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临床分析论文_孙衍波1,徐莹2

13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临床分析论文_孙衍波1,徐莹2

孙衍波1 徐莹2

(1桓台县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 山东淄博 256400)

(2淄博市中心医院心内三科 山东淄博 255000)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特征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资料,包括感染部位、细菌类型、治疗方法。结果:130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6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死亡,治愈率94.6%。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早发现、有效抗感染治疗,及时切开引流,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痛苦。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感染

【中图分类号】R7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139-02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常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发生,继发于牙原性和腺源性的感染,可以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由于颌面部有很多潜在的间隙,它们相互连通,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往往造成炎症扩散,引发多间隙感染,还有可能沿潜在的通道向颅内及纵膈扩散,引发脑及纵膈脓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1]。有研究表明其死亡率可达60%。很多患者患有糖尿病等多种系统性疾病,增加了治疗的困难。为寻求更好的治疗方案减少患者痛苦,现对我科在2012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

1.病例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门诊、急诊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30例。其中男性75例,女性55例,年龄以26~44岁居多,最小3岁,最大85岁。累及眶下间隙20例,占15%;颊间隙34例,占26%;咬肌间隙19例,占15%;下颌下间隙31例,占24%;翼下颌间隙10例,占8%;多间隙16例,占12%,所选择患者均为口腔感染累及颌面部间隙感染,包括合并其它基础疾病的患者,其中单纯合并糖尿病22例,高血压病糖尿病35例,心脏病15例,风湿病2例。入组病例均有明确的感染临床表现及血常规、病变区彩超支持。

1.2 实验室检查

入院后均完善血常规、血生化检验,胸片、病灶区B超、CT检查,脓液细菌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21例,链球菌20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39例,包括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27例无细菌生长。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采用全身治疗联合局部治疗,嘱患者适当休息,减少炎症部位活动,立即静脉给药,营养支持、维持酸碱水电解平衡,应用足量广谱抗生素抗感染,选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必要时采用三联用药。待药敏实验回示后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用药。对于有全身疾病的患者,首先请相关科室会诊有效控制血压及血糖。根据患者病程及肿胀情况选择切开引流的时机,对于深部的脓肿,切开指征不明确,辅助病变区B超、CT、磁共振检查,必要时穿刺检查判断有无脓液形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判定脓液形成后及时切开引流,切开时首先口内切口,如需口外切口选择在隐蔽部位,沿皮纹走形,并在保证引流通畅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切口长度以减少瘢痕。止血钳钝性分离至每个脓腔并使之联通,建立通畅的引流道,多间隙感染者可做多个切口引流,置入半管或橡皮条引流,每日观察肿胀情况及引流通畅情况,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反复交替冲洗脓腔,更换引流条,引流量比较多时,早晚2次冲洗换药。对于全身状况改善不佳引流不畅的患者及时扩大创口。病情许可后及时治疗原发病灶。

2.结果

130例患者71例经口外切开,36例口内切开引流,23例抗感染治疗后炎症消退。129例患者治愈出院,1例多间隙感染患者出现颅内感染,转ICU后死亡。回访3个月,有6例患者再次出现间隙感染。

3.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常见病与多发病,而抗生素的发明应用使其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而近几十年来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菌的增加,以及各种超级细菌的出现,使得病情复杂化[2]。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基础疾病较多,身体免疫力及抵抗力下降,口腔颌面部的感染已呈上升趋势[3]。口腔颌面部存在大量潜在的筋膜间隙,组织疏松相互连通,当出现感染时,如果控制不佳极易造成感染扩散,引发多间隙感染,严重时引起重要脏器感染危及生命。在本研究中61.1%的患者来源于农村,而且老年患者居多,虽然国家改善了基础医疗保障设施,但是往往是患者自我认识不足,错过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

牙源性及腺源性感染是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主要来源,医源性、血源性及损伤性较少见,本次回顾性分析以牙源性居多,其次是腺源性感染。牙源性带来的感染多为根尖周炎及智齿冠周炎自行治疗效果不佳引起。腺源性感染多为幼儿患者,通过上呼吸道感染继发面部、颈部淋巴结炎、扁桃体炎所致。本次回顾性分析中此类感染多累及颌下区,可能同患者免疫系统发育及淋巴循环发育不健全有关。

口腔颌面部感染往往是以混合感染为主,厌氧菌及需氧菌均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查明优势菌群,针对性用药就显得尤为重要,有报告指出不同人群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优势菌都可能存在差异。肺炎克雷伯菌是糖尿病感染的优势菌群。我们通过对所有引流脓液进行细菌培养,以了解优势群,发现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革兰阴性杆菌,本分析中有27例无细菌生长,可能同取材及培养方式有关,未见厌氧菌生长,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如果效果不佳,可再次取培养并药敏实验后针对性用药。因感染住院的病人往往病情较重,起初根据经验用药,应用足量的青霉素或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或者三联加用庆大霉素。经验性用药为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前的应急用药,容易产生菌株变异及耐药菌株。本组病例患者入院前有89%的患者应用静脉滴注或口服抗生素,但均未检出多重耐药菌,可能同应用时间较短有关。

口腔颌面部感染根据病情的发展应及时切开引流,因此判断脓肿形成的时间及部位就成为重点和难点,一般认为局部感染在3d后可有脓液形成,越早就诊手术切开的几率越小,本组病例中未行切开治疗的患者均为炎症早期就诊。延长就诊时间会是病情加重,影响效果。表浅的脓肿极易判断,对于较深的脓肿可以选择穿刺、超声、CT、磁共振等手段检查,及早切开引流可以起到局部减张,防止感染向周边间隙的扩散,并减少毒素吸收,减轻全身反应,避免发生重要脏器的感染。切口应尽量选择口内,对于口外切口尽量选择在隐蔽部位,使每个脓腔都相通做到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做多个切口。术后应用3%的过氧化氢、生理盐水交替冲洗换药,脓液较多时早晚2次换药。颌面部感染伴发的最常见的系统性疾病是糖尿病、高血压病。血糖高对于机体代谢影响较大,因此在切开引流的同时应有效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还应对患者全身进行系统排查,对患者做到全面了解,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感染早发现、及时治疗是关键。对于已经形成脓肿的感染尽早切开,通畅引流,足量、有效地应用敏感抗生素。加强支持治疗并治疗全身性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炎症控制后尽早治疗病灶预防复发。

【参考文献】

[1]陈仙芝,丁小勇.颌面部间隙感染275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20(2):90-91.

[2]张志愿,俞光岩,马绪臣等.口腔颌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7-216.

[3]郑凌艳,张伟杰,杨驰等.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老年患者与中青年患者的临床比较[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23(5):364-368.

论文作者:孙衍波1,徐莹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130例口腔颌面部感染临床分析论文_孙衍波1,徐莹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