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东盟与欧盟关系分析_欧盟论文

近30年来东盟与欧盟关系分析_欧盟论文

东盟与欧盟关系三十年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三十年论文,欧盟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99(2007)06-0063-08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是东亚区域合作的范例,堪称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组织。东盟在其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与其他区域合作组织之间建立和加强联系,其中就包括被视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发达国家区域合作组织——欧洲联盟(欧盟)。2007年是东盟建立40周年和欧盟成立50周年,同时也是这两个区域合作组织正式建立关系30周年,回顾和展望东盟与欧盟之间关系的发展也就具有特别的意义。总体看来,虽然东盟与欧盟的关系经历过诸多曲折,但基本上是处于不断调整和加强的状态。随着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的加快,东盟与欧盟关系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之下,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一 东盟与欧盟关系的发展历程

由于在近代历史上,东盟成员国大都经历过欧洲殖民帝国的占领和统治,因此,它们与原宗主国之间往往都保持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但密切的联系。东盟和欧盟这两个地区组织之间的联系也正是发端于这一历史渊源。

实际上,首先主动提出发展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关系的正是东盟。1972年,东盟成立了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各国驻欧共体外交代表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布鲁塞尔委员会”(the ASEAN Brussels Committee,ABC),寻求就欧洲事务在布鲁塞尔与欧共体展开磋商。东盟的举措逐渐得到欧共体方面的回应。1975年5月7日,“东盟一欧共体联合研究小组”(the ASEAN-EEC Joint Study Group,JSG)建立,负责商讨双方经济合作问题,这两个区域合作组织开始了正式接触。1977年2月,在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外长特别会议建议,东盟与欧共体部长理事会和常驻代表委员会建立联系,以应对欧共体国家日益增长的保护主义倾向。东盟的建议得到欧共体的积极响应,从而使两大区域合作组织之间的正式关系得以确立。1978年,第一届东盟—欧共体外交部长会议召开,为双方增进了解与协调提供了平台。此后,部长会议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机制。同年,欧共体在曼谷设立了第一个代表团。此外,欧洲议会也以观察员身份出席每年的东盟议会间组织(the ASEAN Inter-Parliamentary Organization,AIPO)大会。

东盟发展与欧共体关系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成果。1979年,双边贸易量比1971年扩大了10倍。欧洲在东南亚的投资加速,还曾一度超越美国和日本的投资增长。双边贸易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双方在其他领域中的合作也逐渐起步。例如:东盟与欧盟之间就是从1972年开始在反毒品走私领域进行非正式合作的[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东盟与欧共体合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980年3月7日在吉隆坡举行的东盟—欧共体第二次部长级会议上,双方签订了《欧共体与东盟合作协议》①,计划进行商业、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合作,并成立了“共同合作委员会”(the Joint Cooperation Committee,JCC)负责监督合作项目的实施。1985年,东盟—欧共体第一次经济部长会议召开,进一步增强了双方的经济合作机制。80年代末,为了系统地促进欧洲在东南亚地区的投资,欧共体与东盟建立了共同投资委员会(the Joint Investment Committee,JIC)。80年代末期,在东盟与欧共体的贸易中,工业制成品的百分比占贸易商品的比例从原先的23.8%上升到了60%,因而改变了旧有的以初级产品为主的殖民地贸易结构[3]。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为了应对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所带来的新问题,东盟和欧盟都加快了区域一体化的步伐。1993年11月1日,旨在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经济共同体”也更名为“欧洲联盟”,从而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与此同时,东盟也加快了经济领域的合作步伐,寻求尽快建立起包括东南亚所有国家在内的“大东盟”,并确定了成立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目标。这使欧盟和东盟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双方之间都作了政策调整,以推动双边关系向更高层次的发展。1994年,欧盟制订了《走向亚洲的新战略》,拟加强对亚洲的贸易和投资,扩大双边合作。当年9月,第十一届东盟—欧盟部长会议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召开,会议同意成立一个由双方人士共同组成的“名人小组”(the Eminent Persons Group,EPG),就面向新世纪的东盟与欧盟的政治与安全、经济和文化关系进行坦诚和公开的讨论,以增进彼此的理解。这次会议还促成了首次东盟—欧盟高官会议(the Meeting of the ASEAN-EU Senior Officials,SOM)于1995年在新加坡召开。在翌年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召开的第二届高官会议上,东盟和欧盟官员则就更加广泛的议题——其中包括一些敏感话题——进行了开诚布公的讨论。1996年7月,欧盟委员会发表《建立具有新活力的欧盟—东盟关系》的报告,其中重申了欧盟的新亚洲战略,并把东盟作为落实其亚洲政策的关键因素之一,将其视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对话者和新亚欧对话的动力。

此外,在东盟成员国新加坡和欧盟成员国法国的共同倡议下,1994年提出的召开亚欧首脑会议的建议得到东盟、欧盟和中日韩三国的积极响应。1996年3月,第一届“亚欧会议”(the Asia-Europe Meeting,ASEM)在泰国曼谷举行,此后每两年轮流在亚洲和欧盟国家举行。亚欧会议的成功召开为东盟与欧盟发展全面关系提供了新的平台。

进入新千年之后,东盟与欧盟关系又有了新的发展。2000年12月,因缅甸加入东盟问题而中断了3年之久的欧盟—东盟部长会议在老挝万象召开,并通过《万象宣言》,宣布欧盟与东盟将本着“真诚、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精神进行政治对话,双方在促进政治、经济合作以及讨论包括缅甸、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一些敏感问题方面,都取得了“富有意义的成果”[4]。这次会议标志着欧盟与东盟关系新时期的开始。自此以后,东盟与欧盟的关系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2001年8月,在文莱斯里巴加湾召开的东盟—欧盟高官会议上,双方提出了拓宽现有合作、应对全球化挑战和促进双方贸易的问题。2003年7月,欧盟发表了题为《与东南亚的新型伙伴关系》的战略报告,再次强调与东盟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寻求与东盟在维护区域稳定、打击恐怖主义、保障人权、民主和法制与善治、贸易和投资、消除贫困等诸多领域加强对话与合作。在当年举行的第十四次东盟与欧盟外长会议上,双方一致同意加深对话,并将其作为亚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在这次会议上还通过了欧盟—东盟关于恐怖主义的联合声明,明确宣布双方将共同合作反恐。此外,打击海盗也成为东盟与欧盟安全合作的内容。在同年举行的第三轮东盟经济部长和欧盟贸易专员磋商中,欧盟提出了“跨地区欧盟—东盟贸易启动”(the Trans-Regional EU-ASEAN Trade Initiative,TREATI)计划,旨在扩大贸易和投资流动,最终达成东盟—欧盟优惠贸易协定[5]。

2005年3月10日,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十五届东盟—欧盟部长级会议上,部长们重申东盟—欧盟的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历史和文化、经济、科学和教育的联系的基础上,并承诺促进两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6],以显示欧盟与东盟在经济、政治和安全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共同利益。欧盟认为,根据一项关于国际贸易长期发展的重要研究预言,在2050年前后,东南亚国家联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商。因此欧盟在过去几年来,不断提升与东盟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措施,并将东盟定位为它的“极其重要的伙伴(key partner)”[7]。2006年7月,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高级代表索拉纳在马来西亚参加东盟论坛期间表示:欧盟有意签署要求签字者放弃对所有东盟成员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东盟友好合作条约》。随后,欧盟委员会驻马来西亚代表团团长罗梅尔说,欧盟将着手开始为签署《东盟友好合作条约》履行法律手续[8]。为推动双边关系的进一步发展,2005—2006年度欧盟用于东盟区域合作项目的资金预算达1500-2000万欧元,以反映欧盟与东盟的“新伙伴关系”。这些项目已于2005年2月26日在印尼获得欧盟—东盟共同合作委员会的通过[9]。

2007年3月14-15日,第十六届东盟—欧盟部长级会议在德国纽伦堡举行,双方回顾了东盟与欧盟正式建立关系30年来的成果,会议通过了旨在加强双方伙伴关系的《纽伦堡宣言》,并发表联合主席声明,呼吁加强合作,把双方关系提升到更高水平,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使双方的合作进一步得到深化与发展。

二 东盟与欧盟关系发展的特点

回顾东盟与欧盟30年来的合作历程,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不相上下,但经济总量相差10倍以上的区域组织的合作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首先,在东盟发展与欧盟关系的过程中,一直是经济合作与政治对话并举,而且是以经济合作为重点,促进政治关系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20世纪70年代初,当东盟主动开始寻求与欧共体建立联系时,东南亚和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都正在发生着相当大的变化。当时,由于美国在越南战争中遭遇失败,最终被迫于1973年签署在越南停火的协议,并显著减少了其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这使东盟感受到安全方面的威胁,希望借助发展与欧洲的关系来减轻由于美国在这一地区势力的衰微而造成的安全压力。另一方面,当时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申请被接纳的可能性大大增加②,其前殖民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担心失去其原来在英联邦内的比较自由的贸易特惠权。因此,东盟国家希望通过发展与欧共体的关系进入欧洲市场,以享受农产品“出口价格稳定体系”(the Stabilization of Export Earnings Scheme,STABEX)带来的好处,吸引更多的欧洲投资,促进技术转让和接受更多开发援助。由此可见,东盟致力于发展与欧盟关系的努力从一开始就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共同驱动。

在20世纪80年代,面临苏联入侵阿富汗和越南出兵占领柬埔寨而出现的复杂形势,东盟和欧共体出于各自的安全考虑,在柬埔寨、阿富汗等问题上协调彼此行动。双方在80年代举行的历次外长会议的公报中,都坚持突出这些问题,并在每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就柬埔寨、阿富汗等问题协商一致,采取同样的立场,进一步密切了双方的政治合作。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东盟与欧盟的政治关系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1999年,东盟实现了将东南亚10国涵盖在内的“大东盟”,使其在“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加中日韩(10+3)”、“亚欧会议”等对话机制和多边合作形式中的影响不断扩大,并加快了一体化的进程。2003年东盟首脑会议签署《巴厘第二协约宣言》,提出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和“社会与文化共同体”的目标,以求成为亚太地区一支重要的力量。而欧盟一体化的经验正可为东盟提供参考,协助其实现建立“东盟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在第十四次欧盟—东盟部长会议的主席联合声明中,东盟表达了要吸取欧盟的经验来提升东盟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强烈兴趣,欧盟对此表示欢迎,并重申准备通过一些适当的、双方都同意的合作活动来帮助东盟的一体化进程。此外,冷战后美国实行的单边主义政策也令东盟国家感到担忧,希望利用美欧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加剧的现实,借助欧盟来平衡美国。欧盟则由于自身一体化进程的重大进展,渴望成为多极化世界中的强有力的一极。然而,美国在冷战后依仗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在国际舞台上推行单边主义,美欧之间分歧和摩擦增多。欧盟为了提升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增强与美国抗衡的力量,需要在国际上寻求新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增强与亚洲的联系。正是由于东盟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上升,遂成为欧盟理想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

然而,东盟与欧盟的合作仍然是以经济合作为重点的。东盟把欧盟视为主要的商品出口市场、技术和投资来源地,欧盟也把东盟看作是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双边经贸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东盟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东盟与欧盟的贸易开始出现增长势头。1980年时双边贸易额仅为170亿美元,而1995年,东盟对欧盟的出口已增长至363.1亿美元,1997年时进一步增长至557亿美元;同期,欧盟对东盟的出口也分别达到466.8亿美元和499亿美元。东盟国家向欧盟市场进出口的大幅度增长说明,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东盟国家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对欧盟国家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而欧盟对东盟出口的快速增长,也使其看到东盟市场的潜力巨大,增强了其发展与东盟的关系的信心。1995年,欧盟已成为东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的贸易额占同年东盟对外贸易额的18%。同时,随着东盟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对欧盟贸易的商品结构也大幅度优化,迅速从原材料产品向制成品方向转变。1980—1993年,东盟对欧盟的出口中,初级产品的比重从49.7%下降至18.8%,而制成品的比重则从35.7%上升到78.6%。在东盟从欧盟的进口中,初级产品从6%上升到6.6%,制成品从84.4%上升到87.6%。在投资方面,1994年,欧洲委员会号召建立一种真正和全面的欧亚关系,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欧洲投资者到亚洲进行投资。欧盟国家对东盟的投资额和投资领域开始稳步扩大。英、荷、法、德四国成为欧盟对东盟的直接投资中最大的投资者[10]。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美国和日本经济发展低迷,欧盟经济增长停滞,呈衰退之势。这使得欧盟与东盟重新审视双方的经济关系。东盟是美、日等国的重要经济伙伴。美日经济不振势必引起东盟国家经济下滑,使东盟国家经济遭受到自1997 年.金融危机以来又一次下挫。这种状况导致东盟更加重视多方位的对外合作,以防止因过分依赖某个国家或地区而导致本地区经济的脆弱性。东盟除了加强与亚洲国家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外,欧盟作为其传统的经济伙伴自然成为理想的合作对象。而在经济长期低迷的欧盟看来,为了摆脱经济困境,欧盟必须向美日欧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寻求新的经济伙伴。东盟的经济潜力使其作为一个地区整体受到欧盟的重视。总人口超过5亿的东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为取得相关经济利益,欧盟国家就不能不重视改善对东盟的关系。欧盟认为,欧盟扩大后,东盟将成为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欧盟是东盟的第二大投资者,但除了向东盟投资外,欧盟的新成员国也希望能够从东盟的对外投资中获利,特别是吸收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投资。欧盟委员会驻新加坡代表团大使史丹德斯杰洛特就曾在今年的一次电台节目中表示:在筹建欧盟—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欧盟要为其新成员国寻求东盟的投资者,但“一些新成员国还不为亚洲投资者所知”[11],使欧盟急于为经济相对落后的新成员国寻找外资来源的迫切之情溢于言表。此外,欧盟也把东盟作为通向其他亚洲国家的大门。由于欧盟的经济伙伴和竞争者中的大多数都已经同东盟或其单个成员国建立了伙伴关系,为了维系和提高其在这一市场中的经济利益,欧盟必须加强同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是东盟与欧盟关系的两个重要方面,彼此互相影响。整体来看,双方政治上的战略合作是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而共同的经济利益往往又会为促进政治合作扫除障碍并提供发展动力。例如,在冷战结束初期,由于欧盟与东盟在民主、人权等问题上的分歧,双方时常发生摩擦。在缅甸加入东盟的问题上,欧盟以缅甸的人权记录糟糕、缺乏民主等横加阻挠。在1997年东盟不顾欧盟反对接纳缅甸入盟后,欧盟作出强烈反应,中断了双方的政治对话,原拟定召开的东盟与欧盟共同合作委员会曼谷会议及东盟—欧盟部长会议相继被搁置,对东盟的所有技术援助与合作也遭冻结。此外,欧盟还以“公平贸易”为借口,向东盟提出所谓“社会条款”,提出只有东盟国家按照相应的欧洲标准改善其社会立法以及劳工条件,欧盟才会与东盟达成同等待遇的贸易协定。尽管当时东盟国家大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迫切需要经贸方面的外援,但对于欧盟在民主、人权方面的干涉,东盟仍不惜作出牺牲,予以坚决抵制,这同样也使欧盟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利益受到损害。进入新世纪以后,欧盟重新评估了与东盟关系的重要性之后态度开始有所变化。2000年4月,欧盟总务委员会通过了与东盟进一步发展关系和恢复欧盟—东盟部长级会议的一揽子计划,在宣布欧盟各国对缅甸的共同立场后,同意缅甸外长出席东盟—欧盟部长会议。由此可以看出,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促使欧盟淡化与东盟之间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成为双方恢复和发展关系的基础。

其次,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东盟与欧盟双方的合作关系渐趋平等、务实。

由于历史原因,欧洲的一些国家与东南亚国家曾经处于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地位,存在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和交流鸿沟。尽管随着双方的努力,双方关系有所改善,原先的宗主国对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的贸易和投资也在增加③,但一些历史问题的影响有时仍会浮现出来。

自20世纪中后期以后,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的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东盟仍是一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合作组织;而欧盟尽管经过多次扩大,近几年又吸纳了一批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东欧国家入盟,但总体上仍是一个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区域合作组织。东盟区域拥有约5亿人口,面积450万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约7370亿美元。而欧盟经2007年第六次扩大之后,成员国已经增加到27个,成员国总面积达到432.6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84亿,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10.64万亿美元,其经济实力实际上已与美国不相上下。由此可见,尽管两个区域合作组织的人口和区域面积差别不算太大,但经济实力却大相径庭。因此,东盟与欧盟的合作实际上是两个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的区域合作组织之间的合作。例如:东盟对欧洲的贸易在其外贸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比例。1980—1994年期间,该比例一直是13-14%;而欧盟对东盟的贸易在1994年仅占其外贸总额的大约5%[12]。尽管通过双方多年来的努力,欧盟已成为东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2005年的贸易额已经达到1170亿欧元,占同年东盟对外贸易额的12.1%,但仍然仅占欧盟对外贸易额的5.2%[13]。可见,东盟对欧盟市场的需求与欧盟对东盟市场的期待之间的差距虽然已经有所缩小,但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能够在真正平等的条件下开展合作就成为双方共同面临的问题。

实际上,冷战结束后,欧盟确曾在一些问题上对东盟采取过可说是以势压人的态度和做法。1991年,欧洲委员会提出报告,强调同发展中国家发展合作关系要与促进其民主和人权相结合,并提出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人权受损害的情况下对其实行特殊制裁。其中当然包括东盟国家。因而,欧盟往往利用其经济优势不断向东盟输出其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并通过双边合作机制多次提出东盟国家的民主、人权问题。如在缅甸加入东盟的问题上,欧盟更是以缅甸的人权记录糟糕为借口加以阻挠,结果引起东盟的强烈反应。这使欧盟逐渐认识到有必要改变这种不利于双边合作的局面。2000年12月,在老挝首都万象恢复召开欧盟—东盟部长级会议。在会议通过的《万象宣言》中,欧盟与东盟均表示要本着“公开与合作”、“真诚、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精神进行政治对话,讨论包括缅甸、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一些影响双边关系的敏感问题。2001年9月,东盟与欧盟共同合作委员会对双方合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了考察和分析,最后决定用通过政策对话而形成的未来的合作计划来处理合作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在2003年初召开的第十四次欧盟—东盟部长会议上,欧盟—东盟的平等对话关系更趋成熟。在双方发表的会议联合主席声明中,再次强调了双方“真诚、开放和相互理解的精神”,宣布把加强欧盟—东盟对话作为欧亚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石,并将经济开发合作以及政治对话和合作视为欧盟—东盟关系的根本所在。双方在缅甸问题上进行了坦率的讨论,承认缅甸的民族和解进程缓慢,需要大家在国家统一、恢复民主、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等方面进行共同努力。声明还宣布支持印尼的稳定、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声明最后还重申,双方的对话与合作是基于“伙伴和相互尊重精神”之上的。2005年在雅加达举行的第十五届欧盟—东盟外长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继续强调,双方应当促进就彼此相关和感兴趣的国际政治事务的对话和交流,探索促进欧盟与东盟开展建设性的对话的方式与途径。由此可见,欧盟已经对与东盟的合作采取了越来越务实的态度。与此同时,东盟成员国也开始对东盟内部存在的问题开展积极磋商,以探索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据报道,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已经表示,“东盟现在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他建议东盟国家的政府顾问提出修改东盟章程中有关不干涉成员国内政的相关条款。在欧盟看来,这意味着东盟将来可能放弃不干涉各成员国内政的原则[14]。这一切也正是近年来东盟与欧盟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双边关系取得显著进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通过30年来的合作,欧盟与东盟之间已经建立起一些比较通畅的沟通渠道和比较有效的合作机制。

在东盟和欧共体建立关系之初,欧共体对发展与东盟关系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并不愿意为发展双方的合作机制投资,特别是有些欧共体国家对与东盟的合作重视不够,其高官在双边会议中经常缺席,致使东盟国家有受到轻视和被冒犯之感;加上东盟强调诸如一致性、灵活性、实用性、政府间合作以及不干涉各成员国内政的原则,并不追求“高度机制化”;此外,东盟和欧盟都强调平衡外交,对高度机制化的需求有限[15],因此东盟与欧盟之间虽然已经建立起部长会议等多个双边合作机制,但总体来说,其作用在相当长时期内并不是特别明显。但是,在后来的合作过程中,双方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合作机制在双方加强沟通、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难题方面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因而东盟与欧盟之间现有的各种合作渠道和机制也日益受到重视。

目前,东盟—欧盟部长会议仍然是确定双方合作方向和进展速度的最高级别的对话,每隔18-24个月举行一次,为期两天,至今已经举办了16届。双方经常举行一系列的高层次协商会议,例如东盟—欧盟经济部长会议、东盟—欧盟高官会议、东盟—欧盟共同合作委员会会议等等。在东盟—欧盟共同合作委员会中,还有诸如贸易、经济与工业合作、科技、森林等分委会。双方之间也设立了东盟—欧盟商务会议(the ASEAN-EU Business Conference)。必要时,双方还会不定期地举行一些不同级别的特别会议,就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磋商。此外,东盟的一些主要成员国驻欧美的外交代表也组成了一些委员会,如:东盟—布鲁塞尔委员会、东盟—波恩委员会(the ASEAN-Bonn Committee)、东盟—伦敦委员会(the ASEAN-London Committee)和东盟—巴黎委员会(the ASEAN-Paris Committee)等,与所在国保持对话,并在必要时协助进行与欧盟之间的沟通。此外,双方还通过一些其他的多边渠道开展合作,如亚欧会议已成为东盟与欧盟合作的重要平台,东盟还邀请欧盟作为对话伙伴参加东盟的一些会议以及东盟地区论坛的活动。正如东盟秘书长王景荣所说:“东盟为欧盟进入亚洲保留了通道。由东盟主导的亚太地区的第一个政治和安全论坛——东盟地区论坛为欧盟提供了其扩大在这一地区存在的窗口。欧盟加入《东南亚合作友好条约》的决定以及最近在亚齐监察团的成功结果,都反映出欧盟为促进这一地区的和平与安全而与东盟联手工作的强烈愿望。”[16]

由此可见,尽管东盟与欧盟之间的合作机制尚有需要完善和加强之处,但现有机制已经为双方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最后,中国越来越成为推动东盟和欧盟合作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近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引起全世界的普遍关注。中欧建交30多年,双方的经贸关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贸易摩擦。由于中国经济开始走出国门,与欧盟在一些国际市场上也出现了竞争。在这一背景之下,欧盟对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特别是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006年5月,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就曾在吉隆坡表示:“我相信欧洲未能以足够快的速度适应亚洲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带来的挑战。在很多方面,欧洲仍然以20世纪的政策来对待21世纪的亚洲。欧洲对亚洲的注意力往往太过集中于中国,而忽视了亚洲其他地方的机会。当我在2004年被任命为贸易代表时所作出的承诺之一,就是将开始改变这一局面。”他认为:“欧洲与亚洲的联系不能够在南中国海止步。东盟提供了一个人口超过5.3亿、其生活水平在未来数年将迅速提高的巨大市场,当地人民对设计精美、高质量的生活用品的口味正在提高,而欧洲在这方面有其竞争优势。”[17]欧盟委员会驻新加坡代表团的史丹德斯杰洛特也提到:“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对欧盟进出口的增长,我们也想和东盟多做生意”,他说,“我们不希望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结果都被中国所接收。”[18]与此同时,东盟也试图通过与欧盟建立密切联系来体现其在大国间实行平衡外交的一贯策略。而且东盟还担心,如果不能在经济一体化问题上向前迈进的话,东盟将很快被中国和印度超越。东盟秘书长王景荣就曾公开表示过这种担忧:“东南亚国家正在寻求增强其竞争力,以应对其在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邻国:中国和印度。”[19]东盟和欧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看法促使它们加强经贸合作以应对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三 东盟与欧盟关系的发展前景

通过30年的合作,东盟和欧盟都已认识到双方合作的重要性,并也从这一合作中获得切切实实的利益,因此,今后双方的合作势必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和发展。

在今后的合作中,经贸合作仍将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双方已经确定今后的经贸合作重点是进一步扩大贸易、增加相互投资,以及为对方提供更便利的市场准入等。为了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东盟和欧盟已就落实2003年4月达成的“跨地区欧盟—东盟贸易启动”计划进行过多次磋商,试图通过协调两大集团的贸易规定、质量标准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实现促进贸易发展和投资扩张的目的。特别是2007年5月4日,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和东盟10国贸易部长在文莱达成协议,同意启动关于“东盟—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根据研究,如果能够签署一项内容广泛的自由贸易协议,东盟和欧盟两个地区之间的双向贸易和投资可以增长20%[20]。对东盟而言,与欧盟之间的自由贸易能够使其成员国的GDP在2020年时增长2%以上。尽管各国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最大的受益者将是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21]。尽管在实现建立东盟—欧盟自由贸易区目标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去克服,但双方的共同意愿已经为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正如王景荣所说:“现在欧盟对与其贸易伙伴作出自由贸易安排感兴趣,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机遇走在前面,而不能够落后。”[22]此外,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欧盟与东盟也都希望进一步加强在目前进行的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中的合作,以促使其能够尽快地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而也更加有利于双边经贸合作。

在东盟努力加速实现一体化的过程中,欧盟也将继续给予其大力支持。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支持东盟一体化进程计划(the ASEAN Programme for Regional Integration Support,APRIS)进展顺利。最近,欧盟委员会又拨款720万欧元,用于实施该计划的第二阶段任务,主要是在“跨地区欧盟—东盟贸易启动”计划的框架内对食品、渔业产品、电子、化妆品和木制品标准的制定,植物检疫、海关及贸易便利化,投资,人员培训等。这一阶段的工作从2006年11月开始,为期3年[23]。正因如此,东盟秘书长王景荣称“欧盟是东盟地区一体化的坚强支持者。”[24]

与此同时,今后东盟与欧盟的政治对话也将进一步加强,合作领域还将进一步扩大。双方将会在双边、次区域、区域和多边等各个层面上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亚欧会议等多边合作机制的发展。例如,东盟和欧盟在第十六次部长会议上一致承诺加强在政治领域以及包括打击恐怖主义、贩卖人口、毒品走私、海盗、武器走私、洗钱和网络犯罪等跨国犯罪行为等安全领域的合作;支持启动欧盟和东盟有关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并强调多哈发展议程的重要性;同意推动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能源安全、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为实现稳定、有效和透明的全球能源市场等方面开展合作,等等[25]。东盟秘书长王景荣因此高度评价《纽伦堡声明》,认为它使东盟与欧盟关系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提出了在未来几年中双方更密切合作以增强和深化关系的诺言。东盟和欧盟目前正在共同就履行声明制订行动计划。”[26]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东盟与欧盟的合作从此将一路顺风,今后肯定还会遇到许多曲折和考验。例如,虽然欧盟改变了以压制手段迫使东盟国家改善人权、实行民主的做法,但在东盟与欧盟决定就自由贸易协定展开谈判后不久,曼德尔森就曾表示:“我们关于缅甸的立场并没有改变”[27]。2007年9月,缅甸爆发反政府示威并遭武力镇压,造成僧侣和平民伤亡。欧盟随即做出强烈反应,与美国发表联合声明谴责缅甸军人政府,并共同呼吁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考虑对缅甸实施制裁。这一事件将对东盟与欧盟的关系产生什么影响还有待观察。此前,一些欧洲人权组织认为,容忍缅甸军政府在东盟占有一个成员国的位置抬高了它的政治身份,使它在这个沙龙里占有一席之地,这是不可接受的。但欧盟外交官们则认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总体上太重要了,不能因为一个缅甸问题而失败[28]。那么,缅甸镇压民众示威游行事件发生后,欧盟的这一立场会不会发生改变?即使在经贸领域,也不能够完全排除东盟与欧盟将来发生摩擦的可能性。随着东盟对欧盟出口的不断增长,东盟已经由过去的长期逆差转为连续多年的顺差。如2005年东盟对欧盟出口达708亿欧元,而进口则为449亿欧元,顺差超过258亿欧元[29]。如果这一局面长期存在,甚至欧盟的贸易逆差迅速扩大的话,欧盟势必会做出反应。

然而,在东盟与欧盟正式建立关系30年之际,双方都再三表达出加强和发展合作的良好愿望。欧盟委员会负责对外关系和欧洲睦邻政策的委员贝妮塔·费雷罗—瓦尔德纳说:“我们赞赏东盟正在进行的在东南亚深化地区合作并从中获益的努力。我们将继续尽我们所能支持东盟,以帮助其在这一地区实现更加稳定和繁荣。”[30]东盟秘书长王景荣也表示:“即将于2007年11月在新加坡举行的东盟—欧盟纪念峰会,将是再度确认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基础上的伙伴关系的又一机会,将把双边关系推上新的高度。”[31]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尽管东盟与欧盟这东西方两大区域合作组织之间还存在着许多差异和分歧,但共同的战略利益仍将继续推动双方的合作进程。在处理缅甸的问题上,东盟和欧盟也将会从大局着想,共同商讨双方都可接受的解决办法,以免双方的合作再度受到严重损害。

注释:

①协议有效期为5年,到期后每两年可延期一次。该协议后来也成为由欧共体发起的区域间合作协议的范本,如1983年与安第斯集团、1984年与中美洲国家、1986年与非洲前线国家以及海湾合作委员会签署的合作协议均按此模式。

②英国于1961年8月正式向欧共体提出申请,要求加入欧共体。欧共体理事会于1961年底开始与英国就加入欧共体事宜展开马拉松式的谈判。但法国戴高乐政府担心英国加入欧共体会使美国通过英国控制欧共体,曾于1963年、1967年两次运用否决权,拒绝英国的申请。1969年,蓬皮杜担任法国总统后,认为继续将英国关在欧洲统一大门之外对双方均是弊大于利,开始重新考虑英国的申请。英国则表示要调整外交,放弃英美特殊关系。在此基础上,1973年1月欧共体正式接纳英国为成员国。

③例如:英国在东盟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受其影响较深的泰国等国。而荷兰和西班牙的投资则主要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Chia Siow Yue,Joseph L.H.,Tan eds.,ASEAN & EU:Forging New Linkages and Strategic Alliances,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p.122.

标签:;  ;  ;  ;  ;  

近30年来东盟与欧盟关系分析_欧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