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科技创新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启示论文

以色列科技创新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启示

○刘 刚

[摘 要] 以色列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之国,形成了强大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从科创人才培育引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以色列的经验做法,对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成果转化

当前,上海正在按照中央要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成为全球学术新思想、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以色列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科技创新强国,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创新人才培养、创业氛围营造、科研成果转化、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拥有众多成功经验,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培育和引进体系

1.构建培育科创人才的培养高地

高素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以色列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投入,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多年维持在10%左右,超过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时,在兼顾公平的前提下,以色列建立了基于全体国民的拔尖人才选拔制度。例如,设立英才教育局,专司全国英才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并在全国各地设立各类特殊班、天才中心等,培养大量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又如,由国防军精英部门在全国学生中选拔出最优秀人才,突出复合型、应用型要求,开展高端培养,形成世界顶尖的国防军工研发优势。正因为拥有全面完整的、基于全体国民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以色列34%的国民受过大学教育,12%的国民拥有硕士以上学历,约40%的工业从业人员从事研发工作。特别是在科技研发领域,每万人中工程师、科学家拥有量达140人,居全球之首。这样一支全球顶尖的人才队伍,为以色列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上海要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同样需要庞大的人才队伍作支撑,必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上海科研院校众多,集聚了国内一流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当前最重要的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打造上海优秀科研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优势。从高校建设布局和重点来说,有科研人才和基础条件支撑的高校,要加快向国际一流水平迈进;部分普通高校要加快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从高校教育内涵来说,要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相互融通,加大力度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使高校人才培养由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注重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改变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探索探究式、启发式与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将科学研究与社会需要紧密相连。

2.构建吸引科创人才的集聚高地

除加强教育投入和人才培养外,以色列政府还高度重视人才招引。近年来,以色列政府持续大量吸收优秀移民,特别是创新型科研人才,其重视程度和招引力度在全球可谓首屈一指。例如,以色列的“移民吸收部”是与国防部平级的重要部门,专门实施“以色列国家引才计划”;又如,以色列在2009年制定“回到祖国”战略,通过全面放开移民政策、加大科研扶持力度、强化民族认同感等,吸引2400余名欧美国家的犹太裔顶尖科学家回国工作。

这些事确实是小事,但其中包含着生活的智慧。避免这样的情况,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从小养成。几岁的孩子,可以告诉他要把自己的小鞋子放在固定的地方;上幼儿园之后,教他把自己的小书包放在固定的地方,第二天到固定的地方去取;上小学之后,归置好自己的小房间,包括自己的衣物、文具、书籍等……这样的教养日积月累,一定可以培养出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在一般情况下可以提高效率,在特定的时候甚至可以规避风险呵护生命。

上海虽然科技孵化的启动较早,但截至目前成效尚不显著。在孵化器的下一步建设中,要坚持公益属性,将资源着重投向初创企业,投向那些看似比较“疯狂”的创新项目,而不是将孵化器建成加速器、产业园。要完善孵化器的运行机制,鼓励咨询、会计审计、知识产权、法律、技术标准、专业会展等中介服务机构与孵化器合作,拓宽孵化器服务内容,满足创业企业多种需求。同时,要通过政府引导,综合运用阶段参股、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等方式,鼓励私人投资加入或设立孵化器,共同推进优秀科研成果的研发转化。

二、打造更具发展力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1.建设一批具有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的科技孵化器

虽然现在对于椰果采摘机的研究有所加强,但是仍局限在一些地方的研究所还有一些大学的实验室,而真正意义上的属于椰果采摘机的专项的研究中心还没有诞生。要想在椰果采摘机的发明上取得真正的实用性突破,最好是能够建立专项的椰果采摘机研究中心,并且吸引一些专项的科研人员。本文设计了椰果采摘机的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以色列通过“国家科技孵化器计划”,打造了众多高科技孵化器,支持创业者实现研发梦想,从而推动科研成果迅速市场化。政府对孵化企业的选择有很高标准,规定必须是高新技术项目、产品可供出口并且市场容量在5-6亿美元、开发的产品具备产业化基础、项目团队诚信可靠、知识产权归属清晰,等等。在孵化过程中,政府一方面加强对私人投资的引导,有效“放大”了支持力度(经测算,政府在孵化项目上投入1元,可撬动私人投资6元);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方式培育项目,政府分担风险,但不过多分享受益(孵化成功后,返给政府孵化基金的收益仅占项目市场销售额的3%),从而切实保障了中小企业研发和创新成果的顺利孵化转化。目前,以色列国内有30多个孵化器,孵化成功率达50%以上,每年都有一大批新兴企业通过孵化器成长壮大,特别是在生命科学方面,60%以上的企业都是通过孵化器发展起来的,这些层出不穷的新经济增长点,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有力的支撑。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困难,除了技术成果归属权不清晰,导致大学难以调动发明人的积极性之外,大学技术转化机构服务能力欠缺也是问题之一。与以色列的技术转化机构相比,上海的大学技术转化机构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学习以色列的成功经验,加快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的技术转化公司,密切高校与技术转化公司的合作关系,强化复合型、高水平专业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能力。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也要在培养本土人才的基础上,注重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变“人才逆差”为“人才顺差”。在具体做法上,一是要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搞好上海地方“外专千人计划”;扩大人才签证的申请范围,简化申请手续,推动外籍高层次人才签证落地;加大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的办理力度,便利和简化来沪创新创业外国人的入境居留手续,提高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二是要吸引集聚国内创新创业人才来沪发展,用好居住证积分制度,重点引进创业类人才、风险投资类人才、企业科技和技能类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等上海紧缺人才,实施梯度式引进政策,加大户籍制度对国内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三是要加强对国际科技人才的服务保障力度,做好相关医疗、教育、住房等基础服务保障,让各类人才在上海创新创业无后顾之忧。

2.建设完善的融资、风投等多元一体金融支撑体系

高校是知识源头,也是原创科技成果的重要策源地。以色列先后在7所公立大学和研究机构成立了技术转化公司,专门负责技术成果的转化,如魏茨曼研究所的yeda公司、希伯莱大学的yissum公司等。尽管这些技术转化公司完全归大学所有,但又是一个独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在人事权、财务权、经营权等方面都享有完全自主权。技术转化公司享有其所在大学全部研究成果的使用权,大学不得再将技术专利转让给其他商业机构,研究人员不参与公司的任何经营运作,他们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技术性的咨询,只能在有限的范围、期限内,担任公司的非管理职位。

近年来,上海对科研的金融支持力度与日俱增,设立了风险引导基金,撬动了社会资金共同开展项目投资。下一步还要加强对风险基金的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建立起风险投资、质押贷款、证券化等多元结合的经费保障长效机制;要增加中试资金投入,设立一支独立运作、专门用于专利技术转化孵化和中试的基金,加快科技与产业的对接。

3.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技术转化机构

20世纪90年代初,以色列的大量创新企业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而倒闭。针对这一情况,以色列政府本着“共担风险、让利于人、甘当配角、合同管理、及时退出”的原则,拿出风险资金1亿美元设立YOZMA基金,专门引导民间资金设立更多的商业性创业投资基金,通过杠杆放大对创业企业的资本支持,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成功的政府引导型的风险投资推进计划之一。除本国的大量资金支持外,以色列的孵化企业还得到一批欧美的国际风投公司青睐,按照欧美市场的企业规则运作,确保孵化企业技术引领全球。

苏东坡也是一个极爱茶的人,即使是遭遇贬谪,舟车劳顿,也不忘饮茶。且看他贬官徐州时写的诗“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句话表达了苏轼满怀希望,急切的想讨一杯茶解渴的心情,寥寥几笔,不事雕琢,却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亲切自然,思茶解渴的知州形象,蕴含着一种幽默之感。结尾戛然而止,没有交代,引人联想,令人回味无穷。

三、打造更具引领力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

1.构建多目标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科技立法”是科技创新发展的“牵引器”,以色列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法规大力助推科技发展。政府针对不同环节不同领域的创新特点和创新需求,以及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创新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制定了不同目标不同层次的创新支持政策,包括基础性的创新政策,针对重点行业、关键技术领域、关键环节的专项政策(如种子前研发、种子期研发、竞争性研发、共性技术研发),以及合作研发等政策,从而有效地将创新目标与产业和经济发展总体方向相契合,显著提高了创新效率。

目前,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政策体系中,最核心的是《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明确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目标任务、思路举措,内容涵盖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等四方面内容。2016年,上海出台了《本市加强财政科技投入联动与统筹管理实施方案》,明确了前沿类专项、科技创新支撑类专项、技术创新引导类专项、科技人才与环境类专项,以及新设立的市级科技重大专项的财政资金管理框架。2019年又发布了科创“25条”。建议下一步出台更加精细化的政策,进一步关注各类支持政策的条件设定,重点扶持国际科研人才、高校毕业生等不同科研人群科技研发,挖掘科研潜力,扩大科技创新来源渠道。对普通研发支持计划要降低门槛,扩大政策受益面和覆盖面;对长期的、重大的共性技术研发资金支持,要严格竞争筛选机制,从关键技术领域的选取、经济可行性、出口与就业潜力等多方面进行论证,并严格防范技术垄断或价格垄断。所有资金的审批发放,须由政府以外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市场化人士决定,专业上不受政府机构束缚,确保每一个申请项目具备投资的预期价值。

2001年,当钟扬第一次走进青藏高原时,他被这片土地的壮美与丰饶深深折服了:青藏高原有独特的地理条件,那些忍受极大温差的植物,很可能包含着某些特殊的基因。收集、研究清楚了,也许会带来更多、更好的新品种。应对全世界气候变化,植物研究的版图不能少了这一块,作为一名生物学家,他感到迫切,他决定行动起来。

2.促进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平衡协调

在创新过程中,既需要将科研成果经济收益最大化,推动经济增长,也要避免过度的“市场导向”,干扰基础研究领域的创新,影响原创技术的来源。以色列实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以来,也遇到了多数国家创新过程中的难题,即如何协调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色列科研创新支持政策实施后,全国的研发投入连续多年超过GDP的4%,但过度重视应用研发,也导致一些专业机构减少了基础领域的研究投入,削弱了应用研究的基础。基于这一现象,以色列逐年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逐步形成了产学研之间“分工合理、激励适当、责任明确”的机制安排,最终实现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平衡发展。

上海出台科创中心建设意见后,出现了和以色列相反的现象,一些专业机构基础研究投入过多,缺乏应用研究,导致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科技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社会生产力。对此,要吸取以色列的经验,既要解决科研活动和经济活动“两张皮”的脱节现象,又要避免形成科学家人人都面向经济活动第一线,甚至个个办企业的局面。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找到平衡点,发挥大学、研究所等基础研究的优势和力量,开展共性技术、前沿类科技的研究开发,也要发挥企业科研作用,加快对基础科技的应用研究和实际转化,增强经济发展科技动力。同时,对大学教授在外兼职办企业,要仔细甄别,不能盲目鼓励大学、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下海经商,导致基础研究匮乏。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责任编辑 周 巍)

标签:;  ;  ;  ;  

以色列科技创新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