形式独具一格,设置了一些“小专栏”,如“问题探讨”、“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使用这些“小专栏”,根据多年来对新教材的教学体会,以生物必修部分的“问题探讨”为例,谈几点我对教材“小专栏”的处理方法,与同行商榷。

1、教学中可以按“需” 取舍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在使用“问题探讨”时,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可依据课标要求有选择地使用。例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关于DNA鉴定技术的“问题探讨”,涉及高新科技问题,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象这种较难的讨论题或者与教学目的关系不是很密切的,只须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思维热身,调动学生积极性即可,具体的答案完全可以不展开讨论,避免浪费时间。

2、教学中要调整好“序”

高中生物教材中每一节的节首都设有相应的“问题探讨”。正由于它编排在每一节内容的节首,所以,不少老师都一概当作每节新课的“导入”。其实不然,从实践可知,它只是专家们为课堂教学提供的经典素材。虽然有相当数量“问题探讨”的内容适用于课堂的“导入”,但有些章节的“问题探讨”中的问题和讨论题,学生须在学习新课中利用所学知识才能解答,因此教学中不妨调整一下次序,当课堂教学进行到相应阶段、学完相关知识以后,再拿出来作为一个课中测验或者课尾小结。例如《其它植物激素》一节中,则可以讲到乙烯内容时,回过来再分析“问题探讨”中木瓜催熟柿子的资料。再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节首的“问题探讨”中就出现有这么一个问题:“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在课堂教学中,若把这一问题作新课的导入,我觉得不太合适。因为学生未学过核酸,连DNA是什么都还不知道,所以作为课程引言导入该问题,学生会无所适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把它放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再导入,即用于问题的深化,效果就显然好多了。

3、教学中可以作为教学过程中设疑置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保证教学的高效,解决学生课堂疲倦,可适时适当地设置疑问,改变学生的心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用“问题探讨”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形式多样、发人深思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联想,达到设疑激趣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章节的“问题探讨”适时地作为“教学过程提问”给予讨论。例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当我上到“四种色素对光的吸收有什么差别呢?”的时候,学生知道了不同色素吸收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光质对光合作用的效果不同,就自然地结合生产实践内容,让学生来讨论:“问题探讨”温室中红色日光灯“⑴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同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⑵为什么不用发绿光的灯管作为补充光源?”。教师引而不发,学生很快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再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中,当学生对糖与脂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再来分析“问题探讨”平常膳食的几种主要食物,设计提出若干问题:“⑴图中哪些是属于糖类?哪些是脂质?⑵同质量的这些食物含有的热量一样多吗?⑶在参加激烈运动大量消耗体力时,你认为哪种物质能尽快补充能量?等等”。 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营养平衡,合理膳食等,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学生求知欲倍增。

4、教学中可以作为一种“问题教学模式”

“问题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置于真实的问题情景中,就是整节课以教师设计的问题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实践能力为教学主线,并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我在有些章节的教学中,围绕“问题探讨”中的问题为教学的核心要点,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精神。这种模式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很有意义。例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中,“问题探讨”组成地壳和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⑴根据数据,学生分小组设计出问题,组间交叉回答;⑵教师围绕教学课标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再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中,“问题探讨”展示细胞电镜照片,教师设计要讨论的问题:“⑴细胞核在细胞中起什么作用?发挥想像力,把它比喻成什么才既形象又贴切?⑵没有细胞核,细胞能存活吗?⑶没有细胞核,细胞还能合成蛋白质吗?⑷没有细胞核还能生长和分裂吗?”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资料分析”,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之后,知识点的解决自然水到渠成。

以上,仅是我对“问题探讨”专栏在教学中的探索应用,我想,其他“小专栏”的应用,也是可以借鉴的。但我认为不管以何种形式,都必须围绕课标要求,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新教材资源。我们要想使课堂效益有大的飞跃,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前进,新课程才能焕发出创新教育的活力,生物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论文作者:刘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5/30

标签:;  ;  ;  ;  ;  ;  ;  ;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小专栏”应用初探论文_刘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