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外交失败与日本无条件投降_关东军论文

苏联外交失败与日本无条件投降_关东军论文

对苏外交失败与日本无条件投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无条件投降论文,日本论文,外交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5年5月8日德国法西斯战败投降,日本深感末日即将来临,在战争前途问题上,“战”与“和”两种不同主张的对立也日益尖锐。在德国投降3个月后,日本法西斯即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的决定,就是这两种主张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不断斗争的结果。日本投降速度之快,出乎人们预料之外,在加速日本败降的诸多因素中,日本对苏交涉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法西斯统治集团的决策选择。事实表明,战争后期日本对苏外交的失败是促使其迅速投降的直接因素。美国的原子弹和苏联发动远东战役均给予法西斯沉重打击,对加速日本败降作出了贡献,但将原子弹和消灭关东军的作用无限夸大,说成是促使日本投降的决定性因素,显然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文主要就以上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1945年初,在太平洋战场上,岛屿争夺战正在激烈地进行,美军的伤亡相当重大。由于日军的顽抗,美军为夺取太平洋上的战略要地付出了伤亡14万余人,飞机760余架及舰船400余艘的沉重代价。战争愈接近日本本土,日军的抵抗也就愈加凶猛,据美国军方估计,彻底击败日本还需要一年半左右时间以及损失美军100万人的代价。因此, 罗斯福总统在雅尔塔会议上力促苏联参加远东地区的对日作战。德国战败投降后,美国军方即制定了一个对日作战计划,其要点是:第一阶段向日本本土最南端的九州发动进攻,时间定在1945年11月1日,代号为“奥林匹克”;第二阶段在四个月后向日本本州发起进攻,代号“加冕”。从这个计划制定的进攻时间来看,是在苏联参加对日作战之后,从而会减少美军的损失。杜鲁门总统和丘吉尔首相均认为,苏联参战将“加速日本溃败”。7月16日,美国试爆成功了第一颗原子弹, 杜鲁门得意地宣称“我们现在拥有一种战争武器,它不但能彻底扭转整个战局,而且能掉转历史和文明的方向”。在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问题上美国和英国的态度迅速转变,邱吉尔在日记中写道:“到现在为止,我们军事计划工作出发点一直是:必须用非常厉害的空中轰炸和大规模军队的登陆来袭击日本本土。我们曾预料到日本人会拼命抵抗,在每个洞穴和每个掩体里用武士道精神战斗至死。要寸土必争地征服日本,这大概需要牺牲100 万美国人和50万英国人的生命,现在这场恶梦已经消失了……现在我们用不着俄国人了。”〔1〕美国想通过原子弹达到以下目的:第一, 借原子武器之威,促使日本在苏联参战前迅速投降;第二,在美军向日本本土进攻时减少伤亡;第三,对苏联进行核讹诈。但不管美英愿意不愿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的决心不会改变。原子弹的作用也不像美国所设想的那么大,杜鲁门承认,在广岛投下原子弹后日本“依然没有投降的表示”。〔2〕

雅尔塔会议后,苏联就开始着手制定对日作战方案。几经讨论,最后形成的诸要点是:速战速决,消灭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在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发动登陆战役,威逼日本本土。为此,苏联陆续集结了三个方面军共约170万人的兵力,坦克和自行火炮5500辆,大炮26000余门,作战飞机3000余架,各类舰船500余艘,与关东军相比, 苏军占据了绝对优势。远东战役前,日本关东军总兵力约75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1155辆,各种火炮5000余门,作战飞机200余架, 海军只有一支内河小舰队。从军队素质看,关东军精锐从1943年起就陆续抽调到太平洋等其他战场,战争储备物资调拨走了约半数以上。据原关东军参谋长笠原幸雄说,到1944年底,“关东军没有留下一个受过高度训练的师团,坦克和飞机也很少,军火和燃料储备也很有限”。另据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估计,关东军现有24个师团的战斗力只相当于过去的8个师团。 苏军总参谋长什捷缅科也证实:“关东军从1944年以来,为支援南线和准备日本‘本土决战’已调出不少。经过彻底搜罗伪满的日人入伍,7 月末才拼凑成24个师团、九个混成旅团,总兵力约七十五万人。〔3〕

从日本大本营的作战指导思想来看,在5月30 日下达的新作战计划要点中,已开始将满洲和朝鲜作为辅助性战场来看待了。6月8日召开的御前会议又进一步确定了“迅速加强本土战场的备战阵势,将皇军的主要战斗力集中于此”的基本方针,着眼点已放在了有利于保证“本土决战”上。在对苏联防御问题上,大本营判断苏联如果向日本发动进攻,时机很可能在8月底,最迟不超过9月上旬。与大本营看法不同,关东军认为苏联进攻时间不会早于9月,很可能在1946年春季。 关东军司令部规定所属各部队于9月下旬完成新的对苏作战部署,直到8月6日, 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还认为“苏军的进攻还早着咧!”。关东军不仅在苏军进攻时间上判断失误,甚至还幻想在日本进行“本土决战”时,苏联仍然不会参战。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零时苏军分三路从东、西、 北三面向关东军发起进攻。远东战役第一阶段从9日开始到14日结束, 这期间西线苏军进展较快,越过沙漠和山区地带,先头部队到达东北平原,准备向东北各大中城市发动进攻。东线苏军进展缓慢,到日本投降时只前进了100多公里,有的部队只前进了几十公里。8月15日远东战役第二阶段发动,18日关东军司令部下令所属各部队停止抵抗向苏军投降。但由于苏军主力此时离予定作战目标尚远,远东苏军司令部下令各方面军派出快速部队迅速占领各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18日——22日,苏军先遣部队在哈尔滨、沈阳、长春、旅顺和大连等城市实施空降, 接受日军投降。 22日千岛群岛日军投降,库页岛和朝鲜日军25日投降,到8月底, 关东军全部被解除武装。远东战役历时20余天,苏军毙敌8万余,俘敌59 万余人,苏军伤亡约3万余人。

从远东战役整个进程来看,苏军基本上没有遇到关东军有组织有准备的抵抗,顽抗的只是少数,有些则是由于通信中断不知道日本已经投降。东线苏军多次进攻未能攻克的东宁筑垒日守军2000余人一直坚守到8月26日才奉命投降。关东军在中苏、 中蒙边境地区修建的筑垒地域有17个之多,抵抗苏军的只有东宁和虎头两个筑垒,其它7个自动放弃,8个奉命投降。总的来看,远东战役达到了苏联的予期目的;政治上取得了远东地区更大的发言权,奠定了战后在远东与美国相抗衡的实力地位;军事上解除了长期以来的日本威胁;消灭关东军为中国抗战和加速战争进程作出了贡献。然而,消灭了关东军并不是促使日本迅速作出无条件投降决定的直接因素。

1945年初开始,日本法西斯的战争前途更加暗淡。一部分主张尽早结束战争的元老重臣认为,日本现在败局已定,国内政局不稳,经济难以支持,军事上已无能为力,必须寻找其它结束战争的途径。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外交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起来,主体上是以对苏外交为中心展开的,其间经历了两个转变:在德国败象已现时,谋求由日本作中间人,力促德苏媾和,使苏联退出战争;德国投降后,又全力谋求以苏联为中间人,劝说美英停止对日本发动进攻,与日本媾和,从而在取得对日本较为有利的条件下“体面地”结束战争。“在迅速变暗的地平线上,可以窥见一丝光亮,那就是日苏关系”。〔4〕在决策层中, 无论主战主和,都把挽回败局的希望,放在了这“一丝光亮”亮。

前首相近卫文麿和内大臣户幸一早在1944年6 月就开始意识到日本打不赢这场战争了,因此努力寻求结束战争的途径,近卫当时曾提出过由天皇下达停战诏书的三项方案设想。1945年2 月近卫在给天皇的一份奏章中提出他对时局的看法:“从战败已成定局的前提来看,如继续进行毫无希望的战争,则是上了共产党的当。因此确信,如果从维护国体的立场来说,必须研究尽早结束战争的方法和途径。〔5〕3月,近卫在拟定的《和平谈判纲要》中又建议:积极努力由苏联调停而达到谈判的成功……。内大臣木户也认为,在目前形势下“讲和是极为紧急的重要任务”〔6〕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能同对手英美直接开始谈判,这也是一种策略,可是为了获取谈判的余地,或许不如使现有中立关系的苏联居间调停较为妥当”。据重光葵的记载,他那时同木户经常详细讨论关于战争形势和恢复和平的问题,并认为,“只有看准时机以天皇绝对命令(我们当时都称之为鹤声一鸣)来结束战争,此外别无他途”。〔7〕他们的主张得到来自皇族成员的支持, 高松宫殿下派人给近卫传话说:“联合舰队已没有力量了,今后除了迅速求和外,别无他路。要告诉近卫赶快向这个方向去努力。”〔8〕外相东乡茂德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曾不赞成与美国开战,后来又因与东条英机不和而辞去外相职务。1945年4月东乡再度出任新成立的铃森内阁外相, 他是对苏外交各项政策的主要制订者,主和派的中坚人物。海相米内光政也是主和要人之一。首相铃木内心倾向主和,但十分担心军方的强烈反对,立场动摇不定。主战的代表人物有陆相阿南惟几,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和军令部总长丰田副武等法西斯好战分子。他们自恃手中还有一点战争本钱,制定了所谓“本土决战”的计划,疯狂叫嚣不惜“一亿玉碎”,也要抵抗到底。阿南认为,如果日本急于求和,可能会被认为是日本示弱。等到美国在日本登陆遭到重大损失后再和谈更有利。丰田则狂叫“即使国民厌战,我们也要打到最后一兵一卒”。梅津宣称:本土决战“固不能期其必胜,也未必失败……于绝望中寻求生机”。〔9〕需要指出的是,统治集团中的主和派也非真心爱好和平之辈。他们的双手也同样沾满了亚洲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鲜血,负有不可推卸的战争责任。

5月8日德国投降后,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成员首相、外相和军方4个首脑连续3天召开会议商讨对策。鉴于苏联4 月宣布废除日苏中立条约,会议通过了东乡起草的《对苏交涉方针》,决定:第一,防止苏联参战;第二,争取苏联对日采取友好态度;第三;在结束战争问题上使苏联作出有利于日本的调解。军方首脑此时也意识到了开展对苏外交的重要性,阿南认为:“苏联由于在战后会和美国对立,不愿意日本太软弱,可以预料他们会出现有余地的态度。”〔10〕在6 月由日本外务省制定的《日苏谈判要领》中,就战局作出了如下分析:最高战争领导会议成员一致认为“现在,日本正竭其全部国力与英美作战。不论对英美之战局出现何种情况,帝国必须竭力防止苏联参战。我方不仅防止苏联参战,更进而争取其善意的中立,甚而使之在结束战争方面成为有利于我方的调停者,按上述目的迅速开展日、苏两国的谈判。同时应说明,从将来苏联与美国会发生对抗的关系来说,使日本保持相当的国际地位是对苏联有利的。并阐明日、苏、华三国有团结起来对付英、美的必要,应通过上述理由引导苏联达到以上目的。”〔11〕文件还提到了准备出让部分利益给苏联的设想。东乡认为,只要日本充分利用战争后期苏美英三大国的矛盾和冲突,分化以三大国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则“体面地”结束战争仍是有希望的。6月18日最高战争指导会议提出, 九月左右能结束战争最为适宜。因此,7 月上旬左右要在摸清苏联态度趋势的基础上,尽快找到结束战争的途径。

随着战争日益向日本本土逼近,许多大中城市在美机的轰炸下变成废墟,天皇裕仁求和的愿望也日益强烈,6月22 日天皇在御文库召见了内阁成员,向他们表达了求和的想法,要求内阁“立即采取步骤去实现我的愿望”,并同东乡研究了请苏联调停的可能性。6月下旬, 在东乡安排下,前首相广田弘毅携带一份日本愿意放弃渔业权和使满洲中立化的具体方案前往箱根拜访苏驻日大使马立克,恳请苏联同日本保持睦邻友好关系。广田提出用日本的橡胶、锡和铝等换取苏联的石油;用日苏新约去代替将要到期的中立条约,并建议说,如果苏联陆军和日本海军联合则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然而马立克态度冷淡,以未接到本国指示为由不予表态,广田无功而返。7月7日,裕仁召见铃木首相,指示由近卫作为特使带天皇信件去莫斯科,尽快要求苏联斡旋。12日,根据天皇指令,东乡去电指示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转告苏外长莫洛托夫:天皇陛下极其渴望尽早结束战争,只要能避免无条件投降,天皇愿意和谈,请苏联为近卫赴苏之行提供方便。7月18日苏联答复说, 苏联认为近卫使团出使目的不明确,所以无法给日本肯定的答复。东乡立即指示佐藤转告苏联:近卫使团是为了请求苏联斡旋以结束战争,并且日本很希望奉行一项在战争中和战后都与苏联合作的政策。佐藤在苏联呆过多年,对苏联有较深的了解,他认为日本希望苏联调停只是一厢情愿。他在给东乡的回电中说,“通过谈判的方式去缔结和约是得不到苏联支持的。归根结底,如果我国真正希望结束战争,除了接受无条件投降,或诸如此类的东西外,别无他途”。

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表后,东乡看到苏联未在公告上签字, 推断盟国之间的分岐较大,苏联那边还有希望。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同意东乡的推断:等苏联表态后再决定是否接受公告。东乡立即给佐藤去电指示:“……务希进一步努力以设法使苏联能对派出特使表现出热情……由于目前此事错过一天就可能造成千古遗恨,务希你立即和莫洛托夫会谈。”〔12〕急迫之情跃然纸上。7月30 日佐藤拜会苏联副外长洛佐夫斯基时提出:日本准备为换取苏联的调停付出“高代价”,即:废除日俄《朴茨茅斯条约》和《日苏基本条约》;归还库页岛北半部,以利诱苏联上钩。然而,日本的热情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在波茨坦斯大林向杜鲁门提到了日本请苏联调停的事情,并说,他的意见是尽可能给日本人一个最笼统而不具体的答复,以日方建议的性质尚不明确来麻痹日本人,杜鲁门表示赞成。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日本因不知道雅尔塔会议的内容,所以对苏联即将对日宣战一无所知,还在向苏联大献殷勤;另一方面苏联对日本决策层的内部情况也不甚了解,莫洛托夫认为,斯大林对日本的答复方式是个“正确和现实的办法,因为根本不清楚,日本人心里倒底在想什么”。8月6日,佐藤电告东乡,莫洛托夫将于8月8日下午接见他,东乡回电指示这一次务必摸清苏联的态度。美国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给日本造成了很大损失,但东乡等人仍在等待,把最后希望寄托在莫洛托夫——佐藤会晤上,期望能得到拖延已久的明确答复。8 月8日下午5时,莫洛托夫向佐藤宣读了苏联对日宣战书,其中说到,“美国、大不列颠和中国7月26 日关于日本武装力量无条件投降的要求遭到日本拒绝,因此,日本政府向苏联提出的远东调停的建议失去了全部基础,……自8月9日起,苏联认为自己已处于对日战争状态”。

对苏交涉失败苏联对日宣战,给日本法西斯以极大震动。法西斯哀叹“没有料到苏联竟如此突然地参战”,“致使天皇陛下、木户内大臣、铃木首相、米内海相、近卫亲王、重光前外相,以及其他历来支持提早终战的要人,更加决心认为,除迅速接受波茨坦宣言以结束战争外,别无他途”。〔13〕东乡8月10 日会见马立克时竟愤怒地指责苏联说:“世界历史将审判这事。”〔14〕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8月9日上午,日本政府召集临时内阁会议讨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有关问题。对于接受公告是否要附带条件,战和双方又争执不下。东乡认为,接受公告日本只能附带一个条件:维护日本的天皇制国体,向盟国提其它条件只能是自取其辱,最后可能连国体也保不住。阿南等军方首脑则坚持,除维护国体外,还应附带战由日本自行处理;不对日本作保障占领等条件,否则就不惜一战。下午2时继续开会,双方争论达7小时之久,仍未取得一致。当晚23时30分,天皇裕仁召集御前会议,但双方意见仍无法统一,铃木趁机提出,请天皇作出最后的决断,并以天皇的意见为本次会议的最后决定。裕仁在分析了形势后明确表示:本土决战毫无把握,从大局考虑,采取外相的方案,天皇的裁决最终结束了这场马拉松争论。尽管法西斯军方首脑对此心怀不满,但又不便公开表示反对天皇的决定,也只好在投降议案上签了字。

8月10日晨6时,日本政府通过瑞士和瑞典向中、苏、美、英四大国发出了正式乞降照会,表示同意在“不包括改变天皇统治权”的保留条件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由于部分军部中下层军官阴谋制造叛乱推翻投降决定,天皇于14日上午1 时召集御前会议再次重申了接受公告的决心,并指示木户立即拟定停战诏书。15日中午12时,日本电台广播了天皇《停战诏书》的讲话录音,正式对外宣布了日本的投降。

由于对苏外交的失败为主和派提供了在尽早结束战争的时机和方式上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在天皇支持下有效地压制了企图顽抗到底的法西斯军方主战派,从而迅速作出了投降决定。日本败降从根本上说是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中国是作出了最大贡献的国家,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因素。

注释:

〔1〕瓦·米·别列日柯夫《外交风云录》续篇,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158页。

〔2〕《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三联书店1974年,第361页。

〔3〕什捷缅科《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下册,三联书店1972年,第515、518页。

〔4〕F·琼斯《1942—1946年的远东》, 上册,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04页。

〔5〕《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02、506页。

〔6〕井上清《日本历史》下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912页。

〔7〕重光葵《和平的探索》外务省编《终战史录》第61页。

〔8〕《近卫日记》第18页。

〔9〕《日本投降内幕》第103页。

〔10〕《战后世界历史简编》第一编第一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86页。

〔11〕《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第535页。

〔12〕《在波茨坦的会晤》。三联书店1978年,第287页。

〔13〕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924页。

〔14〕永野信利《日本外务省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06页。

标签:;  ;  ;  ;  ;  ;  ;  ;  ;  

苏联外交失败与日本无条件投降_关东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