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角下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路径选择论文

大数据视角下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路径选择论文

大数据视角下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路径选择 *

柳晓明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摘 要: 由于公共服务落后、发展规划滞后等原因,农村地区人口外流、人才短缺现象较为严重,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彻底解决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其中,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是当务之急。应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增强乡村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通过构建和完善增收机制、激励机制、培训机制等方式建立人才支撑体系,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信息平台、提升乡村教育水平、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为各类人才在乡村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乡村振兴;大数据;人才支撑;公共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惠农与富农政策,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为代表的农村新产业与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018.5亿元增至2018年的64734亿元,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升至14617元,收入水平40年间增长了100多倍。但从全国范围看,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薄弱环节。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为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均衡,需要更加注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因此,党的十九大将乡村振兴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进行决策部署,这是推动农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

依据NIHSS评分减分率评定疗效。痊愈: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NIHSS评分减少超过90%,未遗留病残,完全恢复正常生活;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NIHSS评分减少46%~89%,遗留病残1~3级,基本恢复正常生活;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NIHSS评分减少18%~45%,遗留明显病残,部分恢复生活自理;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NIHSS评分减少低于18%,遗留严重病残或病情加重[4]。总有效=痊愈+显效+有效。

舒尔茨(Schultz,1960)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人的素质与水平,而不仅仅是资源禀赋或资本规模[1]。通过加强教育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是提升居民收入的重要保证[2]。就我国而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关键是实现农业发展与提升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差距[3]。这其中,农民能力水平的提升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4]。在大量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呈现出“空巢化”“老龄化”趋势的新形势下,仅仅依靠现有农村人力资源难以完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预期目标。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吸引各类人才进入乡村,通过各种方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有效对接,是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

基于编码器得到的抽象编码表示,另一个RNN用于对表示进行解码,得到最终的语言输出序列Y=[y1,…,yLY];例如,可以利用如下最基本的模型:st=f(yt-1,st-1,c);p(yt/y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地区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5]。乡村振兴需要把发展新理念、新要素融入到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6]。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水平,关键在于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素。但长期以来城乡发展存在的客观差距,加上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共赢机制并不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涌入城市,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人口流失与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城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更高收入水平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各种资源遵循市场经济原则,逐渐向投资机会更多、利润率更高的二、三产业集聚,大量生产要素通过各种渠道流出乡村进入城市。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制约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诸多因素仍未根本缓解,农村居民为获得更高经济收入而进城务工的现象有增无减。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户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优质资源转移使乡村人口空心化现象更为严重,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竞争力及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弱。截至2018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8.31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3.37%,两者相差16.21%,表明有大量非城镇户籍的农村人口长期在城镇以各种方式参与生产经营活动。201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2.88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3亿人,乡村人口流入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乡村地区长期处于人口净流出状态。在常住人口总量不断下降的同时,乡村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留守在乡村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难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

白丽筠说,我带你去找他,等于是自投罗网。既然我们有求于他,那么就成了人家案板上的一块肉了。你不在跟前的时候,季经理开我的玩笑,说我傍上小白脸,玩起情人来了。我自然是否定。可是说一千道一万,要让人家答应你,你总得舍得一点什么。季经理想要什么早已是彼此心照不宣,我就只好顺水推舟,成全他的美梦了。

(三)乡村地区人才发展欠缺规划

劳动力特别是乡村精英人士的外流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人口流动导致的生产要素流动状况应该及时了解和掌握,将其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但由于乡村人口流动频繁且缺乏规律性,地方政府难以掌握本地人口外流的详细资料及具体区域分布。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人口流动特别是大规模人口迁移状况加以分析和预警,为当地政府产业发展与布局提供及时与准确的信息资料,避免一些地区陷入“人口逆差”的困境[8],尽可能引导乡村人才合理流动,最大限度降低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二、大数据技术发展给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的机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使大数据发展逐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确保大数据发展服务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大数据技术和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应用于包括金融、公共事业等在内的诸多领域。在此背景下,通过有效提取和分析与农村、农业发展相关的巨量数据,有利于对乡村人才流动的精准监测与预警,为政府制定人才政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资料。

(一)有利于动态监测乡村人才流动状况

现代农业既需要职业农民,更需要既精通专业技能、又懂经营的专业人才。但目前我国各地区普遍缺乏关于乡村地区人才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划,激励城镇从业人员赴乡村就业和创业的措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近年来科技人才队伍流失较为严重,导致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依靠现代科技发展现代农业的后劲不足,适合农民创新创业的平台建设亟待加强,乡村地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机制有待建立。同时,新型农民、专业技术人才、基层管理人员等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地区基层治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在乡村发展的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需要得到充分保障。

(二)可以精准掌握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状况

电子商务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突破传统经济活动界限,打破空间与时间束缚,使生产、销售、管理各环节更为紧凑,降低贸易活动的成本。既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又能激发农民创新创业的潜能,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附加值。大数据技术可快速应对大规模数据的统计、查询和更新,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较为全面和准确的客户反馈信息,在生产、销售等环节最大限度降低运营成本。因此,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和新技术应用等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既可以推动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通过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产业吸引人才

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技术人员能力有限等问题普遍存在。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人才紧缺程度排在前三位的是乡村医疗卫生人才、基础教育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9],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全国范围内各地区对人才需求的数据信息并不完整,同时还需要估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对人才的增量需求规模及紧缺程度。绘制各区域精确的人才需求区域分布状况,需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汇聚乡村地区人才需求的总量、结构和短缺程度等,精确掌握人才需求状况并推动供需匹配的便捷化。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段时间乡村振兴与农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及缺口状况进行预测,为供需有效衔接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和基础资料。

丰富的师资力量与较强的科研水平,使高校可以在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应采取具体措施支持高校与乡村地区加强联系,提升合作层次与水平,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职业培训等方面充分发挥优势,加大对乡村发展的人才、资金、项目支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针对乡村发展需求提供各类咨询服务,加强对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等各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化、专业化、高端化的培训工作。通过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培育一批具有数据挖掘、分析、整合和管理知识的大数据人才。同时,充分利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良好氛围和具体的优惠政策,为高校教师赴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构建收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提升乡村地区人才水平与质量。

三、新时期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分工体系的差异,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在短期内只能进一步拉大城乡发展差距[10]。因此,政府应统筹安排,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在增加人才供给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乡村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不相适应的困境,构建和完善有利于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机制,加快乡村人口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抓体制机制创新,抓示范带动,抓平台搭建,加大农业农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体系提供机制保证。

从实践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一般由地方政府承担。但农村基层政府往往没有掌握与事权相应的财权,缺乏供给动力与实力,导致供给规模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村居民在社会安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诉求日益增多,乡村精英人士大量流出则加重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困境。一些农村居民的公民意识薄弱,缺乏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同时,由于尚未建立农村居民利益诉求表述机制,农村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难以满足乡村各类人才的需求。此外,撤乡并镇过程中乡村学校普遍实行撤并,农村中小学规模与数量不断缩减,师资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数据表明,农村地区初中数量从2000年的39313所降至2016年的16171所,下降50%以上。同期,农村小学从55.9万所降至10.6万,高中从2629所降至652所[7],下降幅度更大,这既制约了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严重影响重视子女教育的各类人才进入农村就业和创业的意愿。

(一)优化乡村居民收入增长机制

同等条件下在乡村的收入能够不低于在城市所得或者相差不大,并且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是减少乡村人才流失的重要保障。因此,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确定适合乡村发展的产业与项目,激励社会资本投向乡村地区的特定产业和项目,在提高农村科学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的基础上,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推广应用现代化管理理念,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具体方式。加快大数据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扩大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渠道。此外,还应引导电商企业支持当地农产品网上销售,运用大数据推进乡村科学种养,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可记录、安全可预警、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着力解决农产品市场化经营中供需两端信息不对称困境。

(二)建立和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

乡村需要通过自身的人才培养,提升人力资源的质量,特别是增强新型农民生产经营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其内在动力。但在现有条件下,这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应采取有效激励措施增强乡村的吸引力,推动城镇各类人才到乡村就业和创业。首先要完善农村科技人员激励机制,深化农业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使其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收益。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进入农村,形成柔性人才流动。全面推进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认定,将扶持政策与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衔接。其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构建一个让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体制,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本地在城镇务工与经商的农村居民返乡就业和创业[11]

(三)构建高校与乡村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

这个时期火星表面的水持续活动着,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河谷网络和沉积岩记录。火星内部的地磁发动机在前5亿年里经历了从活动到停滞的全过程,之后,火星失去了地磁场的保护,也失去了它原生的大气。如果火星曾经出现生命,最有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所以要类比这个时期的火星,科学家们寻找存在水-岩石-生物相互作用的地区,还有存在地球早期生命遗迹的地方。

(四)完善面向乡村的职业培训体系

农村地区人才体系的建设与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理念与新思想为指导,破除制约专业人才进入乡村的各种消极因素。通过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进一步优化农业大数据采集、分析、实际应用方式,以及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等举措,提升乡村地区现有基层管理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熟悉乡村现状与农业发展规律、安心扎根农村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定坚实的智力支撑。

四、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加强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需要进一步优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地方政府应针对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以提升农村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创新教育培训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企业等参与和承担培训职业农民任务。对参加培训的乡村居民以及培训机构予以奖励或补贴,调动农村居民和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打造一支“互联网+”现代农业建设队伍。

(一)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特别是农业规模的扩大与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为各类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因此,应基于我国农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大力推动大数据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促进现代农业生产信息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有效解决农产品供求错位、供给低效等问题。其次,加快农村地区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农村地区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农村新动能发展壮大,在推动生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构建并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农村创业创新促进行动,建设农村创业创新园区,落实金融服务、财政税收、用地用电等支持政策,加强针对性创业培训,激发各类返乡下乡人员的创业与创新活力。

作为公司的文字骨干,汪小波几乎负责了整个公司的文案,每一期广告宣传的风格基本上也是汪小波定的。有一次,她敲打键盘的手没了力气,头沉起来,就靠在椅子上睡了。汪小波来了,看小秋累乏的样子没有打扰,麦小秋胸前的扣子敞开着,那儿正有两座小山蠢蠢欲动地往外拱,胸部在打盹中起伏,疲乏的脸上泛着一层红晕。汪小波第一次发现女孩的睡相如此动人,被点了穴位一样不能动弹,后来,他还是把衣钩上的一件外衣给麦小秋披上了,他就势站在小秋身后欣赏小秋的后影。麦小秋却吐出一口如兰的长气:“汪小波,谢谢你。”

(二)建设面向乡村的人才信息服务平台

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涉农服务信息共享体系。构筑乡村振兴战略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化基础平台,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开放共享的乡村人才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汇聚乡村地区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根据人才特征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库、专业技术人才库等信息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数据采集、分类、发布、共享等相关配套标准,确保数据信息的完全与可靠。同时,对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乡村地区科技人才需求的动态信息,向各类主体提供精准化的信息发布与推荐等服务,提升信息服务平台的利用效率。

(三)进一步提升乡村教育水平

进一步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的政策,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掌握乡村教育的供需缺口、发展态势等,及时解决农村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推动乡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居民接受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于义务教育,需要解决教育经费短缺、分配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提高教育供给质量。扩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主体,构建农村教育的需求与供给平衡的运行机制。在确保教育资源充足的同时,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精通农业的实用人才。同时,提升乡村教师收入水平与社会地位,从总体上解决教师总体数量不足、优质师资欠缺等问题,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乡村教师队伍。一方面采取更为优惠的政策鼓励城区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到农村地区任教。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待遇、改善生活条件等措施,使乡村教师安心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后续教育,在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项目、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对乡村教师培训的支持与帮扶力度,提升其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四)增加乡村地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增强乡村对人才吸引力的重要保证。因此,应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在美丽乡村建设推进过程中,确定道路交通与亮化、文化设施等农村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公共服务的具体内容进行优化,对供给次序进行合理安排。为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根据地方政府财力状况分别选择市场供给、政府供给和PPP等不同供给模式,增强新时期乡村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此外,加大专项财政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补偿机制和差异化的配套政策,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免除在乡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类人才的后顾之忧。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平台将民政、医疗保险、教育等部门乡村公共信息有效整合,探索建立乡村文化、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救助信息共享平台,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迟恒随陵矿街道办事处设的“陵矿振兴会”几位工程师去井采区实地感受,魏昌龙晚上要他去他家吃饭。魏住在矿里以前建的干部楼,房里的家具摆设不挤。

参考文献:

[1]T.W.Schultz. 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60(6):571-583.

[2]Beeker,G.S. B.R.Chiswick. Educa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6(1):358-369.

[3]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4-5.

[4]赵忠升.“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的权益与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 2012(11):59-66.

[5]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04-30)[2018-10-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6008.htm.

[6]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35-37.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201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317.

[8]邱玥,瞿思杰.人口流动:揭示城镇化新趋势[N].光明日报,2015-05-21(15).

[9]王雨.《贵州省助力深度贫困县与极贫乡镇脱贫攻坚人才需求白皮书》发布[N].贵州日报,2018-03-21(07).

[10]罗必良.明确发展思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南方经济,2017(10):8—11.

[11]姜德波,彭程.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衰落现象:成因及治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视角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16-24.

The Path Selection of Talent Suppor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ig Data

LIU Xiao-ming

(School of Economics,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China)

Abstract : Because of the backwardness of public services and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 outflow of population and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in rural areas are very serious,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conducive to thoroughly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rural development and un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mong them, it is urge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alent shortage. The concept and technology of big data should be used to enhance the attraction of rural talent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ncome-increasing mechanism, incentive mechanism, training mechanism and other ways to establish a talent support system, from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information platform, upgrading the level of rural education, improvement of the public service supply level and other aspects, some concrete measures can provide 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all types of talents in rural areas to live and work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Key words : Rural Revitalization; Big Data; talent support; public service

*收稿日期: 2019-02-21

基金项目: 安徽省社科联2018年度三项课题(ASG180042)

作者简介: 柳晓明(1978—),男,安徽巢湖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大数据和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103( 2019) 03-0010-05

(责任编辑:王佩)

标签:;  ;  ;  ;  ;  

大数据视角下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路径选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