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和把握邓小平国际战略和对外开放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深刻领会论文,思想论文,战略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洞察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把握时代主题,运筹我国的对外方略。他对国际形势的精辟分析,对我国对外方针的坚定把握,对中国在世界上的自处之道的深刻论述,对于我们在加入WTO、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之中,更好的应对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对我有利的一切条件和因素来尽快地发展自己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分析国际局势,确认时代主题
对国际大局的分析把握,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世界大背景下考证,又把它放在人类发展大趋势中考察,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是邓小平同志对国际战略思考的基本精神。邓小平同志对世界局势和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是基于三大认识成果:
第一,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一体化战略思考。邓小平同志把世界作为开放的体系,用联系的观点,把对国际问题的科学观察和分析与对国内问题的科学观察和分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战略思考。
一是从国内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我们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实行全面拨乱反正,使党的指导思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与国际大背景的新变化密切相关的。
二是从国际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了80年代初,两极关系的对峙开始趋于缓和,美苏争霸的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世界战略格局出现了新的方向性变化的趋势。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科学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这一科学论断。国内工作重心的转移与国际当代世界主题的转变相一致,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相对接,形成了一体化的战略思考,体现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基本思想和战略思维。
第二,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科学判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对战争与和平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提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种希望和可能,一是在于随着两个超级大国和东西方两大集团争夺与对抗的趋缓,过去那种可能酿成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不复存在;二是由于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各种主要力量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有利于维系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三是由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而产生的地区热点已经趋冷;四是缘于经济和科技因素在各国对外关系和整个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明显上升,同时世界经济国际化和区域化、集团化,且相互渗透、互相依存的趋势在发展;五是世界人民,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对世界战争有强有力的制约。
第三,南北核心问题是发展问题的深刻见解。当代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指出“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南北问题”反映的是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关系不平等的问题,这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邓小平同志经过科学分析和观察,强调指出,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强,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的愈来愈富,穷的越来越穷,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和平和发展的问题就难以解决,发展问题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他尖锐地指出,如果南方得不到发展,南北问题不解决,南方的政治独立就难以巩固,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会受到影响。同时,也会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产生阻碍。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东西问题是和平问题,南北问题是发展问题。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分析判定和平发展作为当代世界主题的基本依据,也是制定国际战略的主要依据。
二、坚持原则性、灵活性、务实性,实行对外策略的调整和创新
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现代化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样一个高度,及时指导我们党改变了过去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而采取的“一条线”战略,确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正确的外交路线和对外政策,高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谁搞霸权就反对谁,谁搞战争就反对谁”这一战略方针,把维护世界和平与维护国家主权作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开创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中国继承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制定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实质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建设的发展,在邓小平同志的对外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独立自主这个大前提没有任何改变。中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允许别国干涉中国的内政;永远不称霸,也不依附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不屈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的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一切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说公道话,办公道事,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正是我们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持原则,务实灵活,使我国的对外关系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好局面。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
我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国,对于处理和解决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影响国际局势的争端问题,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运用和平共处原则,甚至可以消除国际争端中的一些热点、爆发点。解决国际争端,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办法,只能是和平共处的办法,稳定世界局势的办法。
8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进入了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大过渡时期,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的主张。他指出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3.坚持自主、平等的四项原则,建立新型的党际关系。
中国共产党历来主张,党与党之间应该是一种完全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党与党之间要建立新型关系的主张,并由此提出了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他指出,任何大党、中党、小党,都要相互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经验,对别的党、别的国家的事情不应该随便指手划脚。对执政党是这样,对没有执政的党也是这样。要尊重各国党的经验和他们的选择。由此,邓小平同志在处理党际之间的关系上,明确提出了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作为处理党与党之间关系的准则。
4.坚持“十二字”方略,处理突变的国际局势。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风云突变,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面对国际形势急骤变化,社会主义在一些国家遭受挫折的严峻局面,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否顶住外来的压力,把改革开放坚定地搞下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一个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对于国际形势,邓小平同志1989年9月4日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提出了“十二字”方略,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并提出一个基本原则,即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
世界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旧的国际秩序造成的问题仍很突出,在国际关系上粗暴侵犯别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肆意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当然,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不当头”,并不意味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无所作为,而是要有所作为。中国在世界上是举足轻重的和平大国,在国际舞台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们要以自己不称霸、不当头、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世界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我们谁也不怕,说公道话,办公道事,以维护和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三、汇入时代潮流,形成全新的开放观
邓小平同志的国际战略思想与对外开放思想是相互统一,互为衔接的。他分析国际形势提出对外政策,旨在使中国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他认为当代世界是充分国际化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赶上时代潮流,就是要开放要面向世界,努力赶上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步伐。他的对外开放思想,是总结历史经验,既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第一,系统性,反映了贯通全局的开放观。从邓小平同志的一系列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对外开放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他阐述了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性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关起门来摘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他规定了对外开放的目的和任务——加速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加速实现“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更好地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他指明了对外开放的对象和范围——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对各种类型的国家开放,开展对外经济贸易,不必拘泥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区别;他创造性地摸索了对外开放的步骤和布局——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沿江、沿边地区以至广大的内陆地区逐步展开,实现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过渡的总体格局;他阐明了对外开放的渠道——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人才、智力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并对海外进行投资或办工厂等;他制定并完善了对外开放的调控方法——采取法律、政策、经济等手段,保证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能够利用资本主义而不被资本主义所利用;他提出对外开放的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这些,已经初步构成了一个内涵确定,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科学体系。
第二,递进性,反映了整体推进的开放观。邓小平同志的对外开放思想,不仅体现系统性、全局性,而且体现递进性。他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总目标,时时注视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态势,适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一是由内向外。他认为,我们搞的开放是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对内开放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对内开放的延伸和推动力量。二是由点到线。他亲自倡导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建立10个经济特区和开放14个港口城市。尔后,通过长江、珠江、闽江三个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的开放形成一个沿海开放地带。三是由线到面。进入90年代后,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更加开放”,明确地提出对外开放必然向更高的标准、更新的层次发展和梯度推移。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挺进,内陆省、自治区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
第三,选择性,反映了趋利避害的开放观。同世间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对外开放,打开国门,一方面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另一方面,在吸收外资,引进外国技术,与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对此,邓小平同志在进行全面分析、权衡利弊之后坚定地说:“开放伤害不了我们”,我们完全可以“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他还指出“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一种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不会。”这是因为,一是我们有优势,即有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强大的主体,“有国营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二是我们有政策的制约。“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政策,外商总是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加之我们逐步摸索和制定了一整套对外开放的法律、政策和制度。归根到底,“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三是我们有正确的方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建设方针还是毛主席过去制定的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因此,担心对外开放会导致资本主义,是不必要的。
对于如何利用好资本主义而不被资本主义所浸染,邓小平同志说:“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既要抓对外开放,又要抓思想教育和法制建设,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既要抓引进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又要下功夫搞好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大量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工作,既要使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见成效,又要使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精神文明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