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原理讲活经济常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原理论文,常识论文,经济论文,用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是高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解某些经济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后续高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下面按高一《思想政治》内容的先后顺序,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1.用矛盾的观点讲解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说它们对立,是因为两者各有其义,不能互相代替。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说它们统一,是因为两者共同存在于商品这一统一体中。一种东西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在它上面付出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因而不是商品;有些东西虽然有使用价值,但由于不是劳动产品,因而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还有一些东西,既有使用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由于没有用于交换,也不是商品。可见,一种东西要成为商品,它必须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不可缺少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2.用现象和本质的原理讲解价值规律。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本质离不开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客观规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集中地反映了这一规律。我们知道,商品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使供求趋于平衡,使商品的价格接近价值。这好象违背了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其实不然。因为,价格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它的价值是一致的。这样,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现象,就可深入认识隐藏其内部的本质即价值规律。商品价格经常地、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恰恰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
3.用联系的观点讲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工资现象。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要看到事物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当我们认识和考察一个事物时,不仅要注意它与周围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还要看到它本身前后相继的纵向联系。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工资现象,必须坚持历史的、联系的观点。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相当高,是因为早在18世纪70年代,北美13个殖民地人口总数不到300万,劳动力极度不足是美国独立后发展工业首先遇到的难题。因此,美国工人的工资在当时就高于欧洲各国,从而形成了美国工人的高工资现象。这样讲解,会使学生明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高工资,并不是资本家发了善心,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社会成因。
4.用全面的观点讲解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赖的矛盾的两方面。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讲解“几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时,既要指出它的积极作用(包括: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活跃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要;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资金积累;“三资”企业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又一股力量),又要点出它的消极作用,那就是一部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掺杂使假,短斤少两,偷税漏税,克扣工人工资,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学生加深了对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方针的理解。
5.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讲解我国的所有制结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不是人们按照主观愿望任意选择的,而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实际决定的。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不管是从物质技术基础、生产经营的社会化程度看,还是从不同地区、国民经济各部门看,都突出地反映了我国生产力的这一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不能建立整齐划一的公有制,它必然要求多种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作出的正确选择。
6.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讲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任何事物和矛盾都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例外。一方面,它与一般市场经济具有共性即矛盾的普遍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价格传递的信息及时协调生产和需求,并且市场与计划调节相结合,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具有个性即矛盾的特殊性。它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和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在宏观调控上,它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总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我国的显著特点。它完全可能比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运转得更好,从而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7.用量变和质变的原理讲解共同富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要经过量变达到质变。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目标。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另一部分人和另一部分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这里,“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准备,共同富裕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必然结果,它们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8.用内因和外因的原理讲解我国的对外开放。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用这一原理讲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前提下,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有计划地开发本国资源,控掘本国潜力,合理地利用本国的资金积累和国内市场,发展民族经济。这是内因,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是外因。通过这一外因,来补充我国资金的不足,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在利用这个外因时,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既大胆地利用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又要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与高一《思想政治》相关内容对照表:

