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利用地理图像进行有效的学习_地理论文

依据新课程标准,利用地理图像有效学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像论文,新课程标准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利用地理图像,有效学习地理理性知识

1.利用地理形象,有效学习地理概念

学好地理概念是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基础。有些自然地理事物,其概念是直接反映在地图上的,如大陆、海洋、岛屿、半岛、海湾、海峡、内海、湖泊、昼夜、水系等,都可以让学生利用地图信息比较、描述、概括、提炼得出。如让学生观察地图(图1)说出大陆与岛屿的区别,海峡与海湾的区别,岛屿与半岛的区别,这本身就是在理解、掌握这些概念。

图中呈现了昼夜半球、岛屿、半岛、内海、水系、分水岭等表象,学生可由此提炼、概括地理概念。

还有些地理概念,如海拔高度、区位、等值线等,学生仅从字面理解比较抽象,若利用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则直观易懂。不论学习直观的还是抽象的地理概念,教师都要设计适当的提问或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观察该地理事象,自己组织语言大胆地给出概念,再让其他学生修改、完善,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该地理事物的本质,掌握其要点。这样学到的地理概念印象深、理解透、用得活。如教师提供某区域标有各点海拔高度的地图,让学生连接数值相等的点,画出等高线分布图,既理解了等值线的含义,也容易掌握运用等值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2.利用地理分布,有效运用地理规律

地理规律是对地理事物时空联系与结构的揭示。学生掌握了地理概念,就能辨别、区分各种地理事物,并发现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时间变化的规律。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都直观地描绘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遥感影像地图通过呈现黑白不同色阶来反映地表事物,也更加真实,所以,利用地理图像学习地理规律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捷径。例如,利用图2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读图探究寒、暖流的分布规律与概念。

利用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创设地理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规律分析、判断地理现实问题,同时进一步发现新的地理规律,也是学习地理规律的有效方法。例如,让学生读巴西地图分析:巴西最大的水电站为什么没有建在水能最丰富的亚马孙河上游,而建在了巴拉那河?这反映出水电站的分布不单纯受水能资源分布的影响,还深受人口、工业分布(市场分布)的影响,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市场与水电工业的空间联系。

图2 世界洋流分布

3.利用地理空间关系,有效探究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是对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演变形成原因的阐释,是地理理性知识,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或难点。

探究地理原理,除利用地图信息,往往还需要联系已学知识,这些地理储备知识往往是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取相关地理信息的条件。地理事象的形成往往一果多因,涉及多种地理要素。利用多幅地图能使学生从多种空间视角观察、发现其因果联系,感悟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建立地理空间分析的思路,学会地理综合分析的方法。如探究“我国大型水电站坝址应选在何处”,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中国地形分布图”、“中国气候分布图”或“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国的城市分布图”等以及水力发电的相关景观图、示意图。探究过程大体分三步:①了解水力发电的基本原理(由教师提供相关知识资料)。②哪些地理条件水能资源丰富?③哪些地方适合建水电站大坝?④哪些地方需要建设水力发电站?后面三个问题,都需要给学生提供地图作为探究的思维材料。当然,学生一旦掌握了探究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教师不再提供,而是让学生从地图册中寻找或主动索要探究学习所需相关地图。

二、用好图像资源,有效设计与调控是关键

1.精心设计,使地图成为有思维价值的认知材料

要使地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材料,教师首先要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精选地图,并合理组配,设计适宜学生认知的“地图案例”,使地图或组图呈现自然地理背景、人文地理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并从地图材料的巧妙搭配中理解学习活动的意图,领悟地理学习的方法与思路。如学习地理概念需要选择并放大与地理概念相关的地图信息;发现地理规律,需要专门凸显某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信息;探究地理原理,需要呈现与探究问题有因果联系的一组地图信息。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

图3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图5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出示我国水资源分布图、夏季风环流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探究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要求学生两人结伴到屏幕前指图说明。

学生有效读图、获取地图信息的前提是明确地理问题,而教师设计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能力要求。课程标准的要求往往比较概括,难以通过一项学习活动全部达成,所以,教师往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设计几个适度开放、难度恰当的地理问题,使学生分几步完成学习任务。如中图版教科书中有很多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制作精美的地图,教师要充分、合理利用这些地图材料,配置必要的提问或启发学生质疑,切实发挥地图在帮助学生读取、发现、探究地理问题中的学具作用。

2.机智调控,使地图成为教学互动与生成的平台

地图在地理教学互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促使教学信息的有效互动,提倡教师把“地图—教师—学生”为主的信息传输方式,转变为“地图—学生—教师—学生”为主的信息传输方式,让地图成为学生认知的主要信息源。不同学生对地图信息的分析、解读过程,将给教师提供丰富、真实的反馈信息。

教学信息的多向传输是提高教学互动质量和效率的必要条件。教师要采取可行性方法、策略,使学习信息以“学生个体—小组交流—学生代表—教师—每个学生”的方向流动。教师不要仅仅期待学生能迅速得到正确答案,而应多关注学生究竟看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存在什么困惑、需要什么帮助。

例如,利用“我国水资源分布图”、“亚洲夏季风环流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我国水资源分布规律成因的过程中,学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正是教师见机行事,发挥主导作用的良好契机。教师若回避,教学的生成性就差;教师若用科学的地理思维方法机智引导、正面应对,教学的生成性强,学生的收获就大。可见,即使选用了同样的地图资源,创设了同样的互动情境,教师的作用不同,其教学的效果也会有很大不同。

标签:;  ;  ;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利用地理图像进行有效的学习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