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内蒙古经济发展:现状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内蒙古论文,经济合作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蒙古自治区从90年代初实施“以开放驱动全局”战略以来,一方面同本国其他省区,特别是同沿海省份间发展了经济合作;另一方面,全方位对外开放,同国外、境外的商品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取得长足发展。在此期间,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学家曾经参加关于东北亚地区发展与合作问题的’95北京国际会议和’97长春会议。这说明,内蒙古已经开始注意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进展,正在从区域合作中寻找发展自己的机会。
一、内蒙古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地位
包括内蒙古在内的整个蒙古高原地区,在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拥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
蒙古高原本身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仅就内蒙古而言,其地域东西狭长,毗邻本国的8个省,以4200多公里的边境线同俄罗斯、 蒙古接壤。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加强了口岸建设,全自治区陆路口岸已经达到18个,年过货能力达900余万吨。 阿尔山口岸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已经引起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关注。
(二)民族优势
全世界蒙古族人口的绝大部分聚居于中国内蒙古、蒙古国和俄罗斯南部的若干共和国。三国相互开放的扩大,必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相互借鉴和交流。传统文化和经济结构的相似也将成为发展经济关系的又一个推动力。
(三)资源优势
整个蒙古高原为世界上资源丰富地区之一。其中内蒙古素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矿”的美称,已发现的各类矿产达130 多种,有56种矿产居中国前10位,名列前3位的有29种,稀土储量居世界第1位。全区煤炭储量居中国第2位。 东北亚地区各国间生产力要素的互补性需要对内蒙古地区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正在积极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历次探索的中国东北地区,尤其是矿产资源缺口较大的中国辽宁、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内蒙古的煤炭资源和电力能源。内蒙古的林草资源和自然环境,将能够为中国的东北三省,甚至为部分东北亚国家提供“绿色食品”。
(四)政策优势
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已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并正在向“宽领域、全方位、高层次”方向发展。“开放带动”已成为实现本区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五大战略之一。坚持同区域内国家间的相互开放,促进双边和多边合作,逐步提高整个区域合作的水平,是内蒙古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内蒙古同东北亚诸国的经济关系已取得重大进展
(一)东北亚成为内蒙古对外贸易的主要区域
当今经验证明,不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不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任何国家、地区都难以实现自己的经济繁荣。而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总是从扩大对外贸易开始的。由于坚定地实施了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内蒙古的对外商品贸易从8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1986~1997年的11年间,其对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以17.4%、24.3%和14.2%的年平均增长率稳步上升。其中同东北亚诸国间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的年增长率比上述相应增长率分别高出1.9和2.7个百分点;(注:根据内蒙古对外经贸统计资料(有关年份)推算而得。)并且同东北亚国家间贸易在内蒙古整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呈直线上升态势。请看表1:
表1
内蒙古同东北亚国家是贸易额在其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按进出口总额
47.7
42.4
52.5
60.2
58.1
63.3
按进口额
62.6
58.4
66.3
73.0
71.9
63.9
按出口额
43.1
38.1
48.4
56.6
52.1
52.2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按进出口总额
61.8
73.5
57.0
53.4
54.9
56.5
按进口额
72.8
75.9
65.5 56.50
61.6
57.3
按出口额
55.3
71.3
50.3
51.2
49.3
55.9
资料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有关年份)
表1说明,内蒙古同东北亚国家间贸易量从80 年代末起已占其整个对外贸易量的一多半,1993年时达2/3以上。尽管在以后的几年中由于受俄罗斯、蒙古国经济形势影响而出现徘徊,但内蒙古发展同东北亚国家间日趋密切的商品贸易关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二)同区域内国家的经济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内蒙古自治区对外经济合作起步于1988年,并首先从蒙古、俄罗斯等毗邻国家开始,以后才发展到日本等东北亚国家以及区域外若干国家。1988~1997年,内蒙古同区域内国家签定的承包工程合同额达65406 万美元,年均递增39.1%;完成营业额34822万美元,年均递增39.3 %;外派人数45517人次,年均递增59.8%; 执行中国政府对蒙古国的援助项目9个,援助金额达351万美元;审批俄蒙境内合资企业228个, 内蒙古方面投资金额为5155万美元。(注:内蒙古自治区对外经贸统计资料。)
(三)区域内国家的资本也开始流入内蒙古
大量吸引和有效利用外资,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象内蒙古这样的发展滞后地区补充资金缺口,实现经济增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截止1997年底,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已向内蒙古的6个项目共提供了20427万美元的政府贷款。有东北亚国家客商直接投资的外资企业数已达221 个,直接投资协议额达12976万美元。 (注:内蒙古自治区对外经贸统计资料。)应当肯定,来自东北亚各国的资金,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蒙古改变原有的所有制结构、提高技术设备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经营管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内蒙古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思路、措施
(一)基本思路
内蒙古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思路应是充分利用本区特有的优势,实施“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开放战略,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金,面向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实现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一,内蒙古已将自己的发展同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联系在一起。而内蒙古的对外开放战略按地域可分为两部分——向国内的其他省区开放和向国外、海外开放。向国内开放,意味着在国内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树立区域经济观念,把本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等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利益互惠,共同发展。其中,同中国东北三省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参与环黄渤海子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又是整个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组成部分。
对外开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同东北亚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国家间双边和多边经济联系。为此,内蒙古在“九五”期间继续以轻纺产品为其支柱出口产品,以扩大机电及高耗能产品出口为全区出口产品的发展方向,到2000年时力争使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达到62%。(注: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为继续发展同东北亚国家的经济关系,将保持和扩大粮食产品、煤炭等出口产品在东北亚区域内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要注意从区域内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
2.继续改善吸引和利用外资的软硬环境。为促进内蒙古沿边地带的发展,在调整自治区生产力布局的同时,加强各类口岸建设,并以口岸建设为中心,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局,为东北亚跨国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及其他沿海省区通过内蒙古沿边地带同俄罗斯、蒙古、东欧等国开展贸易、开辟海陆联运通道创造便利条件。为此,将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建设成为东北亚跨国经济区内重要的国际贸易城,使其铁路、公路过货能力达到1000万吨;要将二连浩特口岸建设成为环黄渤海地区进入蒙古、俄罗斯、东欧等国的海陆联运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使其口岸通过能力达到800万吨; 将改善呼和浩特航空口岸地面基础设施,开辟新的国际航线。进入下世纪后,要把阿尔山陆路口岸建设成为珲春—长春—阿尔山—乔巴山—赤塔国际水陆联运通道的交通枢纽。(注: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与这些口岸建设相配套,也将启动具有开边通海功能的其它铁路、公路工程,增辟若干个国际国内运输通道;立足市场经济需要,促进邮电通信产业高起点、高速度、高质量、大规模发展,到世纪之交时实现村村通邮,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00万门,电话普及率达8%以上,(注: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以形成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适宜的“硬”环境。
从根本上讲,加快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设,是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最重要的“软”环境。中共十五大之后,内蒙古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步伐已经加快,预计在近2年内,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等资本组织形式将成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将有大幅度提高。同时,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的职能将转到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加强和改善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对经济和社会生活进行依法监督上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
3.加大外经贸体制的改革力度。为形成大批不依赖政府支持、完全独立经营的专门从事国际贸易生产、流通的企业,自治区政府将鼓励大中型企业在国外设办事机构,对确有出口前景的企业给予自营出口权,到2000年时全区有对外经营权的公司和生产企业数达230个左右。(注: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上述措施的实施,必将在内蒙古深层次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使本区经济有效地同国际接轨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步骤
内蒙古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前景与步骤,取决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及内蒙古本身所具备的内在条件。
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看,它不同于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在目前和今后可预见的一个时期内也不会发展成为相对紧密的合作实体。各国学者们普遍认为,拟议中合作机构的松散性和对区域外国家地区的开放性,是东北亚经济合作的一大特点。迄今为止的合作进展表明,除了图们江流域开发计划是属于由有关国家政府出面签订协议的契约型合作外,其余的合作均属于由市场功能驱动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对内蒙古而言,其迄今为止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参与,仍然处于同区域内国家发展双边合作为主的功能型合作的初级阶段。其主要特征为: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并存。内蒙古同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相似的国家、地区间的经贸合作属于水平分工;而同日本、韩国之间的合作则属于垂直分工。内蒙古属于既资源丰富而尚欠开发,又是个资金、技术严重短缺的地区,人才、管理等方面也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投资引导型发展模式更适合于内蒙古的区情。这些条件决定了内蒙古与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即向国内其它经济区和沿海省份开放和向包括东北亚各国在内的外部世界全方位开放,促进双边合作并举为第一阶段;然后再全面融入东北亚地区深层次合作为第二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的合作是基础和前提。仅就同东北亚各国间经济合作而言,将要做到下列几点:
(一)继续扩大同东北亚国家间的贸易
今后几年内,全区进出口总额将以12.2%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到2000年时将达到2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将以11.8%的平均增长率增长,达到9.4亿美元; 考虑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进口额比重提高的因素,2000年后进出口额将基本保持平衡。出口商品结构也得到改善,工业制成品在出口额中的比重提高到62%。(注: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预计,内蒙古同东北亚地区国家间的贸易将继续保持适度增长;机电和轻纺产品在东北亚地区的出口量将显著增加。在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上将要继续加强对进口的管理和指导,在保证关系国计民生商品进口额的同时,注重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控制奢侈消费品的进口。
(二)注重增加外资吸引额,提高其利用效益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已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结合当前利用外资的偿债率情况,为使自治区经济尽快融入国际大循环,将要加快吸引外资的步伐,提高其产业重组和发展经济中的效益。根据自治区政府的计划,在整个“九五”期间的间接利用外资总额将比“八五”期间增加618.8%,达到46亿美元的规模,其中43 %以上的部分将通过争取东北亚国家的政府贷款或银行贷款的途径予以实现。在此期间有可能实现的14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东北亚国家客商的投资也占相当比重。(注: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外资利用的重点将转向城市供水、环境治理、交通、邮电、能源建设、建材化工、农牧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用于老企业改造,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注意将外国直接投资用于对整个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中型工程项目。
(三)确保国外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
从长远看,国际经济合作从来都是双向的。在走向世纪之交的今后2年间,内蒙古将继续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继续开拓国际市场。 为稳步发展在国外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将要努力做到由以劳务合作为主向工程承包为主转变;在工程承包中,由以分包、二包为主向工程总承包为主转变;由以普通劳务合作为主向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高层次劳务合作为主转变。内蒙古目前正在承担和实施9个中国对蒙援建项目, 近10年间在蒙投资企业达144个。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这些项目, 提高这些合资企业在蒙古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仍然是内蒙古在今后双边经济合作中所肩负的使命。
五、几点建议
自从东北亚合作论坛出现以来,已经举办了多次活动。其间,对该地区合作潜力的巨大、合作前景的光明,各方人士都已异口同声地认可,但合作的具体进程却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一条,即有效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为尽快建立起这种合作机制,笔者建议:
(一)促进区域内国家更多的高层官员参与合作论坛,关注合作进程
国际经验证明,没有有关国家中央政府的参与,终究不会形成制度化的合作机制,从而不会取得区域合作的实质性进展。因此,促使高层官员们参与合作,使有关国家政府制定将东北亚区域合作置于首位的、面向21世纪的对外政策,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作。
(二)资本吸纳国家和地区,在改善包括政策和人文环境在内的投资环境方面,还应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以减少投资风险,缩短资本回收期限
继续完善市场机制,实行灵活的经济合作政策,适当加快国内基本建设,仍是投资者们目前关心的问题。但是,投资者们也应看到区域内欠发达国家、地区在上述几个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表现出远见卓识和广阔胸怀,从而做出长期投资和先进技术转让的决策。
(三)继续加强社会文化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仍然是区域合作快速进展的一个推动力
为此,应继续加强区域内国家间在文化、艺术、体育、卫生、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以增进相互间了解,消除事实上存在的隔阂,寻找彼此间能够合作的共同点,实属必要;也可以采取“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等已被证明为行之有效的灵活形式,共同创造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