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野中的培训学校教育探究论文_李娅

美育视野中的培训学校教育探究论文_李娅

——以昆明市官渡区成林培训学校为例

李娅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昆明市官渡区成林培训学校是一家针对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培训学校,凭学生在升学考试中录取率居高不下而赢得家长青睐。但其教育教学理念是唯功利的,主要表现在以经济盈利为目的和以成绩为划分学生的绝对标准两方面。学生作为被动“培训”的对象,而非主动接受“培育”的主体,人之所以为人的主体性灵被分裂和束缚,违背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和意义。本文从美育视点出发,对目前培训学校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剖析。

关键词:培训学校;教育;美育

近年来,国内出现大批培训机构,譬如技术类培训机构新东方烹饪学校,新华电脑培训学校等;艺术类钢琴、舞蹈、声乐培训等;还有针对公务员考试的华图教育和中共教育等;面向本科毕业生的考研培训;以及众多英语培训学校。有需求才有市场,培训学校兴起的原因是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迫使人们不断地提升自己,同时也反映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当代中国,人们越来越注重个人教育的提升。在众多培训机构中,面向在校学生的占据了大部分,小升初培训学校就是其中之一。

一、培训学校作为唯功利机构兴起

培训学校的兴起,得益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民对自身教育素质提升的迫切需求,激烈的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等等因素迫使人们不断参加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以便获取相关证书。总体上来看,国内大部分培训机构是面向在校学生的,这是由于当下我国各用人单位对于聘用人员的选取依然把在校成绩作为一个标准,甚至某些单位还把应聘人员所毕业高校的级别(比如,211院校、985院校、教育部直属等)作为“门槛”,这就迫使中学生在高考中把重点院校放在首要位置,而高考的成绩,从根本上来看,是从基础教育就开始积累的,为了高考能够取得高分,进入重点名校,家长们就认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每一次升学都慎重选择学校,于是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辅导和培训,这样的心理造就了一大批培训机构的兴起,这些培训机构从成立开始就是唯功利的。

昆明市官渡区成林培训学校是一家专门针对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培训学校,就成林来说,它的唯功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经济盈利为目的。培训学校招生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它关注的是让学生考取名校,至于这个过程中的手段与方法能否符合人道主义或者人文关怀,或者说能否体现教育的真正意义,就不是它所关注的了,学生只是培训费用的附加品,作为工具,而不是主体。

另一个唯功利的表现是以分数为划分学生的绝对标准。作为一个商业盈利机构,培训学校盈利的前提是要有生源,而生源的前提是升学率,在成林培训学校每一届招收的学生中,被云南大学附属中学、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滇池中学、白塔中学等重点中学录取的概率一直很大,因此赢得学生家长的信任。针对云大附中等重点中学的招生政策,成林给五年级、六年级学生的上课内容基本上是初中知识,超出了小学生的学习大纲。从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看,以课后作业为例:学生每次课必须背诵并默写五首古诗和二十五个成语,掌握每一个成语的本义和喻义,同时能够用成语来造句,等等;数学课前同样要求学生背诵初中阶段常用的公式、概念等。课后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所在小学老师留的作业,还有培训学校留的大量家庭作业,部分学生同时参加几家培训,比如他还可能在另外一家培训学校学习英语、奥数或者声乐等等,那么家庭作业就会成倍增加,很多学生写作业到深夜,次日课上精神不振。然而,培训学校并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教学对小学生来说已经超负荷,很难做到根据学生的具体状态调整上课形式和课程内容,而是每天都是同样的节奏,重复单一的动作,学生在这里没有灵与肉,只是单纯机械地重复听课、抄写、背诵、练习、测试,目的是在升学考试中取得高分,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格被束缚着,没有游戏,没有创造,也没有孩子之所以称为孩子的本真状态,也就没有美。学校像工厂,把孩子当成机器,只追求学习成绩这一个有限的意义,把孩童羁绊在升学的实际需要中,而不顾人性中高贵的那一部分,这样的培训学校是唯功利的,违背了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和意义。

二、培训学校教育与审美化教育的背离

“学校教育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教育过程及其自身都应当充满着审美的因素”,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育具有健全而自由的人格的人,学校教育应该是“审美化教育”,“所谓审美化教育就是指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要素,都能够以生动的形象蕴涵或展示人的自由创造的本质力量,使之具有美的属性和价值,并因此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人的发展达到更高的水平和状态,以实现对人性的拓展,从而在教育过程中进一步确证人的主体地位以及人的精神力量”。[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果说唯功利的教育价值取向在于物质利益,如升学或求职,那么审美化的教育则“暗示着对人的心灵和内部存在状态的唤醒,它尊重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他们的独立认知、个体情感和个人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它所追求的是人性中更高贵的那一部分的发展”[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2页。]。审美化教育应该是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应该尊重独特性和个性,引用“多元智能”理论实践者霍华德·加德纳的观点来说,“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与“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是对立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成林培训学校教育无疑是“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所谓“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就是指应试教育,以IQ(智商)为根据评估学生、选拔学生,是“一元化的教育”,即根据统一测试的要求,学生必须学习相同的课程,教师必须以相同的方式将相同的知识传授给所有学生,而学生必须在一致的条件下通过考试评估,最终得到的量化的成绩单就是选拔、评估的一个标准。成林培训学校就是一切以能够用纸笔工具测试出来的成绩为标准,即使是语文试题也有标准答案,比如用“单刀赴会”这个成语造句,有学生说“小明单刀赴会潜入敌人的营地……”这句话遭到任课老师的批评,认为当下社会已经没有敌人,所以不能这样造句;再如,要求学生将“树叶落下来”写成拟人句,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树叶跳着舞从树上走下来。”这引起阅卷老师的争议,他们认为在树上是没法“走”的,更不可能“跳着舞”走路。在成人的理性思维里,树叶不会“走”,而在孩童的观念里,树叶是会“跳舞”的,也是会“走路”的,这是感性的,也是审美的思维,孩子是天生的创造者和诗人,然而在应试教育中,重理性、轻感性使孩子的感知、想象力遭到压抑,童心被抹杀,他们必须给出成人满意的答案,在一味追求卷面成绩的培训学校,孩童不得不扮演单一的角色,即“知识的接受者”,他们不需要选择学习的科目和学习方式,甚至不能选择自己的交往方式,只能选择服从家长和老师的权威,他们的精神被压抑,自主性得不到发挥,个性不得到张扬,这与教育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是相背离的。

三、从“培训”向“培育”回归的构想

“培训”过程中的人是被动的,是被“培训”的对象,“培育”过程中的人则是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和健全完整人格,开启完美人性,因此教育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做到从“培训”向“培育”的回归,首先,家长应该树立审美的人生观、价值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意愿,部分家长对于子女“成才”、“成功”概念的理解仅限于在学校取得高分,在社会事业有成等唯功利的实际物质层面,从而忽略了提升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层面。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童,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也是现代社会所必需具有的生存技能。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抛弃人本来具有的姿态,那么这种生存是畸形的。自由的、完整的、具有人文情怀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这种状态下的“人”的生存是超越了实际物质束缚的审美的生存。教育的目的正是培育人成为自由的、完整的、学会审美生存的人。如果孩童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被捆绑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得不到游戏,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体会不到生活乃至生存的愉悦,那么,即使取得了高分,也是没有意义的。

从另一个角度,教师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借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不以单一的分数为评判学生的绝对标准或唯一标准。IQ测试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个体IQ也不能代表个体所有的能力,并不是所有能力都能够用某一种工具或者方法测试出来。测试方法是有限的,而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就学生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不同领域呈现出不一样的认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有的擅长绘画,有的精通音律,还有的在体育运动方面十分出色,等等。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大多数学生不得不专注于考试科目的专项学习,个人兴趣得不到发展,为了考试而考试,为了分数而读书,个性被压抑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人性的压抑和扭曲。因此,教育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可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变“培训”为“培养”,才能彰显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钟以俊.美育视野中的学校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曾繁仁.现代美育理论与方法[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论文作者:李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4

标签:;  ;  ;  ;  ;  ;  ;  ;  

美育视野中的培训学校教育探究论文_李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